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与我的收藏

黄振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蝶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海杨浦实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编: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杨浦区文物局、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文化出版社,2023年10月第一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蝶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海杨浦实践》一书中收录的15个典型案例,是杨浦立足“四个百年”历史底蕴,紧密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全力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探索和实践,也是杨浦深度融入上海“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发展战略,打造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佳实践地的生动写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 薛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4.1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裕丰纺织株式会社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杨树浦路2866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前身是日本大阪东洋纺织株式会社设在上海的工场,于1922年开始动工建设,最初定名为裕丰纱厂。至1935年,逐浙扩充至6个工场,于是改为独立组织,定名为裕丰纺织株式会社,以生产著名的“龙头细布”为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蝶变》P69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我的收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裕丰纱厂“仙桃牌”商标(20、32/2、6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上海黄浦江的下游,有一条5.5公里长的江边马路——杨树浦路。曾经的国家一级企业上棉十七厂就座落杨树浦路的2866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该厂前身为日本大阪东洋纺织株式会社上海分社裕丰纱厂,1921年设立,初有纺锭24000枚,1925年独立,易名裕丰纺织株式会社 ( 简称 “ 裕丰纱厂 ” ),资本1000万元(日币),下设六厂,至抗战爆发前,共有纺绽191000枚,织机2998台。1937年上海沦陷后,更得加快扩张。1940年扩资为3000万(日币),1942年又添增35660枚纺锭,成为当年上海棉纺、毛纺综合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以生产的 “ 龙头细布 ” 驰名,棉纱线用的是 “ 仙桃牌 ” 商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抗战胜利后,该厂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1945年10月改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七纺织厂,厂长秦德劳。新中国成立后,命名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成为全国第一家批量生产棉型腈纶针织纱的企业。1989年批准为国家一级企业。如今,这家著名棉纺织厂已华丽转身,成为 “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成为东外滩的新地标。该厂遗存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己列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建筑。2014年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该厂历年注册使用的有仙桃、仙梨、麒麟牌棉纱商标,以及龙头、双军人、双鹿牌布匹商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4.3毛麻仓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杨树浦路468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毛麻仓库最早可追溯到1889年德商瑞记洋行创办的瑞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英商安利洋行接手管理瑞记纱厂,改名 “ 东方纱厂 ”,是当时上海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毛麻仓库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设计建造。后东方纱厂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于1928年被民族资本荣氏家族收购,改名 “ 申新纺织第七厂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蝶变》P94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我的收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29年2月3日《上海画报》第438期 (该期内容有“蒋主席卖收东方纱厂记”、“东方纱厂易主”等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蒋主席买收东方纱厂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是诚能挽回利权者 道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十稔以前,中国纱厂业日臻发达,所获盈利有与股额相等之观,于是军阀财阀一致投资,供过于求,棉贵纱贱,各处纱厂坐是有一败塗地者,即资格老之南通大生纱厂,亦搁浅之后,毫无办法,他可知矣。