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

简单乐活

<p class="ql-block">1959年,父亲离开北京去青岛疗养,北京的家里发生了一件比较大的事:我们居住在法宪胡同的那片街区要紧急拆迁了!据说是准备建造“庆祝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的歌剧院。法宪胡同,草帽胡同,花园大院,旗守卫等(地处现在的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都要立即拆除!那一片地区是不少漂亮的北京四合院云集之地,有中式的,中西合璧的,丁玲等一些名人就住在法宪胡同。拆?拆!拆!拆了房子我们搬到哪儿呢?不知道!爸爸不在家,妈妈工作也很忙,谁来搬家?不知道!好在我们没多少家当,稀里糊涂地,我们几个孩子,就把东西搬到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南侧,门牌为前府胡同52号的院子里。那时人民大会堂的工地已经先行动工了,工地上热火朝天,原来那一带的胡同,四合院,花园洋房不见了,变成一个大水坑,据说是挖出了三条古河道!前府胡同紧邻大坑,门前堆了长长高高的土堆,进出家门都得爬高上低的。前院有个车库,住着为大会堂工地工作的工人,有段时间还住着参加建设的解放军官兵。我感到纳闷:前府胡同52号的原住户不久前刚搬迁!为什么却又安排我们住进去!什么意思?是无处安置我们,让我们临时暂住在这儿吗?乱糟糟的,没人回答我的疑问。</p><p class="ql-block">我实在舍不得原来的院子,跑回去看:街区已经空空荡荡的,几个工人正在我家屋顶上挥着镐头咚咚咚地刨着瓦片!镐头好像砸在我心上,好难受!这是为什么?事后才知道,因为资金问题,歌剧院项目后来又决定下马停建搁置了,十大建筑减为八大建筑,而那片被匆忙误拆的地面坑坑洼洼,长期荒芜着,被北京市民称为“大坑”!几经周折,直至新世纪的2001年,国家大剧院才开始在那里动工,这片宝地竟然被白白闲置了40多年!据说,周恩来总理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欠了这些拆迁户一大笔账!" 此为后话!</p><p class="ql-block">我家最终被安置在前府胡同52号里院中间一排四间小平房,没有台阶,屋里地面与院子地面齐平,可能是几年前在院里加盖的简易房。刚搬家不久,就赶上了一场夏季大暴雨,院子里的水没过膝盖,屋子里进了水,鞋像小船一样漂呀漂!最高兴地莫过于孩子们,打着雨伞淌着泥水打捞漂浮的物件!</p><p class="ql-block">感觉不好的是,里院共住着六户人家。我家屋子建在中间,四周距各个邻居都挺近,墙壁薄,不隔音,能清楚地听到周边每个邻居家的动静。尤其是原来住在法宪胡同23号南房的邻居朱川伯伯,现在搬进了北房独立的小院,几乎天天晚上在我家后窗根学拉京胡,吱吱喳喳,好吵,真个是:呕哑嘲哳难为听!连我们小孩子夜晚都常被吵醒,不胜其烦!经历过大跃进过度加班身体透支的妈妈,又赶上了饥饿的困难时期,在这嘈杂的环境下,睡眠出现严重障碍,患上了神经官能症!只能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身体每况愈下!</p><p class="ql-block">妈妈隐忍了三年,从未听她抱怨过什么。一天,突然听妈妈说我家即将搬到西交民巷25号的小院。我熟悉这个小院,我的一个同学曾在此住过。据说很早的时候,这里曾是一座小庙,东边有一棵大椿树。前几年房间的隔断被打通,改为一个小托儿所,我的妹妹就在这个托儿所上日托,我放学前后常常去那儿接送妹妹。现在托儿所已经停办了。妈妈解释了一下搬家的原因:你们爸爸马上要从青岛回来了,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继续调养身体。</p><p class="ql-block">爸爸要回来啦!我们太开心啦!几个孩子立即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搬家的任务,哥哥借来一辆三轮平板车,歪歪扭扭地来回骑了几趟,很快就把家搬了!</p><p class="ql-block">房子是北房,只是十分老旧,门窗,柱子油漆剥落,窗户有些地方没有玻璃,用纸糊着,不少地方的窗户纸已经烂了。进屋一看,我吃了一惊:原来的小托儿所重新被草草地隔成了三间,其中一个隔断是块薄薄的三合板黑板,摇摇晃晃的,上面还有没擦掉的粉笔字!纸顶棚破破烂烂,千疮百孔。当晚入住房间,只听得头顶上轰轰隆隆,老鼠跑来跑去,嘎吱嘎吱啃咬纸顶棚!