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暗绿绣眼鸟(英文名:Swinhoe's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simplex),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拥有显眼的白色眼圈。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台湾、北越南直至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等地。在多种生境中活动,包括森林、灌木丛、公园、庭院、农田乃至城市区域。</p><p class="ql-block">成鸟上体橄榄绿,前额和眉纹明显黄色,具有平均宽度的白色眼圈,通常在前部被黑色斑点中断。喉部和上胸部柠檬黄色,其余下体淡灰色。尾下覆羽淡柠檬黄色,虹膜棕色或棕黄色,喙灰石色,腿灰色。雌雄相似。</p><p class="ql-block">鸣唱和鸣叫为高音的“啾啾”声,歌声不如日本绣眼鸟那样吸引人。叫声包括细小的断奏啾啾声“tsip-tsip-tsip”、“chi-i, chi-i”、“jeet, jeet”,以及类似蝉鸣的颤音。</p><p class="ql-block">容易与灰腹绣眼鸟混淆,需注意其柠檬黄色喉部和上体更多的橄榄色调。与其他白眼种类的区别在于颜色对比和生境偏好。</p><p class="ql-block">暗绿绣眼鸟活跃于各种生境,从低地到海拔800米的森林地带,甚至在东南亚非繁殖季节高达2590米。它们主要在低地繁殖,但在南中国可达800米。冬季,它们会迁徙到中南半岛中部,而台湾的种群可能在冬季增加,由来自中国大陆的个体补充。在西婆罗洲,繁殖后会向内陆迁移。</p><p class="ql-block">繁殖季主要在3月至8月,东南亚从12月至9月,婆罗洲从12月至4月。可能在亚热带范围内有两窝。巢由雌鸟或双亲共同建造,呈杯状,由植物纤维、苔藓、蛛网、动物毛发和细草条编织而成,悬挂在水平枝丫上,通常不高。每窝产卵2至6枚,通常3至4枚,卵色从淡蓝到蓝绿色,孵化期10至11天,幼鸟依赖父母喂养10至14天。</p><p class="ql-block">繁殖区域包括中国东部、台湾、北越南至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非繁殖季节分布至中南半岛中部。在南加州有人工引入的种群。</p><p class="ql-block">IUCN:LC(无危)。在分布区内普遍或局部常见。在中国香港的次生林中最为常见,平均密度为12.4只/公顷,占总鸟类群落的33%。在台湾台北植物园为三大主导物种之一。在泰国局部常见,但北越部分区域稀少。在婆罗洲稀少。</p><p class="ql-block">暗绿绣眼鸟在1983年时数量丰富。其种群在恩加诺岛(Enggano)上受到一定的保护,尽管岛上仍存在狩猎行为,但已建议设立四个小型保护区。在1950年代,马来西亚槟城岛的花园中,该鸟的数量增加,从原来的红树林生境向外扩张。</p><p class="ql-block">雀形目</p><p class="ql-block">绣眼鸟科</p><p class="ql-block">绣眼鸟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