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现为山东省潍坊市下辖县级市,然溯其历史,《尚书·禹贡》曰:"海岱惟青州",那可是古"九州"之一,地位不是一般般。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攻陷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定为南燕国都,系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之一。于是,青州更成了齐鲁大地有史以来唯一的国都。自两汉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历代王朝派驻这里的官员也多见有识之士,单是宋朝就有寇准、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等一代名宦。青州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得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青州的范公亭公园始建于北宋。北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年过花甲的范仲淹以户部侍郎任青州知州。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当地曾流行一种“红眼病”,蔓延多年,难以治愈。在范仲淹的亲力亲为下,利用清澈的阳河泉水调制,合药制成“青州白丸”,为不少人治好了红眼病。为此,范仲淹把调制药丸的清泉命名为“醴泉”,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上任一年后,范仲淹病逝于赴颖州途中。青州人民为感念范公,把范仲淹调制药丸的“醴泉”叫做“范公井”,把上面的亭子叫做 “范公井亭”。 新中国成立后,青州就在范公亭周围开辟公园,公园位于青州城西门外一块300余亩大的小盆地里,内有三贤祠、李清照纪念祠、顺河楼、洋溪湖等景观。我去的时候李清照纪念祠正在维修中,工地不让进,啥也没看到。 下图绿荫掩映中的仿古式建筑群是始建于1959年的青州博物馆。2008年,青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83家入选单位中唯一一家县级综合性博物馆,享有“小大博物馆”美誉。现已搬迁到新馆。地图上显示如今这里已是青州美术馆。<div><br></div> 整个公园处处苍松翠柏,杨柳依依,景色怡人。南阳河穿园而过,缓缓流淌。南阳河它发源于玲珑山下井塘古村,在青州历史上是一条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河流,古代名著《水经注》对它有详细的描述。 <p class="ql-block">永济桥,建于北齐天宝七年(556年),是齐鲁古道上横跨南阳河的一座重要桥梁。1985年,改建成三孔石拱桥。</p><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了这张拍摄角度很好的永济桥与青州博物馆老馆同框的图片(感谢原作者)</p> 早晨,公园里已经不少游客,还有晨练的。 过桥后看见这三块石碑。经查,清咸丰“公正廉明”碑是1856年青州万民为即将离任的益都知县张槃而立的一方德政碑,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该碑高180厘米,宽84厘米,厚22厘米。据史料记载,张槃任益都知县仅一年有余,但他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为当地的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带头捐重资重修永济桥等。甚至灾年时变卖自己家产,替老百姓缴纳赋税。后来,张槃调离益都,万民自发相送,为他立下了这尊“公正廉明”碑。(资料) 1985年建成的人工湖“洋溪湖”,湖畔绿草茵茵,杨柳依依,宁静的环境很适宜散步。 湖畔的清风亭 快到三贤祠的地方,看见一尊“麻姑献寿”的雕塑。 三贤祠,位于范公亭公园的西南隅,坐东朝西。门楣“三贤祠”三个大字方正浑厚,为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所题。<div>三贤祠是后人纪念三位先贤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之所,始建于宋代,经历代修缮而成。</div> 进祠门,迎面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唐楸、宋槐。虽然树龄千年有余,但仍然枝繁叶茂,生意盎然。树荫下是建造别致的范公亭,也称范公井亭。 范公亭,六角飞檐,木石结构,据史料显示是范仲淹在青州时造的。当时为草亭,元时改为砖木结构。<div>井亭迎门两柱刻石楹联为:“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奕世流芳”;后石柱两联是:“四境著闻行所无事,千年遗址因其自然”。