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揭开《西沙儿女》的神秘面纱<br>一<br>喜欢浩然作品的人很多,其中也包括了未完成的电影《西沙儿女》。电影的视觉效果远强于文字,也强于照片。何况还是彩色电影,并且还非常的鲜艳,不输于《南海风云》的胶片。<br>《西沙儿女》的主要拍摄地点是在西沙和榆林地区,涉及到了很多人,有陆军和海军,还有民众。大家一心一意的参与,想把电影拍好,既想看到电影,也想看到影片中的自己。先说一个替身演员西岛渔家姑娘麦上娥。她跟我语音说,76年5月,《西沙儿女》剧组来到西岛,导演水华和主角李秀明到了她家,一眼相中了她。西岛那么多的姑娘,不可能每家都去,是女民兵集合他们挑选的。<br>在西岛,演员们看女民兵训练,她他们对南海民兵有了初步的印象。因为北影厂的北方演员和浩然一样对南方不够熟悉,其感受一番是完全必要的。随后被挑中的五位渔家女随船去了西沙,住在永兴岛上。小娥与秀明有许多的聊天,秀明的性格很好,很随和,因此相处的非常愉快。<br>小娥说,她们在一个帐篷里洗澡,还一起找野菜、捡海螺,还一起唱歌。唱的是《西沙儿女》的主题曲。小娥说歌很好听,她还能唱几句,不过太久了,忘记差不多了。她希望找到主题曲,再唱起来。<br>这样大家一起过了三个月,关系非常的密切了。她与秀明有合影,但是找不到了,经过翻找,找出一张小娥在西沙灯塔下的照片。小娥58年出生,拍电影的时候18岁,好一个花季少女,感觉比李秀明不差。<br>回到榆林,小娥没有马上回岛,在海军住了几天,那时是8月底了,一部分影片做了出来,他们在榆林最先欣赏。电影太好看了,比她后来与西岛军医林尤和结婚时还激动。我没有采访到其他几位姑娘:陈石喜、陈方珍、黎照奉、王乃菲。自然也都是西岛的美女了。<br>76年我在西岛见到剧组的部分成员。但对角色何望来之女亚娟姑娘却给我极深的印象,当然还是她的美丽。之后就再没有见过她了,将近50年过去,希望她一切安好。<br>麦上娥问我电影为什么不放,我说原因是很复杂的,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原因也确定不下来,没有拍完是确定的。其实是不让拍完,故意的,就是不想让大众见到。有人说是阴暗心理作祟,我想至少不是光明正大的。<br>拍电影是一个庞大集团的运作,牵扯到方方面面,也牵扯到少男少女的梦。别的电影见不到没啥,《西沙儿女》让我很不甘心,很牵挂。左思右想,从哪方面说影片都没有问题,可偏偏出了问题。<br>76年我忙于谈恋爱,78年结婚,心思转移,一部电影如过眼云烟。直到这几年,我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开始写作西岛和女民兵们时,才又提到这部电影。我希望通过努力,尽量地拨开迷雾,让我看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h3> <h3>二<br>与渔家姑娘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位海军女兵,她69年与我同年入伍,但我大她一岁,她分配在榆林基地的425医院工作。她说了参加拍《西沙儿女》的故事。因为她会写文章,所以内容很丰富和详实。<br>女兵名叫侯小玲,父亲侯炳鑫,是38年参军的老八路,在四野43军129师跨海解放海南岛。后转入海军,在南海舰队司令部任处长,再任榆林海军基地副参谋长。小玲在湛江南海舰队长大,参军于海南岛崖县罗蓬山里的海军425医院。<br>76年某月,她从西沙回到榆林海军基地不久,425医院通知她去政治部文化处报到,说有任务。报到后得知,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基地拍摄外景,女主角需要一个游泳替身,于是领导选中了她。而水华导演看了她的外形也很满意,就定了下来。<br>摄影棚搭在基地大院警卫连的操场上,剧组的驻地在通讯修理所,是个独门小院,离摄影棚不远。