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乃江南小镇菀坪之画,人民桥、轮船码头,皆彼时之象征也。画面所绘,乃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菀坪百姓生活之景,以素色绘之,显地老天荒之温情,泥土之朴素美。此等瞬间,虽不全、不完美,然质朴真实,令人深信,生命中有被遗忘之午后或黄昏,曾与此景相遇。此等瞬间,余目中最美、最动人者也。或令人忆起那遥远之年代,于此不起眼之小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身影,喧嚣之声,忆儿时河中游泳、桥洞嬉戏之景,离乡时父母送别之泪眼。此等流淌于血脉之家乡印记也。</p><p class="ql-block">画此作品,前后逾月,与菀坪之友王庆荣、汤海山、任晓俊,互论交流,亲赴实地,得王庆荣先生详述,乃渐成画之雏形。余以尊重历史、敬畏真实之视觉,不饰美化,亦不贬低。非仅为菀坪百姓生活之记录与回忆,更乃对平凡生活真实之理解与敬畏。此等看似普通之日常瞬间,常蕴含生活之大美与真谛。</p><p class="ql-block">余无意自薄,亦不敢自大,唯望菀坪之民,多提宝贵之意见,以尽己所能,还原真实之场景,乃余创作之本意也。</p> 与王庆荣先生合影 <p class="ql-block">四十五年莫逆之交 王庆荣 文</p><p class="ql-block">菀坪王庆荣,自弱冠之年,于盛泽之隅,邂逅庄子明。二人志同道合,情谊深笃,自兹以往,岁月荏苒,四十五年矣。昔日风华正茂之青年,今已华发满头,然其友情之深厚,未曾稍减,反如陈酒,愈久愈醇。</p><p class="ql-block">忆往昔,王庆荣初至盛泽,举目无亲,然有志之士,何惧孤苦?庄子明,善丹青,画技超群,名扬一方。庆荣与之相交,每谈及古今之事,皆能彼此相契,引为知己。庄子明常绘盛泽之旧景,弄堂巷陌,无不栩栩如生,观者无不称奇。庆荣亦常闻庄子明谈及菀坪,知其年轻时亦曾游历于此,故心生向往。</p><p class="ql-block">庄子明曰:“吾欲以画笔,再现菀坪之旧貌,以志吾二人之友谊。”庆荣闻之,喜不自胜,遂与庄子明共谋此事。二人携手,遍历菀坪,观山川之壮丽,览古迹之沧桑,皆以笔墨记之。庄子明挥毫泼墨,庆荣则于旁指点江山,共绘菀坪之美景。</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四十五年倏忽而过。王庆荣与庄子明之友谊,历经风霜雨雪,愈加坚固。双方父母、兄弟姐妹皆视彼此为亲人,两家之亲情,宛如一体。虽各自成家立业,忙于生计,然每逢佳节,必相聚一堂,把酒言欢,共叙友情。</p><p class="ql-block">庄子明之画作,亦已成菀坪之瑰宝。其笔下之菀坪,旧貌犹存,古风犹在。观者皆能从中领略到昔日之风采,亦能感受到庄子明与王庆荣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每有宾客来访,庄子明必展其画作,以示其友庆荣之情谊,亦以此纪念二人之莫逆之交。</p><p class="ql-block">或问曰:“何以言二人之友谊为莫逆之交?”答曰:“二人相识于微时,共历风雨,同甘共苦。彼此相知,情深意重,虽历经岁月沧桑,然其友谊之坚固,犹如磐石,不可动摇。此非莫逆之交,何以为言?”</p><p class="ql-block">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王庆荣与庄子明之友谊,如同陈年老酒,愈久愈香。二人之莫逆之交,不仅见证了彼此之成长与变迁,更成为了菀坪、盛泽两地之佳话。愿此友谊长存,地久天长!</p> <p class="ql-block">苏羡雅聚,共叙菀坪人民桥,轮船码头场景</p><p class="ql-block">和作家汤海山,儒商金雨文,书法家华建平,菀坪村书记任晓俊合影留念 王庆荣摄</p> <p class="ql-block">心系故乡的贤达名流</p><p class="ql-block">──记菀南村游子王庆荣</p><p class="ql-block">胡兵想 王根成 文</p><p class="ql-block">因为一次汇集乡镇贤人的活动,让我走近了王庆荣。他中等身材,腰板硬朗,双目有神,一看就知道是个干练之人。初谈数分钟,就给人留下阅历颇深、经验丰富、思维敏捷、淡定自信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果然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健谈的王庆荣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讲述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以及曾帮扶支助他人的一些往事。