上海华商纱厂以是风潮,售与日人,不可胜数。今蒋介石主席有鉴及此,得叶琢堂先生之介,乃集资收回已归日人经营之东方纱厂,叶为甬商巨擘,浙省府委员,与蒋主席私交甚笃,惟蒋主席固不事家人生产者,兹僅以挽回利权为己任,登高一呼,众擎易举,成此伟业耳。或谓日人船津氏亦与此谋,以船津之谙练华事,宜有此种漂亮行动,观于船津偕芳泽公使以俱行,若可信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东方纱厂易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麦粉大王单投标 筱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本埠杨树浦东方纱厂,开设数十年为,纱厂中之资格较老者。近来办理不善,营业遂一蹶不振,其出品如文明、铁锚、聚宝盆、招财进宝符牌号,曩曾风行一时,粤帮尤为欢迎。近则销路呆滞,因之股东意见纷歧,办事棘手,遂有出盘之说,事为麦粉大王荣宗敬氏所闻,乃以四十七万元之代价购得该厂,改为申新第七分厂,有过杨树浦者,贝此申新第七厂之红纸招牌,知其接手尚未久也。闻东方见次出盘,系用投标制,而投标者仅荣氏一人,因此知东方新主,固非大王莫属,而一方亦可知目匪多也。( 编者按,筱草之言似与道听所记,有不相符合处,姑并存之可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张《上海画报》非常有趣,筱草和道听两位作者,在同一期中对东方纱厂出盘进行了 “ 不相符合 ” 的报道,甚至说民国要政蒋介石得其同乡,上海著名的大亨之一,时任上海英商摩利洋行的董事及买办、汉保勒洋行总买办叶琢堂的介入,“ 乃集资收回已归日人经营之东方纱厂 ”。蒋主席与叶琢堂私交甚笃。据史料记载,1927年11月,蒋介石由日本回国,住在拉都路吴忠信的公馆里,原来想借用宁波巨商叶琢堂环龙路的公馆内房屋作为新房,因为宋太夫人不肯让爱女骤离膝下,乃在西摩路公馆内辟新房。蒋还推荐叶琢堂出任中央信托局局长,叶还是四明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总经理。关于蒋主席买收东方纱厂一事是否属实,为何最终未果?还有待查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关于英商东方纱厂,据《荣家企业史料》记载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本厂原名瑞记纱厂,系由德商创办,但英人亦有投资。成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归瑞记洋行经理。欧战后,并与英人,乃由安利洋行经理,改称东方纱厂。······(本公司)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购入,旋即开工。厂址在上海杨树浦(路)36号,前临马路,后通黄浦江,大小船舶均可直靠栈房码头;交通便利,无逾于此。······总计地面68.118亩,纱机共53844锭,布机共455台,南厂、布厂,均用马达传动;惟北厂系用1200匹马力之引擎,现亦改用马达矣。······纱则精纺20、16(支)龙船、人钟、招财及6支铁锚牌等;布则精织9、10、11、12、13、14、16磅平斜粗细双聚宝盆及四平莲等;此外,并织三磅至四磅半重之得胜牌各色绒毬(毯)。”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荣家企业史料》[ 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版,P222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29年英商东方纱厂出售的标价是170万两,荣家老二荣德生(荣毅仁之父),当时是劝其兄荣敬宗不要买下的,无奈那位《上海画报》中提到的叶琢堂一再上门劝说,荣宗敬考虑叶君有诚意,碍于面子便将东方纱厂购下,建立申七,向汇丰银行押款。后集股50万两,荣氏兄弟各出三成,叶琢堂出四成。付款方式如下:1929年1月15日付30万两;之后三个月内续付20万两;然后在三个月内再付20万两;之后一年之内付清100万两。申新收买后,只用了二、三个星期整理,即恢复工厂正常生产。该厂经理为荣伟仁,工务长为朱仙舫,其次各职员均由申新各厂调集而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4.4明华糖厂仓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安浦路415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日商明治制糖株式会社1924年在上海建厂投产,其厂名为 “ 明华糖厂 ”。1928年抵制日货运动、1929年 “ 九一八事变 ” 这两次事件对其冲击很大,至1932年完全停产。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化工筹备处于1946年接管该厂,改名为 “ 中央化工厂上海工厂 ”。上海解放后由军委会接管,并在1950年改名为 “ 上海化工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蝶变》P108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我的收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51年华东工业部上海化工厂 “ 产品目录 ” ;1954年中央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上海化工厂 “ 绝缘材料说明书 ” ;1964年国营上海化工厂 “ 绝缘材料说明书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化工厂前身,是日本明治制糖株式会社1924年7月在杨树浦路1504号开办的明华糖厂,代表人向山祯一。当时投资150万银元,占地51159平方米,建筑面积10922平方米,职工65人,日产精制糖200吨。