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浙军区第四纵队二渡富春江兼述路西根据地的大发展</p><p class="ql-block"> 杨 明</p> <p class="ql-block"> 成立苏浙军区 扩大浙西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抗日战争后期,新四军主力一部曾经在浙西地区对日、伪、顽浴血奋战近两年,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这是我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45年夏,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二渡富春江,与在浙东的第二纵队会师,并肩战斗,书写了金萧地区抗日根据地历史的重要一页。</i></p> <p class="ql-block"> 1944年下半年,鉴于反法西斯联盟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抗日战场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于9月27日指示华中局,重申“发展东南”的方针:“我军为了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对苏浙皖地区应有新发展的部署,特别是浙江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苏南部队除巩固现有地区外,中心工作应放在太湖西南岸,沿京杭国道深入天目山,造成钱塘江与浙东打通的战略形势。浙东区党委应加强金华、义乌、衢县、桐庐、富春(阳)等地的敌伪区的游击工作,以迎接苏南部队的南进。”同时建议华中局,从江北派两个主力团并抽调苏南浙江一批干部随同渡江,汇合十六旅共同担任南进任务。11月7日,中共中央又指示华中局:“华中目前发展方向是:一是向南,即发展东南,控制苏浙;一面向西,即发展皖北、河南,控制中原。向南发展,由新四军单独负责……”随后,中共中央再度指示华中局:“新四军在执行西进、南下两大任务中,应以南下为主,江北兵力尽可能抽调南下,一切工作首先着眼保证南下任务的完成。”</p> <p class="ql-block"> 早一年的1943年底,新四军十六旅即奉命由苏南进入浙西长兴北部山区,经过杭村、长兴、周城、牛头山、泗安等战役,扩大了根据地,使长兴成了苏南党政军的指挥中心和相对稳定的后方基地之一。 </p><p class="ql-block"> 1945年初,粟裕奉华中局命率新四军第三旅3个团渡江南下,抵达长兴槐花坎、仰峰岕地区与十六旅汇合,旋即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下辖3个纵队:第一纵队为原在苏浙皖边的第十六旅,司令员王必成;第二纵队为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第三纵队为渡江南下的第三旅,司令员陶勇;4月下旬,叶飞率教导旅抵苏浙军区,编为第四纵队,廖政国任司令员。从此,苏南、浙西、浙东和皖南的抗日斗争归由苏浙军区统一指挥。</p> <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的成立是党中央为了实施“向东南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登陆中国战场的条件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它标志着江南抗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挺进苏浙敌后,发展抗日力量,必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粟裕分析决定:要打通与浙东的联系,向南发展,必须首先打开浙西的局面,其关键在控制天目山。控制了天目山,就能屏障苏南,巩固现有地区,才能使发展杭(州)嘉(兴)湖(州)地区无后顾之忧,创造打通浙东的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 于是,苏浙军区采用大兵团作战策略,决定“调动国顽、逐步推进”的方针:先派一纵进入敌后之莫干山地区,并以该地区为基点向东、向南打通与浙东的联系。三纵进至誓节渡、广德、泗安以南,配合一纵行动,二纵除继续巩固四明山地外,逐步向西发展,策应主力南进作战。同时派小股武装,向东深入杭嘉湖,打通与浦东海北联系,向南进至富春江边游击,以便与二纵金萧支队打通联系,并令金萧支队向诸暨西北及富阳东南发展游击,待情况更加明了后,即派队打通与浙东联系,以便使我军早日前往金萧地区。</p> <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2万余新四军主力在2月至6月间,遭受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阻截,被迫自卫,最终取得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的胜利,总共歼顽军1.2万余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最大规模的反顽战役之一。</p><p class="ql-block"> 经过激烈争夺,我军控制了从太湖西岸到天目山直至富春江北岸的广大地区,使浙西和苏南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对日大反攻的坚强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对上海、南京、杭州的战略包围。