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格聂

小书虫

<p class="ql-block">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p><p class="ql-block"> 随着帐篷拉开,云雾缭绕的格聂神山映入眼帘,面前是一大片姹紫嫣红的花海草地,从帐篷边一直延伸到神山脚下,其中还蜿蜒着一条河流,水色碧绿发蓝。同喀纳斯的水一样,自山上奔流而下,一直流出山谷。有些地方被植被遮掩住了,过一段路又重新闪现。弯曲似崩断的琴弦——余味无穷……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环格聂神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我们在横断山脉中行走了七公里。从新修的冷古寺到旧冷古寺。折返共计7公里。权当热身开胃小菜。真正的重头戏在后几天。</p><p class="ql-block"> 我们宿营在河边。一夜轰隆隆的水声不曾断绝,在睡袋的闷热中难以入睡。断断续续的睡眠,实在谈不上舒服。但早上起来仍是神采奕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半夜睡觉时便觉得潮湿,横断山脉的天气多变体现的淋漓尽致——下了整晚的雨。早晨刚拉开帐篷,便是扑面而来的凉气,再仔细一看,帐篷面上全是细碎晶莹的小水珠。随着拉链拉开,在帆布面上画出一道道优美的曲线,落在我的脖颈中。赶忙把头缩回来,收拾,穿好衣服,草草用过一顿早饭后,我们便开始了今天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开始我们沿河走着,小路上泥泞不堪,正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打滑之际,甚至还滴答了两点雨,一声呼喊,勾起了我们所有人的热情——“好大一朵菌子哦!”领队随即介绍道:“这是牛肝菌,可以吃的。”我们瞬间兴奋起来,在草垛树丛中寻找着菌子的身影。同行的一个叔叔发现不少,但我们却毫无收获。难免有些气馁,那位叔叔又发现了一个,并且把这次采摘的机会留给了我。我俯下身将手探入土层中,一把将其揪了出来。牛肝菌伞盖上方是浅红色的,菌杆比较粗壮。刚拔出时显得水灵灵的,憨态可掬。不过一会儿,我们便有了一些收获。伴随着不断发现菌子的惊喜,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此行的出发地——冷古寺。稍作休整后我们开始从寺庙后上山。树林浓密在山下是完全看不到路的,只有一步步上山,才体验到山回路转,曲径通幽处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上山时爬了一个极大的坡,虽有登山杖加持,也累得气喘吁吁。天气很舒服,没有下雨,太阳也没有出来,正是适合爬山的好天气。因为要翻过这座山,路还是蛮陡的,一步一步往前走时,甚至能感受到身体与地面形成的夹角。体力逐渐不支,我将可乐从包的侧面抽出,使劲晃了晃,慢慢把瓶盖打开。气泡被释放出去后可乐为我提供了水分,以及180千焦每100毫升的高能量。偶尔因为可乐打的嗝,感觉更酸爽至极,十分提神醒脑。往左手边看,在密林的缝隙之中隐约可见河流如一条白绫般穿行于峡谷之中。小路曲折回环,水声也越来越小——我们逐渐向山顶靠近了。此后道路上山下山,景色大同小异……</p><p class="ql-block"> 但是后来从山谷中出来所遇见的一片草甸,实在值得好好描写一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是横断山脉的雨季,在充沛雨水的滋养之下,高山草甸异常繁荣昌盛。一望无际,铺满整个山坡。各种野花也争相冒头。主要有黄白两种颜色。其中草草点缀着几点紫色与红色,别有一番趣味。极目远望,黄色与绿色水乳交融,但又奇特的层次分明。层层绿色与黄色重叠,同波浪一样向远方扩散。我们现在就在格聂神山脚下。绿草如茵截止于半山腰,再往上则是灰棕色的岩石裸露在外,说不出的苍凉肃穆。山顶上是终年不化的冰川。神山的主峰在云遮雾障中难得一现尊容,淹没在乳白色的雾气中。</p><p class="ql-block"> 这次旅行(除海拔比较高外可能导致缺氧高反)几乎谈得上休闲,唯一有难度的就是要翻过一个4980m的垭口。一早起来上山,人是有些睡意浓浓。但在河谷中穿行,遍布小溪与沼泽。为了避免湿鞋,我们不得不在突出的石头上跳来跳去——这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雨水多,空气湿润,这里石头上的苔藓长势异常喜人,踩上去稍不注意就可能滑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走着,很突兀的面前出现了一条河,微微发绿。是高山融水吧,河水很是清洌,河中的石头清晰可见。它就大摇大摆的横在我面前,哼唱着欢快的小曲匆匆而过。