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27日傍晚,毛泽东主席到四川隆昌气矿炭黑车间视察。</p><p class="ql-block">新华社记者侯波用镜头将这一场景永久定格,留下了伟人生平唯一公开的蹲姿照。</p><p class="ql-block">泛黄的老照片,定格瞬间精彩也承载着那段难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顺着伟人的足迹去追寻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隆昌,川西南的一个小县,距成都210公里,距重庆138公里。成渝铁路必经之地,2017年改为县级隆昌市,今属四川内江市代管。</p><p class="ql-block">圣灯山,位于四川隆昌县城西南12公里片区,曾因山上时常冒出一团一团的烟火,经年不断,古人不知那是天然气自燃,以为是神火,称之为“圣灯”,故名圣灯山。</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末,地质学家勘探发现圣灯山下藏有丰富的天然气,那一团一团的“圣灯”之谜就此解开。</p><p class="ql-block">1943年,被称为“远东第一井”的隆2井开钻,日产气约3.6万立方米,用于地方人士兴办的“隆圣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熬盐、烧砖,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隆昌气矿,新中国第一个天然气工业气矿。</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5日,隆昌解放。</p><p class="ql-block">国家迅速恢复了隆2井的天然气生产和新中国成立前未完成的隆4井钻井工程。</p><p class="ql-block">1950年,全川产气646.1万立方米,其中圣灯山就有616.8万立方米,占全川的95%以上。</p><p class="ql-block">1953年根据“一五”计划对圣灯山扩大勘探。</p><p class="ql-block">1955年在圣灯山下的两道桥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天然气工业气矿。</p><p class="ql-block">1958年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气研究站。</p><p class="ql-block">利用天然气制炭黑、制合成油、液化提氦及天然气分析方法等,一批我国首次掌握的技术都是在这片热土上初步形成的。</p><p class="ql-block">隆昌气矿炭黑厂是我国天然气生产炭黑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炭黑,是一种无定形碳,轻而松且极细的黑色粉末,是生产汽车轮胎必不可少的东西,能增强橡胶的耐磨性,被誉为工业“黑金”。</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时,炭黑的工业化生产水平低,只能生产灯烟炭黑,全国炭黑产量仅有252吨,所需炭黑几乎靠进口。</p><p class="ql-block">为遏制新中国橡胶工业的发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炭黑封锁。面对这种卡脖子的丑恶行径,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利用圣灯山气田的天然气试制炭黑,以实现橡胶原料的自给自足。</p> <p class="ql-block">1950年春,有关部门抽调重庆工业试验所专家张铁生、周学厚等5人筹建西南工业部303厂,当年6月24日便生产出第一批天然气槽法炭黑,“圣灯牌”炭黑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1951年10月1日,“圣灯牌”炭黑荣获西南工业展览会特等金质奖。</p><p class="ql-block">从此,我国炭黑工业迈出历史性的一步,摆脱了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国人因为这片“黑”而扬眉吐气。</p> <p class="ql-block">槽法炭黑是以天然气燃烧成的炭黑附着在火焰上方慢慢移动的槽钢上,用刮板刮下来,经螺旋输送器送到包装车间。</p><p class="ql-block">生产环境高温高尘烟雾浓,十分艰苦。</p><p class="ql-block">据说,炭黑生产过程中,周围很多东西被炭黑的烟雾所覆盖,“连天上飞过的麻雀都是黑的”。经过一天的生产,工人们个个都是“黑包公”,只留下两个白眼珠子和一口白牙,有的家属还曾因此闹过笑话,认错了自己的丈夫。</p><p class="ql-block">工业“黑金”,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8日——26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史称成都会议)。</p><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27日,毛泽东主席由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陪同,和南方几个省、市、区委书记一行30余人,乘坐专列去重庆、武汉。</p><p class="ql-block">下午6点,火车到达隆昌,毛泽东等人换乘轿车,驶过起伏不平、蜿蜒曲折的公路,来到隆昌气矿招待所。</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接见炭黑生产人员后,冒雨前往炭黑车间视察,在观察炭黑车间1号火房生产情况时,由于风雨太大看不清炭黑生产过程,他又来到21号火房前,撩起大衣,蹲在工人们中间聚精会神的观察,不时地询问生产细节,指出“自流井用天然气熬盐,跑掉了炭黑,这里是收了炭黑又跑掉了热能”,作出了“天然气要综合利用,发展祖国炭黑,攀登世界高峰”的重大指示,新华社记者侯波用镜头将这一场景永久定格,留下了伟人生平唯一公开的蹲姿照。</p> <p class="ql-block">当晚,炭黑厂工人和当地群众排队欢送毛泽东主席离开。</p> <p class="ql-block">为了铭记这个特别幸福的日子,隆昌气矿将炭黑车间改名为“3·27”车间,1号火房和21号火房被命名为“最光荣的火房”。</p> <p class="ql-block">隆昌气矿,是毛泽东主席唯一视察过的石油单位,是毛泽东主席关心石油产业的缩影。</p><p class="ql-block">邓小平、朱德、贺龙、吴玉章等老一辈领导人先后在这里留下了足迹。</p> <p class="ql-block">隆昌气矿,于1950年——1958年间,在四川盆地钻探采输专业、测井专业和井下作业、天然气研究、炼化、石油子弟教肓、油气专业学校等领域,诞生了20个第一。</p><p class="ql-block">1950年7月,圣灯山隆4井恢复钻进,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钻进的第一口井。