寻访“下路弘法”路

乾祐香坊

<p class="ql-block">源起之“朗达玛灭佛”</p><p class="ql-block">朗达玛灭佛,西藏历史上第二次禁佛运动,是指吐蕃王朝赞普赤祖德赞死后,其四兄达玛(即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为赞普,遂开始抑佛兴苯,停止对佛教僧人的一切供应,致印藏僧人逃散,寺院工程停止,封大昭、桑耶等寺院,并在寺庙的门上绘僧人饮酒图,许多小佛像被撤下来埋在地下,一些移不动的佛像用绳加以捆绑,所翻译的经书被投之于水火,追杀逃僧,留下来的藏僧被勒令还俗或弃佛归苯,不从者被迫带着弓箭、猎狗去狩猎,等等。灭佛从拉萨和桑耶起始,向四外推行。在此后百余年藏土看不见穿袈裟的僧人。此事件被后世称为朗达玛灭佛。</p><p class="ql-block">《汉藏史集》载“从朗达玛阴水猪年灭法开始……,其间六十八年,整个吐蕃连释迦牟尼教法的声音也不存在,戒律的传授中断,各个寺庙成为狐狗的巢穴,荆棘丛生,讲经院成为荒屋,塑像被乞丐们用来张挂帐篷和水桶,各种不善之业全都出现。”</p><p class="ql-block">《新红史》也记载:“赞普心中魔障,以各种方法使佛教之根本逐一消灭,以至搞得连僧侣的标志也不复存在了,佛教从根本上被毁灭。”</p><p class="ql-block">朗达玛是针对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来摧毁佛教的,841年开始的“灭佛”举动,到公元910年佛教后弘期兴起间的近70年,但对佛教的打击十分沉重,以致西藏佛教史把朗达玛时代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时期”,也称为西藏佛教的“黑暗期”。</p> <p class="ql-block">拉隆贝吉多杰射杀朗达玛后逃到了青海尖扎——洛多杰智合寺</p><p class="ql-block">《安多政教史》等相关藏文文献中记载:唐会昌年间,吐蕃赞普达磨灭佛,从西藏曲卧日山逃来青海的“三贤哲”以及刺杀达磨后逃来青海的拉隆贝吉多杰等曾在洛多杰扎山洞中居住修行,被后世佛教徒视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此地即洛多杰智合寺,位于青海省尖扎县马克唐镇洛科村北面,智合寺上院,建在锡浆岩山腰间,距尖扎县城4公里,距西宁市区约130公里。元代,萨迦班钦曾在此建本康1座,内埋有桑结朗布的一碗舍利。清代,第二世章嘉扎巴鄂色的弟子哲乃亥贡钦·赤列彭揩曾凿开岩壁建佛堂1座,塑立佛像,自己在此住修20年。</p> <p class="ql-block">拉隆贝吉多杰其人</p><p class="ql-block">《贤者喜宴》记载,拉隆·贝吉多杰出生在如日扎堆贡茂齐,即西藏今拉萨市达孜区帮堆乡贡巴区域人,俗名达尼桑。他的护法功绩,藏传佛教各教派都为他树碑立传,载入各教派的佛教史和教派史中。《弟吴宗教源流》、《娘氏宗教源流》中提及,贝吉多杰也曾拜入莲花生大师座下,成为莲师二十五位亲传弟子中的第二十三位,他是前后弘期之间的一个佛教界重要人物。同时,他又是涅钦·益西元努译师的八大弟子之一,贝吉多杰的师承源流可谓显赫之极。后来因为佛法高深,他被尊称为拉隆·贝吉多杰。其中,“拉隆”是藏语“佛谕”之意,贝吉多杰是“吉祥金刚”之意。</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外国藏史学者,在检索1908年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带走的文献时,赫然发现,拉隆·贝吉多杰被记载为“桑耶寺第9任堪布”。(《吐蕃赞普赤达尔玛的统治及其后的简要历史》_安多·卡尔梅·桑丹坚参著_德康·索南曲杰译;)</p> <p class="ql-block">拉隆贝吉多杰青年时曾是唐蕃边界的一位武将,学会了武术,舞刀剑,善骑射,曾在战役中打过胜仗。后来闻桑耶佛教大师之名,并离开边界回到拉萨,因厌恶世俗而同两个叔伯兄弟一起拜班钦·布玛拉米扎为师披剃出家,赐法号贝吉多杰意为吉祥金刚。巴基斯坦的莲花生大师应邀来吐蕃后,从大师受比丘戒,学到了许多密宗方面的经典和秘诀真言,还学会具有了墙壁、岩壁无碍之神通,是莲花生大师二十五位高徒中的第二十三位,同时又是涅钦·益西元努译师的八大弟子之一。