和它的快乐截然不同,我们可是需要过河的。好在我早有准备,正打算穿上一次性塑料防水裤,一个领队——当地帅气的康巴汉子,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来,我背你过河。”我稍微愣一下,展露了一个极为标准的微笑“谢谢,我自己过吧。”他仍坚持道“别磨蹭了,快点。”我便恭敬不如从命,稳稳妥妥的趴在他背上。河水极为冰冷,他过河时候走的沉稳,但刚把我放到岸上就跳起脚来“冰!好冷!好冷!”虽然这样说着,他又折返回去背其他人。望着他被冰的通红的双脚,我心中不禁一阵感动。</p> <p class="ql-block">  又走了一小段平路,我们停下来稍作休息,面前便是一个陡坡,在上面目之所及的地方山峰高耸入云。我们谁都没有小看这个爬坡,但真正爬起来,要比我们所有人想象的更难!狠狠的把登山杖插进土里,手臂用力撑着,再艰难的迈出双腿,饶是动作己如此缓慢,仍然喘气不停。海拔高的地方空气过于稀薄,且十分干冷,山坡上只稀稀拉拉的长一些草,其他地方便是裸露的沙石,因为担心怕把石头踩下去砸着别人,我尽可能的把脚踩到草垛上方。一阵冷冽的山风袭来不禁全身一抖,这浑然不似夏天!在爬升的间隙往下看,脚下乱石嶙峋,下边山谷中郁郁葱葱,临近水边分布着成片的塔黄(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小路上零星分布着点点人影,距我们很远。往上看,接近垭口地方几乎植被全无,两侧奇峰突起张牙舞爪,嚣张的直指天空。黑褐色的岩石如同被刀劈斧凿过一样粗犷而线条分明,耳边风声呼啸,入目之景皆尽苍凉。</p><p class="ql-block"> 冲锋衣里面已经大汗淋漓,呼吸声越发粗重,能够感受到心脏一次次有力的搏动。明显的感觉每次吸入的氧气严重不足,供给绝对是老牛拉破车的水平,令人堪忧。山重水复疑无路,就在即将灯枯油尽的时候,突觉眼前一亮,猛地向前看去,垭口铁丝网上挂满了经幡,其斑斓的色彩与荒凉的山崖形成鲜明对比,各色经幡迎风招展,似乎在热烈的庆祝我们抵达最高点。经幡上刻着我们不认识的文字与神秘的图画,花纹。将川西这首独奏之曲,渲染的更引人入胜,更具有特色的宗教色彩,尊敬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垭口之间用一层铁网隔开,这是当地牧民为了防止牦牛跑到对面山上所建造的。翻过这一层铁网,对我们来说当然不是难事,但领队却毅然决然的带我们绕路,原因很简单——信仰神圣不可侵犯(翻过铁丝网必须要跨过经幡)。团队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意见分歧,一些人抱怨连天,说好不容易才翻上垭口又要向上走。这就体现出临时组队的不团结,最后兵分两路,一路直接越过铁丝网,另一路找了个缺口绕过去。这同我们以前有固定的团队完全不同。领队并没有绝对权威,并不是所有人都把他说的话奉为圭臬。</p><p class="ql-block"> 下坡很明显轻松了,一路几乎是飞沙走石滑到坡底。太阳竟然出来了,阳光强烈,我们不由得庆幸上山时是阴天,若是晴天上山,就这般毒辣的阳光,分分钟让我们折戟沉沙,创业未满而中道崩殂。</p><p class="ql-block"> 果然横断山脉天气多变,刚才担心太阳晒伤,下了一个大坡后,天空居然完全阴住了。我们连忙加快脚步。下到高速边,同行有九个人,但只来了一辆越野车。大雨将至,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一齐挤进去。只后备箱里就挤了四个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天的营地也很有特色,附近有几眼温泉。我们往过走时有扑鼻的流磺臭味,但将脚伸进温泉中,瞬间将一天的乏力困累全部热融化,只剩下安逸。</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行路上所遇的风景的确很美,但由于这次是从徒步中国平台里报的团,所遇见的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拥有不同的见闻,不同的经历。甚至还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更别提这次向导也是本地人……我认为这次出行给我带来更重要的收获是了解了川西的文化与宗教信仰。如历史悠久的冷古寺,吃饭与之闲聊的本地牧民,他们每家都会有一个人出家,以及他们通常所用的天葬方式,与汉族生育观念不同——他们一家通常都有四五个孩子,最多的会有七八个……</p><p class="ql-block"> 川西,集山川湖泊森林草原一体于大成。聚天地灵气,造化神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高海拔地区,纯净的不仅是空气,更是人的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