1939年组建明华产业株式会社,次年6月在厂区内增设明华糖果厂。之后明华橡胶厂部分设备迁至糖厂,开始生产胶带、胶管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中央化工厂筹备处,该处主任徐名村接管明华糖果厂,改名为中央化工厂筹备处上海工厂,同期被接管的闸北维新化学工业社改为上海工厂染料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9年5月,上海化工厂被上海市军管会接管,11月归属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业部(即 “ 华东工业部 ” )。1950年1月改名为上海化工厂,职工286人,是上海化工系统中最早的国营工厂。1949年9月成立绝缘器材部,1950年2月工业部的投资折合大米150万斤,开发云母软片、绝缘绸、绝缘油漆及油溶性酚醛脂等产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3年上海化工厂直属重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1956年上海化工厂归口化学工业部,决定改建成中型塑料综合加工厂。1958年在国内率先开发聚氯乙烯薄膜、硬板、硬管和电缆料等产品,同时推动国内聚氯乙烯树脂和助剂品种的开发与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86年12月,该厂引进涤纶薄膜生产线竣工投产,产品质量有提高,厚薄公差在5%以内,收缩率减小。“ 七五 ”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聚四氟乙烯旋切板焊接衬里技术研究及微型管研制获得成功,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1986年以来,连续三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化工厂主要技术装备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1989年6月通过国家一级企业验收。1990年塑料制品总产量22076吨。产品有11类,计116个品种,以双花为商标。占总产值60%以上的主要产品的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双标采标率达64.72%。聚氯乙烯硬板80年代获国家银质奖。上海化工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长期处于全国塑料行业的领先地位,被评为 “ 中国行业十强企业 ” 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化工厂历年注册使用的商标有双桃牌、劳动牌、双花牌等牌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4.5世界技能博物馆(永安栈房旧址西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杨树浦路1578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永安栈房前身可追溯到1920年代初,旅澳华侨郭乐、郭顺集资创建永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选址在杨树浦西湖路建设第一家工厂( 简称 “ 永安一厂 ” ),并在杨树浦江边购60余亩地( 约4公顷 )。现存的永安栈房旧址即为1930年在江边地块建设的2座4层大仓库,用于堆存永安各厂的原棉物料、染化料和印染布等成品,便于集中调度管理。抗战爆发后,永安一厂被日军占领,栈房中堆存物资大多被日军劫夺。1946年初,永安各厂及栈房陆续复工,但由于外汇枯竭以及国民政府的压制和掠夺再度面临瘫痪。1960年,永安一厂与永安印染厂合并,更名 “ 永安棉纺织印染厂 ”。1961年为发展化学工业,永安栈房西楼划给上海化工厂作原料仓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蝶变》P118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我的收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永安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样本( 局部放大 ) ;上海永安纺织有限公司 “ 金城 ” 纺织商标;永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 南昌 ” 印染商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18年,郭乐(1874—1956)、郭顺(1885—1976)两兄弟,祖籍广东香山人,早年旅澳创业,后发迹,成为永安资本集团创始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18年在上海南京路成功开设永安百货公司后,兄弟俩开始在上海发展纺织业,由商业资本转向工业生产。1921年择址杨树浦西湖路140号,购置纱锭30720枚、布机510台,开办资本600万元,创办永安纺织一厂。至1949年底,该厂有纱锭40166枚、1456台布机,工人3000余人,出产大鹏、金城、嘉禾等牌棉纱。1924年,以153万两收购设于吴淞外马路921号的大中华纱厂,改名永安纺织二厂,主要出品金城牌棉纱。1928年耗资128万两,收购淮安路491号的鸿裕纱厂,改名永安纺织三厂。该厂是永安纺织集团在抗战时期唯一未遭日军占领的企业。1929年在永安纺织二厂再设永安纺织四厂,战后将四厂并入二厂。1932年,永安集团与纬通纱厂合办纬通合记纱厂,1934年被永安收购成为独资经营,改名永安纺织五厂。1933年永安集团在杨树浦广州路123号开设大华印染厂,1946年8月改为永安印染厂,出产上海、南昌、厦门、青岛等牌哔叽、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9年后,郭乐、郭顺兄弟俩相继赴美定居,永安纺织公司由郭棣活(1904—1986)出任总经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永安纺织公司是中国近代经营管理卓有成效的大型民族棉纺织企业之一,仅次于上海荣氏家族的申新纺织集团。