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玻璃博物馆——玻璃的西方历史及玻璃技术

<p class="ql-block">世界玻璃简史:</p><p class="ql-block">两河流域(2300-1200BC)两河流域的玻璃出现最早,但此时玻璃发展较为缓慢。</p><p class="ql-block">埃及(2000BC—)埃及玻璃受到了两河流域的影响。埃及有非常丰富的玻璃原材料,生产时间持续较长。</p><p class="ql-block">腓尼基叙利亚(850-100BC)希腊地中海沿岸集中出现了腓尼基叙利亚玻璃。</p><p class="ql-block">罗马(100BC-AD500)罗马帝国兴起后,罗马玻璃盛行并广泛传播。</p><p class="ql-block">萨珊(AD300-700)罗马帝国衰亡后,伊朗高原的萨珊玻璃随之兴起。</p><p class="ql-block">伊斯兰(AD700-1400)继之伊斯兰玻璃又成为主流。</p><p class="ql-block">威尼斯(AD1300-1700)此后,伊斯兰玻璃又反传到欧洲的威尼斯,威尼斯玻璃对现代玻璃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玻璃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约4000年前的两河流域或古埃及地区,标志着人类社会在视觉和实用性方面的一次革新。</p> <p class="ql-block">利用人工智能将远古生活可视化,将科学数据与艺术诠释结合起来,创造出充满活力、引人入胜的重建,让遥远的过去栩栩如生。这些可视化作品将事实参考与创造性的细微差别融为一体,让我们不仅能看到我们祖先世界的原貌,还能通过想象力彰显古代社会的文化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两河流域:玻璃制造的起源。约公元前2500年,两河流域地区(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现为伊拉克地区)就已掌握玻璃制造技术,玻璃浇铸技术也发端于此。公元前16世纪开始使用胚芯法制作玻璃器皿,成为当时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在公元前13-公元前9世纪,古波斯开始采用浇铸技术对玻璃进行冷加工,生产出著名的萨贡花瓶。并且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开始把建造窑炉和玻璃的原料配方以文字形式记录在泥板上。</p> <p class="ql-block">胚芯法一般用于制作小型玻璃容器。基本步骤:</p><p class="ql-block">1.制成胚芯</p><p class="ql-block">2.围绕胚芯粘上被加热的玻璃带</p><p class="ql-block">3.将玻璃带滚匀</p><p class="ql-block">4.冷却</p><p class="ql-block">5.粘上彩色玻璃带</p><p class="ql-block">6.将表面拉成羽毛状纹饰</p> <p class="ql-block">埃及18王朝的玻璃瓶——古埃及,尼罗河蓝的魅力。古埃及是玻璃制造工艺出现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6世纪新王朝开始和发展。早期主要的玻璃制品为玻璃珠,公元前16世纪便已开始有单色珠,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蜻蜓眼”就已十分流行,公元前16世纪由于与两河流域交往增多,玻璃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除胚芯法外同时也开始使用浇铸技术。而名为“埃及蓝”或“尼罗河蓝”的含钻蓝色玻璃也极具古埃及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玻璃装饰。在古埃及18王朝及以后的时期,玻璃制品被法老、贵族、祭司用于装饰和葬礼使用,十分精致。如著名的Tutankhamun黄金面具,面具前额的眼镜蛇和鹰头以及肩饰部分是使用黄金、青金石、玛瑙和玻璃等打造的,而长须和发饰的蓝条使用的就是蓝色玻璃。著名的Nefertiti半身像,虽只是以石灰岩和灰泥雕塑成的彩绘人像,但塑像上的华丽肩饰也反映了玻璃在当时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p> <p class="ql-block">浇铸及压铸法。最早的玻璃制造工艺之一,主要被运用于制造大尺寸的玻璃碗、盘、杯等。基本步骤:</p><p class="ql-block">1.熔融玻璃液倒入模具中</p><p class="ql-block">2.使用压模冲头</p><p class="ql-block">3、压铸</p><p class="ql-block">4、冷却,成型</p> <p class="ql-block">古希腊:文明辐射下的玻璃。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文明,通过贸易交流引进了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的玻璃制造技术,在公元前4-2世纪趋向成熟。古希腊人用胚芯法制作模仿陶瓷花纹的玻璃瓶盛装香水或油膏,同时还用浇铸及压铸法成型,再用冷加工的方法制作大尺寸的透明玻璃碗。由于自身文明的辐射力,古希腊的玻璃技术随之传播到整个地中海地区,甚至西班牙,为古罗马和古波斯的玻璃制造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马赛克玻璃饰板,可能产自意大利(约公元4世纪 )包括蓝绿色、棕色、黄色、绿色、红色和白色玻璃,采用马赛克和镶嵌工艺。