平时小玲没有拍摄任务,可以帮助很忙的秀明做一些事,有时散步聊天,两个年轻姑娘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医院的女兵听说了,大家相约一起到大东海玩。相互间还交换衣服,这样李秀明变成了穿74式海军服的女兵。他们在礁石上拍照,留下了美好的一刻。<br>小玲回忆,剧组为了加深演员对剧中人物的体验,符合海岛女民兵的形象,演员们一起到西岛的八姐妹炮班参观操炮。小玲也想看看久仰大名的女民兵,便随同前往。小玲说,她虽然是军人,但是却摸不到武器,而女民兵虽然不是军人,却像个兵的样子,内心真羡慕她们。其实,这些渔家女吃苦大了,一般女兵是想象不到的。<br>李秀明站在一边学习女民兵的操炮动作,举起小红旗不停地喊着“放!”的口令。这样等到用上的时候,不至于让导演不满意了。之后他们与女民兵们合影留念,只是事后不知道找谁要照片,太遗憾了。按说跟导演索要即可,海军文化处也应该有的。后来我在西岛也没有见过这张的照片,大好机会就这么浪费掉了。<br>小玲说,按照剧本,有两场戏需要她来做替身,一场是女主角挣脱日本人的看守,从行驶的船上纵身跳入大海;另一场是不幸被日本鬼子打死在海上。跳海的高度有三、五米,又是漆黑的晚上,所以才挑了既有胆量,又是游泳运动员的侯小玲。<br>当时小玲换上了渔家的服装,在试跳时,因姿势太专业,经导演纠正,才改做不专业的姿势,为的像个渔民。看来拍电影的细节是非常讲究的,需要考虑周全,有经验的导演非常重视这些。第二回拍跳海镜头,很顺利的完成了。后来李秀明又到425医院看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早在1975年10月,由李秀明主演的电影《春苗》已经在榆林部队放映了,都知道这个敢于斗争的春苗姑娘。<br>小玲还讲了许多拍电影的故事,她的回忆文章非常有趣。这仅仅是拍电影的一些片段。我曾经想过,如果每一部电影都有一名文人跟随,记录过程和细节,出版之后,一定比电影拷贝还好卖。<br>小玲最后说,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只拍了一半就搁浅了,据说与四人帮有关。直到现在我也想不通,一部讲述西沙儿女故事的电影,跟四人帮有什么关系?难不成女主角是江青的原型?她一个山东妹子跟渔家女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这是哪跟哪呀。真倒霉,电影跟政治扯上关系,害得我光辉形象被埋没在北影厂的历史档案里。要不然说不定还可以评上一个最佳替身奖呢。<br>真让小玲给说对了,真的是与政治有关,在中国凡是没有完成的电影,百分之九十九与政治有关。政治的风云变幻莫测,一般人是难以认识的。真让人想不到,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宣传海权意识的影片,也不过了政治关。小玲是白辛苦了,包括前面讲到的小娥姑娘。<br>通过与小玲联系才发现,她可是是个少见的大才女,她写了一书《青春邂逅海军蓝》,讲的是她在榆林海军基地425医院和在西沙的故事,可以说是太好看了。有些她的经历也是我的经历,等于感同身受,因此很是亲切。一群女兵很可爱,让人喜欢让人笑。不过书写好了,却没有出版,南海舰队那么多的官兵,他们应该了解那段历史的。南海舰队政治部门应该取得版权,在出版后以飨广大官兵。</h3> <h3>三<br>影片夭折,替身演员是想不通的,而主角演员也想不通,他就是《西沙儿女》中扮演何望来的劳力先生。<br>劳力1931年生,河北人,参演过《青春之歌》、《洪湖赤卫队》、《黑三角》等著名电影。尤其《黑三角》中的猫头鹰,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在拍完《西沙儿女》几十年之后,在《中影史料》内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沉沙的<西沙儿女>》。