后从支那米扎班智达和著名译师嘎巴贝邹攻读显密诸论,成为一代佛学大师。因他长期在叶尔巴岩洞和拉隆地方修习密宗法而被人们尊称他为拉隆·贝吉多杰</p> <p class="ql-block">拉隆贝吉多杰隐居洛多杰智合寺</p><p class="ql-block">吐蕃王朝末期的赞普朗达玛因为信仰苯教并得到当时以苯教为主的贵族势力扶持,对佛教进行了彻底的清洗。寺院做了屠宰场。佛像佛经被扔或被焚,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被封闭,僧人们纷纷逃亡边地。没有逃脱者被迫强制还俗,拒不还俗者则被杀死,佛教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当他正专心致志地修法之时,忽然听到了赞普朗达玛禁佛灭法的一些消息,一天深夜,有大昭寺的护法神吉祥天女化作一妇人模样前来点化道:“当今吐蕃学法的僧人甚多,但真正修有成就的只有你一人,朗达玛禁佛灭法,天怒人怨,刺杀他的时机已到,你赶快动身,我将会暗中助你。”醒后他又对赞普产生了大悲恻隐之心,不忍心马上去刺杀他,转而一想,他禁佛灭法的举动达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毁寺弃佛,逐僧焚经,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于是他为维护佛教而萌发了刺杀赞普的念头,想方设法,找来一匹白马用焦炭涂黑,准备了一件外黑里白的披风和一顶外黑里白的帽子,将脸涂黑,怀藏弓箭暗器,骑马前往拉萨。到拉萨后见一人便问:“你知道赞普王在那儿吗?”那人向大昭寺方向指道:“赞普正在寺前观看唐蕃会盟碑文呢。”于是他来到赞普面前,佯装向王顶礼的样子,默祷自己的本尊神,从袖中抽出弓箭,行第一礼时搭箭在弦,行第二礼时开弓,行第三礼时箭射赞普王额头(有说箭中胸部),然后乘骑逃走。赞普双手拔出额上之箭,顿时流血身亡。大臣们派遣骑兵四下追捕刺客,拉隆后面的卫兵紧紧追赶,危难之际,追兵看见四个骑黑马的黑衣黑帽士向四路逃去,卫兵分四路追杀。据说,其他三位黑衣士就是吉祥天女护法神的化身,将追兵引开。拉隆·贝吉多杰乘混乱之机,将衣帽翻过来穿戴,渡拉萨河时染黑的马和脸被河水冲洗于净,又完全变成了白马白衣白帽士。他口称:“我是白魔天神”而遁去。追兵未能识破,只好空手回去交差。王朝内有人怀疑此事必是拉隆·贝吉多杰所为,派人到叶尔巴岩洞去查寻,此时拉隆·贝吉多杰在洞中假作入定之相,抓来一只鸽子使洞内尘土飞扬,又让虫蚁在尘土上爬行。众人看见这种迹印,认为不会是拉隆·贝吉多杰干的,于是返回,其中一个有心机的人悄悄来到洞中,把手放到他的心口上,觉察到他的心还在剧烈地跳动,说:“本来坚密,此处不可越。”说完这句隐语就走了。拉隆大为恐惶,意识到此地不可久留。于是他骑马翻山越岭,历经艰辛来到安多地区。最初在青海尖扎的洛多杰扎的岩洞中隐身修行,忏悔杀人之罪过。洞前草坪上置有刺杀赞普朗达玛的弓箭,后来僧人在弓箭上面堆石建成一座本康(汉译为万佛塔),煨桑顶礼,以示对他的敬仰和纪念,洛多杰扎岩洞也成了佛教圣迹…</p> <p class="ql-block">三贤哲藏.饶赛、肴.格迥、玛.释迦摩尼与“下路弘法”</p><p class="ql-block">同样是在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末期,当藏传佛教在卫藏遭受严重摧残时,智者三贤藏饶赛( gtsang rab gsal)、肴.格迥(g.yo dge vbyung),玛尔·释迦牟尼( dmar shvakya mu ne)三位藏传佛教高僧携《律藏》和《阿毗达摩俱舍论》《光明律》《羯磨仪轨》等律部仪轨及大量显密经论典籍,来到安多(A mdo) 地区修持传法。</p><p class="ql-block">藏 • 饶赛:三贤哲之一,于公元9世纪初出生在西藏结齐地方,韶华之年就离家皈依佛门,从师先后受居士戒、沙弥戒和比丘戒,学习显密诸论,由于他尽心殚力,学习飞进,成为贤者。</p><p class="ql-block">肴 •格迥:三贤哲之一,生年与藏 • 饶赛同时代,是西藏洛卓地方人,成年后皈依佛门,从师依次受居士、沙弥、比丘戒,并学遍了显密经论,成为大学者。