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周礼主题展

老 徐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1日,中国航海博物馆里观“天下有道”周礼主题青铜器展览,观展的人不多,且展品说明写得脉络清楚,回来可以细细品鉴,真心是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天下有道”语出孔子。相传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礼乐大备,礼乐文明自此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礼仪之邦。</p> <p class="ql-block">周罍(盛酒器),体量较大,纹饰繁复多样,口沿处刻有一个“周”字,甲骨文中的“周〞字是田地形,中间四点形似田中的农作物,其本意可能与耕作相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爵(酒器)。这件爵前端有长流便于倾倒美酒,后端的尖尾能起到平衡作用,流和口沿之间立一蘑菇状柱,腹壁设环形扁鋬(Pan把手),上腹、下腹各饰一周曽面纹,线条流畅。</p> <p class="ql-block">兽面文斝(酒器)。斝既能盛酒,也可用来温酒,口沿上立两个蘑菇状柱,桥形鋬,三角锥形空心足,上腹、下腹均饰三组兽面纹。</p> <p class="ql-block">何尊(盛酒器)。尊体呈椭方形,口圆而外散,通体饰四道透雕的扉棱。器身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上部设蕉叶纹与蛇纹,蛇在古代被视为神明,潜于深渊,能致云雨;中间为大兽面纹,巨目咧口,卷角粗大,伸出器表,极具震慑力;下端为小兽面纹。何尊纹饰精美华丽、庄严狞厉,器形雄伟硕大,气势恢宏,代表了西周早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顶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卣(盛酒器)。卣呈椭圆形,通体设四道高扉棱,以云雷纹衬地,盖沿、器身皆装饰凤鸟纹,搭配直棱纹、䕫龙纹等多种纹饰,繁缛华丽。这种凤鸟纹是西周早期的典型纹饰,鸟身舒展修长,带有飘逸华丽的羽冠和漂亮的尾羽。</p> <p class="ql-block">逨盘(承水器)。器型厚重,兽首衔环和龙形足的造型狞厉又不失灵动,器身饰窃曲纹,简洁大方。在铭文的后半部分,宣王册村逨为王室的虞官(掌管林木、草场、兽类)、林官(管理林业、农业),并加以赏赐。逨感激天子恩德,铸逨盘加以纪念并告慰祖先。逨盘。铭文将家族荣辱与王朝兴衰系于一身,既歌颂了历代周王的丰功,又昭示了家族的伟绩和荣耀,可以说单氏家族实现了后世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四十三年逨鼎(盛食器)。它的历史价值在于其铭文记录了周宣王43年6月中旬丁亥这一天的事件,在这一天名为“逨”的人,因为治理林泽、供应王室山泽物产有功,被周王室册封为官司立人(类似于监察部长一职),并受到了奖赏,为了纪念这一事件,逨制造了这组鼎,因此被命名为43年逨鼎,这组鼎共十件,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其形制和纹饰基本相同,大小相次,是目前发现的保存较完整的西周青铜列鼎之一。鼎立耳、圆底、蹄足的造型彰显出古朴之气,窃曲纹和环带纹的装饰华丽大气,三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可谓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疒+興)xing钟(乐器)。钟体铭文记载了文王有德故天帝降下懿德、武王因之我纣代商等内容,揭示了周代德政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这件甬中以云纹为主要装饰,鼓部云纹的右下方还有一长冠垂尾、引颈伫立的凤鸟纹。</p> <p class="ql-block">逨钟(乐器)。钟腔体呈合瓦状,较长,口缘内凹成弧形,舞部正中设有甬,具有旋、干等装饰。逨钟的鼓部中央饰有相背龙纹,右鼓发音部位镌刻有凤鸟纹,鼓部两侧与钲部中央铸有铭文,记录了器主逨继承祖考职事,负责四方虞稟的事务。根据逨钟的音乐组合推测表明,这一编钟系列可能还缺少4枚,在美国克里弗兰博物馆藏有一枚,属于这一编钟系列的第2枚。