</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王庆荣,1959年生于菀南村,因兄弟姐妹众多,家庭一直处于窘境之中,年幼的他巳早早地体味到生活的艰辛,少年时代,一直过着饥不果腹、衣勉遮体的生活,父母膝下有他们兄弟姐妹七人,除了承受着艰苦的农耕劳作,还担负着抚养他们长大成人,他们兄弟姐妹相依为命,他不得不白天读书,课余还得帮助父母兄姐参加繁重的生产队劳动,挣得一些工分,夜间仍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中学结业十六岁年龄,回到生产队务农三年,这三年中,他目睹了长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体会到农村犁耙耕耘的艰辛,感悟到父老乡亲的质朴,感恩到叔伯姨婶的爱怜。</p><p class="ql-block">王庆荣的少年期正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非常时期,受父亲家教影响,耳濡目染,他从小也爱读书,但书很少,尤其是文学类的书更少,只得到处托人去寻书,使他陆续看了《红岩》、《林海雪原》、《家春秋》等书。让他记忆犹深的是因为借书,还惹出了一次是非。记得那年王庆荣14岁,有次在菀南村(原人民大队),他从一位乡村教师处借到一本张恨水著的《啼笑姻缘》,后来书主的家人说书里夹有5元钱,父亲问讯王庆荣,他摇了摇头说:“哪有钱,分明是讹人!”父亲见他争辨,气不打一处来,怒斥:“你总是惹事生非?”随即给了王庆荣一巴掌,打得他满眼冒金星,也只能憋着气逃到叔伯爷爷家。后来,父亲用卖猪的钱归还了。</p><p class="ql-block">在生产队劳作的几年,正值王庆荣年少气盛,他很想凭自己的勤奋,做出一些出彩的成绩,可几番春播秋收,农田里耕耘的是有限的工分,也改变不了什么。这让王庆荣有了失落感,他的动力源枯竭了,也突然有点迷茫,就像航海的人迷失了方向,只能无奈地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起来。空闲时,他常以书本解闷,不觉间书海遨游为他人生铺展了知识的底蕴。几十年后回想之,王庆荣很是欣慰,他没有虚度年华,亦有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所幸这样的日子不算长,20岁那年,乡镇企业逐步兴起,王庆荣所在的乡镇办起了印染厂,他也很快进厂做了工人。那年,王庆荣几经辗转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个印染厂外派名额,去“苏州丝绸工学院盛泽专科班“学习理论和实践。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兴奋极了,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学好知识。临走时王庆荣在黄色帆布包里带了6本书,除了业务书外,还带了3本喜欢看的书。在盛泽的两年中,他如鱼得水,潜心于专业知识海洋,废寝忘食求学,深得老师、师傅赞许,得到专科助工职称,学有所成返回菀坪染厂工作,两年的工作经历又使他的所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使企业获得了更好的效益。</p><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这给有志创业者展现了更大的空间。一直心怀理想,跃跃欲试的王庆荣决心闯一闯!他很快经人介绍去了浙江绍兴。其时,王庆荣信心满满,将一句“当你无所畏惧时,你将无所不能。”权作座右铭。他平时为人坦诚,做事崇尚身体力行,他认为实践出真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样的为人秉性也让他在人生前行中,稳重求实,勤勉善学,勇于克服困难,在磨砺中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王庆荣凭借着自身所学,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从技术指导到业务联系,从基层管理到独、立创业,累结下了丰富的管理和经营能力,为人生之路拓宽了更大的空间。其间多次被评为绍兴印染能人,2012年,他被推选为旅浙江苏同乡会常务副会长、江苏商会副会长至今。如今的王庆荣,在绍兴不仅拥有自己的产业,还被聘于一家大型印染集团司职总经理。这个过程让他坚信:成事者,不仅要有韬略之心,有超人之才,更要具备坚忍不拔之志。正所谓“心有繁花,满眼春色。”