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系列之十五

遇花缘

<p class="ql-block">  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接近尾声,国家拨乱反正,着手清理历史遗留问题,开始将知青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重点解决知青返城安置问题。知青后时代迎来命运的转折,返城之门开启了,返城大潮到来了。一批批知青如潮水一般涌入城镇,一时间增加了城镇的各种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各级政府尽力而为妥善安置回城青年的就业,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和居住方面的问题。返城大潮来之前大致这样:先行顶替,困退,病退,利用关系戴帽特招,后部分择优推荐指标,再后大批统招,最后一个不留,一扫而光。由于人员的流动,引起了知青的思想波动,动摇了部分原打算扎根农村知青的决心和根基。来时大张旗鼓,轰轰烈烈,信誓旦旦,回时散兵游勇,悄无声息,誓言全忘。当中也不泛听从安排,被动而为,情有不舍之人。最终还是,回城大潮风起云涌,势如破竹。 </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编者</p> <p class="ql-block"> 沁园春</p><p class="ql-block"> 返城</p><p class="ql-block"> 热血青年,汗洒乡村,几度春秋。忆蹉跎岁月,泥巴战友,一壶老酒,一醉方休。一碗清汤,一锅淡饭,一屋酣声震土楼。同甘苦,齐战天斗地,风雨同舟。</p><p class="ql-block"> 当时共客山沟。立大志,踏平旧土丘。却返城巨浪,掀翻信誓,欲停不止,一夜奔流。人走楼空,山村依旧,好似黄梁一梦游。难回去,问乡村山寨,谁又能留?</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p><p class="ql-block"> 回家</p><p class="ql-block"> 欢喜冤家,来也欢喜,去也喜欢。想来时场景,全城欢送,全村接纳,落户乡关。土屋青灯,粗茶淡饭,发誓山河重变颜。不曾想,仅三年五载,自食其言。</p><p class="ql-block"> 溪流依旧潺潺。去留否,看开天地宽。叹光阴似箭,匆匆来去,宅刚扎稳,就要搬迁。不管如何,已经历练,不达成功心难安。回家了,伴身边父母,此事周全。</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p><p class="ql-block"> 尾声</p><p class="ql-block"> 篇篇精华,字字珠玑,浮想联翩。忆蹉跎岁月,火红年代,知青经历,解锁迷团。金色青春,未曾虚度,洗尽铅华志更坚。虽遥远,却终身难忘,感慨千端。</p><p class="ql-block"> 雄心壮志关山。一晃眼,三年五载还。看今朝美景,乡村振兴,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城市繁华,国防强大,游水观山尽兴欢。寻痕迹,到村前村后,地覆天翻。</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编者</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103 风起浪涌</p><p class="ql-block">一一知青点走人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按照中央文件的规定,知青下乡满两年后即可回城,并且是回城参加工作。这也是很多知青朝思暮想的好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74年2月下乡,到76年2月就满两年。多少人就动了心思,多少人夜不能寐,多少家庭蠢蠢欲动。而每动一个人,就会搅动一池秋水。我们金家知青组也是从小涟渏到大波浪,最后折戟沉沙的。</p><p class="ql-block"> 1974年12月杜安翔因顶替其父岗位而回城。</p><p class="ql-block"> 1975年3月陈小明调动到他老家临澧县城关公社插队,那里有很多亲戚朋友关照着他。不久他也招工到常德中波台。</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彭建国招兵成功,参加解放军空军,我们房间几个人把他送到县城坐车。我第一次有了孤独感。这也是投进秋水中的第一粒石子。从此,走人的波浪一波接一波,波涛汹涌!</p><p class="ql-block"> 1976年5月陈豫章调动到澧县老家,不久后招工到湖拖。</p><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杨瑞兰、宋佩君、黑会军同时招工,当时说的是推荐招工,知青组全体人员同时讨论了三人的情况,纷纷表态同意推荐。宋、黑10月上旬就离组进单位了,宋到银行,黑到农机厂。杨不知为何到10月下旬才离开,到烟厂当电工。</p><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冯新年、付培军招工回城,冯在常德电动机厂,付在常德大饭店。