</p> <p class="ql-block"> 四纵二次南渡富春江的目的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苏浙军区成立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期间,第四纵队二次南渡富春江,打通与浙东的联系,为我“发展东南、控制苏浙”特别是控制整个浙东,进一步南下,奠定了基础的战略书写了浓墨重彩一笔。 </p><p class="ql-block"> 在南进通道的选择上,杭州湾、钱塘江、富春江下游沿岸的平湖、嘉兴、杭州、富阳等城镇,均有日军重兵把守。杭州、嘉兴敌后虽广,但因敌伪清乡和水网地区,大部队不便伸进。海北地区(指杭州湾北的乍浦、平湖、嘉兴、海宁、海盐地区)狭小,也不宜部队运动。杭州以东,江面甚阔,越渡越难。而富阳县城以西的富春江北岸,因日军兵力不足,很少西出流窜。国民党第三战区所属七十九师等部,则陈兵于新登、桐庐、分水以西山地,意在防范我浙西主力继续西进。富春江南岸虽有国民党挺三控制江防,但在进犯四明山时受我浙东部队沉重打击,士气不振,调到富春江沿线后,又专干些欺压百姓、勾结日伪在富春江上进行走私的勾当,是群众恨之人骨的“烧毛部队”……</p> <p class="ql-block"> 因此,这一带既是日伪与顽军交界区域,敌人防务比较松弛,又加天目山余脉蜿蜒南伸直逼江岸,甚宜我军隐蔽进发,江面不宽,水势平缓,利于舟载越渡,且江南岸就是金萧地区之路西抗日根据地,再往东跨过百余里国民党军控制区即可进入浙东四明山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审时度势,从地理和局势分析,打通浙西浙东联系的最佳渡口是富阳以西地段。在一、三纵队向天目山南发展时,二纵奉命派出部队加强在金萧地区活动,金萧支队和路西地方武装亦深入富春江畔,在中共富阳中心支部配合下,侦察沿江敌情,暗中组织动员群众,准备迎接浙西主力南下。</p><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拟定在此南渡富春江方案并成功实施。</p> <p class="ql-block"> 四纵二渡富春江促进了浙东抗日形势大发展,主要有如下意义:</p><p class="ql-block"> 1.四纵二渡富春江,与浙东纵队(二纵)协同作战,打击了日伪,严惩了顽军。</p><p class="ql-block"> 2.四纵二渡富春江,打通了浙西与浙东两个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推动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大发展。浙东抗日根据地中的三北、四明和金萧3块地区从此联结一片,金萧地区的金义浦、诸义东、诸北和路西抗日根据地形成相联,尤其是新开辟的路西抗日根据地,在四纵和二纵的直接帮助下,发展迅猛。</p><p class="ql-block"> 3.四纵二渡富春江,期间金萧地区特别是路西地区人民从军队和政府对比中,认识到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是保家安国的人民军队,路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才是人民自己的政府,激励和鼓动了金萧地区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4.四纵二渡富春江,苏浙军区调集了一批干部随军南渡,充实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力量,他们既有较强的政策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浙东抗日根据地犹如猛虎添翼,加强和加速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5.四纵二渡富春江,播下了革命火种,为紧接着的解放战争浙东地区我党的隐蔽和公开斗争、重树红旗和重建部队、迎接解放大军南下……奠定了干部和群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 四纵二渡富春江,是苏浙军区开辟浙西、路西抗日根据地,为浙江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出发而实施的重大战略行动,使得浙西、浙东两大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极大地改变了浙江的抗战形势,鼓舞了全省人民的抗日斗志,浙东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江南建立了对日大反攻的坚强基地,初步实现了对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的战略包围,在对日大反攻中解放了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的10余座县城,有力的摧毁了日伪统治中心地区的反动政权,这就是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中央“发展东南、控制苏浙”战略任务的军事杰作。</p> <p class="ql-block">一渡富春江 打通浙西浙东抗战通道 </p> <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14日,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向华中局报告了拟派1个团到金萧地区的建议。