</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国的辉煌。公元前1世纪左右,叙利亚人创造了玻璃吹制技术,随后吹制技术流传于罗马帝国,并成为当时制造玻璃器皿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公元前30年左右,古罗马又发明了套料雕刻玻璃。古罗马玻璃制造在玻璃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因为它发明并综合运用了吹制技术、雕花、搅料等各种技术工艺,而且凭借罗马帝国强大的影响力将玻璃器传播到世界各地,甚至包括远东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玻璃杯。叙利亚或巴勒斯坦或意大利北部一世纪中叶透明的蓝色玻璃,含有些许红色杂质和小气泡。杯身一侧有“ENNIO-N/EPOIE-/SEN”的希腊文刻印,意为“Ennion制作”;另一侧为“MNE-THE-/OAGORA/ZNO”,意为“向顾客致敬”。这件玻璃杯很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件带有制作者本人署名的玻璃器皿。杯身使用四片的合模吹制而成,杯口经打磨,最后装饰以把手。高:60mm,直径:97mm。在古代,许多文物和艺术品的创造往往是集体劳动的结果,或被视为对神或统治者的奉献。这种文化背景下,工艺师的个人身份和贡献被整体目标和集体价值所淹没,工匠和艺术家通常被看作是技艺的传承者,而非个人创作的拥有者,这种观念深植于社会结构和文化信仰中,导致了个人署名的缺失。我们不妨将这件器物上的“Ennion制作”视作一种特殊的“商标”,这不仅是个人制作者对其作品质量的自信展现,也是一种巧妙的市场定位策略。在古罗马玻璃制造业繁荣的背景下,Ennion通过将自己的名字刻印在制品上,无疑是在突显其生产器物的独特性和优越的质量,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这种将制作者名字作为品质保证的做法,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中并非孤例。例如,在中国北宋时期的《清明上河图》中详细描绘了各色品牌店铺,“王家纸马”、“杨家应症”、“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等,甚至“济南刘家功夫针铺”还有自己的品牌logo“白兔捣药”。从Ennion的“商标”到北宋《清明上河图》中的商铺招牌,这些都是古代社会对品牌意识和商品质量的重视的明证,也侧面反映了所处历史时期的经济繁荣和产业发达。</p> <p class="ql-block">大水壶 叙利亚或巴勒斯坦 约30年——69年透朗的琥珀色玻璃,含有杂质和小气泡,壶身和颈部使用三片的合模吹制而成,再对壶口进行加工,最后添加把手。高:238mm 现藏于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达芙妮壶 地中海东部,可能产自叙利亚 2世纪晚期-3世纪早期 壶身大致为蛋形,肋状把手,颈部呈圆柱形壶口外翻呈喇叭状,壶底经折边弯曲加工。壶身的镀金图案描绘了Apollo手持长弓和马箭追赶正要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的场景。高:222mm,(壶肩)直径:95m</p> <p class="ql-block">古波斯地区由于地缘因素,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就从两河流域地区学会了玻璃制造技术,到古波斯最后一个王朝——萨珊王朝(226年-651年)建立后,古波斯的玻璃切割、研磨及雕刻技术等水平都达到了顶峰。该地区生产的玻璃器皿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技术和风格都对以后的伊斯兰玻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公元前 5世纪第一波斯王朝建立之后,该地区就一直是古代东西方玻璃制造技术交流的中转站。除此之外,古波斯地区在玻璃工艺的发展史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古波斯玻璃器不仅体现了古波斯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网络中的文化融合。进入伊斯兰时期后,玻璃器通常具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宗教和仪式用途,进一步促进了玻璃艺术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飘扬万里的芳香,伊斯兰世界的香料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其丰富的地理环境、宗教传统与生活方式之中。这片横跨三大洲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种类繁多、香气馥郁的香料植物,如乳香、没药、肉桂、丁香、麝香等,它们不仅是日常饮食中的调味佳品,更在宗教仪式、社交礼仪、医药保健乃至精神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义强调洁净与馨香,信徒们在礼拜前后须行净身礼并喷洒香水,以示对真主的虔诚与尊重。此外,香料亦被广泛应用于庆典、婚礼、葬礼等各类社会活动中,形成了一套独特且庄重的香薰仪式,构建出一种弥漫着馥郁香气的生活美学。