听说她们离场时退返的钱是把知青点的谷挑到两叉河粮站卖了了的账。</p><p class="ql-block"> 1976年11月1日,金家知青点进两名新知青。</p><p class="ql-block"> 1976年11月一12月王勇招工到市供销社,在东郊那个店上了一段时间的班。与他同时招去的还有一个长沙老三届知青,姓邱,估计花了不少力气。王勇这个招工拖的时间较长,在公社都徘徊了许久,正好我在汪家大队劳动,离得不远,经常聚一聚,也知道了一些招工内幕。</p><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初何美兰招工到德山一家工厂。临行前给我们送了个日记本。</p><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我招工到常德烟厂,在四车间电工班工作,与杨瑞兰同在一个班组,有意思吧!</p><p class="ql-block"> 1977年1月6日,我们又送徐锦华踏上当兵的征程。他是被招到他父亲以前的老部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他招兵的过程也很奇特,也一波三折,他妈受了很多累,好在结果是好的。 </p><p class="ql-block"> 1977年1月罗敏民、张小平招工回城。罗进物质局下面的店铺,张进七·一机械厂。</p><p class="ql-block"> 1977年6月刘一波招工回城,进常德市邮电局。</p><p class="ql-block"> 到此,知青点就只剩李宗林、龙建国一男一女了。两个人可以说是相依为命,很自然的就走到一起了。1977年下半年李宗林、龙建国招工回城,李在药材公司,龙在精神病院工作。不久即成婚。</p><p class="ql-block"> 至于那两个新来的,全面回城时即随大流了……</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下,隔壁公社茶场树的扎根典型根也没扎住,连根拔了,据后了解,比我还先走,到德山一家工厂当工人去了。</p> <p class="ql-block">明强评点:</p><p class="ql-block">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达到了高潮,一批又一批的知青,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开始都雄心勃勃,认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都决心去农村改天换地,干出一番事业,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但是农村生活实在太艰苦,当时农村现状根本很难改变,慢慢的都开始动摇了,只要有机会,就千方百计的返城,那些干部子女,门路多,溜得更快。据说当时很多地方因知青招工返城不公平,出现知青闹事的情况,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中央了解到这一情况才顺应民意,做出了所有知青都返城的决策,这样扎根农村的知青都被连根拔起了。这一决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从你的“风起浪涌”这篇故事中了解到,你们知青点知青返城从74年就陆续进行了,到77年年初就基本走光了,说明你们知青点的知青,家里人大多都是手眼通天的,动作真是神速啊!</p> <p class="ql-block">铮鸣:</p><p class="ql-block">不算快,大都是满2年走的,前面走的都是特殊情况,杜边是顶职,其他是换地方。</p><p class="ql-block">明强:</p><p class="ql-block">我妹妹77年年初才下放,78年下半年才招工回城。可你们知青点77年下半年就都返城了,感觉还是很快的。</p><p class="ql-block">铮鸣:</p><p class="ql-block">77年下放的都不满两年全体回城了,我们都是2一3年啊!</p><p class="ql-block">明强:</p><p class="ql-block">78年是都可以返城了,统一行动。</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下放2一3年的不算长,下放5至6年甚至10年以上的都有。</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104 推荐会</p><p class="ql-block"> 招工回城第一步便是知青点的全体知青讨论推荐,理论上要过半数的人同意推荐才行。</p><p class="ql-block"> 知青讨论是一个个发言,叫做人人表态。当然发言有长有短,会说话的人长,不会说的人短;关系好的长,关系一般或不好的短。</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知道这只是走走过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所以都是捡好的说。就是平常我们意见比较大的人,也是说好话。