</p><p class="ql-block">玛尔 • 释迦牟尼:也是9世纪初生于西藏也如干巴香塘地方,成年后皈依佛门,拜师学习显密经典,一举成为学者。</p><p class="ql-block">据藏文史籍载,“三贤哲”在卫藏灭佛之际先逃到阿里,在阿里遭到相同遭遇后,又逃至西域回鹘之地准备修行传法,但终因语言不通没法交流,后辗转来到安多的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收徒传戒。具体时间具体事件为971年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创始人三贤者的弟子喇钦·贡巴饶赛曾在丹斗寺受戒,976年藏传佛教后弘鼻祖喇钦·贡巴饶赛收授来自西藏阿里求法的卢梅等“ 卫藏十人”为门徒并传戒布法。由此,丹斗寺约兴建于“ 三位贤哲”来到该寺一带修行,并为喇钦·贡巴饶赛受戒的971年前后。最后“智者三尊”与喇钦·贡巴饶赛到平安县玛藏崖及西宁等地广弘佛法。“三贤哲”圆寂于今西宁大佛寺,喇钦·贡巴饶赛圆寂于今互助白马寺。</p><p class="ql-block">由于藏传佛教复兴得力于喇钦·贡巴饶赛于丹斗建立道场,收徒传戒,特别向鲁梅·楚臣喜饶等卫藏十弟子授戒,延续律仪,传递衣钵,广弘佛法。这10位比丘回到卫藏地区后,弘扬佛教,发展僧团,为藏传佛教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喇钦·贡巴绕赛及其再传弟子们为藏传佛教的复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影响深远。从此时起,佛教又从青海丹斗寺再度兴起, 并迅速播及西藏全境,佛教徒以东为下故史称“下路弘法”。</p> <p class="ql-block">拉隆贝吉多杰与三贤者</p><p class="ql-block">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在吐蕃藏饶赛等“三贤哲”长期居住的山峰对面。,是拉隆贝吉多杰曾经住过的智合日山。《布顿佛教史》载:“喇钦受戒时,拉隆•贝吉多杰在康区隆唐居住,曾经派两位汉族和尚前去补数。”</p> <p class="ql-block">断崖有天然及人工石窟24处,呈一字状由西向北排开,静卧在垂直高度约80米的山腰中,很多石窟以坍塌,里面堆放有大量不同时期的各种擦擦……</p> <p class="ql-block">崖壁上绝大部分石窟内已恢复建有佛堂,石窟两侧有新绘制的精美壁画。</p> <p class="ql-block">洛多杰智合寺石窟所在的丹霞山体被称作宫殿式丹霞。</p> <p class="ql-block">三贤者弘法——丹斗寺</p><p class="ql-block">丹斗寺,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位于今化隆县巴燕镇东南的金源乡,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中。由于丹斗地处宗喀东南端,离卫藏路途遥远,即便在安多地区,也位居边缘一隅。这里道路崎岖、地势险要,这些条件促成三贤者脱离卫藏、前来丹斗修持弘法,修建修行场所。贡巴饶赛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大兴土木扩建寺院,古老的丹斗寺规模初具,声名远播,四方信徒不远千里之遥接踵而来。在当地及周边信徒的供养之下,修行地渐渐发展成为藏传佛教圣地。所以,从丹斗寺由修行处发展为圣地的历史脉络使我们可以较清晰地审视到藏传佛教在安多复兴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贡巴饶赛开启藏传佛教后弘期</p><p class="ql-block">喇钦·贡巴饶赛(892—975),唐末高僧,西藏佛教后弘期鼻祖。宋代藏族僧人,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初祖之一。