</p> <p class="ql-block">在伊斯兰玻璃器中,香水瓶和香料瓶既是其中独特的玻璃器物类型。这些器皿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路线,触及了世界各个角落的古代文明,甚至远销古代中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珍贵纽带。</p> <p class="ql-block">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进入了“黑暗时代”,玻璃制作技术发展暂时停滞,但教堂玻璃大放异彩。15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威尼斯和波西米亚,玻璃工艺迎来了新的高峰,再次成为贵族和富裕阶层追捧的对象。17世纪,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欧洲开始对光学玻璃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些仪器的发明和完善,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也为后来的科学发现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首饰盒 波西米亚,约1880年 蔓越莓色玻璃。波西米亚,位于现今捷克共和国的中西部地区。早在公元初波西米亚人便从意大利人那里学会了玻璃制造技术。中世纪末期,该地区在建筑、音乐、绘画以及玻璃制造等各方面就已形成了独特的波西米亚风格,因而该地区生产的玻璃统称波西米亚玻璃。此外,波西米亚人利用车刻工艺和酸处理的磨砂技术所生产的车刻玻璃也同样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玻璃之岛。威尼斯玻璃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但直到13世纪威尼斯共和国成为当时主要的贸易和文化中心时,玻璃制造才真正暂露头角。为了防止城市中密集的木制建筑发生火灾,威尼斯政府于1291年下令将所有玻璃窑炉迁往穆拉诺岛。这一措施促使了穆拉诺成为威尼斯玻璃制造的中心。穆拉诺的玻璃制作工匠以其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他们被认为极具价值,因此既享有特权又受到严格监管。为了防止玻璃制造技术的泄密,工匠们被禁止离开这座城市,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严密管制也促进发展了一系列专业技能和创新,包括水晶玻璃、珐琅玻璃(smalto)、金星玻璃(aventurine)和千花玻璃(millefiori)等,这些技术至今为人称道,并与穆拉诺玻璃紧密相连。威尼斯玻璃在15世纪和16世纪达到顶峰,当时威尼斯的镜子和水晶吊灯装饰着整个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宫殿和教堂。威尼斯玻璃工匠的精湛技艺影响了整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玻璃制造,他们的作品以优雅和轻盈著称,在玻璃世界中成为美丽和精致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德国:森林地区的传奇。公元1世纪左右,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玻璃制造技术逐渐传播到德国等北欧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玻璃制造工艺逐渐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与威尼斯玻璃相比,德国的玻璃工艺更为朴素,造型也更为坚固敦实,深具日耳曼民族的特色。由于德国玻璃用草木灰作原料,氧化钾含量较高,玻璃的粘度和温度范围较宽,因此易于成型,而且制成的玻璃器皿壁厚而不失剔透。这种玻璃最早出产于15世纪的德国森林地区,因此也被称为森林玻璃(Waldglas)。</p> <p class="ql-block">来自德国巴伐利亚森林的“冠军杯”概念代表了当地工艺和社区文化的独特交汇点,在20世纪晚期尤为明显。这些玻璃奖杯曾是这个以丰富的玻璃制造历史闻名的地区的流行传统。冠军杯通常在当地体育比赛中颁发,不仅作为奖品,也是当地工艺和社区自豪感的象征。这些杯子通常是在该地区知名玻璃器皿制造商的玻璃工厂中制作的,而且常常是由玻璃工人半合法制造。在完成常规生产任务的同时,工人们会利用这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技艺。这些杯子通常非常华丽,反映了玻璃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当时的审美偏好。然而,随着工业生产的兴起和商业奖杯生产商的涌入等多种因素,传统手工玻璃制造逐渐衰落,冠军杯在当地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开始减弱。这些变化标志着该地区文化和经济格局的转变,也导致了这些独特的工艺品在巴伐利亚各类节日庆典和活动中的地位下降。因此,“冠军杯”既是该地区手工遗产的遗存,也是全球化和工业变革对当地传统产生不断变化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英国玻璃制造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但玻璃器皿的蓬勃发展却是在公元17-19世纪。