</p><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作为组长根据大家的发言写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填在招工表上的群众意见栏。</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真以为是大队推荐才招上去,没有招我是因为得罪了他们。直到在汪家“进修"后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大队也只是一个棋子。</p><p class="ql-block"> 可我看马书记那几个人还煞有介事的耀武扬威,到处招摇撞骗,即觉得好笑又觉得可怜。所以马书记在老了后才知道当初“不懂事"。</p><p class="ql-block"> 每次开完推荐会大家都要消沉许久,不知道何时才能轮到自己。特别是后台不太硬或者没后台的人,更是忧心忡忡,夜不能寐。</p><p class="ql-block"> 就是开了推荐会,也不是万事大吉,哪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前功尽弃。曾出现招工突然停止,也不知其原由,过了一段时间后才恢复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你说那些卡在半空中的人还不吓个半死啊!王勇就遭遇过这种事,所以才在公社徘徊了2个月才回。</p><p class="ql-block"> 只有在新的岗位上班了,才是尘埃落定,才叫大功告成。</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105 从扎根到拔根</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下乡那天起就抱定了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思想。现在来看,是一种幼雅,但在当时确实是我们的真实思想。</p><p class="ql-block"> 公社乃至县里乃至全国都在做我们扎根的教育,说明当时政府也是准备让我们在农村干一辈子的。家里也是这样教育的。</p><p class="ql-block"> 除了公社的大会讲小会说以及先进典型的报告会。我们也亲眼目睹了老知青(老三届)在农村的"扎根”。公社茶场以罗疤子为首的几个长沙老知青,30老几了还在农村奋斗,成了茶场的骨干。金家大队有个女知青还和当地农民成了婚,生了小孩。后来发现与当地成婚的女知青还不止一个!</p><p class="ql-block"> 家里也很支持我们,父亲曾赠诗一首给我:赠儿话·万里江山几多娇,东风舞旗颂歌飘。小将乐经万壑途,名钢需待千锤高。丹心彩缀陈二图,汗水化作通天桥。英特重任谁承担?喜看朝阳来分晓。</p><p class="ql-block"> 这就成为了鼓舞我们至少是我的力量。我一直坚持着"上山下乡干革命,与旧的传统观念相决裂,扎根农村一辈子"的理念。就是在遇到挫折后也没动摇过。</p><p class="ql-block"> 在历次的政治斗争中,比如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批判"四人帮"的活动中,都贯穿了扎根教育。可以说,我们这帮人洗脑还是洗得比较干净的。</p><p class="ql-block"> 1976年5月,招兵、招工、病退回城风刮起。我们点也开始走人。广大知青人心浮动。县里立刻召开了各知青点负责人大会。我们金主任参会后回来传答,中心思想是离开是革命需要,留下也是革命需要,要树立扎根思想,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听了后各有心思。</p><p class="ql-block"> 不久,我被大队派到汪家建知青理论学校。在这里接触了一些人和事,特别是公社"高层”人物,了解了一些知青下乡的内幕,知道了一些招兵,招工的内情,什么带指标,送大礼,递条子,反正没关系绝对搞不成。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经过反复思考,我推翻了扎根的思想,决定连根拔起,走人!于是给家里写了一封内容丰富的信。但没有回声。</p><p class="ql-block"> 这年12月10日,马书记把我从汪家喊回来,要我回常德,找医院搞车子运东西。我乘回家之时把情况向家里说明。家里的回答是听从组织安排。</p><p class="ql-block"> 但我的心早已不在金家了……</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106 辛酸泪</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红楼梦的开篇诗改一下:</p><p class="ql-block"> 满纸俱豪言,一把辛酸泪!</p><p class="ql-block"> 知青已非痴,更解其中味!</p><p class="ql-block"> 知青回城,哪个不是一把辛酸泪?从快满2年起,家里和乡里两条战线开始发动攻坚战。</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搞定招工单位吧,这里有可能是父母所在单位,有可能是亲戚所在的单位,也有可能是打听到的招工单位。要这些单位的领导同意就得人托人,保托保。