</p> <p class="ql-block">㝬簋(盛食器)。为第十代周王即厉王㝬所作,是已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青铜簋,被誉为簋中之王。在簋内铭文中,厉王祭告伟大而有文德的先祖,承受自己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任用贤能,希望能恩泽万民,施惠四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对德政的重视,以及帝王尊宗敬祖,恭谨勤政的天子形象。然而与铭文记载判然有别的是,史书中的周厉王是有名的暴君,他的暴虐专政引发国人暴动,最终厉王出逃,客死他乡。</p> <p class="ql-block">龙纹禁(酒器案具)。造型规整,庄严肃穆,是我国目前唯一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周铜禁。禁面及四壁以直棱纹配以顾首龙纹、长身卷尾龙纹、俯首鸟纹装饰,简洁大方。</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爵(酒器)。爵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此爵长流,尾上翘,双柱成蘑菇状,牛首鋬,三角锥形足,腹部饰两组云雷纹衬地的解体兽面纹。</p> <p class="ql-block">椭体觯(饮酒器)。按照周礼规定,不同的酒盛于不同容器中,身份地位不同的人使用的饮酒器也各不相同。《礼记.礼器》中记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可见觯是等级较高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顾首龙纹大口尊(盛酒器)。此器整体呈筒状,颈、腹、圈足成较为明显的三段。腹壁上下各饰两组顾首折身龙纹,结构相同,以云雷纹衬地,每一组中心有一条扉棱,龙首相背对称分布。</p> <p class="ql-block">回首龙纹提梁卣(盛酒器)。与龙纹提梁卣、顾首龙纹大口尊为成套酒器。形制、纹饰亦与龙纹提梁卣基本相同,仅细节稍有不同,如在器盖中间有“非”字形纹饰,且器形稍小。</p> <p class="ql-block">龙纹提梁卣(盛酒器)。古人用鬯酒祭祀天地、鬼神。鬯酒就是加入香草调和的酒,古人认为其香气能引神灵来降福。卣则是专门用来盛鬯酒的容器,是当时最高级别的盛酒器,在青铜酒器中最为精美华丽。此卣呈椭圆形,颈部和盖顶边缘皆饰顾首折身龙纹,颈部两侧有一对半圆环以人衔接提梁,圆环外侧套接空心兽首,设计精巧。</p> <p class="ql-block">龙纹觚(酒器)。觚用于在裸礼中承接浇灌的酒,盛行于商代,西周早期已不太流行,出土数量不多。此觚口呈喇叭形,细腰,圈足外壁饰一周两组“S”形顾首折身龙纹,龙纹上下各饰一周斜角云纹,间以椭圆形目纹。</p> <p class="ql-block">父癸尊(盛酒器)。尊为圆筒状喇叭口,腹部饰四组䕫龙纹,两两头部相对组成兽面纹。圈足部饰四组象鼻䕫龙纹,亦两两相对组成兽面纹,每组象鼻上部饰小虁龙纹。此尊在圈足内壁铸铭文“囗赐赏 用作父癸彝〞8字,较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龙纹斗(舀酒器)。斗用于将酒从盛酒器中舀出,倒入温酒器或饮酒器中,常与卣一起出土,有的斗出土时就置于卣等盛酒器内。此斗两折三曲,放在提梁卣中舀酒大小刚刚合适,弯曲度又可以保证取酒不洒。柄的后端作镂空“S〞形双首龙纹。</p> <p class="ql-block">先(爿+付)fu父癸卣(盛酒器)。提梁作绹索形,钮为花苞形,盖上饰兽面纹,颈部饰浮雕兽头和夔纹,圈足饰两道弦纹。器底内壁铸铭文“先爿付父癸”盖内顶铸铭文“先爿付父丁”。</p> <p class="ql-block">单五父壶(盛酒器)。椭圆方形,造型大气,纹饰繁缛,铸造精良且保存完好,堪称壶中精品。壶身纹饰以龙为主题,在器盖、器腹、圈足处皆盘踞的造型各异、活灵活现的龙纹,布局疏密有致。壶口内壁铸铭文“单五父作朕皇考尊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表明此壶是单五父为祭祀其父所作,“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是西周金文中典型的吉祥语,表示希望后世子孙世代昌盛,将家族荣耀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双耳高圈足簋(盛食器)。