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生于宗喀德康(今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加入村)本名穆苏萨巴,“贡巴饶赛”是他成名以后人们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通达佛教教义。还被尊称为“喇钦”,意思是“大师”。也有的连称为“喇钦·贡巴饶赛”。贡巴饶赛不仅在一般信徒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使天竺国的高僧们也赞叹不已。贡巴饶赛去世后三年,“上路弘法”鼻祖印度名僧阿底峡受阿里王子绛曲沃的邀请而到西藏传播佛法。据说,当他听说贡巴饶赛复兴佛数的事迹后,禁不住赞叹道:芸芸众生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功业?喇钦可能是位菩萨化身。后来他又见到贡巴饶赛写作的《朵却》一书后又说:“一般人不可能知道这些,这是一位班智达写的。”由此可见贡巴饶赛在佛学上是极有造诣的。而且佛教在西藏复兴,也是与贡巴饶赛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喇钦贡巴饶赛丹斗寺受戒</p><p class="ql-block">当地的藏族人大多信奉苯教。贡巴饶赛本来也是一个苯教徒,苯教是古代流行于青藏高原上的原始宗教,在吐蕃王朝的前期占统治地位,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苯教势力稍衰,但仍然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并与佛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贡巴饶赛生活的年代,苯教与佛教斗争十分激烈,在青海地区,苯教还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贡巴饶赛在没有成佛教徒之前,曾是一个苯教徒,但也学习过许多佛教的东西,曾跟苯教徒南嘉华学习过《诵咒》,又跟康仁钦多杰学习过《发心》,跟吉·甲贝祖朵学习过《中观》及《因明》,跟南木·格丹象切学习过《瑜珈》及各种佛典。他善从诸家,博习经义,因而在当地有些名望。15岁的牧羊人穆苏萨巴听放羊的伙伴说,山上的岩洞里有几个隐居读经的僧人。于是穆苏萨拔爬上高山,找到了藏饶赛、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这三位来自西藏的僧人。并皈依了佛教。宋开宝四年(971),19岁的贡巴饶赛对藏饶赛等三人表示愿意跟随他们出家,藏饶赛等拿出《律部仪轨》让他看,说:“你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让你出家。”他看完后坚定地表示能做到。于是,他以藏饶赛为亲教师,以肴格迥为规范师,以玛尔释迦牟尼为屏教师,剃度受沙弥戒,起经名叫格娃饶赛。他跟随三位老师刻苦学习,长进很快,被人们称为“贡巴饶赛”。到了第二年,贡巴饶赛要受比丘戒。按佛家授戒规定,受戒时需要有10名出家十年以上的僧人在场,最少也得五名。但当时在当地除了三位老师外,只有一位刺杀达磨后逃到青海的名叫拉隆贝吉多杰的出家人。藏饶赛等去邀请他,他说:“我杀了暴君朗达玛(即达磨),不能做戒师了,我给你们另找两个人。”不久只得找了两个叫葛旺和吉蓬的汉族和尚作尊证师。勉强凑够了五人之数,给贡巴饶赛授了比丘戒。贡巴饶赛这年刚好20岁。藏传佛教史上把这一年称为佛教后弘期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布顿佛教史》中记载:</p><p class="ql-block">“藏绕色担任亲近师,约格迥担任轨范师授予沙弥戒,赐名格哇饶赛。后又请求授予具足戒时,称不足五位比丘不可授戒。三贤者闻悉拉龙贝吉多杰在隆塘修行便前去敦请,其称“吾有弑君之罪孽不可担任充数僧”,便派汉地比丘果旺、济万二人前去。受沙弥戒满一年后,亲近师和轨范师不变,玛.释迦牟尼担任屏教师,二位汉僧任充数僧,五师授予(喇钦)圆满具足戒。”</p><p class="ql-block">《汉藏史集》记载,藏饶赛、约·格迥、玛尔·释迦牟尼三贤士在丹斗崖窟修行弘法时收当地甲徐村的穆苏萨巴为徒,并由藏饶赛任亲教师,约·格迥、玛尔·释迦牟尼二人为规范师,度其出家。