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桃源书院

毛维祥

<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座学府静静矗立,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传承,它就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千年学府•桃源书院。这里,曾是无数文人墨客追求真理的殿堂。他们怀揣着梦想,在这里日夜苦读,汲取着知识的甘霖。</p><p class="ql-block"> 宋代,是宁波鄞州书院的初始期和兴盛期,据《鄞县志》记载,在宋代鄞县的书院,一共有十四家之多,可以说是鄞县书院的鼎盛时期,其中办得最出色的当属桃源书院和甬东书院,这两家书院最有代表性,曾分别获神宗和理宗御赐书额,受到朝廷表彰,实在不易。可见桃源书院和甬东书院在当时十分著名,很有成就和特色。为浙东地区的人才培育及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桃源书院,又称桃花书院,根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桃源乡人臧麟炳、杜璋吉编纂的《桃源乡志》及全祖望撰的《宋神宗桃源书院御笔记》记载,桃源书院建于北宋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年间,其前身为王致的旧宅“酌古堂”,位于桃源乡的“泥峙堰下,陶家埠东。”其地理位置应在今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的林村一带。此处古为鄞西桃源乡,以全国三个“千年桃源”传说发源地之一而闻名。元代至正年末,乡儒张文海上书地方官员重修了书院,后张文海被贬,书院逐渐败落。一直到明初院址移建于罂湖,历时几百年。到了天顺年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建,嘉靖年间拆了又建,几经变迁,未几毁,后书院被大火烧毁,被征地为政府的一个察院,至今已有1千多年历史,如今旧址已不复存在。 </p><p class="ql-block"> 桃源书院的出现和繁荣,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中央政权日益巩固,教育事业开始受到重视。庆历年间,范仲淹任宰相,建议兴学办校,为仁宗采纳,于庆历四年(1044年)下诏各州县设立学院,“并由本道使者选属部官为教授,或再聘请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充任。”宁波率先恢复“即庙建学”的传统,将孔庙与建学结合,并确立官学以“儒学”为主的格局,教育面貌为之一变。</p> <p class="ql-block">  在明州真正将教育落到实处,并给予崇高地位的,首推王安石。王安石于庆历七年(1047年)任鄞县知县,他提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认为“教化可以美风俗”。他把离衙门不远的一处破旧的庙宇改建为县学,并亲自从深山寻找到五位知书识字的老先生出山执教,创立“妙音院”,设立孔子像,讲授经史六艺,首开讲学之风,并改名为桃源书院。这五位人物,便是日后在浙东学术史上著名的“庆历五先生”,他们分别为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正是由于王安石这位地方官员的率先尊师重教,推动了明州兴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学者称赞王安石“在鄞仅千日,影响一千年”。</p><p class="ql-block"> 桃源书院与岳麓书院几乎处于同一时代,最早创始者为“庆历五先生”之一的王致。王致,字若一,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他举家隐居在鄞西桃源溪深处的庄家溪,在山岙中安贫乐道。他将旧宅“酌古堂”改建为书院,用于教授学子。他办学的时间,竟早于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数十年,这里堪称宁波教育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一所书院。熙宁九年(1076年)王说的孙子王勋考中进士后上书宋神宗,得御赐书额“桃源书院”四大字以示褒奖。全祖望称:“吾乡之得拜御书者,宋时自先生始”。这不仅是浙东首家,在当时全国也是极为罕见。至此书院名声大噪,教授周边乡里生徒达三四十年之久。 </p><p class="ql-block"> 桃源书院是宋代浙东书院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也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书院为浙地造就了许多人才。据《鄞县进士录》等典籍记载,在宋以前的数百年科举考中,鄞县仅唐时有一人中过进士。而宋以后,鄞县历代进士竟达1205人,其中宋代730人,尤以南宋时最为突出,为601名,遂使鄞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科举大县,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  桃源书院堪称宋代宁波人的“清华、北大”。据《桃源乡志》记载,桃源书院授业的人中,有周师厚、汪洙、袁毂、张邵、史简等百余人,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他就是桃源乡人,也曾在此修学。其侄子张即之,南宋著名书法家,人称“宋书殿军”也常住桃源乡,留下众多遗迹。贺知章、王安石、曾巩等文化名人也都曾客居桃源,并留下动人诗词文赋。《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天一阁创始人范钦以及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等,而他们几乎都与桃源书院有文脉传承关系。可见,桃源书院播下的文化种子,在此后的数百年里大放异彩,结出了丰硕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桃源书院于2012年12月20日开始由翁国伟先生自筹资金筹建,不到两年时间,一幢按古典风格建造的书院“酌古堂”就耸立在横街的山岭之上。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书院,成为宁波文化又一标志性建筑和历史文化旅游一景。</p><p class="ql-block">  走近书院,宋神宗皇帝御书“桃源书院”四个金色大字镌刻在书院大门外的石碑上,碑阴是著名学者全祖望所撰的《宋神宗桃源书院御笔记》全文。于右任弟子、百岁老书法家蒋思豫题写“千年学府”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的正中。大门两旁的对联“书香四明,文泽三江”,由92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所书。徐季子先生所撰对联“桃李芬芳四明文脉溯清源,书香飘逸三江俊才盈古院”,以工整的小篆镌刻在大门的正前方石牌坊上。</p><p class="ql-block"> 书院中堂内供奉孔夫子画像,著名学者余秋雨题写“酌古堂”三字,悬挂于中堂大门正上方。书院之内,回廊相连,国学堂、四明堂、聚艺斋、汇文轩、品茗轩、名人学术等,均按古典风格设计。100多平方米的国学堂,可容纳80余名学员听课。聚艺斋陈列、展示书画名家为桃源书院所创作的作品,汇文轩用来藏书和阅览。</p> <p class="ql-block">  近年又新建了“浙东第一古诗碑道”,为喜爱古诗碑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赏场所。</p> <p class="ql-block">  桃源书院,不仅是一座学府,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却始终坚守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我们与古人对话,与历史相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千年学府,聆听它的故事,感受它的魅力,让那份对知识的执着与热爱,在心中永远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