此簋造型奇特,别具一格,为西周铜簋中罕见的精品。极高的圈足不仅方便舀取食物,也使整件簋显得格外修长挺拔,搭配两曾耳下特长的垂珥,和谐美观,体现了周人在青铜器设计上的独特审美理念。颈部饰一周与涡纹相间的夔龙纹,圈足饰两组对称的大兽面,尖角圆目,巨口露齿。圈足内悬挂小铜铃,移动时铃声清脆。</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鼎(盛食器)。</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鼎(盛食器)。通体有烟炱外底和足部的烟炱较厚。颈部和足部均饰以扉棱为中心的兽面纹,器形、纹样是西周早期流行的典型样式。</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双耳方座簋(盛食器)。方座簋是周人的高级礼器,使用者多为方国国君或王室重臣。侈口,卷沿,颈微敛,深腹微鼓,两兽耳有长垂珥,高圈足,圈足下连有四方座。两兽耳做立鸟状,鸟头上雕饰大兽头,兽头口吐长舌,似欲吞食立鸟,兽头两角高耸出口沿,角部饰两组夔龙。簋腹饰兽面纹,圈足上饰一周夔龙纹,簋身正中有两条高扉棱。方座四角有小兽面装饰,方座四壁饰兽面纹,兽面两尖角高挑,圆目,方座内悬挂一小铜铃,系二次补铸旋钮挂铃,挂铃饰阳线勾勒的兽面纹。全器以高浮雕兽面纹作主纹,细密云雷纹衬地,通体纹饰华丽。</p> <p class="ql-block">册作父辛鼎(盛食器)。内壁铸有铭文“偶戊册作父辛宝”7字,通体略发黑,底部和足部有少量火烤后留下的烟炱。颈部是一周顾首折身龙纹,间以人圆涡纹,部分纹样已被磨掉。</p> <p class="ql-block">此鼎(盛食器)。器主人名此,官职为善夫(周王的近侍),他接受周厉王册命和赏赐,深以为荣,故制造礼器告慰祖先,并作为纪念,祈请祖先保佑他健康长寿,作为贤良之臣永远奉事天子。</p> <p class="ql-block">此簋(盛食器)。簋内铭文的字数、内容皆与此鼎相同。簋有盖,盖顶设喇叭状抓手,腹两侧有兽首耳,圈足下置三兽首扁足。盖沿和口沿、圈足部分饰鳞纹,其余部分均饰横条沟纹。</p> <p class="ql-block">伯方鼎(盛食器)。方鼎是供祭祀用的礼器,用来炊煮和陈列牺牲,在青铜礼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通常为中上层贵族所享有。此鼎铸造工艺精湛,纹饰华丽繁缛,尽显庄重威严之感,是一件难得的青铜艺术珍品。纹饰为通体满花且分层,其身有八条高浮雕扉棱,腹壁和足部皆饰四组云雷纹衬地的兽面纹,极具神秘感,腹内壁有铭文“伯作宝”三字。</p> <p class="ql-block">目雷纹带盖双耳簋(盛食器)。此簋两耳为兽头形,面部隆起,两耳倒竖。盖面中部有圆形握手,盖沿与颈部皆饰一周以浮雕兽头为中心的目雷纹。目雷纹是目纹与雷纹相间连成的带状图案,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云纹编钟。编钟为大型打击乐器,是指将数枚钟按照大小秩序悬挂在钟架上形成一排,用以敲打演奏。西周早期的编钟一般三件一组,到中晚期逐渐扩大到八件一组,钟的数量随着乐律的发展而逐渐增加。这套一组三件的编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编钟,三件钟形制和纹饰类似,大小递增,钟体呈合瓦形,钲部两面各有三组枚,篆间及鼓部饰云纹。</p> <p class="ql-block">编镈(乐器)。编镈为大型打击乐器,出现于西周中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和下端为弧口的钟不同,镈的下端为平口,发音短促,常与钟、磬配合使用,起到定音和指挥的作用,达到声音的和谐圆融。这组编镈一套三件,纹饰相同,大小递减,是目前所见最早、最完备的编镈。镈为椭圆形,钮由两只凤鸟组成,舞部饰云雷纹,钲部饰有四道扉棱,左右两侧扉棱分别由两只爬虎构成,正面、背面两条扉棱上端各站一只昂首的凤鸟。</p> <p class="ql-block">四十二年逨鼎(盛食器)。鼎内壁铸有铭文25行281字,记述了周宣王42年(公元前786年)猃狁在陇东挑衅,侵犯周邦,单逨。作为长父侯的副手,率领军队与猃狁殊死搏斗,经过数场战役后最终取得胜利,因而受到周宣王册封、赏赐之事。铭文印证了西周晚期周王朝与猃狁对战的史实,是研究西周社会和战争情况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虎首纹旄饰(仪仗器)。