解放后于1956年实现了公私合营,开启了新的里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该公司注册使用的纺织商标有金城、金钱、嘉禾、大鹏等牌号,印染商标有上海、青岛、南昌、六榕塔、双金凤、万寿山、浙江、湖南、四川、石舫、厦门等牌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4.6皂梦空间(上海制皂厂原污水处理车间以及生产地)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杨树浦路2310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制皂厂前身是创建于1923年的 “ 英商中国肥皂公司 ”。工厂于1924年动工并于1925年正式投产,厂内设备均向英国定制,当年年产量4183吨,合23万余箱,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肥皂制造企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蝶变》P129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我的收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上海中国肥皂有限公司祥茂 “ 戏法 ” 肥皂广告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制皂厂始建于1923年2月15日,厂址杨树浦路2310号,初名为英商中国肥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抗战爆发后,遭日军破坏严重,营业状况持续低落。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军直接占领该厂,并于1946年委托日本帝国油脂株式会社经营管理,改名中国肥皂厂。1945年抗战胜利后英商收回该厂。上海解放后,由于该厂经营不善、负债过重,自愿以厂抵债,转让给上海市人民政府。1952年6月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由华东工业部益民工业公司管理,改名为华东工业部中国肥皂公司。1953年更名国营中国肥皂公司。1955年7月1日定名国营上海肥皂厂。此间,陆续并入南阳肥皂厂等5家小型肥皂厂。1960年10月,五洲固本肥皂厂又并入该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9年以来,该厂以获国家银质奖的蜂花檀香皂为主导产品,带动其他各优质产品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主要生产工艺初步实现油脂精炼、油脂水解、皂化工艺的连续化和香皂生产自动化。通过产品结构的不断更新,已形成蜂花、美加净、白丽、上海、扇牌和固本6大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领先地位,并远销欧、亚、美洲及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制皂厂是上海唯一生产系列肥皂的国家企业。1986年该厂与英国联合利华公司、上海日用化学工业技术开发公司合资组建上海利华有限公司,利用本厂厂房及生产设备扩大企业规模。1994年上海制皂厂与英国联合利华有限公司直接合作,组建上海制皂有限公司,成为当时中国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内制皂中外合资企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4.8长阳创谷(中国纺织机械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长阳路1687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长阳创谷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10月日商营建的东华纱厂,后于1943年变更为 “ 日本第五机械制作所 ”,从事汽车零部件的修配业务。1945年,该厂由国民政府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收,改名为 “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一机械厂 ”。翌年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一机械分厂( 原1939年创办的日本三井系统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总社 )合并,成立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 ” 中纺机 ” 之前身 ),开始生产中国第一代丰田式织布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蝶变》P148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我的收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机械厂一周年全体同仁留影 ( 1947年2月5月 ) 尺寸29X22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纺织机械厂的前身有两家:一家为1920年10月开办的日商东华纱厂,1943年变更为日本第五机械制作所,从事汽车零部件的修配任务;一家为1939年开办的日本三井系统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总社。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厂被国民政府接管,分别改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一机械分厂和第一机械厂。1946年10月,两厂合并组成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1948年2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国产自动织机——中国标准式( 丰田G型 )自动织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由市军管会接管。1952年6月改名为中国纺织机器厂。