</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这些年,王庆荣在不断更新的道德与价值观面前也曾有太多的疑惑。飞速跳跃着的生活就像不停转动着的万花筒,它越五光十色,越炫丽多彩,就越叫人脑晕,越使人莫名其妙地畏缩不前。但他终于认清: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有一种比单纯的生命繁衍更加宝贵的财富,那便是精神。所谓“天有日月风,人有精气神”。</p><p class="ql-block">人,有时是需要给自己找一些理由,比如说你要干什么?或者不干什么时,都要找个道理来说服自己。一旦理由充足了,说服了自己,就要清除心理疙瘩,达到某种平衡,通过这样的思索过程,王庆荣找到了这样一种感觉。</p><p class="ql-block">在王庆荣心里一直记住一个叫王家圩的名称,这既是一块东太湖畔的低洼地,是贫穷的代名词,也是当年先人从中原辗转来到江南的一处栖生地。祖父辈们多次对他讲述过祖先在此恳荒造田、呕心呖血的过程……如今他虽说功成名就,事业有成,但他从未忘记过自己是菀坪人,是王家圩的后人,是喝着太湖水长大的孩子,几度魂牵家乡苍海桑田,梦萦乡里父老乡亲,总念想着自己能为家乡,为别人做点什么?</p><p class="ql-block">父亲曾对他说:“仁义为上,积善积德,乃中华之美德,万不可丢下。”细细品味父辈的话如雷贯耳,让他铭记在心。自此,一句话像一道炫目的彩霞吸引了他,又如农历三月的韭菜在心田里扎根疯长,须臾间开花结果。一条扶困济贫之路如同演绎跌宕起伏的人生,就此源源不断,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王庆荣在工作之余,常回到故地转转,看看亲朋好友,也看看家乡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乡里村民的一些窘境状况让他浮生了测隐之情,于是有了第一个帮扶对象胡志强。胡家夫妇育有两女,长女胡晨晨,次女胡晨曦,尽管读书成绩都很优秀,但因家境困难,恐无力再让她们求学,都先后陷入缺乏学资而焦急万分!王庆荣回乡偶然中目睹这家人的现状,当即伸出援助之手,承诺出资让胡家两个女儿完成学业。胡家女儿也很争气,没有辜负恩人的栽培之心,胡晨晨经高中考取了江苏大学,胡晨曦则考入青云中学。</p><p class="ql-block">王庆荣支助的第2个人是村里的马复胜,其妻是江西南昌嫁到吴江,后患上红斑狼疮多年,家境因病医陷入贫困,导致性格变化,脾气怪异中经常吵架。马复胜夫妇生有女儿马兆玉,特爱读书,但家贫如洗,两座暗房,不仅低矮、且阴暗潮湿,加上吵杂环境,无法静心读书。王庆荣得之上门探望,看着怯生生的小姑娘,他即刻决定拿出近万元,帮马家装修了一个书房,以此解决了马兆玉读书环境。后来,马兆玉初中考上了盛泽中学,再考上了南昌大学,王庆荣闻听十分高兴,当场去买了衣物,还为马兆玉完成学业,支助了4年的学资和生活费用。</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不仅谁家孩子读不了书,哪家孩子要辍学,他都会记在心里,像似承受着一种责任感,默默地为孩子们送上学费,他曾帮扶过十多个家庭的孩子从初中、高中、大学的资金供给。而耳闻到周围乡亲们遇到困难,他也会毫不犹豫伸出缓手。帮扶袁洪林槐兰英家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袁洪林因生意失败躲债,菀坪已无落脚之地,后去了苏州,悄然在石路租了16平米房暂且安身。王庆荣在同学聚会中偶然得知这件事情,通过了解,得知袁洪林槐兰英背井离乡,早有归意,又很想回来却无处安身的窘况,就多次找了乡、村两级领导,寻求妥善解决办法。后来菀南村拨地让袁洪林家造了两间平房,王庆荣又慷慨解囊,拿出近2万资金为其置办了全新生活设施。20多年过去了,每当说起王庆荣当年热忱相助的事,袁洪林夫妇,记忆犹新,感恩絮叨不尽!</p><p class="ql-block">王庆荣曾连续六年向菀坪敬老院捐款捐物,改善当地敬老院老年人的生活条件,他上门慰问探望的老人在菀坪不下几十人,受他帮扶的家庭和子女读书求学的也更多,对他持之以恒的爱心和耐心更是无不为人称道。这些善举虽小,但贵在他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这大爱无疆,早已积小善成大德,德厚载物,他赢得了周边诸多村民的尊敬与爱戴。每当夜色降临,村头巷尾的老人们聚在一起时都会相互聊着王庆荣先生的陈年往事,这些故事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乡亲们的心田。 </p><p class="ql-block">王庆荣除了把别人的事情一直放在心上,而且很有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他时常告诫那些他曾帮助过的后生说,“你们将来走上社会一定要懂得感恩,要懂得礼义廉耻、仁义礼信”。