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七、二一”

秋之雁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翻出年轻时的诗本子,看到了一组小诗,《工大生活片断》,写于1977年,是为庆祝我们七、二一工人大学开办一周年而写的,登在工大专栏《战地》上。读着小诗,想起那所特殊的学校,很有些感慨。想必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七、二一”为何物,可那是我生活中一段难忘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在上海机床厂一篇调查报告上作出批示: “学习上海机床厂的经验,走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从此,全国各地企业纷纷办起了以毛主席这一批示日期为名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中国教育年鉴》记载至1976年底,全国共有七、二一大学33374所,学生148.5万人,是同期普通高校学生数的3倍之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厂也于1976年7月21日,经过严格的推荐审批程序,按照职工总数百分比,从全厂车间班组和科室抽选了7名优秀工人做学员,挑选了2位老大学生技术员(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当时做技术工作的人员只有一种身份——技术员)当专职教师,成立了济宁轴承厂七、二一工人大学,机制专业,学制两年半。原为厂技术科描图员的我成为7名学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校设在一栋新建车间的楼上,人很少而房间很多,空空荡荡,条件非常简陋。我在诗中是这样形容我们学校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课 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个学员七张桌,</p><p class="ql-block"> 一块黑板前墙搁,</p><p class="ql-block"> 自制图版桌上放,</p><p class="ql-block"> 嗬!</p><p class="ql-block"> 工大教室好气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别看房小人员少,</p><p class="ql-block"> 甭说教师不够多,</p><p class="ql-block"> 三百职工三百师,</p><p class="ql-block"> 车间有多大,</p><p class="ql-block"> 咱的课堂有多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肩负着工人阶级占领科学技术阵地,在工人中产生技术人员的神圣使命,我们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克服底子薄、条件差等种种困难,抱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学》、《机械设计》等正规大学专业教材,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夜 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汗透衣衫,蚊虫扑面,</p><p class="ql-block"> 送走了天边晚霞,</p><p class="ql-block"> 迎来了繁星点点,</p><p class="ql-block"> 工大学员意志坚,</p><p class="ql-block"> 灯下苦读不知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学习马列学毛选,</p><p class="ql-block"> 政治挂帅脚不偏,</p><p class="ql-block"> 学习技术为祖国,</p><p class="ql-block"> 科学高峰勇登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喝口浓茶提精神,</p><p class="ql-block"> 冷水冲头力饱满,</p><p class="ql-block"> 莫说两年时间短,</p><p class="ql-block"> 咱向夜晚要时间。</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头人们的政治热情非常高,大学习、大批判是须臾不可少的,因而我们工大也在厂区显要位置竖起了一块能张贴十六张大纸的大型专栏,题名《战地》,借用了《人民日报》副刊的名号。专栏由仅有的两位女生——我和爱华全权负责,从撰稿到编排抄写绘画,两人包了。每月一期,每期我们都精心策划制作,内容紧贴形势且活泼新颖,形式灵活多变图文并茂,经常吸引得外厂同仁前来观看。我当时写了一首小诗进行描绘,现在看来觉得,火药味怎么那么浓,真不像是我写的。既然写了,就录下来吧,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啊。其实,专栏的大部分内容还是反映广大职工的生产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战 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笔墨——武器,</p><p class="ql-block"> 《战地》——阵地,</p><p class="ql-block"> 这块小小的专栏上</p><p class="ql-block"> 蕴藏了多少爆炸力?</p><p class="ql-block"> 万钧雷霆</p><p class="ql-block"> 望尘莫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揭穿阴谋家的面目,</p><p class="ql-block"> 撕开“四人帮”的画皮,</p><p class="ql-block"> 篇篇战斗檄文,</p><p class="ql-block"> 痛快淋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笔墨——武器,</p><p class="ql-block"> 《战地》——阵地,</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思想作指南,</p><p class="ql-block"> 紧跟领袖华主席,</p><p class="ql-block"> 向着一切反动派</p><p class="ql-block"> ——永远进击!</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们很重视人脉的建立和联系,各类同学会、同乡会、战友会频频活动聚会。写到这里突然想起,48年了,我们“七、二一”同学竟没有聚过一次,可那是怎样的同学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 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龄不同,</p><p class="ql-block"> 工种不一,</p><p class="ql-block"> 为学习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各有所长,</p><p class="ql-block"> 互有高低,</p><p class="ql-block"> 互相帮助互学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目标一致,</p><p class="ql-block"> 齐心协力,</p><p class="ql-block"> “七、二一”道路走到底!</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真不含糊,山东工学院到我们厂开门办学,山工的学生和我们“七、二一”学员一起搞设计,将半自动车床改为全自动,我们毫不逊色,并驾齐驱。当在设计图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我们感到了不负重任的欣慰。</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献给我的“七、二一”老师,献给我的六位同学,献给那个时代具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那样一种奉献精神、献身精神、昂扬向上精神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p> <p class="ql-block">后记:爱华说,咱们那时怎么没有留张照片呢!的确遗憾。幸好在网络上找到了这张图片,就是我们那时候的样子,感谢摄影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