把我吓得够呛,紧紧把被子蒙住头,生怕耗子失足从顶棚的窟窿眼里掉下来落在我的头上!妈妈却不在乎,似乎松了口气,“只有一个邻居,”(也是五孩之家。后来又搬来了另外一家为邻。)“住在这,你爸就不会被吵到了!对养病有好处。”</p><p class="ql-block">果然,爸爸很快回到北京,对新家相对安静的环境满意,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在这个小院一住就是二十多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老房子年久失修,震塌了一个墙角,老妈老爸险些些被塌下来砖头砸到,好歹捡了一条命!</p><p class="ql-block">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单位忽然通知老爸,请他搬到有暖气,有卫生间的西交民巷27号的单元楼去住!这套楼房建于70年代末期,虽然面积不大,但在当年是条件非常优越的。原来由胡景元副行长暂时居住。胡副行长最近刚刚搬到新建的木樨地部长楼,而这套单元本来名义上就是分配给我爸这个老红军的!用以改善父亲的居住条件!而我父亲却一无所知,被蒙在鼓里数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又过了好多年。有一天,忘记了从哪儿聊起的,老妈突然对我说了几句话,道出了原委:“当年朱川他们住的前府胡同小院本来是单位按级别分给你爸的。可是徐班(朱川的老婆)说,凭什么老袁家总是住北房?我老朱家为啥不能住?硬是强行抢先搬进小院了!</p><p class="ql-block">啊?!这句话证实了我多年来隐隐约约的猜测。</p><p class="ql-block">老爸,老妈一辈子就是这样的,与世无争!从不计较!</p><p class="ql-block">后来徐班姨得了白血病!这可是不治之症啊!尤其是处在动乱的特殊时期,朱川伯伯受到冲击,孩子们又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困难重重,苦不堪言!而伸出援手的又是我的爸爸妈妈!</p><p class="ql-block">老爸老妈根红苗正,历史清白,关键是因病早早地退居了二线,无职无权,只留有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虚名,没有当“走资派”的资格!平时又为人谦和,谨言慎行,与人为善不树敌,才堪堪躲过了劫难。看到周围的老友,邻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有的进了“牛棚”,有的被迫离京返乡,有的下放到边远的五七干校,留下孩子们在家无人照管…一身正气的爸爸妈妈当仁不让伸出援手,经常送吃送喝,甚至把孩子接到我家吃住。对于朱家也不例外!朱家的孩子碰到任何难事,第一个求助的对象就是我家,我爸爸妈妈从来不怕牵连,身体力行,毫不犹豫地给予她们物质上,精神上的最大帮助!包括求医,住院,营养,送葬安排等等!那时我已经参军离家,对那个时期家里发生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爸爸妈妈又很少对我提及助人的具体情节。在后来的很多年中,我偶尔从家人,从邻家发小的只言片语中,才了解到以上故事的零碎拼图。</p><p class="ql-block">我敬佩:爸爸妈妈一直都是这样乐于助人,不计前嫌,自自然然做好事,不求回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难得的老地图。搬家路线。</p><p class="ql-block">多年来一直住在天安门广场周边。亲眼见证了这一带的变迁。从法宪胡同 23 号(人大会堂西侧,国家歌剧院所在地),到前府胡同 52 号(现在的毛主席纪念堂)到西交民巷 25 号(后来挪到 27 号院。)</p> <p class="ql-block">1965年夏 西交民巷25号住房门前</p><p class="ql-block">妈妈喜欢种花,夹竹桃,绣球,…花团锦簇的。我们长高了,妈妈用布票,人造棉票为我们添置了花衣服,花裙子,花枝招展的。😁 部分遮盖了老屋门窗的破旧,梁柱油漆的剥落。</p> <p class="ql-block">1967年冬 飒爽英姿的姐姐。</p><p class="ql-block">萧瑟的冬日,油漆斑驳的门窗。门口堆放着每家每户取暖离不开的煤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