在军代表孙友余的倡议和支持下,工程师费启能在既无国外技术资料,又无国内先例的情况下,主持设计机械化铸工车间,于1952年7月建成投产,变繁重劳作为机械化生产,成为国内铸造工业的划时代创举,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流。同年,工程师朱建霞用铜粉配制合金粉末,自行设计模具,烧结出国内第一只青铜含油轴承。1955年,对丰田G型织机进行改进,定名1511型自动织机。1955年8月中国纺织机械厂实行公私合营。1966年8月转为国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该厂主要产品有各类有梭和无梭棉、毛织机及其附属装置、粉末冶金制品和无级变速器等共22个系列124个品种。织机产品在国内的覆盖率达90%以上,遍及全国30个省、市,并远销朝鲜、泰国、越南、阿尔巴尼亚、埃及、加纳、印尼等40余个国家和香港地区。1990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92年6月22日,经上级批准改制为股份制公司,8月8日正式成立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内外公开发行A种股票和B种股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4.9智慧坊创意国(上海远东钢丝针布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平凉路2241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智慧坊创意园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德商远东钢丝布厂,抗战胜利后,由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收,1946年更名为 “ 中国纺织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远东钢丝布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蝶变》P163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我的收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远东钢丝布厂工作手册 (1942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1年德商远东钢丝布厂成立于1931年,厂址平凉路2241号。抗战胜利后,华纺局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由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收该厂,1946年易名中国纺织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远东钢丝布厂。1952年该厂改为公私合营,更名公私合营远东钢丝针布厂,成为新中国纺机工业第一批生产成台纺织机械的骨干企业。1962年7月上海第一制针厂并入,1967年改名上海纺织机械针布厂,1984年9月恢复原名远东钢丝针布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4.10笔墨宫坊(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第一茶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军工路1300号16幢。</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周虎臣制笔,创办于1694年( 清康熙三十三年 ),至今三百多年,传承十多代,被列为清代中国“四大名笔”之一。21世纪初,周虎臣笔厂与曹素功墨厂合并,组建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 简称 “ 笔墨公司 ” )。2020年笔墨公司正式选址茶岸文创园16幢作为新厂,意在展示杨浦滨江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打造一个集文旅、教学、生产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保护示范基地。2022年12月笔墨宫坊进入试运营,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蝶变》P175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我的收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老周虎臣笔墨庄旧照 尺寸10.5X7.4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苏州老周虎臣笔庄以擅制狼毫水笔而著名。该庄于清同治元年( 1862年 )来沪开设分店,除自产自销毛笔外,还兼营 “ 文房四宝 ”。宣统末年( 1911年 ),老周虎臣长房傅寿生( 名少卿 )在广东路244号开设老周虎臣寿记笔墨庄。1916年上海的笔庄约有从业人员200多人,到1937年已发展到1500余人,是笔庄兴盛时期。当时笔庄大都自设工场自产自销。周虎臣笔庄特色商品是狼毫水笔,定名虎牌,为清代中国 “ 四大名笔 ” 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笔墨业网点进行调整改组。1957年,“ 老周虎臣 ” 在浦东乳山路136号建立新厂,并更名为老周虎臣笔厂。1958年,曹素功敦记、屯镇胡开文、广户氏胡开文总店等并入曹素功尧记,制墨工场迁南山路与广户氏胡开文工场合并。笔店合并,成立老周虎臣笔墨商店,并迁到河南中路90号原屯镇胡开文店址营业。1958年,周虎臣、李鼎和、杨振华等8家笔庄工场合并为老周虎臣笔厂,成为上海唯一生产出口毛笔的工厂,年出口毛笔50万支以上。1986年以后,该厂多次获得上海市优质出口商品证书。1987年,在浦东乳山路新建厂房,河南中路95号仍以老周虎臣笔庄对外营业。1995年,老周虎臣笔厂销售额1145.20万元,该厂生产的毛笔,出口的约占10%左右,销于上海市和外省市的各约占4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1世纪初,周虎臣笔庄与曹素功墨厂合并,组成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 简称“笔墨公司”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5.1上海市市东中学吕型伟书院(缉椝中学教学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荆州路42号。