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者:神通义</p><p class="ql-block">此经中所涉及一些看上去很玄的情节。比如“芥子纳须弥”,一颗小小的芥菜籽中可以容得下整个须弥山。或“斗室迎广座”,一丈见方的房间里可以容得下八万四千莲华法座。类似这些情节其实是在讲一种法义。</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芥子中装不下须弥山呢?一间斗室又怎么能容得下如此多的菩萨广座?其实“神通”重在“通”而不在“神”。正所谓“本自无封,乌得有通。”世间之事原本没有什么壁垒与障碍,都是你我心中之意不够通达,故步自封罢了。</p><p class="ql-block">“封者,小不可容大。”故步自封的人心量狭窄,自然容不下“宇宙星辰”。自我封闭也会产生更多的执念,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一切标准从“我”出发,无法接受新思想,不能融入新环境。当你开始排斥这个世界时,世界也就开始排斥你了。</p><p class="ql-block">人活于世,通情达理是立身之本。“征之以通,然后乃信。”此经以幻化之相演化“法无定相,无不皆通”的道理,着实需得你我凡夫深刻思量。</p> <p class="ql-block">二者,究竟义</p><p class="ql-block">佛家大乘经典所揭示的核心思想与其他门类的思想最大的不同在于“解脱”。</p><p class="ql-block">在“世间法”层面上,绝大多数的学问都是要教授世人如何获得和拥有。但大乘佛法的思想精髓却在于“开智慧、示真理、悟实相、入正见”,最终用大智慧(般若智)将一众凡夫的心智从烦恼困苦中解脱出来。讲的是“放下、圆融、舍离”,在无为层面的突破(开智)。所以此经《方便品》中有写:“厌离色身,求乐法身”。“色身”就是我们普通人能够感知到的这个身体与意识。而“法身”是原本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灵魂深处的那个“本体”。六祖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指的就是这个清净自然的本来面目。佛祖在悟道之后说的“众生皆具如来德行”也是感受到了这个清净法身的存在而发出的感慨。</p><p class="ql-block">众多的大乘经典,历代的高僧大德,无不是在用各种方式的语音、文字、行为在为世人揭示这个清净法身的原本样貌。因此这些先知们都知道一个规律:只有感受到这个如如不动的清净本体,才会破除一切障碍,解除所有外在的束缚。不再被外相所迷,不再执于一边。从二元对立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中走出来,去感受那种博大与宽广。</p><p class="ql-block">《金刚经》中佛祖告诉须菩提如何才能降服世人这颗不安分的心(云何降服其心)。答案是:“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人心是最难降服的,只有破除“小我”,发大乘宏愿的人才能让自己的心真正安稳下来,体悟本自清净的自性。所以说清净法身是无量功德中显化出来的。法身是体,报、化是用。就像种庄稼,先要有一块肥沃的土地,种子才会发芽、成长、成熟,然后才能用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物。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从一块合适生长的土地(本体)开始的。换句话说:一切的发生都是自然的,因为本来就已经具备了条件。</p><p class="ql-block">“体与用”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发愿的修行就像没有目的的行走,最终只会迷失心智。一个漏水的杯子是永远无法装满的。“从无漏种起一切有为。”要想真正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需要先自我解缚,无拘无束,毫无挂碍地轻装上阵。(无挂碍故,无有恐怖。)</p><p class="ql-block">真正的觉醒,一切的无量智慧,都是从一颗无我利他,决心为更多的人求福祉的心愿开始生发的。以“六度”去加持所以行为(六度万行),在正知正见中(八正道)走向最后的浴火重生(究竟涅槃)。</p> <p class="ql-block">三者,平等义</p><p class="ql-block">佛在《金刚经》中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一切众生之类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此宏大的愿景,要将这世间一切众生,都引入自我觉醒,自我开悟的状态中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绝对不可能的。