当穆苏萨巴出家五年时,在拉隆·贝吉多杰的安排下由两位汉僧和三贤者依五众仪轨授予他比丘戒,起名贡巴饶赛(dgong pa rab gsal)。</p><p class="ql-block">《青史》记载:“大喇嘛(贡巴绕赛)受旦斗铁让本勾(鬼神九兄弟)之邀,到此地作供养三宝之业……大喇嘛为了破除所谓“顿入瑜伽”不作任何善法的邪知见,他修建了很多寺庙和佛塔。颜料也出自本地,建筑的工艺y也出自他手……大喇嘛住锡旦斗三十五年之久,享寿八十四岁,与乙亥年逝世而往生兜率”(郭诺·迅鲁伯著 郭和卿译:青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45-46.)。</p><p class="ql-block">《安多政教史》记到:“拉钦·贡巴绕赛于四十九岁时来到丹斗寺,一直住锡三十五载,晚年,在彼处圣地上修建佛殿,与眷属诸比丘众,居于彼处直至涅槃”(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 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25.)</p> <p class="ql-block">贡巴饶赛出家以后,主要在居住地旦斗寺学经,足迹还曾到过甘州(今张掖),他还曾打算到卫藏地区去复兴佛教,后来因为听说那里正在闹饥荒而未能去成。于是便安心在丹底(今循化一带)进行佛事活动。贡巴饶赛聪明好学,学识过人,在信徒中名气越来越大,当地藏族上层人士对他进行大力支持。他在青海东部建寺修塔,宣传善恶因果,许多年轻僧人便拜他为师。不久,他就收了6个徒弟,后人称为“康地六贾士”。连当地的一些头人也从他受戒出家。贡巴饶赛的名声逐渐传到卫藏地区,那里的一些人不辞辛苦,东来拜他学佛。</p> <p class="ql-block">鲁梅.楚臣喜饶卫藏十人丹斗受戒,开启下路弘法</p><p class="ql-block">在卫藏地区,自达磨被贝吉多杰刺杀后,达磨的两个儿子永丹和欧松展开了武装角逐,最后导致奴隶造反,谁也没有当成赞普,永丹一系只得向南迁徙,在山南桑耶寺附近站住了脚。永丹有位后人叫意希坚赞,对佛教十分虔诚,但当时西藏佛教被破坏得一干二净,一些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实际行的是苯教之法。意希坚赞立志要振兴佛教。当他听说在康多地区的丹底地方有佛教流传,便派鲁梅、楚臣喜饶等10人前去学佛,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鲁梅一行到青海,拜贡巴饶赛为师。据说,这10人中有卫地的5人,后藏的3人,阿里的2人。贡巴饶赛为她们授了戒以后,主要是指导他们学习佛教的律藏,接着又传授藏饶赛等三人逃离吐蕃时带来的佛教经典。贡巴饶赛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因材施教,并指出其将来适宜从事的工作。他说:“罗敦法力大,回去后作护法;鲁梅严厉,可作亲教师;葱增聪慧,可为导师;仲善于训导,作寺院主持。”由于指导得法,这些人的学问长进极快。</p><p class="ql-block">如是十人谨遵师训,圆满受学后,分批返回卫藏。那时益希坚参已故去,其子额达墀巴秉承父业,继续大力支持复兴佛教。由他作施主,卢梅和洛敦等人在卫藏广建道场,普传戒律。于公元978年出资送“卢梅”、“楚臣喜饶”等共十人,到多康喇钦去学习律藏。他们把朗达玛以前佛教的律戒从多康带回西藏,这部分律学在宗教史上称为“前期律学”。佛法势力从朵康进入卫藏,再次开启了佛教兴盛之风。因藏人习惯上称西北为上、东南为下,朵康属于下路,故卫藏十人从朵康进入卫藏弘法,史称“下路复兴”,其所传戒律传承,亦称“下路律统”。</p><p class="ql-block"> 这十人中,以鲁梅和洛敦为首,特别是鲁梅影响最大,弟子最多,门下有所谓“四柱、八梁、三十二椽”等说法。因此史籍又常称卫藏十人为“鲁梅等十人”。其余八人亦分别在前后藏及康区建寺收徒。从此,卫藏诸地僧伽遍布,讲修之风,沛然而兴矣。与此遥相呼应的是阿里古格王朝的“上路弘法”与新译密咒亦逐渐兴起。