据《尚书牧誓》记载,在牧野誓师伐纣时,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可见铜旄、斧钺主征伐、敖令之权,是权力的象征。此旄出土时和青铜礼器一起放置在漆案上,旄首作鸭头形,额顶饰有虎头,銎口为椭圆形 以纳木柲。根据残存木痕观察,旄的长度应该在45~50厘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有銎钺(兵器、仪仗器)。纣王兵败自焚后,武王用铜钱钺砍下了纣王的头颅。钺是具有权杖性质的兵器,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青铜器铭文中,“王”字的最后一横常带有弯弧,形如斧钺,表示王权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带鞘短剑。鞘身木质,外部包裹铜薄片,鞘体饰一组卷体䕫凤纹,两侧提耳呈夔龙形,内装柳叶形剑一柄,剑体较小,中部起脊,短茎一穿。出土时放置在棺内墓主腹部右侧,应是墓主人生前的防身剑。西周带鞘短剑极为少见,此剑制作精美,剑鞘华丽,是难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柳叶形短剑。剑为斩刺兵器,在西周早期已经流行。短剑是剑的早期形式,用于贴身近攻或应急自卫,具有取置方便、使用灵活、可持可掷的优点。此件呈柳叶形,前峰圆钝,中脊起棱,无格,扁茎较短,无首,茎、身交界处装饰蕉叶形纹。</p> <p class="ql-block">兽首车辖,牛首纹车軎。车辖与车軎组合使用,装置于车轴两端,用来固定车轮和保护车轴,防止车轮在飞驰过程中脱落,并因此派生出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一一管辖。具体的用法是将车軎套在车轴最外侧,再将辖的长条形健插入軎孔中。这件车辖首部为半圆雕兽首造型,下部为扁长条形键。兽首耳部有对称连通的方孔,键尾亦有方孔。</p><p class="ql-block"> 车軎是带方孔的筒形饰,套在车轴的两端,用以加固轴头,和车辖配套使用,防止车轮在行驶过程中脱落。这件车軎表面饰4个蕉叶纹,每个蕉叶纹近叶根处饰一个牛首,在近口处有一对长方形辖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护轴饰,兽首辕饰。护轴饰由套管和方板组成,方板上设一组浅浮雕解体兽面纹 。这类轴是通常套在车軎与车毂之间,用来保护车轴,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p><p class="ql-block"> 兽首辕饰,西周马车车体由双轮、轴、衡、辀、舆构成,辀即辕。马匹通过衡和轭连接辕,曳引车子行进,辕饰则是套在辕顶部的饰品,下部为敞圆口,有对称方孔,可插部件固定。</p> <p class="ql-block">兽首辕饰。</p> <p class="ql-block">当卢(马具),上部作犄角形,中部呈圆泡形,下部为梯形。犄角尖头处背面各有一个半圆环钮,下部正中处也有一个半圆环钮。出土时背面残留有绳索。</p><p class="ql-block"> 兽首纹当卢(马具),当卢是以皮条系连在马络头上,置于马额或马面正当中的装饰物,可以保护马头骨。此当卢呈兽首状,鼻梁端光圆,下部饰小牛首。背面上下各有一横梁,用于穿系皮条。西周车马使用遵循的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 当卢具有表征身份地位的礼制功能。</p><p class="ql-block"> 銮铃是安装在车衡上的装饰型车马器,多套在轭首上,形似拨浪鼓,铃部扁球形,球体中空,内置弹丸,马车行走的时候就能发出悦耳的声响。据文献记载,周代贵族行车缓急以銮铃声以彰威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冬+戈)dong簋(盛食器)。此簋以凤鸟为主题纹饰,装饰华丽,造型优美,制作精良,是西周青铜器中最珍贵的艺术珍品之一,器身两侧的耳被巧妙地设计成昂首竖冠的立体凤鸟,十分少见。腹部、器盖均饰垂冠、卷尾的大凤鸟纹,凤鸟羽冠丰满,昂首站立,两两相对,极具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1一2两环相套形马衔(马具),由两节环套接而成,马衔俗称马嚼子,横勒在马嘴中,两端与镶相接,配套使用。衔为8字形钮索,环环相接。