泥巴瓦块,花草树木怎么能被度化呢?牛马牲畜又怎么会有觉悟的灵性?之所以我们会这样去看待世间众生,就是因为我们习惯著于外相,有分别心。无法观察到内在本质。</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眼中,无论任何事都会有意无意的分个高低贵贱,对错得失。而在觉悟者的眼中,一切事物本性平等,对人对事不执于表面。就像我们平时看一幅画,哪怕就像是《清明上河图》那样人物繁杂,场景众多,但我们依然能够一目了然。知道画上的内容就是再复杂,也就是一张画而已。绝不会染著其中去分别个谁对谁错,最多也就是赞叹一下画工精湛也就罢了。但为什么我们对身边发生的一桩一件就不能释怀,总是随波起伏,入戏颇深。无非就是信以为真而已,把画中场景当真而不能自拔(妄想执着)。</p><p class="ql-block">“觉后知法性平等”。什么是觉醒?就是获得了一种能够跳脱出来的眼光(慧眼),能够用高维视角去观察世间之事。这样的视角更容易全面地,宏观地去理解事物的内涵,发现其本质。</p><p class="ql-block">“菩萨观法,不见有法非菩萨因,烦恼幻化,无外隐藏,无有聚集,法无二性。”在觉悟者的眼中没有高低上下,没有是非对错,只有循环来去的因缘和合。故而打破凡夫知见,从对表相的是是非非中化解出来,进入万法平等的大智慧中(大平等智),是觉悟的前提。</p> <p class="ql-block">四者,圆满义</p><p class="ql-block">前几日有客户来访,共同去五台山游玩。中间休息时看见一众男女风尘仆仆地走下山来。边走边说:“这次圆满了”。我当时猜他们是去“大朝台”了。东西南北中五个台都走完,朝拜五方文殊,确实是比较辛苦的一件事。但每年的朝圣者却络绎不绝,难道大家真的认为走几十公里的山路,拜拜菩萨像就是圆满了吗?如若不然那“圆满”又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五方文殊分别显:“聪明、狮子吼、智慧、无垢、孺童”五种法相。</p><p class="ql-block">“聪明”是世人最不缺少的一种能力。我们身边从来不缺所谓的“大聪明”。会经营,能算计,做事喜欢滴水不漏。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也经常发生。</p><p class="ql-block">“狮子吼”是佛法中比喻对人性有巨大震撼的语言或事件,能使世人觉醒。就像山林中的狮吼声一般威力巨大。在我们习惯用“聪明”算计生活中的得失成败时,往往会遇到命运早已为我们准备好的“大坑”,又恰恰是我们在各种斤斤计较中就会正好陷入其中。人只有在逆境中才会去思考,掉进坑里的时候才会停下来审视过往。而这些挫折和弯路就像虚空中的一声巨吼,能够使我们从梦中醒来看清来去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在一次次的这样警醒中,大智慧就生发了。染着于世俗红尘中的心终于能够解脱了。悟透了世间大道,不再有挂碍,不再有缠绕,心底清净而安详,不论身处何方,都是一片净土。正如文殊师利菩萨显化的“无垢”身相。</p><p class="ql-block">“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一尘不染的本心,就像淤泥中生出的莲花一般悄然绽放。就像未经世事的孩子一样直心直意地去生活。</p><p class="ql-block">“聪明、狮子吼、智慧、无垢、孺童”文殊师利菩萨的五方圣相,表达的就是渐入“圆满”的实相。正是在指引着芸芸众生从迷茫走向觉醒,从束缚走向解脱。</p> <p class="ql-block">五者,大悲为人义</p><p class="ql-block">“大悲”源于平等心。观世间万事万物无分别,无喜厌。生旦净末,不过就像天空中飞过的鸟儿一样,瞬间流逝罢了。而这种显而易见的道理却不能被世人所理解,人们都执于一时,妄想着一切都能像自我认为的那样发生和发展。当那些觉悟者看到更多的人一直在沉睡中梦呓的时候,去唤醒世人就成为他们第一要义(令一切众生之类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像母亲看到病重的孩子一样,会不惜代价用尽一切方法去救治。孩子的病一天不痊愈,做母亲的就一天不会放弃(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的不病者,则我病灭。)“同体大悲”就是这个含义。</p><p class="ql-block">以大悲心行事,是一个真正觉悟者的底层逻辑。区别于普通人建立在分别心之上的一切行为。</p><p class="ql-block">为了唤醒世人,可以创立大乘之学,告诉人们用宏愿去“小我”。