25日,华中局复电粟裕,同意派四纵1个团先过富春江打通与浙东联系的部署。经过严密侦察,决定在富阳县城以西的富春江北岸渡江。</p><p class="ql-block"> 5月4日,四纵十一支即将攻渡富春江东征,二纵金萧支队政委杨思一紧急指示路西工委派员深入富春江沿岸侦察敌情,及时汇报,并派熟悉富阳、新登、桐庐一带情况的地方同志渡江与苏浙军区联系,之后,地方同志为四纵十一支作向导,向汤家埠方向前进。</p> <p class="ql-block"> 10日,二纵政委谭启龙、二纵三支支队长蔡群帆率三支二大和纵队组织的以班排干部为主的1个苏浙军区参观连,从四明山梁弄出发,12日经绍兴新桥头时打垮了前来拦截的顽绍兴县自卫队,13日到诸北大宣与彭林会合,14日到江藻召开了庆祝纳粹德国投降和党的“七大”召开的群众大会,当晚由金萧支队、三支二大和三大护送谭一行过浙赣铁路到达诸西。</p> <p class="ql-block"> 16日,四纵政治部主任曾如清率第十一支队1600余人马从安吉孝丰白水湾出发,向金萧地区进军,为后续部队南下作准备,同时护送调往二纵担任副司令员的张翼翔等数十名军政干部到浙东。17日晚,谭启龙率部抵富阳亲贤乡大章村,19日凌晨进攻控制中埠渡口的顽挺三纵队护运大队阵地,在第十一支队的炮火支援下攻克渡口。20日上午,四纵十一支和二纵三支两支兄弟部队在中埠会师。21日进驻大章村及附近。浙西、浙东两块抗日根据地的通道从此打通。</p> <p class="ql-block"> 之后,四纵十一支和二纵三支二大两支部队打击了萧山河上店和富阳周围的国民党顽军,扫除土顽武装。</p><p class="ql-block"> 6月3日,接军区副司令员叶飞急电,第十一支队火速西返,驰援新登反顽战役。14日,三支二大离开路西,经诸北返回浙东根据地。30日,在富春江以东的四纵十一支奉命日夜兼程撤到孝丰地区,投入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p> <p class="ql-block"> 二渡富春江 转战金萧地区</p> <p class="ql-block"> 6月23日,苏浙军区趁国民党第三战区还来不及组织新的进攻,富春江两岸顽军量空虚之机,决定派第四纵队再渡富春江,会师浙东部队,组织会稽山战役,扫除浙赣路金萧线两侧敌顽势力,巩固金萧抗日根据地,尔后伺机“联结浙南”,大举跃进,“直入闽赣”,以实现党中央打开东南局面的战略意图。</p><p class="ql-block"> 7月10日,二纵三支支队长蔡群帆率一大第二次进入金萧路西地区,迎接四纵渡江。27日,四纵司令员廖政国、政治部主任曾如清、参谋长夏光率纵队司、政、后机关及第十、十一支队共5000余人马,从孝丰出发,进入富阳县境的杜墓、千家村一带。31日傍晚,四纵翻越东夹岭、新昌岭,出汤家埠以西约10华里的程坟渡口,与日军和驻守在对岸锣鼓山和场口附近山头的顽军展开战斗。</p> <p class="ql-block"> 8月1日凌晨,四纵5000多人马在东起纤山、西至程坟徐公埠宽约两华里的江面上,冒着日伪顽的炮火,扬帆东渡。2日,四纵进至大章村及周围地区,与二纵三支一大、金萧支队、八大三中等部会师。不久,蔡群帆率三支一大护送苏浙军区派往浙东工作的汪大铭、谢忠良、林胜国、程业棠、黄辉等干部去四明山。四纵主力在金萧支队和路西县自卫大队、八大队等部配合下,转战金萧地区。</p> <p class="ql-block"> 四纵二次渡江,造成打通浙赣线的态势,日伪顽大为震惊,调集部队与地方土顽、游杂部队,处处设防,企图阻拦四纵队打通浙赣线。为实施苏浙军区确定的“组织会稽山战役、打通渐赣线”的作战计划,扫除金萧地区的敌伪和土顽,四纵决定以第十支队继续南下金(华)义(乌)浦(江)兰(溪)地区,第十一支队留驻路西地区对付当地伪、顽军,解决部队给养,进一步推动路西根据地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 迎接四纵二渡富春江 </p><p class="ql-block"> 路西军民贡献巨大</p> <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实施四纵二渡富春江战略战术,开辟路西江南(指浙赣线铁路金华至萧山段以西,诸暨、富阳一带的富春江南岸)地区成为渡江后勤与人员保障之重。</p><p class="ql-block"> 路西是指浙赣铁路金华至萧山段以西的地区。它包括诸暨、萧山、富阳、桐庐、浦江五县的边界结合部,东南纵贯金萧铁路,西北横亘富春江,中间有几块小平原,其余则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地形复杂,成为抗日游击战的好场所。</p><p class="ql-block"> 自日军攻占金(华)兰(溪)后,路西成了敌、伪、国民党、共产党等多种力量的必争之 地。日、伪军为确保浙赣铁路畅通,经常对该区进行扫荡;国民党游杂部队和几个县的流亡政府及其所属国民兵团等盘据其间,总兵力达数千人之多,且是有增无减。他们防共反共的目的是一致的。但还有一个很大的诱惑,那就是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集散敌占区工业品的畸形市场。每日过往的单帮、肩贩川流不息,是设卡收税,敲诈勒索的宝地。</p><p class="ql-block"> 我党为扩大金萧两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使浙东、浙西两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也务必控制路西。