驾车时,御者操作与衙镶相接的轡(缰绳),来控制马匹的方向与行止。马镳,位于马嘴左右两侧上端,通过皮条与马衔的两端相连,夹住马嘴,以便御手控制马匹,此马镳呈角形,表面饰浅浮雕兽面纹,中心有圆穿。墓葬中随葬实用的辖軎、衔镳分别代表车和马,作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被逝者带入身后的世界。螭形马镳,角形,中空,中部有一个大圆穿,圆穿上下各有一个横管,上方横管再接有一个圆环。</p> <p class="ql-block">虎面方泡。铜泡是用于马络头,辔带等处纵横皮条的固定和装饰,是西周时期最常见的车马器之一 ,虎面方炮为长方形,表面饰浮雕虎首,额部有阴线鳞纹,背面由与表面纹饰相应的内凹,上下各有一条横梁。牛面方泡,长方形,表面饰浮雕牛首纹,角上翘,额部有阴线菱形纹,背面有与表面纹饰相应的内凹,上下各有一条横梁。牛首形泡,较小,作牛首形,牛角根部有一对面对面的鸟形,背面中部有一条横梁。蛇形泡,是目前为止仅限于竹园沟(弓+鱼)国墓地,属于地方特色铜器,共出土一组26件,器形、纹样、大小基本相同。呈圆泡形,泡面隆起较高,作一条蛇盘绕状,蛇头在中心。背面中央有一半圆环钮。泡体正背面有朱砂痕,部分泡上还有绳和织物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羊首纹节约(马具),节约是马洛头上加在皮带纵横交叉或衔接处的配件,可以保证皮条在交叉处稳固结节,使马洛头成形。后来衍生出节约、俭约的意思。貘首形节约,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年均温度比现在高,雨水较为丰沛,从考古发现看,当时中原应该生活着貘、象、鹿、虎等喜温动物。这套节约作貘首形,空心,面部两侧各有一个圆穿,背部较平,中部有三角形孔,部分节约表面可见残留织物痕迹。</p> <p class="ql-block">井xing姬附耳鼎(盛食器),腹部饰一周回首,分尾夔龙纹,腹内底铸铭文“井姬归,亦列祖考夌公宗室,□孝祀孝祭,(弓+魚)伯作井姬用鼎簋”,表明此鼎是(弓+魚)国国君(弓+魚)伯为其妻井(xing,通“邢”)姬所铸,反映了(弓+魚)国和井氏的联姻关系。井为国族名,姬为姓,井氏西周中期是畿内大族、王室重臣。(弓+魚)国是畿内小国,世代与姬姓贵族联姻,以巩固与王室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单叔鬲(盛食器),鬲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器物,主要用于炊煮粮食,此件器型矮小厚重,上腹部饰窃曲纹一周,下腹部饰䕫龙纹,纹饰简洁古朴。口沿内侧铸铭文“单叔作孟祁尊器,其万年永宝用”,表明这些铜鬲是单叔为其妻孟祁所铸的祭祀礼器。单叔即单逨,单为族氏名,叔为其家族排名;孟为国族名,祁为姓。</p> <p class="ql-block">亚共庚父丁尊(盛酒器),觚形尊,口为喇叭状,与常见铜尊不同的是。腹外有半环形牛首鋬,十分罕见。器身纹饰较为简洁,腹部饰卷鼻龙纹,两两相对,上下饰列旗纹,具有西周早期特点。圈足内壁铸有铭文“亚共庚父丁”五字。这种尊既可用于宗庙祭祀,又可于行旅和征伐时携带。</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甗(蒸食器。甗的用途相当于今天的蒸锅;下部为鬲,三足之间可以点火,用于加热鬲内的水;上部为甑,中间有箅子,可将食物置于其上,与水隔开,水蒸气通过箅子上的孔上升,从而蒸熟食物。此器造型纹饰精美,艺术价值较高。颈部饰一周云雷纹衬底的小兽面纹,上有列旗纹一周。袋足上部饰牛首、尖角的大兽面纹。</p> <p class="ql-block">伯卣(盛酒器)。伯卣出土时放在墓主头箱中,通体以雷纹为地,上饰涡纹、兽面纹,圈足施夔纹,造型古朴,技艺精湛。器底和盖内均铸铭文“伯作尊彝”四字。</p> <p class="ql-block">箭镞,倒剌箭镞,龙纹韘形佩(也称决,是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p> <p class="ql-block">父辛盘(承水器)。此盘盘腹较深,颈下有三组高浮雕兽头,颈部和圈足外壁均饰一周四瓣目纹,间以浅浮雕圆涡纹,云雷纹衬地。内底铸有铭文“□□父辛”,前两字模糊不清。</p> <p class="ql-block">晨盘(承水器)。盘沿下及圈足均饰窃曲纹,云雷纹衬地。内底铸铭文14字,“晨作宝盘,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p> <p class="ql-block">叔五父匜(注水器)。