他开篇便说,《西沙儿女》是一部未能上映的影片,她拍摄于1976年。导演是张水华,男主角阿龙(符海龙)的演饰者是朱时茂,是从福州军区借调来的。女主演由北影剧团年轻演员李秀明担纲,饰演阿宝。摄制组由一百多人组成,这在当年是相当庞大的阵容。<br>劳力老师在文章中说了西沙海战的起因,是为了向世界表明,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197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了故事片《西沙儿女》摄制组,带着艺术创作的激情和正义奔赴西沙。<br>在笔者看来,许多电影演职员是有正义感的,尤其是老演员们。另外西沙比起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输其美丽,具有极大的诱惑性。这样剧组从北京乘火车先到广州,再乘飞机到海口,再乘车到崖县,即现在的三亚市。住在榆林海军教练处。另外还要采访海军,根据新资料改写剧本。<br>4月10日,剧组乘红卫轮前往西沙群岛。接下来劳力先生用大篇幅讲述西沙的情况,这些都与拍电影无关。但是他却不讲大众最希望看到的演员和拍摄情况,就连他的角色女儿亚娟也只字不提。这些西沙介绍,给那些没有去过西沙的北京人看是可以的。其实,即便是一个普通的西沙战士,也能很好地讲述西沙所有的岛屿。<br>在完成介绍之后,劳力先生说在正式拍摄之前,张水华导演对每个演员都提出了要求,必须上船跟渔民出海捕鱼。既然是演渔民,就要熟悉渔民,体验渔民生活。这样尽管晕船严重,演员们也没有一个产生退缩的想法。接下来劳力先生大谈捕鱼,不说拍戏。在三个月的拍戏中,他们参加了海底电缆的铺设,干了一场艰苦的义务劳动。<br>劳力先生提到了摄影师朱今明,他生于1915年,江苏南通人,拍过许多获奖片。《光明日报》评他:用激情和智慧在创作,虽然不是导演,但和导演一样精通剧本;不是演员,但和演员一样动情地投入人物创作;运用一切技术手段烘托主题,刻画人物,使影片的思想内涵,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地体现出来;还善于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刻画细节,突出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一旦投入创作,思路特别敏捷,文思泉涌。有这样一位摄影师来拍摄《西沙儿女》,岂能不是优秀影片。<br>最后劳力先生说,遗憾的是,《西沙儿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公映,其中最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影片里的部分镜头是在海南岛拍的,而西沙群岛没有椰子树;二是当时永兴岛上没有民兵,而影片中出现了民兵,是有悖实际的。虽然影片未能上映,但祖国美丽的西沙,却永远记在了剧组人的心里。<br>业内人士说,没有上映的原因,他(劳力)说得好像不太对,有人提出异议了。而在笔者看来,劳力先生谈的原因完全不对,还不如不说。连边都沾不上。西沙当然有民兵了,而且还不少,著名的民兵英雄吴先锋就是其中的一个。<br>《西沙儿女》在劳力先生的话里,只字没有提到电影没有拍完,只说没有公映和上映。</h3> <h3>四<br>《西沙儿女》未能公映的原因,大众是不知情的。没有人公开说明原因,只是让人去猜,去推断,但是内情永远是无法知道的。这需要经过研究,尽量接近事实真相。只有研究了,才能有比较靠谱的看法和结论。<br>确实,从政治的因素说,浩然是由江青派出写作的,整个过程没有错。八一厂也拍了,有错吗?凭什么说北影厂就有错了?这可以比较啊。八一厂拍这样题材的影片,总政是批准的,军委是没有意见的,想扣帽子基本是做不到的。