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法华佛光普照!

天凤归来

<b><font color="#ff8a00">风雅荣成大东胜境,赤山法华佛光普照!</font></b><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山海忆荣成,长安夜未眠。(系列之四 赤山法华院)</b></font></div> 我的故乡石岛,那里是一片神奇的海湾,面朝黄海,背靠赤山,山脚下有一座著名的古刹法华院。威震四海的赤山大明神就供奉在此地。 赤山景区内供奉的巨型“赤山明神”锻铜雕像(作者供图) 法华院 胶东半岛最大最早的佛院之一,也是威海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公元824年,由唐朝时期的新罗(注:今韩国)人张保皋所建。<div><br></div><div>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诵法华经,故此院命名为法华院。古刹掩映在碧树秀林之中,四周层峦叠嶂,面临石岛湾,青山绿水,美不胜收。</div><div><br></div><div>赤山法华院位于荣成市石岛镇北部的赤山南麓,始建于唐代,是一处情系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佛教寺院。<br></div> 法华院内矗立的张保皋将军铜像(作者供图) 据史书记载,唐宪宗二年(807年),新罗人张保皋应征入唐,因其武艺超群,作战勇敢,广结善缘,后被提升为武宁(今徐州)军中一名小将,正式入籍“大唐军团”,并且深受大唐将士的爱戴。<br><br>当时石岛湾一些村庄里有很多新罗人居住着 ,他们几乎人人信仰佛教。为了让这些落户的新罗人能有精神依托,也为了“光宗耀祖”积德行善,张保皋于唐穆宗三年(823年)在征得唐朝政府的同意后。<br><br>在赤山浦(今石岛湾)正式建立了一座禅院。因此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相传有赤山明神保佑当地众生,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赤山法华院”。 法华莲开(摄影:惟莲) 在这里,笔者要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法华经》,为何千百年来如此受信众推崇,持诵此经到底有何功德及神奇之处呢?<br><br>这是因为,首先来说,中国佛教“天台宗”正是以《法华经》为主要依据,从而开展出基本的架构,即“会三乘归一乘”、“开权显实”。<div><br></div><div>《法华经》既融合整体佛教,又将各层次的佛教贯穿起来,成为一个可大可小、能大能小,且贯通大小的整体佛教。这种思想,唯有以《法华经》为依据的天台宗才有。<br><br>其二,就是“天台宗”的《法华经》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如经文方便品中有“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的经典名句。</div><div><br></div><div>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以散乱心,进入寺庙之中,但是因为念了一声“南无佛”,便足以因此而在未来成佛了。这种说法,对于一般修行人非常具有鼓励意义。</div><div><br></div><div>因为一般人认为一定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修成三昧、达到入定的工夫,才能够开智慧,而《法华经》则告诉我们,念一声佛号,也就种下成佛的因了。这就是《法华经》的殊胜之处,也成为赤山法华院兴盛的一大原因。</div> 菩萨铜像在烟雾中,仿佛腾云驾雾,缓缓起飞(作者供图) <div>在建立法华院的五年后,也就是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张保皋回到故乡新罗,奏请新罗兴德王在海上要冲自己的家乡莞岛设清海镇,充任大使,兴德王拨给他一万精兵镇守海防开始荡除海盗。<br></div><div><br></div><div>注:新罗兴德王即金景徽(777年—836年),新罗第42代君主(826年—836年在位)。初名秀宗(又作秀升),后更名景徽(又作景晖),是新罗元圣王金敬信之孙,惠忠太子金仁谦之子,昭圣王金俊邕、宪德王金彦昇之弟,也是昭圣王的女婿。</div><div><br></div><div>张保皋在平定海盗后又以清海镇为大本营开辟了新罗、中国和日本三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建立海上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了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div> 笔者在赤山法华院锻铜菩萨雕像前的留影(作者供图) 后来,到了唐开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的国僧圆仁法师一行入唐求法,于危难中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二年零九个月。<div><br></div><div>在当地官吏及僧侣的关怀支持下,他得以了解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入唐求法得以成行。</div><div><br></div><div>归国后,圆仁法师念念不忘此次来中国的巨大收获,编著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对赤山法华院作了详细的描写(该书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div><div><br></div><div>使赤山法华院名扬海内外。