匜出现于西周中期,常与盘、盉配套用于沃盥之礼中。下有4个龙首足。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部饰瓦楞纹,鋬上饰窃曲纹。内底铸铭文“叔五父作旅匜,其万年子孙永宝用”14字,“叔五父”与同窖藏出土单五父壶、单叔鬲的作器者均为同一人的不同称谓方式。单为族氏名,叔为家族排行(在第三和倒数第二之间),五父为字。叔五父匜纹饰华丽繁缛,铭文字体遒劲古朴,极具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回首玉鹿。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瑞兽。此玉鹿为片雕,呈回首站立,背部拱起,后肢蹬地,短尾上翘。鹿角的枝丫自然卷曲,形成穿系的孔。鹿周身没有纹饰,仅在眼、鼻、吻、蹄、四肢等部位用阴线勾勒出大致形状,以高超的琢玉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刻画出小鹿回首张望的神态,栩栩如生,极具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龙形玉佩。深青绿色,表面光洁莹润,有玻璃光泽。龙呈“几”字形,回首曲颈,唇部向上翻卷;龙角后扬,角尖微向上翘;拱背,背部中央有一穿;卷尾与背部相接。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的躯干部分饰谷纹。</p> <p class="ql-block">虢仲鬲(盛食器)。虢氏是西周时举足轻重的世家大族,其始祖虢仲、虢叔是周文王之弟,在商周鼎革之际立有大功,被分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地在制地(今河南荥阳),称“东虢”;虢叔封地在雍地(今陕西宝鸡),称“西虢〞。此鬲器体厚重,腹壁饰重环纹、窃曲纹,内壁铸铭文“虢仲作姞尊鬲”,是西周晚期虢氏家族后裔为妻子作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夨伯鬲(盛食器)。夨国不见于史书,西周中晚期时势力较为强大,此器颈部饰一周兽面纹,口沿内壁铸铭文“夨伯作旅鼎”。</p> <p class="ql-block">丰公鼎(盛食器)。西周时期有姜姓丰国和姬姓丰国。此鼎颈部饰一周折身龙纹,间以涡纹。内壁铸有铭文“丰公□作尊彝”,说明作器者为丰公,“丰”应为氏名。此器应为赗赙之用,系某国诸侯新丧,兄弟亲戚之国依礼赠送的用于助丧之物。</p> <p class="ql-block">(弓+魚)yu伯双耳带盖簋(盛食器)。此簋内底铸有铭文“(弓+魚)伯作自为鼎(良+殳)”。器盖呈伞形,器身设兽形双耳,腹部较深,主要以云雷纹、方格乳钉纹装饰,云雷纹中心有圆雕兽首,纹饰华丽繁复。</p> <p class="ql-block">户卣(盛酒器)。卢卣呈椭圆形,器、盖各铸一“户”字。通体装饰大小凤鸟纹和直棱纹,且有高浮雕兽首及夔龙纹相互映衬,云雷纹衬地,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极度外凸的扉棱宽厚而夸张,尽显凝重华美,是商周青铜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南宫簋(盛食器)。南宫氏的先祖为文王四友之中的南宫适,是周伐商的肱骨之臣,周初分封于湖北随州地区。此器颈部、圈足皆饰兽面纹,腹部饰直棱纹,内底铸铭文“伯作南宫簋”已漫漶不清。</p> <p class="ql-block">宰兽簋(盛食器)。为西周中晚期方座簋样式,鼓腹两侧有兽首形耳,器身以兽面纹为主纹饰。盖内有铭文12行129字,记述了周王在周原的师录宮册命并赏赐宰兽一事。宰兽出身世族,其先祖已经开始奉侍周王,宰兽本人也是两朝重臣。宰兽簋对研究西周册命制度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这套制度一直沿用到春秋齐桓、晋文时期。</p> <p class="ql-block">马鞍形口沿罐(盛储器)。罐是商周时期关中地区常见的日用陶器。此罐口沿呈马鞍形,罐颈有对称的双鋬耳,罐腹以下略向内凹,平㡳。这种马鞍形口沿罐是西北甘青地区羌戎族群的典型器物,反映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特征。</p> <p class="ql-block">单耳圜底罐(盛储器)。