本单位还好说点,亲戚朋友单位虽难点但还有个面子在,最难的是一个人都不认识的单位,那种无助感、挫败感、屈辱感一言难尽,都化作辛酸泪流淌满襟。</p><p class="ql-block"> 碰到理解人的领导还好,碰到横蛮的领导、算计的领导就够呛!有时候会出现拿着礼送不出的窘况。</p><p class="ql-block"> 搞定了领导,还要搞定办事的人,就是人事单位的中层干部。要商定具体的细节吧?何时,何地,何人要搞清楚吧?照样可能碰到两种人!照样可能泪满襟!</p><p class="ql-block"> 具体招工之人也很重要,否则他一个小动作就让你前功尽弃。曾经出现过讲好了的名额被人顶替的情况,都是招工之人的杰作,事后他随便编个理由就把上头哄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乡下这条线首先是公社领导,特别是分管知青的领导,一般是公社副职或党委专职委员。有他们一个电话、一封信、一张纸条都行,基本定了。</p><p class="ql-block"> 乡下的中层是公社知青专干。可以说他捏着知青的大半条命!他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搞不定他此事有可能会黄。有很多女知青就吃亏在他手里。</p><p class="ql-block"> 大队党支部书记就是这条线的具体操作之人,也有较大的权力,要不马支书在要我搞车时也不会说考虑考虑之类的话。在这个节点吃亏的女知青也有不少。所以我在四新岗地段医院体检时医生告诉我,她们从不给女知青做妇科检查。</p><p class="ql-block"> 看看,这么多节点,堪比关公过五关斩六将了吧?这其中的辛酸泪岂是一把能抹得干净的!</p> <p class="ql-block">明强点评:</p><p class="ql-block">“辛酸泪”,返映了当时的真实状况,写的很真实客观。那时招工的地方,招工的人数都很少,有个招工指标,人人都盯着,都想去,没有很硬的关系,不请客送礼走后门,根本出不了。可以想象,那些平民百姓的知青,家里无权无势,没什么关系可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招工走人,当时确实多么无助无奈,心里充满辛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的时候,被身披大红花,大张旗鼓的,派车夹道欢送,浩浩荡荡的奔赴农村。说好的是,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p><p class="ql-block"> 可是没过多久就有好多家里手眼通天的知青,通过各种关系和门路开始返城了,这是有权有势的人才办得到的事,严重的不公,造成了不好影响。</p><p class="ql-block"> 得益于他们的敢想敢干,更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经济有了很大起色,有些单位开始需要招很多人了。这样彻底动摇了知青下农村的根基,最后政府做出了知青都可返城的英明决策,所有下放知青都被连根拔起。这顺应了民意,老百姓衷心拥护。</p><p class="ql-block"> 但知青返城的路很曲折也不平坦,在城里找工作并不容易,都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没什么关系找的,大多都只能顶替父母的岗位,才有一份工作。没什么关系,又没父母岗位可顶替的,只能返城后在家待业。</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群在家待业知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自寻出路,自谋职业,干起了个体户。有好些有胆有识,不怕吃苦,敢于创业的人都发了财,成了如今的大老板,比那些在单位参加工作的强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107 我的回城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我在汪家搞基建,接触到一些人和事,促使我彻底放弃扎根思想,迫切的想要离开农村。</p><p class="ql-block"> 我给家里写了信,汇报了当前情况及我的思想。又乘给大队搞车子回家的机会详细说了农村目前的情况。说明如果扎根就会烂根。家里让我安心工作。</p><p class="ql-block"> 回到金家,看着走得没几个人的知青点,心里很不好过。但还是免励自己干好本职工作。</p><p class="ql-block"> 12月中旬的一天,父亲参加市里的一个会议,旁边坐的是烟厂的崔书记,和父亲是老相识,也是南下干部。</p><p class="ql-block"> 崔问父亲儿子在哪里,答曰:在农村。</p><p class="ql-block"> 问怎么还没搞起来?答曰:听组织安排。</p><p class="ql-block"> 崔大笑:组织哪里会想到你的这个事,都是自己解决。正好我们这几天要招人,你跟他们去,找人说一下,把你儿子弄上来。光勋你也认识,我让他和你去。张光勋师傅是老红军的儿子,祖籍慈利,其父原是湖北军区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父亲给临澧县委吳书记打了招呼,便于12月某日驱车来到金家。