</p><p class="ql-block"> 鲁梅等陆续学成返藏。临行,对贡巴饶赛留恋不舍,鲁梅说:“我要回卫藏去了,请给我一件东西作个纪念吧!”贡巴侥赛就将自己用过的帽子送给鲁梅,说:“戴着这个,希望能经常想到我。”据说鲁梅归去因为卫地闷热,把后边的帽沿叠起来戴,人们称之为长尖帽。后来,鲁梅等10人的门徒们都戴上这种帽子。这说明了卢梅等人对贡巴饶赛的无比敬仰。</p><p class="ql-block"> 贡巴饶赛的学生罗敦·多吉旺曲首先回到后藏,在古尔摩地方建立庙宇,他还在那里剃度了24人出家。而这些门生又陆续修建了一些小庙。之后,后藏的葱增喜饶僧格等人也返回建寺收徒,他们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也分头在后藏建了一些寺庙。前藏的鲁梅等返回到桑耶寺,以此地作为根据地,建立道场,招收僧徒,影响特别大。据说仅卫藏各地新建的寺院就有七十五所之多。正是因为这些人在西藏弘扬佛法,西藏佛教恢复发展得很快,不久超过了达磨灭佛以前的规模。佛教从安多地区重新传入卫藏,并复兴起来,藏传佛教史籍上称之为“下路弘传”。</p> <p class="ql-block">《土观宗派源流》( thuvu bkwan grub mtha byung tshul)云:“鲁梅·楚逞嘉饶等十人,从藏地(指卫藏地区)来此(指多康边远地区,即今甘青和川西地区一带)依喇钦学戒。鲁梅等回藏后建立道场,普传戒律,使佛教的余烬,从下路又复兴起来。”可见,宗教高僧的威望和修行处的殊胜,吸引了卫藏地区鲁梅等僧侣信徒前来习修佛经、弘传佛法,成就了佛教高僧圣人以丹斗为起点在宗喀和卫藏地区再度复兴藏传佛教。</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三大戒律传承之一的喇钦律统,是西藏佛教史上最早的戒律传统。藏文史籍对后弘期复兴的记载虽有不同,但其框架和脉络十分清晰。《贤者喜宴》等文献一致认为末代赞普乌东赞下令禁佛,三贤者远赴安多丹斗一带修行时,喇钦请求授戒,在拉隆·贝吉多杰的帮助下,在今西宁附近延请两位僧人充当尊证师,五人给喇钦贡巴饶赛授了圆满比丘戒,此后喇钦传给贞·益西坚赞(གྲུམ་ཡེ་ཤེས་རྒྱལ་མཚན།),益西坚赞又传给远赴多麦地区求法受戒的鲁梅等卫藏十贤者,这成为西藏佛教后弘期之下路弘法的发端,并在西藏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传播。</p> <p class="ql-block">循化县通往丹斗寺的山路异常险峻。</p><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还曾出土过一些与西夏相关的文物。根据《才旦夏茸文集3·旦斗寺简志》记载和旦斗寺僧人们口传,现在的旦斗寺未建之前,在现址下游曾有过一个规模可观的汉传佛教寺院。对此我们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在旦斗峡口发现古寺遗址一处,通过对该地出土的西夏铁钟(该钟现藏于当地一户藏民家中。据户主介绍,该钟是他的儿子20年前从旦斗峡口被水冲刷的断土崖里捡到。本人与谢继胜教授现场进行了详细的拍摄、测量,认定该钟确为西夏文物无疑。铁钟表面刻铸有西夏文,但生锈严重,字体模糊不清。又据旦斗寺僧人介绍,十几年前,峡口时有瓦当、青砖出土,附近百姓将青砖搬运之家中垒墙、铺地。他们还捡到几尊金铜佛像,作为装藏物将其藏于寺内佛塔。)和遗址上散落的瓦砾考证,结合第4窟出土的西夏文经书残页和“擦擦”, 基本认定藏文献中提到的旦斗古寺确实存在,其遗址就在离“拉色囊”岩窟群约1公里的旦斗峡口,属于西夏佛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贡巴饶赛弘法河湟——往生玛什藏</p><p class="ql-block">三贤哲”晚年离开丹斗,来到今青海互助县红崖子沟乡南9公里处湟水北岸玛尔藏地区,在被称为红崖的山崖上开凿修行石窟,作为栖身之所。后来喇钦·贡巴绕赛晚年也筹集资金来此建寺弘法,这便是今天的白马寺。喇钦·贡巴绕赛后来一直在白马寺修行洞安度晚年,于藏历第一饶迥之木猪年(1035年)圆寂,世寿84岁。《安多政教史》记载:“贡巴绕赛涅槃后,其遗体用药制香泥涂漫,塑成身像,眉间白毫之相清晰。”