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引领大家一天读懂一本书,我是这样做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会花半小时时间阅读《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出版说明及本书的序和目录。</p><p class="ql-block"> 这样做,我的目的,一是为了整体感知这本书,二是为了从他人的旁观和个人的自序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他写这本书想说明什么?他想写给谁看?</p><p class="ql-block"> 其次,我会花10分钟时间,去抓三个关键词——思维、经验和教育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再其次,我会花接近一天时间,利用略读+细读的方法,弄清楚书中究竟说了什么?说明白了吗?说的好不好?</p> <p class="ql-block"> 从杜威个人的序和姜文闵的“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评介”看这本书,“经验论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他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人应该拥有的经验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从经验中学习,“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换句话说,“教育就是生活,”思维“需要找出稳定的和集中的因素,并付诸实施。”</p> <p class="ql-block"> 从目录看本书所说的稳定而集中的因素,杜威写这本书的时候,他的思维是停留在老师身上的,他的目标是集中在培养或训练学生思维上的。</p> <p class="ql-block"> 从目录看杜威的思维和经验,他用238页的篇幅讲述了自己对思维及思维训练的看法,用39页的篇幅描述了他对经验与教育的认识。他对思维、经验与教育的认识是点线状的。在点与线的交织之中,他对思维及思维形成的认识是深邃而独到的。</p> <p class="ql-block"> 杜威强调,思维产生于感官的感知(即学习,学习是感官的功能,用感官去感知就是学习。原自《真学习,真教育,真性情》),终结于反省所得到的结论。其中,因感知而产生的疑惑,因疑惑而产生的闪念,因闪念而产生的暗示等,里边一些自觉的,有目的的,能使事物的意义更充实的概括和反应,都是思维。</p> <p class="ql-block"> 杜威并没有给出思维的明确概念,也没有给出经验的明确概念,但他对影响思维的因素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认为,影响人思维的主要因素有好奇、暗示和秩序。老师为学生创造好奇、专业、以己度人的环境,把逻辑运用在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把过程和结果表述出来,使它变成一种结论,学生清醒、细心、透彻的思维就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会思维。而没有推论就没有思维。思维开始于困惑,终结于清晰的、一致的、确定的情境。思维的过程历经暗示、理智化、假设、推敲和检验等5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走过思维形成的过程,人的思维就能形成。重复已形成的思维,思维会变成习惯。人在恰当、精确判断方面的习惯是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个习惯需要历经辩论、查清事实、形成规则或原则的过程(判断三特点),才能成为永久、稳定、集中的思维习惯。</p> <p class="ql-block"> 提升人的判断力,理解是思维的重要形式。解决思维的问题,观念和意义需要理解,概念和定义也需要理解。思维涉及系统、事实、证据和方法,涉及推理和经验的价值判断。</p> <p class="ql-block"> 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让人充分用好发现、观察和模仿的感知,是思维形成的初级阶段。而在游戏、工作等类似活动中安排建造性的作业,就是训练思维形成的高级阶段。</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思维从低级步入高级,必须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必须经历一个用语言、文字肢体等呈现思维的表达过程。</p> <p class="ql-block"> 与思维相比,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表现。语言的首要动机是去影响别人的行动,是形成与别人更亲密的社交关系,是运载人的思想和知识。</p><p class="ql-block"> 涉及语言与思维及思维训练的问题,杜威在书中谈到了讲课、教师、领导、工作态度等问题,谈到了经验、标准、自由与教育的问题,谈到了“叩其两端”“近则不逊,远则怨”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纵观全书,杜威关于“思维、经验与教育”的思想,来源于他对语言的认知。而他对语言的认知又来自于中国古老的学习学和教育学——《论语》。可以说,读懂了论语再去读杜威的教育思想,你会有一种小屋见大屋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要论学习和教育的屋,近30本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这个屋不可谓不大。做教育,如果没有读过近30本《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就不要轻言现代教育的是是非非。但,如果要论自古至今学习和教育的屋,读不懂《论语》等几千年以来的教育经典,就不要轻言哪个教育家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读书重在读人,要论哪个教育家伟大,当你读懂了孔子和杜威之后,你就理解太阳、月亮和人之间的关系了,你就理解圣与人的关系了。</p><p class="ql-block"> 古代由人往圣的方向走,就好比现在由幼儿园的学生往博士后的学生方向走一样,前者因得渔而为圣,后者因得鱼而为博。古代人求圣也求博,现代人求博而不求圣。读书得渔而为圣,这是古代人对士的要求。遵循古代人的要求,我就就以这样一种视觉读了这本书。如果您也读过《我们怎样经验思维与教育》,我希望在对书的认知及读书方法上得到您的批评与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