</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正在塘边洗菜,准备做午饭。看到大队部那边来了部吉普车,便自言自语说:又是哪个要走了。</p><p class="ql-block"> 定晴一看,下车的是父亲!急忙跑过去,傻傻的笑着。父亲说:上车去办手续。</p><p class="ql-block"> 先去了公社知青办,找到知青专干,他说上头已通知了,把表给了我们并签上公社意见,盖上章。</p><p class="ql-block"> 然后去县城进县政附找知青办黄主任签了意见盖了章。</p><p class="ql-block"> 再返回金家,马支书已经在知青点等着了。召集仅剩的几个知青讨论了一下,签了意见,盖上手印。手续全部完成。临走时马书记在路对我说:小蒋,看不出你还有这个狠啊!我笑了笑没回答。心里说:你今天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啊!</p><p class="ql-block"> 因天色已晚,我拿好东西和父亲他们一起在四新岗的一家旅馆睡了一晚。</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去地段医院做体检。医生听说我是地区医院的也很热情。闲谈中她说女知青来做招工体检时她们从不做妇科检查,都是填的正常。因为她们知道有些女知青不容易,很同情她们!</p><p class="ql-block"> 做完体检后便驱车回常德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便去烟厂报到,我便成为正式工人了。</p> <p class="ql-block">明强点评:</p><p class="ql-block">家里有个南下干部的父亲真好,认识的人多,你的回城之路就相对简单、容易、顺利多了。感觉你父亲是一个很正统的人,受党教育多年,觉悟还是蛮高的,尽量不搞特殊化,始终听从组织安排。让你在农村苦熬了三年,是想让你在农村得到锻炼,成为有用之才,可谓用心良苦。要不是你在农村得罪了大队干部,有些混不下去了,估计你父亲还会让你在农村继续干下去。</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108 悟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我们满怀憧憬,欢天喜地的到了农村,甚至还准备在此终身;三年后我们一个个恢溜溜的想尽千方百计逃出农村。为什么会这样?</p><p class="ql-block"> 现在能搞清楚的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解放以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加上文化生活也少,人们有大把的精力造人。于是到我们这一代长大成人,形成社会人口的大暴发。长大了就要就业,而当时的各种单位工厂容纳不了这么多人,而农村天广地阔,再多人也装得下!经过一番神操作,于是,我们就到这个大容器中来了。</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风起,城市大量需要人材,需要劳动力,于是我们又作为新鲜血液输入了城市,输入了学校,输入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各条战线上无不活跃着我们这一代吃苦耐劳、百折不回、无往不胜的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 现在,当年的知青变成了“知老",有很多事情也“知了"。追根溯源,总结了几句话,也算作是一种“悟道”。</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被消灭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文革破四旧都力图消灭之,却又被她顽强的昂起了头,站直了腰!</p><p class="ql-block"> 被这种文化滋养就能成长出好苗、好树;断了这种滋养长出的就是劣苗、歪树。不管年青人到哪里,没有传统文化的教育,都是枉然。试图用几千年传统以外的思想树人,证明是失败的。我们当初抱定的思想和现实的矛盾及最后的溃退就是最好的说明。</p><p class="ql-block">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下自己的思考。不能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人云亦云。想通了以后,就有了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按方法去做就有了生活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任何困境下,都不要放弃想办法的思想。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当初生活苦,也是没想办法的原因。如果我们拿回生活管理权,如果我们广施妙法,可能就没那么苦。</p><p class="ql-block"> 仍何情况下都不要忘了珍惜时间。那三年,我们浑浑沌沌的过,脑筋都生锈了。如果有高人指点,或者有那个悟性,把学习抓紧点,可能以后会更好一点。