不管质量怎么样,还讲得过去。编剧和剧组、导演是军队的人,是受命而行。北影厂除了浩然,无人跟江青挂钩。<br>对于西沙海战,其内幕只有几个高层知道,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这个内幕中,所有的电报往来公开了吗?战后总结公开了吗?内部讲话公开了吗?五十年了,还需要保密吗?有个研究世界海军史的专家叫章骞,67年生人,他写了许多世界海军的著作。但他能写本国海军吗?你啥材料都接触不到,你咋写?看不到电报你咋写?可以说是无法研究。《西沙儿女》不能上映,与高层对海战的意见是密切相关的。<br>据说海战英雄魏鸣森挨批了,而且是狠批,非常的不客气,还扣了帽子。如果海军真的持这种态度,显然《西沙儿女》就是给魏鸣森树碑立传,评功摆好,那些人会同意吗?在那个时期,海军主要领导就那么几个:肖劲光、苏振华、刘道生,而张春桥分管海军。他们之间什么关系?身后站着什么人,这得要搞清楚了。<br>之前海军是“李、王、张”(李作鹏、王宏坤、张秀川),我们榆林要塞的名人是“王、顾、刘”(司令员王必芝、政委顾相林、副司令员刘森亮),他们因为“四人帮”挨过整。<br>想要了解海军高层对海战的态度,建议去看看他们自己的回忆录,里面会多多少少谈到的。如果避而不谈,无疑持反对意见。<br>笔者是陆军基层干部,海军的的事情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深入。在西沙作战之后,许世友司令员来榆林开庆功会,他住在要塞的元帅府,晚上看电影《甲午风云》,是清朝北洋水师与倭寇之间的大海战,笔者混进去看了一场。李鸿章在会见各国公使时,外国人提出以忍让求得和平,这是大清国复兴的良策,以表现容忍的美德;提出不要惹是生非、轻举妄动方可保持和局;还说,只要中国不先挑衅,日本人绝不先放第一枪;还指责邓世昌好战心切;邓世昌提出不能任人宰割,坐以待毙。<br>1974年,是越南人在西沙惹是生非,而我们的“三不原则”是在忍让。事端是越南人挑起的,他们在威胁我之岛屿和军舰。“西渔”402和407,好比是北洋水师的运兵船“高升号”,船他们撞了,国旗他们炮轰了,岛屿他们进攻了,到这个份上,是谁在挑衅放第一枪?难道还要体现“容忍的美德?”我认为,越南军舰就是倭寇,魏鸣森就是邓世昌,王克强就是林永升,他们的“求战心切”,是邓世昌灵魂的再现。<br>小时候会唱一首儿歌:海军叔叔真勇敢,驾驶军舰保卫祖国的大海边。望远镜,仔细看,看见敌舰把信船。指挥官下命令,机枪大炮一起轰,咚咔,打得敌舰滚滚翻。这里可没有什么“决不先打第一枪”,而是绝对的“求战心切”。<br>不错,我是陆军,74年我22岁,我不懂海军。那么50年之后我72岁,还不懂海军?还想不明白?邓世昌可以树碑立传,魏鸣森当然也是可以的,关于他的电影就应该大放特放,一天不放,海军就谈不上强大。我认为,若是海军大力支持《西沙儿女》在77至81年间补拍,该片本是可以起死回生的。<br>北影厂多年不甘心,总想着他们精心养育的《西沙儿女》。他们给南海舰队写了好多信,请求帮助,具体内幕外人不知,但这样的补救措施,他们是做了的。整个过程,可以出一本书了。<br>毛主席说,我们的海军要使敌人害怕。74年越南人害怕了吗?为什么不怕?如果越南人在我389、396号舰未到达时,打掉271编队,再攻后来赶到的389编队。各个击破,再攻岛屿,他们可能就得逞了。<br>76年之后的几年,仍然是混乱和恶劣的电影环境,而海军里有不喜欢魏鸣森的人,尤其有位领导性格强势,说一不二,官比舰队司令大,批林批孔还没有开始,就对不喜欢的人下手了。有海军老兵说,此人很坏,在海军口碑很差,沒干啥好事。<br>相信有人研究海军,研究内幕的也有,只是不敢说。《西沙儿女》被卷入了巨大的漩涡,我想这就是不能重见天日的真正原因。什么江青因素,不过是借口而已,是个不可告人的阴谋。<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