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话曼干

越鸟南枝

<p class="ql-block">在新平,提起曼干这一地名,估计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平掌乡曼干,不大可能知道新化乡也有一个同名的曼干,因为平掌曼干是一个村民委员会,而新化曼干仅为一个自然村。就拿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平人来说,就不知道新化曼干自然村的存在。直到十年前开始收集整理地方文献,才发现史料中所述的彼曼干非今天众人皆知的此曼干,新化曼干厚重的历史勾起了我的极大兴致,心之所向与日俱增,7月11日借下乡机会,终于实现了与曼干坝的亲密接触。</p> <p class="ql-block">风光旖旎曼干坝。曼干坝因曼干自然村而得名,地处迤阻山下,村前有一条小河自西北迤勺河蜿蜒而来,经曼干街名曼干河,绕了一个大弯后再缓缓复向西北流去。在新化的崇山峻岭间,曼干是难得一见的平坝区,显得与众不同,若把迤施河沿岸比作江南水乡,曼干坝必为塞上江南。其周围环山,坝子开阔,村庄密布,阡陌纵横,稼穑满地,绿意贯川,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曼干自然村隶属云南省新平县新化乡白达莫村委会,白达莫村委会距新化乡政府所在地22公里,距新平县城51公里,辖水淌田、曼干新房子、曼干、白口村、松棵脚、岔河、小铺子、老包新房子、红豆箐、白达莫、白母白、土豆可共12个村民小组。曼干距离白达莫村委会2.5公里,有国土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亩,人均耕地0.87亩。海拔1488米,年平均气温20.0℃,年降雨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和烤烟等粮食经济作物。全组有农户31户,共141人。村庄建于明弘治年间,座落在曼干河畔。漫步在曼干桥上,但见河中流水潺潺,鹅鸭嬉戏,岸边杨柳依依,清风徐徐,好一幅迷人的山水田园画。整个村庄房屋座东朝西,听村民言过去除龚氏宅院外皆是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今之所见,已全部翻建为砖混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房了。</p> <p class="ql-block">风风雨雨话沧桑。曼干意为设卡收税,旧时这里曾是周边农村集市贸易中心,地方政府在此设卡收过税,故名。曼干是旧时新平四条县道中出石羊大道的必经之地(县城——三台坡——费贾——新化——新营盘——慢干——老厂——太和——渡江入双柏县境走石羊大道),境内有五条乡道,东至新营盘、南至峨德河、西至黄土坡(此指今戛洒镇米尺莫村大平掌小组旧址)、西南至东磨、西北至果且母。查阅《新平县志》《新平民政志》得知,清道光四年(1824年)曼干曾作为新平县的十三个行政区划之一,与漠沙坝、戛洒坝、扬武坝齐名,全县分四里(东安、南宁、镇元、永平)五乡(罗吕、新化、斗门、太和、谷麻)四坝(扬武、慢干、戛赛、磨沙)。曼干坝行政机构驻地白达莫,四至界线:东至新营盘丫口十五里与新化乡连界,南至峨德河四十里与城区永平里相连,西南行三十里至东磨隔江与戛洒坝相邻,西北至果且母四十里与太和乡接壤。按清道光四年至清宣统元年新平行政区划重新调整时间推算,曼干坝作为乡级行政机构至少存在了85年。1958年——1960年又将其划设为全县十三个公社之一,名曼干公社。</p> <p class="ql-block">曼干坝历史遗迹丰富。据有关文献记载:清康熙年间在曼干建有关帝庙,庙内有一钟,重四百余斤,高约四尺余,其口直径约二尺五寸,不知铸自何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村民筹资重修庙宇,并在曼干街建有观音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县牛暹在老铁厂前建锁龙桥,街子下还建有街桥,上覆瓦屋。曼干集市是全县有名的草皮街之一,距城八十五里,逢一、六集,交易以杂粮为主。清宣统二年(1910年),曼干坝开办了北区第二初等小学堂,地点曼干关帝庙内,筹办官绅张锦春、陈垚林、龚富泽,经费来源迎神会公款。民国二年(1913年)设城乡议会,北乡(地域包括今新化、老厂及戛洒的部分村)议会设于曼干。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新平有旱碾房三座,北区曼干街建有一座;有窑场三个,曼干布者建有一个。民国时期新平广种棉花,有木棉、草棉二种,而草棉较多,产太和、曼干……。曼干街立有《堕泪碑》一道,文曰:“云南新嶍营守备张公廷柱(清康熙七年始设新嶍营,任守备,驰新平曼干坝剿匪阵亡),字奎吾,北直天津卫籍。