其中“六度、三学,四梵、五明”等等,无不是指引人们走向觉醒的法门。</p><p class="ql-block">为了众生的觉醒,可以代其所受,可以用污秽示人,可以再入娑婆,游于十方,随机度化。</p><p class="ql-block">你若问他何为菩提?他会为你开示“大智慧”的妙意。你若问他怎样解脱?他会给你演化什么是“究竟涅槃”。也许是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示例,显化各种各样的形态,但万变不离其宗。</p><p class="ql-block">尽管世人所执甚深,以大悲之心而化众生的觉者,永远不会心生退意,永远乐此不疲。因为觉醒之后看到的是星辰大海,心中装的下世间万物。其散发的能量当与日同辉,而非虫萤之光所能共明的。</p> <p class="ql-block">六者,破执义</p><p class="ql-block">“世有众生,然后有佛;众生有执,然后有法;岸到法销,执破法舍,直下本来,有何事哉!”</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有执迷不悟的众生,才有了为度化而来的觉者,才有了唤醒凡夫的文字。这些都好比是渡人过河的船,当到达彼岸的时候,船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执念破除之后,那些用来指引人们的文字也就可以舍去了。</p><p class="ql-block">执着生妄念,很多实际本末倒置的事情都来自于这个“执念”。妄念生烦恼,既然是本末倒置,最终一定不能顺应规律,生出许多烦恼也就很正常了。这样看来“破执”就成为究竟解脱的前提。很多修行的法门都是在帮助人们破除执念。发大乘心愿是在破“小我”,把佛法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在清净自然的状态中,去化解那些浮躁与虚无。通过对人世间的人、事、物的观察与体验,看到其本质,掌握其规律,增长智慧。进而参破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有形事物都会随因变化,随缘聚散。不在心著二法之中,执念也当下即破。</p><p class="ql-block">红尘中所有的经历就像天女散下的花瓣。染着于身无法掉落的原因并不是花瓣本身,只是心中执念太深无法释怀。心性通达,内在清净的人自然不会背负太多。直心是道场,心通一切通。</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能看穿表相,直击本质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因为恐惧都来自于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p><p class="ql-block">万法空相,不过都是过眼烟云而已。繁华散去,不过也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风雨之后仍旧是晴空万里。</p><p class="ql-block">世间有八万四千烦恼,同时也就有八万四千法门。佛说:“说法者实无法可说”。其实这滚滚红尘已经为你我打开了究竟之门,只是要看我们是否能解开其中真意。</p> <p class="ql-block">七者,苦切义</p><p class="ql-block">这世上的事要说什么是最难的,就要数改变一个人的心性最难。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读了很多经典,学了很多理论,拜了不少名师,花了不少功夫。看上去满腹经纶,说起来头头是道。然而还是在切身利益上无法放下。一到事情头上还是麻烦一堆,心有不甘。难怪当年连佛祖的莲华法会都有一大半人听不下去,提前离席。</p><p class="ql-block">从迷到悟究竟有何法门?大智慧到彼岸(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智慧又从何而来?《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都有不凡的前世,都非世间凡人。那为何还要经历种种磨难,走过十万八千里的重重关卡,才能取到真经呢。其实书中所写的整个取经的过程,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每个人都有觉悟的潜在灵性(众生皆具如来德性)。但放不下心中的执念,产生了许多与自然规律不符的认知与行为(颠倒梦想)。但随着生活中一桩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不断发生。尤其是一些看起来很不幸的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它会带给我们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大彻大悟的无上智慧。