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洒青春汗水 终生无怨无悔——怀山记忆(四)

冬天的雪

<p class="ql-block">  1975年春节过后,时光不待,季节逼人,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有限的时间,赶快把已整理好的水平带里栽上树苗。这又是一场小的战斗。五十公分的株距,每条水平带栽上一行树。连里以排划片,按标准全面推进。任务分配后,我们两人一组,一人挖坑一人拿苗,放好苗后三踩一提,这棵苗才算栽好,每人每天要栽将近一百棵苗。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我跑上跑下,操心费神,和大家一起经过二十多天起早贪黑的奋战,终于在二月底之前完成了二百多亩近三十万株苗木的栽植任务。东山坡下也栽满了各种果树。</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山风和太阳连吹带晒,毫不留情的把一个个小伙伴的脸变得油黑而亮,双手被刺槐苗上的刺连扎带划的一道道血口子,又疼又痒。但看着两面山坡上已栽满了树苗,想象着几年以后小树长大,春天满山遍野的开满了槐花,芳香中带着甜蜜的味道,还有蜜蜂嗡嗡嗡的采蜜声,心里感到美滋滋的快要醉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春天栽植期过后,大部队还是每天上山整地,从南坡到东北坡,一片片水平线已快连接在一起,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春天,县林业局决定在山上做育苗实验,派来了技术干部郭建选老师,带来了大量的刺槐、紫穗槐种子,还有少量的油松、红松、板栗等种子。这些种子我都是第一次看见,苗圃地选择在地势较开阔平坦的东坡洼地。连里从男排抽调了几个爱学习责任心强的人组成了育苗小组。郭老师是老牌大学生,是造林育苗方面的专家。在郭老师的指导下,从地形整理、种子浸泡处理到播种育苗,按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出于好奇心,就常常在收工后有事没事的去苗圃地里看看,找到郭老师问长问短,要他讲解一些育苗的方法及操作过程等等。老师见我好学,也很热心,就给我大概讲解,并送给我几本《植物育苗》、《造林手册》等简单易学的入门书籍,我如获至宝,抽空就反复看,初步学到了一点林业知识。如种子浸泡的水温如何掌握,种子播种后的覆土厚度是多少,怎样计算种子的出苗率等等,认识到原来植树造林也是一门学问,并不是我想象的这么简单,挖个坑栽上树就完事了。要根据地理位置、立地条件,如土壤酸碱度、气象条件、温度湿度、海拔高度等等,才能决定在山顶、山腰、山下栽什么树,做到合理规划,利用现有资源,适地适树,让各种树木良好生长。就这样,我后来又到郭老师那里借了几本植物栽培、土壤检测等有关书籍,一有空闲时间就翻看,逐渐地对林业造林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到植树造林这个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看着小树苗一天天长大,也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年从春天开始,不断的有外地、当地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到山上参观学习,人来人往。但山上没有大路,车辆不能上山,只能沿着羊场小路往上爬,年龄大点的就感觉很吃力。同时我们自己栽树运输也很困难,平时上山干活也很不方便。所以上级决定在山上修一条环山路,还能连接从驻地到十里铺的310国道,宽度四米,能跑一辆汽车或拖拉机就行。这个决定让大家兴奋不已。但接下来的问题来了,没有测量人员,没有专项资金等,一系列的实际困难摆在了眼前。怎么办?公社决定修路人员从中东部、南部各大队抽调强壮的劳动力上山和尖兵连一起会战,测量从修南大渠的测量队抽一个人做指导,从尖兵连选择几个有点能力的配合,组成一个测量小组,自己动手。我有幸被抽到,开始了第一次的水平测量。跟着师傅从怎样看水平仪到选择地形,每天的满山跑,虽然很累很辛苦,但还能学到一点测量知识,心里还是很高兴。就这样学中干,干中学,经过一个星期的实地测量,放线打桩,初步完成了环山道路的测量任务,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夸奖。在接下来修路的日子里,我们白天正常上山挖水平带,晚上加班,和各个大队的突击队一起,从晚七点到十一点收工,我们一个个干劲十足,几个小时连续不停,中间不休息,让旁边各个大队的人看得心服口服,直说,这些女娃真了不起,一个个就像铁姑娘!</p><p class="ql-block"> 听到了这些话,感到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总有一种责任在心头,绿化荒山成为了我们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目标。大家纷纷表示,要把青春献给荒山,不把张茅的荒山绿化完,坚决不下山!</p><p class="ql-block"> 时间飞逝,一转眼到了1976年初,山上能挖的地方已全部挖满了水平带,就等春天栽上树苗就完成了全部栽植任务,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养护管理,相对要轻松一点,人员可能也要减少了。春节前,公社决定成立“五七”林场,地点设在南部的响屏山下,人员从尖兵连内部选调,三十人左右打前站,最好是南部各个大队的人,等过完春节后就正式成立。这一消息弄得人心里既激动又期盼。</p><p class="ql-block"> 春节后,和大家一起栽植苗木到二月底的一天,连长找我谈话,说经研究决定,“五七”林场三月一号正式成立,由赵增敖副指导员任场长,我和王拾生、曹虎平等几人组成一个领导班子,以尖兵连为依托,作为一个先锋队,先安营扎寨,等条件成熟了,再增加力量,转移战场,让我具体负责后勤管理工作。一席话听得我有点兴奋,感到这是领导对我的肯定和信任,也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想想就要离开奋战了一年半之久的怀山和战友了,心里还是有万般不舍,留恋这里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三月初,肩负着使命,怀揣着新的希望,我们三十几个战友向南开进,来到了距离怀山有二十多里的响屏山脚下,在原来的“五七”商店遗留的院子里安营扎寨,开始了一段新的里程。看着四周高峰林立的群山,觉得有些许的不适应,好像与世隔绝了一样,感到很寂寞。三个月后,我接到公社党办的通知,到县林业局报到,参加“文冠果研究小组”的工作,开始了人生又一个长途跋涉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怀山林场成立时的驻地遗址,由知青办拨款修建的明房暗窑的十间砖窑,人称“十孔窑”,集中安置了公社当时的大部分下乡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  自从1976年6月23日到县林业局报到的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有机会回过“五七”林场,也不知后来的情况如何,他们都去了哪里?“怀山尖兵连”也因完成了它的使命,改名为怀山林场。在以后的几年里,我经常因工作需要和同事们回到怀山,有时候还在那里小住几天。每次回去就像回到了家里,感觉很熟悉很温馨。但好多当年的伙伴们都已离开了,不知在何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五日</p><p class="ql-block">附记: </p><p class="ql-block"> 1、怀山,在我的记忆里,它就应该是这个名字,因它不是东西的走向,而是先东西后南北,像个丁字形,总之就是方向不正,因此叫怀山。后来因山上种满了刺槐树,就又叫槐山。但我还是叫它怀山,是怀念的怀。怀念那山,那人,那情,那景,那永远忘不掉的青春记忆…… </p><p class="ql-block"> 2、此文写于二零二零年二月武汉疫情爆发的全国封控期间。 </p><p class="ql-block"> 岁月荏苒,时光如梭。1974年的8月4日到2024年的8月4日,已过去整整五十年。多少人,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只有怀山这个最艰苦最难熬的地方,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历练。 </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致敬当年以青春汗水绿化故乡荒山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