因此,开辟路西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p><p class="ql-block"> 路西地区基本上为敌顽控制,但东北隔浙赣路即为诸北抗日根据地,东南靠金(华)义(乌)浦(江)、诸(暨)义(乌)东(阳)两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成立后,多次来路西活动,多次攻克日伪军据点。</p> <p class="ql-block"> 这一地区的诸暨、浦江一带具有我党政治和群众基础:1930年春爆发过党领导的农民暴动,建立过农军,留下深远影响。抗日战争前期,恢复、建立过一批地下党组织,尤以诸西南地下党基础较强,一直未停止过活动。沦陷以后,人民饱受日军烧杀掳掠和国民党军及游杂部队敲诈勒索之苦,把希望寄托在我党我军身上。路西工委领导的县大队,依靠地方党,依靠群众,在敌伪顽的空隙中流动,很快发展到将近百人的武装,还建立了几个乡队或乡联队。4月间,公开成立半政权性质的金萧支队诸暨、萧山、富阳、浦江办事处,活动地区也推进到富春江南,恢复了小剡、龙门、下图山、木坞口等要地一批党组织的活动,建立了富阳中心支部。富阳江心的东沙洲,也发展了党员,还建立了若干秘密联络站。</p> <p class="ql-block"> 四纵二次渡江,总人数在7000左右,加上金萧支队和路西本身人员一共有近8000人吃饭,单是军粮一项,约须供应200余万斤大米,支前任务很是繁重。组织力量筹粮筹款,保证部队给养,成为路西县委、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筹粮方面,以爱国公粮名义,用行政手段从上到下逐级下达派征指标,并限期分次上缴。在政策掌握上注意以合理负担防止过多的征收为原则。</p><p class="ql-block"> 金萧地委组织全地区党政军民大力支援,其中,尤以与路西相连接的诸北地区贡献较大。早在一渡时,诸北办事处特派了财经科长到路西领导一个财经小组,协助路西县政府解决军粮军款供应问题。5月18日到6月18日,从诸北偷越浙赣路运到路西的军米即达5万斤。但其他支前任务和军米军款的供应,仍须路西解决。当时正届青黄不接,路西富庶地区多为敌顽控制,征粮征款十分困难,四纵一渡期间,杨思一亲自指挥后勤支前工作,甚至亲自率队到铁路线上通晓接送诸北运来的军粮。</p> <p class="ql-block"> 在路西党政军民的努力下,以及诸北的支援下,四纵二渡期间所需军粮军款,都得到了解决。6月18日,寿松涛书记在路西县委扩大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说:“对财经工作,一月来(从5月18日杨思一政委内部干部会议上宣布寿松涛任路西县委书记兼县长算起)收米132万余斤,款1643万(元),基本上解决了问题。”“后方勤务适应了前线需要(动员了2000名以上民夫),保证了物资的安全。”谭启龙离开路西返四明时,交代杨思一3条任务:“坚持原地斗争、侦察了解沿江情况和继续筹措粮食。”所以,县委扩大会议之后,仍大力征粮征款。四纵二次渡江时,沿江产粮地区顽军已被驱逐,早稻开始登场,区乡政权已建立或较健全,困难就减少一些。四纵约5000余人返渡时,要求供应每人15斤大米带去,悉数得到满足。路西军民还以各种方式慰问慰劳四纵指战员。</p><p class="ql-block"> 为此,四纵政治部在8月16日出版的金萧地委机关报《时事简讯》上刊登鸣谢启事:“自我部横渡富春江挺进金萧地区以来,连日承大西、小西、窈口、场口等区署发动民众,不辞炎暑辛劳,沿途协力运输,并百般慰问慰劳,收到致本军慰问信件数百封,和大西区、小西区、场口区、窈口等区慰劳肥豕、黄酒、草鞋、栗子、香烟等无数。上述物品除分发各部队外,特登报鸣谢,永志不忘。”</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为了迎接四纵渡江,在浙东区党委和金萧地委的领导下,开辟了路西地区,使四纵渡江和二纵西进后,有一个立足、休整基地和战斗的出发点,保证了数千大军的后勤供应和支前工作。金萧地区军民特别是路西军民,为贯彻党中央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打通浙西浙东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四纵二渡富春江促进路西根据地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 苏浙军区的成立、天目山三次反顽自卫战役的胜利、四纵二渡富春江,推动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大发展,浙东根据地的三北、四明、金萧3块地区基本上连成一片。而金萧地区的金义浦、诸义东、诸北、路西4块抗日根据地或已相连或正在相连,趁着四纵十一支南渡富春江与二纵三支在路西地区实行武装开辟,迅猛扩大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有利时机,金萧地委和金萧支队也在诸(暨)萧(山)浦(江)富(阳)边区扩大了活动地区,加紧党的组织建设、政权建设和地方武装建设,尤其是新开辟的路西根据地,发展更为迅猛。</p><p class="ql-block"> 四纵南下渡富春江为具有独特政治和地理依据的路西地区迎来大开辟和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 1945年5月18日,金萧地委在路西后芝山召开地方和部队干部会议,路西县区以上党员干部、随第十一支队南下的由苏浙军区调来的干部林楷、董乐辅、黄磊、丁恒、袁剑苹、毛冰山、杨立平(女)等10名地方干部出席会议。