</div> 明代嘉靖《青州府志》是这样记载范公井亭的:“范仲淹知青州,有惠政,洋溪侧出醴泉。公构亭泉上,郡民感思,俱以范公目之。”百姓就是这样朴素的认知:惠民=好官,好官必须铭记。<div>亭子中央有眼水井,曰范公井。从井口向下张望,可见井中天光倒影,抬头看顶,原来是亭子开了个天窗,正对着井口。水光涟漪雾朦胧,不觉好奇,井下可有一扇时光门通往另一个世界。<br></div> 范公亭两侧各有一株唐代古楸。一级保护。 看这枝繁叶茂的模样,该不是返老还童了呀?不知杨贵妃是否在天上长叹,人不如树哇。 “唐楸宋槐”作为屹立千年不说话的文物,吸引无数游人驻足点赞,感叹万千。 三贤祠就在井亭东数米之处。坐东面西,中间为范公祠,其左侧为富公祠,右侧为欧阳公祠。三祠相连,中间高而两侧低。富公祠与欧阳公祠原先建于城南瀑水涧侧,明末移建来此,合称“三贤祠”。<div>下图是范文正公祠,始建于宋,后多重修。现为明代建筑风格。</div> 祠内塑有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像。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富公祠,祀奉富弼。<div>富弼(公元1004年—1083年),字彦国,谥号文忠,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北宋名臣。庆历七年(1047),富弼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富弼在青州任职三年多,政绩显著,深得民心。<br></div> <div>“三贤祠”后有清建“后乐亭”,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br></div>亭北范公台上有澄清轩。 <div>澄清轩前立有爱国将领冯玉祥民国年间拜谒三贤祠,缅怀范公,感慨时事,撰写的题联碑刻:“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虎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br></div><div>落款是:“民国二十三年五月谒范文正公祠 冯玉祥敬书” </div> 祠内南侧的碑廊,一块块石碑镌刻着后人对先贤的景仰和缅怀,也记述了不同时期重修的过程。虽然许多碑刻已经模糊不清,但残缺中尽显岁月痕迹,绵延着三贤祠千年不衰的文脉。 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所书范仲淹名著《岳阳楼记》 《重修范公祠亭碑记》,石灰石材质,断为两截修复。<div>毓升撰文书丹,行书。毓升,镶蓝旗人,满洲驻防城协领 。</div><div>碑记赞颂范公业绩,记述清咸丰七年(1857)、同治九年(1870)修葺范公亭的情况。</div> 民国冯玉祥谒范公祠对联碑<div>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撰联书丹,隶书。残存11字字径15厘米</div><div>1934年5月30日,冯玉祥游历范公亭有感于时政靡弊,奋笔直书,希望有范公那样的能士拯救国家危难。后原碑损毁,仅存左上部。 </div> 范仲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和博大胸襟,值得后人景仰。 青州古南阳城北门外有一座万年桥,听名字就很老。是的,万年桥始建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公元1032~1033年),俗称北大桥,算起来已经快千年了。 万年桥原为木构单跨,状如彩虹,故曰“虹桥”,亦称“飞桥”、“南阳桥”,为我国第一座木结构虹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即源于此桥。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明弘治七年(1494)秋水泛滥,碑、桥全毁。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府卫一风,知县刘养浩增修,大桥以巨石构成,改名万年桥。”改建后为七孔联拱石桥。 万年桥石崖天设,铁柱钉连,桥两边设石栏,栏柱顶端雕石狮、宝瓶,栏板雕“二十四孝”图及其他纹饰。桥墩迎水面呈三角形,雕龙首长鬣(读音同“列”)水兽。 岁月无情,万年桥经受了多次洪水冲击,历经修葺,古时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朝嘉庆年间,迄今已180 多年。<div>1986年,青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万年桥。换桥栏雕石,灌注水泥,复制栏柱,重绘原图,雕宝瓶18对,狮子19对,桥面南北两端各雕大石狮1对。整修后的万年桥,长86米,宽9.4米,高9米。拱宽度5.4米。</div><div>但是遗憾的是我去年去的时候桥面肉眼可见不少破损之处,亲眼见轿车在桥上驰过。不明白这么一座珍稀的古桥竟然还允许被机动车碾压。其实可以考虑另建一座桥以解决交通需求。</div> 万年桥南接古南阳城北门,北连北关街,位于城区中心南阳河上,至今仍是青州市南阳河上重要的桥梁通道。