英国对玻璃技术的发展有两项最为重要的贡献,即熔化技术的革新和铅玻璃的发明。17世纪初,英国开始以煤取代木材作为燃料使用,后来又发明了闭合式坩埚,有效地降低了杂质对玻璃熔液可能造成的影响。这些都为铅玻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7世纪末伦敦玻璃技师乔治·雷文斯克罗夫特发明了铅玻璃,其原料主要为钾、氧化铅和煅燧石,是在钾石灰玻璃中用铅作助熔剂烧制而成的。由于貌似天然水晶,因此也叫铅水晶玻璃。由于铅玻璃具有高折射率和高亮度以及易于雕刻的特性,因此也为艺术玻璃和光学玻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到纽约的首次航行中与一座冰山相撞,最终沉没在北大西洋海底。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在海中失踪了73年。1985年,海洋考古学家在3810米的海底深处发现了它的残骸,并很快开始对这艘失踪已久的游轮进行了水下挖掘。在泰坦尼克号沉船所打捞出的近6000件遗物中,有一部分精美的玻璃器皿和其他玻璃制品,比如水晶吊灯、眼镜、镜子、彩色镶嵌玻璃窗等,甚至还有62个小玻璃香水瓶。这些香水瓶属于47岁的香水制造商阿道夫·萨尔菲德,他是来自曼彻斯特的头等舱乘客。玻璃瓶完美地保留了香味,并在后来成为著名的香水品牌Legacy 1912进行发售。</p> <p class="ql-block">玻璃瓶机械生产技术。玻璃瓶的机械化生产是玻璃制造业的一次革命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玻璃瓶生产的规模和效率。在机械化之前,玻璃瓶都是由工匠手工逐个吹制的,这种精细的工艺限制了产量,并导致产品之间的参差不齐。这一切都在20世纪初,在美国发明家迈克尔·欧文斯发明的自动吹瓶机引入后发生了改变。欧文斯的发明实现了吹瓶过程的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速度,从每个工人每小时生产几个瓶子提高到每台机器每小时生产几百个瓶子,这使得瓶子生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化和统一化。机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熔融的玻璃料切割成均匀的小块料,然后自动将其吹入模具中。这不仅标准化了瓶子的尺寸和形状,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机械化瓶子生产的广泛采用对饮料、制药和化妆品等各个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行业得以在更大规模上分发产品,并使用统一旦耐用的容器。这一转变促进了全国乃至全球分销网络的扩展,实现了包装标准化并提高了产品安全性。此外,玻璃瓶生产的自动化为其他类型玻璃制造的进步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工业自动化。</p> <p class="ql-block">压-吹法</p><p class="ql-block">1881年,美国玻璃工人菲利普·阿尔博加斯特(1834-1887)发明了玻璃制瓶成型的压-吹法,改变以往工人总是在最后阶段完成瓶颈和瓶口的方式,先由机器把玻璃瓶颈和瓶口加工成型,再吹制其他部分。他的发明改变了过去玻璃的人工吹制,并开始了这行业的自动化之路。但是,这种半自动化的玻璃制瓶机仍需要有人将玻璃料装到机器的模具里。</p> <p class="ql-block">行列式制瓶机</p><p class="ql-block">1915年,美国工程师卡尔·皮勒(1883-1970)发明了滴料供料机。Peiler的滴料机的发明成为导致现代玻璃成型机出现的突破性进展。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瓶子是由IS(Individual Section)行列式制瓶机生产的,利用的就是卡尔发明的滴料机。</p> <p class="ql-block">玻璃制造技术</p><p class="ql-block">从中世纪到今天,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程,反映了更广泛的历史、经济和科学进步。</p><p class="ql-block">在中世纪,玻璃制造是一种受到高度保护的工艺,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威尼斯,尤其是穆拉诺岛。在这里,工匠们发展出了花丝镶嵌和千花玻璃等复杂的工艺,其中包括使用彩色玻璃棒来创造极其复杂的图案,这是威尼斯玻璃的标志性特征,在整个欧洲都备受推崇。</p><p class="ql-block">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由于工匠们为了躲避战乱和寻找新的机会而四处迁徙,威尼斯的玻璃制作秘密开始在欧洲传播开来。这种知识的传播激发了一系列创新,包括17世纪英国铅水晶玻璃的发展。这种玻璃比当时任何其他玻璃都更清透,折射率更高,是切割和雕刻的理想材料,在欧洲新兴的奢侈品市场很受欢迎。</p><p class="ql-block">18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标志着玻璃制造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煤炉的引入使得玻璃生产量得以提高,制作平板玻璃的吹筒法和吹球法等新技术也得以发展,使窗玻璃变得更加普及和经济。20世纪中期,浮法玻璃工艺的发明进一步革新了玻璃行业,生产出了既优质又经济的平板玻璃。