</p><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的他,不仅这样说,还一直这样做,目前眼下的同学会,战友会都是在AA制,可他的同学会就是他一个人出资,从2002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平时了解到那位同学生活有困难,他都会想方设法给于帮助,由此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王庆荣说:“生活中常常会被物欲牵绊,有时就是给自己套上枷锁。只有不断摆脱负累的‘冗杂’,才能回归自己的本心,活得轻松洒脱。人生价值,也许就是认认真真、无怨无悔地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而许多事,包括支助别人,不要嫌事小,不要怕麻烦,要一件一件去做,一点一点去抓,一次一次去落实,就会积少成多,积小爱变大爱 ” 。</p><p class="ql-block">难能可贵的是,王庆荣做善事具有延续性。曾有人问到在你遇到困难时,原先的帮扶承偌怎么办?王庆荣谐谑地说:“有句俏皮话,只要思想不滑波,办法总比困难多!”接着又表示:我创业成功,也要感恩社会,回哺家乡!再说相助别人是送人玫瑰,手中留香的事。为了确保帮扶不受影响,可提前准备,甚至可提前支付。</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故乡,一直是身处异乡游子的永恒,似吟不尽的诗,是填不完词,更是一份挥之不去的萦绕。人们对故土的眷念都有着与生俱来情怀,从远古的先哲到文明盛世,任何外界的五彩缤纷都无法取代家乡在心目中永恒的地位,不管你是孤旅异乡的游子,还是踌躇满志的他乡新贵,午夜梦回,缕缕思乡之情,总会是剪不断,理还乱,因此在王庆荣心中,乡愁不单单是一种离怀愁绪,乡愁往往是人们偶然遇到的某种机缘,或是童年的一些记忆,触景生发的思乡之情。如幽长的小巷,古朴的石桥,水岸边的苇丛……</p><p class="ql-block">王庆荣盛泽有个画家朋友叫庄子明,62岁,画艺功深,久负盛名,多年来专事地方风土人情画作,凡小街小巷、茶馆旧宅、河流岸树等,都成了他的目标,让他很感慨和赞赏!也油然想到了菀坪的旧景旧物,这些年来在乡镇变迁中,好多东西消失了,但菀坪人民桥、大会堂旧址还在(已拆建),还有小巷小河和太湖浅滩……为了童年的记忆,为了留存乡愁的根,他也要如法泡制。</p><p class="ql-block">王庆荣有了想法,就决然实施。他近期邀请了的盛泽乡土画家庄子明老师多次来菀坪采风,促成家乡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和江南民居绘画成册,力图把菀坪的历史风貌用色彩记录下来,旨在更直观的传递家乡的人文气息,用以表达菀坪人的历史责任感。</p><p class="ql-block">当然,王庆荣余身之年还有着许多想法,诸如在乡村建设中设立资助项目、助力社团组建等。如果说,这些年王庆荣在人生之路做了许多善事,但他从没有终止,这条乐善扶困之路,在他的脚下依然宽敞,依然笔直,虽然有时磕磕碰碰,但留下了太多弥足珍贵的印痕。从他离别菀坪到浙江绍兴创业,四十多载风雨人生,在他的脸上折射出阳光下的微笑。这份微笑,饱含了太多的辛酸苦辣,是欣慰坦然,更多的是自尊与自豪。因为他展现给世人的是富而有德,德富财茂的形象。</p><p class="ql-block">王庆荣在一封家书中表白:“余外出数十载,但胞衣地,乡梓情,常牵挂于心……只要余身有力,还将支助下去,这是我的一份责任,仅此而已! ”王庆荣寥寥数语,让人感慨!人们也相信,他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创业者,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就会看到什么样的深度,决定什么样的思路。</p><p class="ql-block">王庆荣用他的行动,真正的诠释了菀坪人性格中的豪迈之气,同时又把中原人的文化精髓得以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故事真实告诉人们,无论身处时何地,一定要永葆初心,只有初心不改,才能方得始终。我们希望王庆荣的故事会影响着更多的人们,深信我们这个社会,因为有爱越来越和谐,因为爱是最博大的,尤其是对家乡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p> 初稿 <p class="ql-block">逐渐还原的菀坪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