</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简易电测</p><p class="ql-block">第一批槽法炭黑</p><p class="ql-block">第一套干法黄土脱硫装置</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钻井区队隆重区队</p><p class="ql-block">第一个石油子弟校</p><p class="ql-block">第一条集气管线(四川盆地)</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正规的全套电测</p><p class="ql-block">第一口二叠系专层井——隆10井,日产天然气16.3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气井酸化</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气测队</p><p class="ql-block">第一条金属输气管道</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放射性测井</p><p class="ql-block">第一所钻井学校(四川石油勘探局隆昌技工学校)</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压裂酸化</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提氨试验</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天然气研究站</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气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55年7月1日,隆昌钻探区队与隆昌炭黑厂合并成立隆昌气矿。</p><p class="ql-block">1957年12月,气矿下设隆昌、阳高寺两个钻井区队、采气车间、炭黑车间、基建大队、机修车间、运输队、器材库、幼儿园、子弟校等。</p><p class="ql-block">隶属四川石油探勘局的气矿机关设在隆昌圣灯乡两道桥。</p> <p class="ql-block">50年代的中国,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百废待兴。</p><p class="ql-block">可偏僻的隆昌圣灯山上,一群油气工人和技术专家却创造出了油气行业一个又一个第一,惊世骇俗。</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新中国最早投入开发的气田之一,是四川天然气工业前行的起源地。</p><p class="ql-block">这里,开创了我国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与基础研究的先河,打下了根基。</p><p class="ql-block">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圣灯璀璨,辉耀华夏。</p> <p class="ql-block">1958年,隆昌气矿的天然气气井从解放初期的1口井,发展到20多口井。</p><p class="ql-block">炭黑厂自力更生、自主设计的槽法炭黑工艺,炭黑生产量近2000吨,炭黑产量曾创下占全国炭黑工业总产量1/4的奇迹。槽黑车间拥有22座火房的生产规模。</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中国的炭黑技术不断提高更新,产业得到飞速发展。</p><p class="ql-block">2003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炭黑生产和消费国,而且领先优势不断扩大,实现了毛泽东主席“天然气要综合利用,发展祖国炭黑,攀登世界高峰”嘱托。</p> <p class="ql-block">但由于天然气枯竭,20世纪80年代隆昌炭黑厂停产,2014年圣灯山气田陆续关停。</p><p class="ql-block">昔日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隆昌圣灯山气田沉寂了。</p> <p class="ql-block">为传承弘扬油气工业光荣传统,保护珍藏油气文化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从1996年开始,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原隆昌气矿炭黑厂旧址上,先后修复建成“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四川石油会展史馆“、“耿耿脊梁”主题群雕、会战广场,1号、21号炭黑火房等具有重要工业保护价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面积达50660平方米,大量的图片、资料、实物,生活设施、生产厂房旧址等,展现了“中国天然气工业摇篮”的昔日风貌,呈现四川油气工业的“活化石”和“教科书”,并免费供人们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隆昌气矿圣灯山气田旧址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p> <p class="ql-block">在旧址上修复的1号、21号槽法炭黑火房。</p><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27日,毛泽东主席就是在这里拍下了他生平中唯一公开的蹲姿照。</p> <p class="ql-block">四川石油会战史馆,生动还原四川石油会战的大场景。</p> <p class="ql-block">跃进礼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炭黑生产办公室旧址</p> <p class="ql-block">传动车间旧址</p> <p class="ql-block">一间间青砖黛瓦、朴实无华的建筑,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圣灯山气田隆2号井(模型)</p> <p class="ql-block">会战广场上“耿耿脊梁”主题群雕。</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是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职工思想教育、中共党史教育、少先队实践教育等基地。</p> <p class="ql-block">四面八方的群众,学生、油气职工、党政机关干部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这里“朝圣”,顺着主席视察的足迹前行,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缅怀伟人毛泽东主席。</p><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一个炭黑厂,名声显赫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一座纪念馆,记录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感受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发扬“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p><p class="ql-block">致敬伟人毛泽东!</p><p class="ql-block">致敬为中国油气工业发展壮大而奋斗终身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编辑 辣椒</p><p class="ql-block">摄影 辣椒</p><p class="ql-block">老照片、史料来自“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p><p class="ql-block">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