杨思一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进行了大发展的政治动员,并提出路西县党政机关的改组意见。</p><p class="ql-block"> 会上宣布,中共金萧地委为适应大发展的需要,决定撤销原诸暨中心县委,划分为诸(暨)北县委、路西县委[也称诸(暨)萧(山)浦(江)富(阳)县委]。</p><p class="ql-block"> 会议宣布了从华中局调来、随谭启龙到达路西的诸暨党的创始人之一、担任过诸暨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在豫皖苏边区工作、曾任过新四军第六旅第十八团(此团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六旅十八团,后改为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三十五团)团长的寿松涛任路西县委书记兼县长,陈景明任副书记,蒋忠、陈中祺、张月珍(女),以及3名苏浙军区派来的干部林楷、黄磊、董乐辅任委员,林楷兼组织部部长,黄磊兼宣传部部长。县委下辖大西区、小西区、西南区、窈口区、场源区、平湖区、河上区7个区委,有40余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36个),中共党员253名。</p><p class="ql-block"> 诸(暨)萧(山)富(阳)浦(江)办事处改组为路西抗日民主县政府,寿、陈兼任正副县长,辖小西区、大西区、西南区、窈口区、平湖区、场源区、河上区7个区署,任命了区长。</p> <p class="ql-block"> 从5月18到6月18日1个月内,路西县建立了5个区政府,20个乡政府,其中,4个区委或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由军区派来的干部担任。从而一举改变了四纵一渡前路西工委领导下只有一个诸(暨)萧(山)富(阳)浦(江)办事处、下面没有区乡政权的局面。二渡时又新建了2个区政府,共辖7个区政府、23个乡政府,并建立了区、乡、保农会,以及妇女会、游击小组等群众组织。武装部队由县自卫大队的1个中队,发展到4个中队300余人枪。还建有若干区、乡自卫队,控制了浙赣路西、富春江南东西约100华里、南北120华里的范围,人口35万之众,成为初具规模的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路西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不但为尔后新四军浙东地区部队的胜利北撤,充实了大批骨干力量,也为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坚持路西地区的游击战争,播下了星星火种,为渡江战役的胜利进行、迎接大军南下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参考文献 : </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4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开展苏浙皖地区工作给华中局的指示》</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抗日战争纪念网《中华民族抗战编年<1944年11月>》</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出版《粟裕战争回忆录》之《向苏浙敌后发展和天目山战役》</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出版《新四军战史》</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湖州师专学报增刊1986年编印《新四军浙西战斗史》之《向莫干山区进军和第一次天目山反顽战役》</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南京军区新四军战史编审委员会编辑室1963年编印《新四军抗日战争史》</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2021年编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创建和发展沿革》</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年出版《金萧抗日根据地史》</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2005年编印《新四军在浙江活动大事记》</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央党史出版社2022年出版《寿松涛纪念文集》</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1994年编印《金萧支队》之张子敬撰《路西县的开辟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i></p> <p class="ql-block"> 此文谨献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97周年 </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0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