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善待老建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书笔记

谷振国

<p class="ql-block">  先看本书序言中的两段摘录:</p><p class="ql-block"> “看哪,各大城市的科技园区、大学园区、中央商务区、文化中心、大剧院如雨后春笋出现,创造了多少‘干净整洁’的死寂边缘和毫无生机的单一功能区而原有的故居民宅早已被推土机“三通一平”彻底抹去。”</p><p class="ql-block"> “看哪,一个个活生生的“城中村”是如何被无情地“铲除”消灭,并作为城市建设的政绩被广为赞颂。”</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书中的一段摘录:</p><p class="ql-block"> “一个城区应该混搭各种年代和状况不尽相同的建筑,并且包含适当数量的老建筑。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城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所谓的老建筑,我指的不是博物馆之类的老建筑,也不是那些需要昂贵修复的气宇轩昂的老建筑——尽管它们也是重要部分,而是很多普通的、貌不惊人和价值不高的老建筑,包括一些破旧的老建筑。”</p><p class="ql-block"> 阅读这些观点,就仿佛遇到了知己一样,这不就是我经常不以为然的城市规划吗?这不就是我经常痛骂的当下城中村改造吗?这不就是我的“老建筑”观点吗?</p> <p class="ql-block">  遇到这本书是缘分,在微信好友的一篇文章中读到这么一句话:“城市规划者应该阅读《美国大城市的生存死》”,对城市规划非常感兴趣的我就毫不犹豫的按图索骥买了它。这是一本相恨见晚的书,书中的观点深深打动了我。</p> <p class="ql-block">  作者雅各布斯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城市规划如何影响城市活力与居民生活,她强调多样化、混合使用和街道活力对于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城市规划如何如同一位无形的雕塑家,用其理念与笔触,在城市这块巨大的画布上勾勒出生机勃勃或沉闷僵化的景象。规划得当,则城市如同活力四射的脉动心脏,各种功能和谐共生,街道成为生活的舞台,人们在此交流、创造与享受;规划失当,则城市变得单调乏味,如同被冻结的时间胶囊,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与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书中深刻批判了二战后美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以记者擅长的犀利语言,对当时流行的城市美化运动和功能分区等规划理论进行了抨击,指出这些理论忽视了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本书对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被视为城市规划的经典之作。我曾经问一位负责日照城市规划的老乡好友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他说规划界的可能都读过,但,同时他又补充到“做规划的读没有用,市长读才有用”,看得出来城市规划者的无奈,听完他这句话,我也情不自禁想起了曾担任济南市长的谢玉堂和被他力主拆除的济南老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济南老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济南老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济南老火车站钟楼</p> <p class="ql-block">  我对建筑设计艺术和城市规划格外有情怀,别人去杭州南宋御街可能更多的因为它是商业步行街,而我因为它是建筑大师王澍的作品;我也曾专程去参观被英国《卫报》评为21世纪最佳建筑的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对旧城改造(现在的城市更新)中的老建筑情有独钟,只要有机会就呼吁要善待老建筑,善待城市中的古树木,曾极力呼吁留住新市区最粗的老杨树,也曾极力建议在开发华润凯旋门小区时留一套石头平房做物业用房。也像雅各布斯一样,对“咱城区哪有老建筑?哪有历史?”这样的观点非常不认同,老建筑都是相对的,留下几套有代表的平房不好吗;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一点点积存的!老建筑的存在,象征着一个城市充满了浓重的历史感、敬佩感。我们从城市老建筑中可以看到城市的生长和发展,在建筑中知道城市历史的脚步,也能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试想,把所有老房子都拆了,曾生活在老房子里的这一辈对这座城市还有感情吗?</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院象山校区</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院象山校区</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院象山校区</p> <p class="ql-block">  美国城市建设也走过弯路,也曾经历过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希望城市管理者都能读一读这本书,能够有胸襟,能够借鉴吸纳他们的教训,让我们的城市建设少走弯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