赋性慷慨,胆勇过人;整饬营伍,严禁夫役;修桥补路,建庙培风;出粟救饥,军民胥赖。颇有家视新平之意。既以志欲平贼不果,卒于烽火战场。邑人思之,至今不忍忘,乃为堕泪之词登诸石曰:威将军,守新平。鸡犬息,百姓宁。慢冈一气,千载万龄。己卯(1699年)冬月邑庠田见龙撰。”(碑现无存)。</p> <p class="ql-block">曼干坝战略地位显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新嶍营置曼干汛,千总一员,步兵一百名;雍正七年(1729年),添设外委把总四员,一员分防曼干,兵一百五十名;雍正十三年(1735年),曼干汛增千总一员,内拨兵三十名,以管队带领前往太和厂,分防巡哨,以卫厂民;乾隆七年至三十五年(1742年——1770年),开始逐年裁汰马步兵,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曼干坝有把总一员,兵五十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新平兵员减存三成,曼干汛扎二十五名,因此处为恩乐、太和、斗门出入门户,又为从前猓贼旧巢,故设防于此;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起,逐年按成裁汰,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平守备和战守兵一律裁撤。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流寇攻击曼干坝,乡民束手无策,张有能、张有德兄弟挺身而出,皆受伤不治身亡。旧铺司,全县共九铺,曼干他甸邑一处,九铺共有铺兵二十二名。民国三年(1914年)县长李金荣到任,首先以办团为急务,会商团总陈绍虞,遵照保卫团条例暨施行细则将全县划分十团,每团委任团总一人,并成立保卫团。城区为第一团、扬武为第二团、罗吕为第三团、磨沙为第四团、谷麻为第五团、戛洒为第六团、斗仑为第七团、太和为第八团、慢干为第九团、新化为第十团。挨户调查,每户挑选壮丁一名编入团册,以十家为一牌,置牌长一人,十牌为一甲,置甲长一人,五甲为一保,置保董一人。互相清查有无窝匪、勾匪、为匪情事。各团设有常备团兵,又编联预备团及联合团,其有枪弹不足者,备价赴省购领经费,支绌者就地筹捐,抽收猪肉捐、牛马驼捐等,城乡团保规模始具雏形。曼干属第九区保卫团,有职员二人,团兵十名,枪枝十枝,子弹三百发,月收票洋一百元,月支票洋一百元,能保持收支平衡。</p> <p class="ql-block">龚氏传奇流芳远。说到曼干,就不得不提到龚氏,曼干龚氏书写了曼干坝的文明和传奇。据《新平龚氏族谱》载:龚氏先祖龚子和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随军征战云南,先取曲靖,再下东川、乌蒙(昭通),智取昆明,平息大理总管抵抗势力后宦居云南,落籍昆明城南宝象河下游的六甲河畔龚家村,二代祖从龚家村移居昆阳铁索营。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龚尚信、龚尚智、龚尚仁胞兄弟从昆阳铁索营随永昌参将邓子龙赴新平镇压普应春领导的彝族农民起义,建立新平县后,定居平甸坝子小河边村。在县城文明坊街建有龚氏宗祠(今县城文明街十五号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龚尚智曾孙龚仔圣、龚仪圣奉调到曼干汛任职,从此扎根曼干。其他龚姓家族成员也大多从小河边迁往平甸乡阿梯佐、新化乡新化村、白达莫村等地。龚尚信,明崇祯初年任白改营千总,四年(1631年)阿迷(今红河州开远)土酋普名声集众叛乱,内地彝民响应,五年(1632年)攻陷新化州城,六年(1633年)攻破新平县城,龚尚信不幸落入贼手,为表对大明王朝的忠心,龚尚信誓死不缴出象征统治阶级的官印和公文,受尽折磨而死。龚尚信千总任上,在白改营建元帝庙并石牌坊、铁桅杆,以壮观瞻。今仅石坊存在其上,有字云:“太平福地、武当仙境。” 《新平县志》载:“乡饮典礼,当明万历时曾经举行在案,每次大宾一人,介宾二人,众宾六人。崇德尚齿,有古尊贤遗风。清乾隆四十三年乡饮纪念,大宾舒云龙,介宾待考,众宾龚霖……” 。龚铎,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岁贡,授修职郎,其才思敏捷,博学多闻,现存为家族长老题写的墓志铭字字珠玑,文若清泉。龚纯儒,字砺甫,清咸丰九年(1859年)岁贡,曾任富民、宁洱教缺。告老还乡后,在老家曼干关圣宫内创办翔凤书院,撰写《告蒙养正》一书,是书乃其乡居教授,为课村童所著义本。鲁论弟子章,以弟子入孝、出弟、谨信、爱众、亲仁、力行、学文等项为据。体为四言韵语,凡一百八十四句,计七百八十六言。