《青史》对此也有记载:“大喇嘛(喇钦·贡巴绕赛)受旦斗铁让本勾(鬼神九兄弟)之邀,到此地作供养三宝之业……大喇嘛为了破除所谓‘顿入瑜伽’不作任何善法的邪知见,他修建了很多寺庙和佛塔。颜料也出自本地,建筑的工艺也出自他手……大喇嘛住锡丹斗三十五年之久,享寿八十四岁,与乙亥年逝世而往生兜率。”</p> <p class="ql-block">据《安多政教史》记载:</p><p class="ql-block">湟水北岸即湟水之阳中区的白马寺,是玛·释迦牟尼和藏·饶赛居住之圣地,后由贡巴饶赛修建了寺院和僧伽的住处。贡巴饶赛涅槃后,其遗体用药制香泥涂墁,塑成身像,眉间白毫之相清晰,身上所披的袈裟时有肤垢,触摸胸前似感体温尚存,而面部容光时有不同的显示,有时还有汗水。如身像显紫色,乡里就有兵刃之灾;若香气四溢,则乡里幸福、吉祥…</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玛什藏崖壁上的石刻弥勒佛像,被当地人称为“弥勒望河”</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大殿上遥望青海海东市平安区</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藏语称为“玛藏观”据说是由玛尔·释迦牟尼及藏·饶赛二人的名字的首字合称。</p> <p class="ql-block">建在玛什藏崖壁上的白马寺,寺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有几种,一种说法是明万历十二年(1584),第三世达赖喇嘛去今佑宁寺等地,途经此地,传说其坐骑死去,遂塑白马于寺,故名“白马寺”。另一种说法是认为该寺为安多地区首建的佛寺,类似河南省的白马寺,故名白马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为纪念刺杀朗达玛时拉隆贝吉多杰他所骑白马而建。亦有传说,拉隆·贝吉多杰骑着自己的白马,去玛什藏,白马死在金刚岩下,故人们又称该寺为"白马寺"。总之传说很多,也赋予他了神秘性。1980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大师在视查青海时,曾亲临该寺举行宗教仪式,白马寺呈现出惜日的风彩,立于湟水河畔,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在白马寺中也塑有西藏三贤哲和拉隆·贝吉多杰的身像,绘有拉隆的乘骑白马的壁画,挂在山门内的正面墙上,以示对他们的永久性纪念。</p> <p class="ql-block">玛什藏崖遥望湟水谷地</p> <p class="ql-block">躲避修行之阿琼 南宗寺</p><p class="ql-block">阿琼南宗寺藏语称“桑额旦杰朗”,“宗”本指“石寨”、“寨堡”等,这里指静修地。因其所在峰北有似藏文字母“u4”(音阿)字形石山,如插云端,故名“阿琼南宗”,意为阿字形天堑。位于尖扎县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丹霞地貌中心景区,南宗沟5公里处。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也是九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时,三贤哲曾避难在此居住修行过的古迹。后面石山上有5座自然形成的石洞,洞口及内部略经人工开凿修整,相传为藏饶赛三贤者当初的修行之所。阿琼南宗寺为扎西南杰寺、南宗尼姑寺、南宗寺三寺的合称。也是青海唯一的一处藏传佛教“显、密、僧、尼”共处的宗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坎布拉丹霞群山中的阿琼南宗寺</p> <p class="ql-block">后面石山上有5座自然形成的石洞,洞口及内部略经人工开凿修整,相传为三贤者藏饶赛等人当初的修行之所。</p> <p class="ql-block">阿琼南宗寺山上的三贤哲修行洞</p> <p class="ql-block">坎布拉地区现有的南宗扎西寺、本本子寺和南宗尼姑寺,是青海省内显、密、僧、尼并存的唯一法地。