</p><p class="ql-block"> 友谊是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真乃千古良言!一个人在社会上没人帮你,那是不可想像的!被社会孤立,文革中很多人尝过这种滋味。</p><p class="ql-block"> 与人为善则己善。其实我们那些争争斗斗的没什么意义。多帮助别人,原谅得罪过你的人,对自己有好处。这使我想起一件事:我父亲70多岁病重时我们去问过一位大能,说我父亲本来只有50岁的寿,但由于他帮过很多人,还不要报酬,所以可以活到八九十岁。结果真的撞过重重关口,活到快88岁。我们回金家时专门去看了对我们不怎么好的马书记,也是一种开悟。</p><p class="ql-block"> 吃苦也是一种磨练。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全中国都有一个共识,当过知青的人干起工作来就是不怕苦。</p><p class="ql-block"> 为何不怕苦,因为我们苦中有乐!在我们最苦的时候,欢乐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仍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上山下乡虽是应急之法,也解了国家之难;对个人来说,虽吃了些亏,但也磨练了身体和意志,初步了解了社会。悲悲戚戚并不是上山下乡的主旋律,要不然为何那么多知青怀念那段时光,为什么那么多知青对那块土地留连往返……</p> <p class="ql-block">编后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知青故事讲完,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永生难忘。写的目的是给经历者回味,旁观者体会。</p><p class="ql-block"> 正如明强同学所言,动动脑子,防止痴呆。</p><p class="ql-block"> 也如美鑫同学所言,三句半,和者盖寡,有点寒意。</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还是想问一句,要不要继续,如大多数要,我就写烟厂,写医院。如不需要,我便沉默。</p><p class="ql-block"> 高七啊高七……</p> <p class="ql-block">明强点评:</p><p class="ql-block">铮鸣同学知青系列故事写完了,前后洋洋洒洒写了一百多篇,怕有大几十万字吧。坚持了一百多天,每天就就像放电视连续剧一样,让大家深入了解了你们几年的知青生活的状况。故事性很强,好看,过瘾!很有毅力,坚持了一百多天,几乎没间断。文字功底也不错,故事写的很有文采,很有观赏性。知青生活只有短短的三年,后面走过的路更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果愿意,想写,就继续写吧,我会是你热心的读者!</p> <p class="ql-block">遇花缘:</p><p class="ql-block">@铮鸣 祝贺知青故事系列圆满完成!给大家送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情感,成果。从三月二十九日以来,整整三个月二十二天,除其间6月28日起筹备班庆五十周年庆典到7月5日庆典结束,停播8天外,共计一百零八天左右,天天准时发表,费尽心血,精力!不论是否有知青经历或无知青经历的,都受到感染。带大家回到那段轰轰烈烈的艰苦岁月,一起品尝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展现出当年历史的天空,真实面貌。作者辛苦了!</p><p class="ql-block">明强同学一直认真阅读,用心评点,并把自己的经历,快乐,带给大家分享,值得点赞!点评者辛苦了!</p><p class="ql-block">同学们一直给予支持,鼓励,表示真诚的感谢!</p><p class="ql-block">最后祝大家幸福,快乐,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贾先勇评论:</p><p class="ql-block">蒋教授写的知青岁月真实有趣,时间准确,得益于他良好的记日记习惯。更惊异于他对历史资料的保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锻炼了一大批知识青年,也促进了农村的变化。上山下乡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积极意义是重大的,必将彪炳史册。不能以个人的得失或个别不好的人和事去否定它。洪流所至,带泥裹沙是无法避免的。我认为蒋教授如果把部分篇章稍作润色,修改一下错别字,完全可以成为一本畅销书。</p> <p class="ql-block">信天游评论:</p><p class="ql-block">@铮鸣 的特写意味深长,每个篇章我都没落下的看完,我的观后感四个字:耐人寻味[强][呲牙]</p> <p class="ql-block">  文,图:蒋铮鸣。</p><p class="ql-block"> 点评:邹明强。</p><p class="ql-block"> 编辑:遇花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