为泥质红陶,口沿至腹部有单錾耳,器身无纹饰。这种带銴陶器是甘青地区器物的主要风格特点。马家窑文化及之后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罐、杯、钵、鬲等器物多带有双銴或单銴。</p> <p class="ql-block">高领袋足鬲(盛食器)。为夹砂灰褐陶,斜高领微外鼓,口沿外置双耳,三袋足较肥硕。通体饰粗绳纹,外底有麻点纹。考古发现表明这种高领袋足鬲主要出土于陕西关中与平涼地区,因此被认为是姜戎文化的代表器物。周人最传统、使用最为普遍的鬲则是联裆鬲。</p> <p class="ql-block">虎纹戈(兵器)。戈上饰一浮雕老虎形象,虎直立昂首,头大身小,尾巴上卷,圆目利齿,作咆哮状,铸造颇为精良。这类虎纹戈在巴蜀地区有大量出土,与宝鸡地区出土的虎纹戈应有承袭关系。</p> <p class="ql-block">男铜人复制品(礼器)。铜人为站立状,光头圆脸,颧骨突出,细眉大眼,鼻子宽大,两臂举至右上方,手呈圆环形,似有所握。身着对襟袍服,腰部束带,其下有蔽膝。茹家庄墓地还出土一件女铜人,形态与男铜人类似。两铜人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铜人像姿势、形态极为相近,出土时与青铜礼器一起放置于棺椁之间的头箱处,可见并非普通装饰品,可能与祭祀或巫术有关。</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豆(盛食器)。原始瓷是陶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因与成熟瓷器上存一定差距,故称为“原始瓷”,是商周时期东南吴越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件原始瓷豆应来自南方地区,反映了中原与吴越文化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人面纹扁茎短剑(兵器)。剑身呈柳叶形,茎、身分界处有“U〞形方框凸起,扁茎上有两个小圆穿,本部饰人面纹。这类扁茎短剑发现数量不多,但分布范围较广,形制和纹样特征基本相同。有学者认为此类剑为吴越式剑,人面纹体现的是南方民族的风尚。</p> <p class="ql-block">1.海贝(货币、佩饰)。商周时期不仅用作原始货币,还是饰品和财富的象征。2.串饰(佩饰)。有311颗红色玛瑙和两件圆形玉饰组成,玛瑙珠大小不一,厚薄不均。此串饰出土于茹家庄1号墓甲室,墓主为女性,身份应为乙室墓主(弓+魚)伯的待妾,串是环绕在她的头胸之间。3.串饰(佩饰)。串饰由玛瑙珠、不同形状的料管组成,构成形式简约,色彩艳丽明快。其中的灰绿色料管为仿玉器材质的玻璃器,不透明,其工艺源于古埃及被称为“费昂斯”的原始玻璃。可见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早期,先民就已经与远在北非的古埃及有文化、经济上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五角形殳;素面无穿钺;圆刃方銎钺;勺形首削。(均属兵器)。</p> <p class="ql-block">铜甲(防护类兵器)。石鼓山1号墓共发现护甲一组三件,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护甲,也是唯一的西周护甲类器物,为研究商周时期甲衣制作以及古代战争装备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铜甲采用铸后热锻技术后,其厚度仅为0.4~0.8毫米左右,弯曲处也能很好地贴合人体曲线,具有重量轻,使用灵活的优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参观博物馆当中最满意的一次,特别是每件展品的介绍,引经据典,上下左右兼顾串联,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p> <p class="ql-block">我看博物馆喜欢把展品和说明都拍照留存,在现场既可以仔细观赏,回家以后还可以慢慢品鉴,相当于又参观了一遍。</p> <p class="ql-block">陕西青铜器博物院,第1次听说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值得点赞,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