南宗尼姑寺名气很大,据说歌手李娜曾在此修行。目前,有128名尼姑常驻阿琼南宗尼姑寺。据了解,南宗尼姑寺的诵经乐是当地藏族宗教音乐和文化精华,蕴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其唱腔艺术极大地丰富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反映出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2013年11月25日,南宗尼姑寺诵经乐被青海省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驻足杨宗山谷静修之央宗寺</p><p class="ql-block">央宗寺,藏语称“普拉央宗静房”或“普兰杨宗”。始建于唐朝,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东南27公里处,在今乐都县中坝藏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的夏隆坚巴沟。央宗亦名班摩曲宗,意为山沟中险峻的神地。与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兴海县的知嘎尔贝宗、平安县的夏哇日宗齐名,为“安多四宗”之一。</p> <p class="ql-block">据藏文献记载,拉隆·贝吉多杰遭到追杀遂逃至青海,曾在普兰杨宗驻足。三贤哲藏·饶赛、规范师肴格迥、玛尔·释迦牟尼躲避灭佛,从卫藏辗转新疆等地,抵青海阿琼南宗后,也曾至普兰杨宗山洞躲灾修行。央宗山上至今留有三贤哲躲避修行之所,被称作“三贤洞”。洞壁上仍清晰可见六字真言字样和“此洞是藏族三贤哲修行地,有泉也”等藏文字样。拉陇·贝吉多杰修行的洞被称作“贝吉多杰洞”。</p> <p class="ql-block">安多正法——肴格迥圆寂大佛寺</p><p class="ql-block">西宁大佛寺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教场街3号,与西藏扎什伦布寺班禅西宁办事处为邻。又名拉茂图登贡恰林,也称做“三贤者寺”。传说藏传佛教的“三贤哲”——藏·饶赛、肴格迥和玛尔·释迦牟尼从西藏、新疆、青海河湟谷地辗转而来,在这里建寺修行。不幸的是,肴格迥在西宁圆寂,其弟子和信土们为了纪念三贤哲的无量功德,将他们的灵骨葬于此地,使得大佛寺成为了他们生活和教诲的重要场所。寺内的佛殿内矗立着三位贤哲的巨大塑像,因此得名“大佛寺”。大佛寺是汉语称谓,藏族仍然称"克哇木松拉康",即意为"三贤哲佛殿"。这里也被视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做为三圣贤者到达安多以后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其中的肴格迥圆寂于此,并以此修建了这座寺院。寺院几经扩建,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本地土官李南哥在西宁西大街重新修建大佛寺,占地大约为20来亩地,修建有有三层阁楼,经堂,僧舍,茶房20余间当时的西宁卫奏请清廷,赐名“宁藩”。1922年第七夏茸尕布活佛修整大佛寺,寺院又得到领土上的增加,大约三十亩有余。僧舍,马房,经堂布局精美。后院建有大佛殿,佛殿为三层的阁楼,在原来的圣者供养之地上修建。大佛殿内塑造有三尊圣者之像,三位圣者背后塑造的是大型德泥塑故事,题材有佛本生传记,十八罗汉,山水等。解放后班禅大师会议厅驻西宁办事处也设于院内。1958年殿内佛像被毁,文革中拆除大殿。1978年由寺院拨款,寺院获得重生,1985年确立为青海省藏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后来在原有基础上修建了后院和经堂。经堂为十世班禅大师的行宫。</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大殿内的三贤哲塑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