</p><p class="ql-block">近几十年来,玻璃制造的重点已转向技术集成和可持续发展。现代的技术进步范例,包括生产智能玻璃(可根据温度或电流等外部刺激改变其光学特性)和可提高建筑物能效的高性能玻璃等。目前,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将可回收材料融入玻璃生产中,并减少与玻璃生产相关的碳足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台“双胞胎制造”大师机器。每次出手,这台机器都能同时变出一对一模一样的玻璃瓶。而且,它懂得两种神奇的变瓶法术:吹-吹法和压-压法,根据需要变出不同形状和质地的瓶子。遗憾的是,这台机器在2014年停止了忙碌的工作。作为珍贵的记忆,它被捐赠绘了上海玻璃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城市雕塑:上海陆家嘴</p><p class="ql-block">诺伍德·维维亚诺的作品始络关注“变化”这一主题,他的创作结合了3D扫描打印技术与玻璃吹制和铸造技术。</p><p class="ql-block">维维亚诺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人口变迁与工业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展现了城市景观和人口如何因产业变迁而改变。他的作品引导观者去观察那些常被忽视的细节,并鼓励人们关注地区、民族乃至国际层面巨大变迁的微观反应。</p><p class="ql-block">《城市雕塑:上海陆家嘴》是上海玻璃博物馆基于本土城市特点而委托艺术家特别创作的作品。作品选取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极富代表性意味的陆家嘴地区,与取材自波士顿、康宁、芝加哥、底特律、旧金山、西雅图等城市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城市雕塑”系列作品。维维亚诺采用了层叠的方式作为艺术表现手法:顶层以3D建模手段,用玻璃复刻了陆家嘴金融区的建筑和布局鸟瞰图;中间层将1920年代至1930年代该地区的历史地图重新翻转打印;底层则是一块玻璃基座,层层叠加的图案和模型经由作品最底层的镜面反射营造出时光交错的历史感和变迁感。</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对玻璃的透明性和脆弱性进行了深度的发掘,借此隐喻了时间、效率和制造业无法改变与满足未来需求之间的平衡。维维亚诺用传统的工艺材料将数据驱动的信息以三维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者能够将自己置于作品中,同时也希望人们可以从个人和社区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变迁历史,对城市中心的未来可能性进行思考。</p><p class="ql-block">诺伍德•维维亚诺(b.1972,美国密西根)</p><p class="ql-block">50x40 x106 cm</p><p class="ql-block">3D打印铸造玻璃、镜面、不锈钢</p> <p class="ql-block">军团</p><p class="ql-block">乔安妮·米切尔利用数字技术和CAD/CAM工艺,以气泡的形式在玻璃空间中创造了三维形状和图像,这些气泡完全单独悬浮在玻璃空间中——这在当时的铸造玻璃创作中尚属首次。</p><p class="ql-block">作品被加热至800摄氏度直到在切割的轮廓内形成气泡。通过急速冷却和退火处理,气泡被有效地原地“冻结”,创造了看似悬浮在玻璃中的三维空气形态。</p><p class="ql-block">作品《军团》正是米切尔基于此技术创作的作品。艺术家使用高压水刀切割每一块平板玻璃,创造出带有细微变化的人形剪影。通过精细的技术控制,人形气泡被稳定地封存在作品之中,并在玻璃的内部空间产生了多重的三维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此外,米切尔提升了玻璃对于人类状态的隐喻:总是处于流动状态中,能够进行塑造和被塑造,并且基于外部和内部的压力而同时兼具韧性和脆性。她的作品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深刻异化问题,探索社区、沟通和对话的主题。</p><p class="ql-block">乔安妮·米切尔(b.1978,英国纽卡斯特)</p><p class="ql-block">50x10x15 cm</p><p class="ql-block">铸造玻璃</p><p class="ql-block">2015年</p> <p class="ql-block">卢克杰拉姆从2004年起开始创作名为《玻璃微生物学》的系列作品,博物馆所收藏的《猪流感病毒》即为此系列作品中的一件。</p><p class="ql-block">与媒体中常见的人工着色图像不同,杰拉姆以透明无色的形式展现了病毒。病毒本身是无色的,由于它们小于光的波长,因此肉眼无法看见</p><p class="ql-block">通过恢复病毒真实的无色外观,杰拉姆创作了令人惊叹的玻璃雕塑,激发了观众复杂的情感。这些作是促使人们反思科学图像的人工着色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微生物实体的感处</p> <p class="ql-block">了解了玻璃的历史和科技,再去欣赏玻璃艺术与设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