桥头现在立着“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落款日期是2013年,2014年万年桥被列入第七批国保单位。 对岸是一个人造景点“青州宋城”。对此类景点不甚感兴趣,拍一张可以了。 来看青州另一处值得去的景点 —— 青州云门山。<div>青州云门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南2公里处,海拔421米。山虽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div></div> <div><br></div>这座四柱三门的牌坊就是云门山山门。仿古建筑,金黄色琉璃瓦覆顶。匾额上“云门山”三个大字为红军书法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题写。 云门山有近千级的石阶直达山顶,整个石阶为999级。这些石阶修的很科学,每上二三级台阶,就有一小段平路,这样上山下山都不至太累。漫山苍松翠柏,空气极好,令人神清气爽。 这就是海内外罕见的云门山巨大摩崖石刻"寿"字了,距今已400多年的历史,堪称当世之杰作,冠天下寿文化之最。故云门山被誉为“中华古寿文化第一山”。“寿比南山”一词即渊于此。该字位于云门山巅之阴,人称“云门献寿”。该“寿”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通高7.5米,宽3.7米,仅“寿”下的"寸"字就高2.3米,为大个头的汉子所不及,故当地有"寿比南山"、"人无寸高"之说。 传说是明嘉靖年间为第二个衡王朱戴圭祝寿,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在山阴处摩崖上镌刻了这个罕见的大“寿”字以讨好衡王。也有说故事的,说是明代大书法家雪衰道人的奇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查阅。 站在“寿”字下留个影,真个是“人无寸高”。 借网络图片一张(感谢作者),该图片完美彰显了云门山特有的美景。 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碑碣,遍布云门山摩崖。<div>下图“神在”摩崖石刻显示是雪衰道人的大作。我看过他另一幅“神在”,那才叫奇思妙想,鬼斧神工。关于这位不同于常人的明代奇才,虽没有正史记载,但还是留下了不少巨幅摩崖石刻和诗作。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搜索。这里就不展开了。</div> 云门洞相传为秦始皇(公元前219年)东巡时为压齐地王气开凿。东晋(410年)郭大夫首筑东阳城时扩凿洞口以宣风气。据史料记载,北宋年间先后两次增扩。洞高四米,宽六米,深十余米。因时有云雾飘绕,穿洞而过,故名“云门洞”,又称“云门拱璧”、“云门悬镜”,为青州古八景之首。<div>云门洞北口上方石崖,有“云龙之洞”、“云洞天开”的题刻。“云龙之门”是军中书法家李铎将军的题记。</div> 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将山顶的亭台楼阁托于滚滚云海之上,犹如仙境一般,故被称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壁”,为古青州胜景之一,云门山也因此而得名。 云门洞北侧有两池名曰“二龙池”,古称石井、龙潭,俗称“海眼”。 东池为宋乾德二年(964年)开凿,西池为宋天禧五年(1021年)开凿,以满足山顶庙宇、道观的日常用水之需。 二龙池池水深不见底,清澈碧绿。听老人们讲,这两个池子原为泉眼,水清甘冽,清澈见底,有“云门明珠”之美誉。即使天气再旱,这两个池子也没有干过,可见“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是至理名言。 云窟 又名李公井,位于云门洞西侧。口状如井,深不可测,夏秋季节云雾蒸腾,故名“云窟”,唐天宝十一年北海太守赵居贞为唐玄宗“投龙”祈寿之处。“投龙”乃古代道教进行祈寿求福的一种道教礼仪。 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根据国学巨作《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海岱惟青州”而题写关于云窟的释义。<div>为了和山上的古迹相互区别开来,新增的题记都用蓝色。</div> 云门山隋唐石窟造像群是研究我国雕刻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山阳摩崖处有大小5个石窟,石刻造像计272 尊,有题记者可追溯至隋开皇九年(589)。<div>2013年,云门山石窟与驼山石窟合并,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誉其为“雕工至为成熟,可称隋朝最精作品”<br>遗憾的是这座石窟里,佛像的头部都已经被毁坏殆尽,只剩下身体部分,但线条的流畅和体态的优美还是显而易见的。 “投龙”是古代一种把许愿写刻于金属或玉石之上,投入洞穴、峡谷或泉水之中,进行祈寿求福的道教礼仪。云门山大云顶山势陡峭、洞穴密布,为古代“投龙”的理想所在,今有诗碑和石刻多处。