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何须论出处,从来年少不惜身——莫干山2024

大郭

<p class="ql-block">  莫干山,以前我所知甚少,印象里有洋家乐,还有就是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p><p class="ql-block"> 7月中旬,酷暑难耐。数十少年同窗,相约德清莫干山避暑叙旧。</p><p class="ql-block"> 上山已是傍晚时分,依然感觉热气逼人。我们一行住皇后饭店。皇后饭店于1934年由原浙江兴业银行常务董事蒋抑卮出资兴建。1948年租赁给杭州西泠饭店,时值风行美丽牌香烟,因美女烟标与皇后媲美,为招揽生意,取名皇后饭店。现在的皇后饭店,实际上是别墅建筑群,由将军楼、梦坡楼、冷庐等风格迥异的别墅组成。1954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期间,亲临莫干山视察并于126号别墅下榻休息。</p> <p class="ql-block">  酒店前有一观景平台,视线极佳。远山峰峦起伏,竹林层层叠叠。前方不远处一山顶上有一像城堡的建筑,非常漂亮。问保安,告诉我们叫裸心堡,是莫干山出镜率最高的建筑之一,也是当下莫干山的“代言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上八九点,坐在酒店的露天阳台,虽有丝丝凉风,身上依旧黏黏糊糊的,丝毫未有“盛暑来兹颇入秋,紫薇花静翠篁幽”的那一份幽静清凉之感。</p><p class="ql-block"> 我住在一处叫将军楼的别墅里,在百度里搜了一下,才知道这座将军楼,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是原国民党陆军高级军官疗养基地。而隔壁的梦坡楼,是由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南浔巨富周庆云等37人创办的疗养机构。对面山上的裸心堡,其前身曾也为张静江所有。张静江与青田也有缘,1905年,他与我们同学林海的曾祖父林子才等9个青田石商一起参加比利时列日博览会,并和他们的公司通运公司、和记,同获铜奖。</p><p class="ql-block"> 莫干山现遗存有250余幢别墅。早期莫干山别墅由英、美、法、德、俄各国人士兴建,仿自各国风格,式样繁多;后期以国民党要人、工商巨贾建造居多。莫干山别墅群与中国近代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曾是蒋宋联姻、国共合作会谈、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会议的发生地,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历史遗存。哈,有点意思,我对次日的游玩有了一丝憧憬。</p> <p class="ql-block">  第2天, 我们跟着导游参观山间民国时期的别墅。松月庐,位于“武陵村”,曾经是蒋介石的临时官邸。松月庐始建于1933年,因周围多古松、大露台形似新月而得名。松月庐见证了“金圆券”的诞生。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由于滥发造成恶性通胀,流通不到一年,这些金圆券形同废纸。</p> <p class="ql-block">  白云山馆,是蒋介石盟兄黄郛的别墅。这里见证了1927年的蒋宋联姻,1927年底,蒋介石与宋美龄完婚后曾于此度蜜月;同时也见证了1937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在此与蒋介石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p> <p class="ql-block">  然后,去“莫干山会议”旧址参观。“莫干山会议”,我曾在一些文章中看到过,略有所知。为此,我还客串了一回导游,向同学介绍起了“莫干山会议”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1984年秋,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莫干山召开。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作“莫干山会议”。莫干山会议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p><p class="ql-block"> 当年,中国经济研究界一群“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热血青年,汇聚莫干山,共商改革和经济大计。会议期间,中青年才俊意气风发,“华山论剑”。他们讨论的问题,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战略、国企改革、农村改革、金融改革、扩大开放,几乎覆盖了当时改革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一些问题甚至相当“前卫”。特别是专题研讨,观点针锋相对,争辩激烈开放。价格组甚至发展到对外“挂牌”研讨。其间,时年24岁的西北大学经济系研究生张维迎发言,阐述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认为价格改革应该以放为主,引起会议普遍关注。会后,关于“价格双轨制”的思路建议形成内部报告后被呈报中央领导,对后来价格改革的实际推进产生了重大影响,“价格双轨制”也成为“莫干山会议”上最绚烂的思想火花之一。</p> <p class="ql-block">  “莫干山会议”的影响一直绵延至今。会议为80 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建设性意见。会后,一大批中青年政经人才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在此后的改革开放大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中有的担任国家领导人和重要部门的领导者,如王岐山、马凯、周小川、陈元、楼继伟等;有的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周其仁、张维迎等。改革理论研究从无到有,在莫干山会议之前,中国的经济是意识形态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改革理论还处于“无”的状态。莫干山会议后,中青年学者创办刊物《中青年经济论坛》,形成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青年经济学者从事深度学术研究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  40年前,王岐山、张维迎这些三十左右的青年才俊激扬文字、纵论国策;40年后,王岐山、马凯、周小川等已退出舞台,张维迎、周其仁仍然是经济学界的翘楚,然其影响力已逐渐式微,这是时代的悲哀。我们这一代,也早已成油腻中年,不但油腻,甚至油滑了。而我们的下一代,大多数似乎更专注于个人发展,安于过小日子,不甚关心国事,不少甚至直接躺平了,青年人身上应该有的朝气、豪气、锐气也远离消散,学术界、政经界,有影响力的青年才俊更是难以寻觅。这,更是时代的悲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