,就是从这三涂八难,十恶六弊中生发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佛说:“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以欲摄人,因欲而求,求之不得,而生烦恼。后经诸多苦切事,后致于道。这其中自然会有切肤之痛,会有难以言说之苦。唯有大智大勇之人方可为之。</p> <p class="ql-block">八者,佛事无定义。</p><p class="ql-block">何为佛事?自觉觉他!何为无定?没有固定形式,没有一定规章。世间八万四千烦恼,事事皆是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如果只拘泥于形式而不得心法,自然难解其中真意。拈花微笑处,自有觉悟人。禅宗一脉,教外别传,心性不通,正法难闻。</p><p class="ql-block">道不远人而法有千般,有在深山中对月听泉接通天地灵气的。也有在世井烟火中参透人生真相的。佛祖坐于树下悟得正法,人们把这样的树称作“菩提树”。但并不是坐在菩提树下的都能获得顿悟,先有顿悟后生菩提。</p><p class="ql-block">能让人觉悟的是自我心性的解脱。若非要认为找一种模式才能达到究竟,反而又多增加了一层束缚。</p><p class="ql-block">修习大乘佛法,参的是无上甚深的解脱法门。佛法不是迷信,正好相反真正的大乘要义是要从迷到悟,破除固有认知,走向彻底的觉醒。</p><p class="ql-block">参悟大乘佛法,需直探龙骊,处处皆能悟入,不须一定之规。通则处处是法,达则路路可行。</p> <p class="ql-block">九者,游诸佛刹义。</p><p class="ql-block">“生死是大”这是我们普通人的一贯认知。这里所说的“生死”之所以被看的很重,就是因为我们认知局限导致的。从出生到死亡的这几十年成为我们对生命的全部理解。正因为这样的局限,越是感觉短暂,越是感觉容易失去,人们就越是去更多地占有与获得。局限的认知产生了更多的贪欲。</p><p class="ql-block">《金刚经》中说“破寿者相”就是告诉我们要突破这种“生死观”的限制。进入“佛”的那种宏大与广博。生命并非就是这几十年,而是一种无限的延伸。有形的状态会消亡,会变化,但在无形的层面永远不会结束。它会以各种形态带来不同的生命体验,同时也会有各种因缘不断产生,推动着生命进程的展现。</p><p class="ql-block">在无量的空间与时间面前,我们的生命犹如一颗漂浮于宇宙当中的尘埃一般微不足道。越是看到这种无量的存在,就越能理解这种渺小。从这个角度来看,之前对“生死”的执着就显得毫无意义。</p><p class="ql-block">读懂了这种“佛”的知见,感受到了无边的存在。就像在暗夜里行走的旅人,突然被照亮了前路。他不会因为看到路途遥远而心生畏惧,而更多的是因为明白了往来的方向而变得勇往无前。</p><p class="ql-block">人在彻底明白了之后,自然不会再被限制,因为路就在那里,走下去总会到的。</p><p class="ql-block">是故学佛,不可有常见,不可有断见,充人之量,穷天地,亘万古,未有其极,而以数十寒暑自拘哉?!</p> <p class="ql-block">十者,居士说法义</p><p class="ql-block">佛说:是法平等,世间众生之类皆具佛性。六祖也说:迷是众生,悟即是佛。</p><p class="ql-block">即是修习大乘法义,皆应发“普度众生”之宏愿。而其心尚未证的“大平等性”智,事有分别,以“在家”、“出家”而论可否,又怎么能深解如来法义?</p><p class="ql-block">无论僧道、俗凡,只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自会共担如来荷担,与人说法,续人慧命。</p><p class="ql-block">之所以有“白衣不可说法,居士非僧类,无师范,不可说法。”这样的戒律。是唯恐世人无知,假以言语诓骗于人,使人行邪道。若有人机缘成熟,福慧双修,得闻正法,并深解其义。就应广传正见,使正法得以弘扬。</p><p class="ql-block">先有维摩居士,虽为白衣,在家修行,一样辩才无量,通晓三界,所说经论与佛无异。同理,即便已经身许佛门,出家为僧者。若不能去除三毒,六根不净,心有分别。同样不能深解大乘要义,也难免落入邪道。</p><p class="ql-block">所以,通则一切通,不可拘于外相,可以任何事而入道。不通则难破四相,难免心迷,不得正法。</p><p class="ql-block">是故学佛,要会其通,不可僻执,局于形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