同时,为了感谢赤山人民的深情厚意,圆仁法师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 。</div> 笔者在法华院遗址石碑前(作者供图) 赤山法华院在唐代时期就享有盛名,鼎盛时期,曾有30多位法师僧侣在此修行,衣食供应皆由张保皋供给,庙宇香火甚旺,来此院听经的人时常有数百人之多,为一时之盛。<br><br>可到了唐武宗执政期间,由于灭佛兴道之风兴起,致使法华院被毁,一度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br><br>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法华院,是1988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信众们齐心协力在唐代法华院遗址上重新修建的,并于1990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br><br>重建的法华院,全系仿唐建筑,与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述的基本一致:“南北有岩岭,水流庭院,从西而东流,西南北方连峰作壁,东方望海远开”。<br><br>自此,法华院又终于重获新生,并绽放出它那神奇的千年佛光。 笔者在唐法华院遗址巨石题刻前的留影(作者供图) 1987年的一天,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组团来赤山考察,在荣成县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协助下,确认了法华院遗址,并树立了“赤山法华院址”石碑。<br><br>石碑的背面以中、日两种文字记述了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的经过。为纪念法华院这段曲折的历史,日本学术界知名人士纷纷出资刻碑,以示纪念。<br><br>落成后的新大雄宝殿是法华院的主体建筑,它依山面南而座,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因佛祖“大智大勇,无敌于邪恶”,故人们尊称其为“大雄”。<br><br>“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立于佛祖两旁分别是他的两个弟子大迦叶和阿难尊者 。大殿东、西、北三面墙壁绘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十八罗汉,壁画描绘的生动、精美。<br><br>观音殿即东厢殿,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其左右两侧分别是龙女和善财童子。殿内北壁高悬着由韩国著名画家所作的张保皋身着武宁小将装束的巨幅画像。 背山面海的法华院,后方的石山为赤山,左侧山顶有佛塔,院中修建有人工湖,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灵动禅意,美不胜收。(作者供图) 张保皋在韩国人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民族威望,被誉为民族英雄和海上贸易家,每年都有大批韩国客人专程来此朝拜。因其始建法华院的贡献,张保皋在这里也同样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殿内南壁悬挂的是“慈觉大师山东遍路图碑”,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br><br>张保皋纪念塔距法华院东南一里许,莲花顶上矗立着由韩国世界民族联合会会长崔珉子女士发起,投资10万美元建立的张保皋纪念塔。 张保皋纪念塔(网络图片) <div>该塔1994年7月24日举行落成仪式。塔座长19米,宽16米,高18米;塔身高15米,塔柱1×1平方米,两柱相隔0.5米,塔的设计独具一格,两根石柱代表中、韩两国人民,上方连接象征两国的友谊。<br></div><div><br></div><div>塔身全部用石岛红剁斧石砌成,中间用天然石岛红磨光板材料,镶嵌着韩国前总统金泳三题写的“张保皋纪念塔” 六个铜质大字,为中韩两国人民友谊谱写了新的篇章。因法华院具有的特殊人文历史背景,每年都有大批韩国、日本游客来此朝圣礼拜。</div><div><br></div><div><br></div><div>风雅荣成大东胜境,赤山法华佛光普照!<br><br>对荣成赤山法华院感兴趣的广大网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分享或私信联系作者,荣成欢迎你,赤山欢迎你!<br><br>祝福大家,期待再相逢!<br></div><div><br></div><div><br></div> 文章作者:姜姗秀<br>图片编辑:惟 莲<br>文字编辑:大 利<br><br>2024年 07月 22日 17 : 36 于古都西安<br><br>文章系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除注明出处外,均由作者提供。)<br><br>作者简介:姜姗秀(原名姜凤)字:菊凤,号惟琳居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陕西省妇女民间手工艺能手,姜姗秀中国华服非遗艺术会馆(创办人)馆长,其中国华服艺术作品“汉服曲裾深衣”曾荣获“国风秦韵”首届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展金奖。<br><br>欢迎在评论区点赞留言并转发分享,您的赞赏与支持是我创作与前进的动力。感谢您的关注支持!<br><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