</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市东中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10年代初,当时的沪绅聂云台先生认为杨树浦“苦无良好学校,儿童失学者多”,向公共租界工部局提议创办学校并捐出土地,为纪念其父聂缉椝取名“工部局立聂中丞华童公学”。1916年正式开学招生,在当时同类学校中办学条件较为完备。为与工部局所立二字学校名( 如育才、格致、晋元等 )保持一致,学校改名为 “ 缉椝中学 ”。1950年上海市市长陈毅任命吕型伟先生担任校长,次年学校改名力 “上海市市东中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蝶变》P189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我的收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上海市市东中学毕业证书(195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市东中学的前身即缉椝中学,创立于1915年。缉椝中学因纪念聂缉椝而得名。聂缉椝( 1855-1911 ),湖南衡山人,出身名门,是曾国藩的小女婿( 其夫人是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曾纪芬,即著名的崇德老人 )。聂缉椝向来有志于西学,由于考不上功名,当年只是个闲散的公子哥,后经左宗棠提携,得任上海制造局会办,这正符合聂缉椝的性格与志愿,仕途也日渐通畅。但聂缉椝不是科举出身的正牌官员,后来只好掏钱“捐”了个道员( 正四品,这是大清公开贩卖的最高品级 ),走上了仕途,而且还是上海道!此后更是历任四省巡抚,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过与官场相比,聂缉椝似乎更热衷于商场,著名的恒丰纱厂便是聂家的产业。1905年聂缉椝因浙江铜元局舞弊案开缺回籍,至1911年因感染风寒去世。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湖南局势动荡,其妻曾纪芬率家眷重返上海,凭借三子聂云台( 时任恒丰纱厂总经理,后担任上海总商会会长 )在商界的成就,聂家已是上海滩数得上的豪门,在上海东区黄浦江畔的杨树浦一带( 当时属公共租界,今属杨浦区 )的聂家花园,曾煊赫一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民国初年的上海东区人口稠密,但良好学校缺乏。于是,聂云台在1913年捐出聂家花园西北的一块地,由工部局建立学校,作为华工子弟读书求学之所,校舍于1915年落成,1916年2月正式开学,是为缉椝中学之诞生。不过当时另有校名,聂云台捐地建校诚为纪念其父聂缉椝,但那时尚有避讳的习惯,所以并没有叫得这般直白,而是名为聂中丞华童公学( 所谓中丞,是清代对巡抚一级官员的尊称 )直到1941年才改称缉椝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为工部局开办的学校,缉椝中学的校长最初一直是由歪果仁担任,直到1941年方由黄仲苏成为第一任华人校长。抗战爆发后,缉椝中学曾辗转数处临时办学。抗战胜利后,工部局业已成为往事,缉椝中学由上海市教育局接收,改为市立中学,顾惠人、姜梦麟( 宝山人 )先后担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上海市市长陈毅任命吕型伟先生担任校长,次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市市东中学,校名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上海恒丰纺织新局 “ 富贵图 ”、“云鹤为记”商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聂云台,名其杰,以字行,湖南衡山人。自幼随父居沪,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取秀才。之后随外人学英语及电气、化学工程等知识,颇有学识,英语尤为熟练。其父聂缉是曾国藩的女婿,当过上海道台及江苏、安徽、浙江巡抚等官职。光绪三十年(1904年),聂缉椝出资租办华新纺织新局,改称复泰公司,聂云台任经理。后华新纺织新局被聂家收买,改组为恒丰纺织新局,聂云台出任总经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聂云台在经营恒丰纱厂的实践中,大胆进行管理改革。清宣统元年(1909年),主持开办训练班,培养技术人才,还废除了包工制。1915年,聂率先将蒸汽引擎改为电动机,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增加了产量,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当时正值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恒丰厂获利颇巨。1919年,资本总额增至90万银两,纺锭1.8万枚,织机640台。后又进行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纺锭增至4万枚,并增设了二分厂及布厂。同时,他又不断拓宽投资领域,自1919年起的几年中,招股集资创办大中华纱厂,有纺锭4.5万枚,规模设备为当时一流,被称为模范纱厂。聂云台企业经营活动的成功,使他迅速成为当时上海工商界的著名人物,先后当选为华商纱厂联合会副会长和上海商会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22年以后,民族棉纺织业受到日商企业的排挤和打击,聂云台的实业也遭受巨大挫折,使开办不到3年的模范工厂大中华纱厂被迫出售,连恒丰厂也以举债度日,陷入一蹶不振的困境。1926年,聂疾病缠身,意志消沉,吃斋念佛,成了居士。抗日战争胜利后,聂云台一度复出,以年老病残之躯到处奔走,于1946年收回被迫“日中合办”战后被当作敌产没收的恒丰产业。但此时他已无力独立经营,于是邀棉布商吴锡林、吴柏年入股,将恒丰纺织新局改组为恒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