词取浅显,便训业童,诚业养修身之助,堪与通行《三字经》相依并行,惜无抄传,湮没几近百年,殊负作者之深心矣。龚纯儒教学极为严谨,对其所授生员定八条学规:一敦品,二励学,三尊师,四亲友,五惜时,六节用,七严课,八慎奖,为乡梓培养出众多品学兼优的人才。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知县韦相堂奉令、委邑岁贡龚纯儒重修《新平县志》,该书脱稿送大府,批质数条,时因地方绅士意见分岐,致使书未付梓而遗失。其母在地方志书中亦被列为贞孝:“龚攸氏,邑民龚炳文妻。年二十八夫故,遗腹生子纯儒,氏矢志靡他,孝事翁姑,教子成名。学宪赐以‘画荻遗徽’四字,旋,奉旌表。”龚德益,获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岁贡。龚富元,年少被抓壮丁,经美国人在个旧训练后成为特种兵,1942年加入远征军赴缅抗日,1944年5月参加松山战役,1945年9月随部队到越南海防接受日军投降,之后被运到东北打内战,作战中与部队走散,主动投靠解放军,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黑山阻击战中负伤回国。1957年主动放弃组织安排工作的机会解甲归田,去世前留下解放东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四枚勋章见证了他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所作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祸起萧墙惨灭门。护法运动后,唐继尧委任龙云为第五军军长兼滇中镇守使。为满足战争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龙云在滇中镇守使位置上下令按招兵人数多少给予军职,李润之看准这个机会召集了七、八百人枪。1927年2月6日,龙云、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廷等调兵逼进省城,发动“二六政变”,逼唐继尧交出政权。推翻唐继尧,龙云与胡若愚争当省主席受困,龙云旧部卢汉、孟坤、朱旭在滇军元老胡瑛的统领下,开始反攻胡若愚,并函召李润之抵昆阳协助,龙云解围将李润之拉起的队伍编为云南陆军第三十八军独立第五团,封李润之为少将团长,并派其带领部队到滇西大理一带“保路”。因保路中遭人嫉妒诬告,李润之就以“保路”为名,把队伍悄悄拉回新平。回到新平,他将亲信组成卫队,用最好的武器进行武装,部队建制不变,人员解散回家,按原建制发给少许武器,要求属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随叫随到,谁有了收益,要提成上缴,七、八百人员就这样“遣散回家”,成为新平、元江、双柏、墨江、镇沅一带名副其实的土匪。龚氏第十三代孙龚纯明生有德昌、德仁、德敏、德宽、德信、德惠、德良、德彬八个儿子,三子龚德敏追随李润之,官至营长,新平人多称之为龚三营长,队伍解散后,受李润之之命,从事起打家劫舍的勾当。后因分赃不平,得罪李润之,李挑起太和乡(今属老厂乡)绅李坤与龚三营长矛盾,放言龚纯明生有八个儿子,要与他比肩头,唆使李坤灭掉曼干龚氏。1945年2月9日(农历1944年腊月二十七日),龚家杀猪蒸糯米饭冲粑粑准备过年,甑子中的饭总不见上汽,佣人用筷子去捅,硬得捅不下去,再用尖刀去戳,蒸汽一上来,甑脚水瞬间变成血红色,全家预感大事不妙,内心惴惴不安。当天夜晚,李坤率众神不知鬼不觉包围龚氏宅院。龚富勤吃坏肚子外出,刚好遇到李坤,李坤恶狠狠低声对他说:“小富勤,想活命赶快跑,能跑多远跑多远,你家要遭殃了!”龚富勤一听只身往古驿道跑,未跑出多远,便传来密集的枪声。这晚,龚德宽一家兄弟七人遭劫难,妻室子女、长工、家丁、佣人共几十口人遇害,未死的婴幼儿脱开裤子察看,男婴一律用刺刀挑死,女婴则苟以存活,一大家人仅有龚富宽、龚富勤二人躲过。龚富勤背井离乡,远逃曲靖麒麟区改名换姓得以侥幸生存。从此,曼干龚氏走向没落。</p> <p class="ql-block">一个美丽迷人的曼干坝,竟然隐藏着这多鲜活的历史,确实出乎我的意外。村庄中遗留的精美石构件被岁月雕塑成别样的风景,不知曾上演过多少花样年华和反映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70多年过去了,饱经岁月风霜的印痕依然存在。只是,往日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欢快场景早已散去,隔空无语,对视无言,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难免勾起我对曼干昨日辉煌的追忆和遐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