著名的有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北海太守赵居贞为唐玄宗祈寿而作的《投金龙环壁诗》石刻,诗文被收入《全唐诗》。 此处有一立牌介绍云门山地质地貌。云门山主体是由石灰岩组成,有中厚层状灰岩、豹皮灰岩等等。 穿过云门洞来到山南面,悬崖峭壁上,有“大云寺”、“天街云衢”、“吐云峰月”等一些大型题字和诗篇石刻。<div>云门洞上方“云门山”三个篆体字,为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的官居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山西乐平人乔宇的题记。“超尘离梦”是雪蓑的题记。“吐纳风云”为清朝的题刻。 “云门山大云寺”这个题记为唐朝所保留下来,据《新唐书》载唐天授元年,青州云门山云门寺的发明和尚通过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献《大云经》给武则天,说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应该主皇权,做皇帝,武则天非常高兴,诏令全国各地都要刻印学习《大云经》,各州县都要建大云寺,这个时候青州云门山的云门寺也就改成了大云寺,</div> 在这绝壁之上,竟然还曾经有一个大云寺吗?还仅是一石刻名字? 看了这块立碑上的介绍,才明白原来这里真的存在过大云寺。此处就是大云寺遗址。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7年)迁建于云门山南麓。现有石刻、石窟等遗存多处,造像数百尊。 云门山主峰名"大云顶",形若鱼脊,东西走向,有不少寺庙宫观。山顶立“云门仙境”石碑,碑文原为明朝按察司副使平滦公高第书立,因明末清初战乱被损。清顺治庚子年,时任青州知府的夏一凤重建。 三皇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亦称三皇,故名三皇殿。始建年代无考,历代多次修葺。建筑采用青石柱墙,实木结构。临崖而建,坐北面南。 云门山顶峭壁的两端,建有东、西两处阆风亭。东阆风亭地处云门山东峰望海峰,俗称望海亭,峰高388米,始建于元朝,后毁于战火,1984年重修。<div>据史料记载,唐朝著名书法家李邕任北海太守时,李白、杜甫同来青州拜访,李白曾在东阆风亭留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的著名诗句。</div> 此处俯瞰万绿丛中的望寿阁,一目了然。 拉个近镜头 去西阆风亭的途中,必经过迎旭门。元朝古建筑风格,全石无梁拱形门。俗称“石门”,据《青州府志》记载,明隆庆二年(1568年)至隆庆四年(1570年),衡王府建迎旭门覆压“天池”,以止水涝。原覆压于“天池”之上,2005年移建于现址。 山巅处的天仙玉女祠,祠内供奉碧霞元君,始建于元朝,为石质无梁双拱。原为蒙古包式建筑,后因忽必烈崇尚道教,改为道士帽形状。 从这边看东阆风亭就像一只报晓雄鸡,昂然屹立山顶。 云门山极顶石标,上有写海拔421米。 玉皇殿,殿内供奉玉皇大帝。 大云顶西端的西阆风亭,由清代青州知府首建,原名耸云亭,20世纪80年代重修,改名西阆风亭。这里可近观云门西峰,远眺驼山全貌。 翘首远眺,层峦叠嶂 耸云亭,高耸入云,古人取的名字挺好的呀,所以亭子上还保留着。 下山途中遇见“夫妻树”,山榆和松柏两树枝干缠绕,相互依偎,随风飞舞的红丝条,那是人们对爱的信托和冀望。 望寿阁,红墙青瓦,古色古香。大门一侧,悬挂着 “青州市道教协会”的招牌,是一处道教活动的场所。民间俗称灵官殿,北宋末年王灵官孝文化的故事即源于此。民国末年毁于战火,20世纪90年代重修, 望寿阁北面正殿为三星殿,是供奉北斗七星的地方。东边配殿是观音殿,西边配殿是财神殿。 遥望云门山,可见绿树掩映中的“寿”字露了大半个身子。 往远处看,满目苍绿中隐隐约约有一片金黄色的建筑物,那就是驼山下新建的龙兴寺,只是不在历史上龙兴寺的原址。拉近看体量很大,气势恢宏。<div>据说,龙兴寺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刘宋初期425年的一间佛堂,发展于北魏时期,盛唐时是全国八大寺庙之一,毁于明代。1996年10月在龙兴寺遗址西北部发现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轰动国内外,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有关龙兴寺佛教造像将在下集《青州博物馆》中讲述。</div> 此次青州之行留下一个遗憾是没有去驼山。因为天气不是很好,担心山路不好走。现在回想起来,也许这就是老天特意安排的,让我有再去青州的理由。 夜幕下,阜财门城楼灯火通明,来往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蓝调中的古城更显别样韵味,有点深幽,有点神秘。 <p class="ql-block">附自创小视频一个</p> <p class="ql-block">下篇:山东独行两周游记 —— 青州纪行 (五):青州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