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甲辰年荷月初,我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家族传统文化传承者一道,前往青阳胡氏发源地,金华市婺城区洋埠镇一乐堂村游览观光。我们为了更好地传承家族传统文化,来到了祖居地,探其历史渊源,述其兴荣盛昌,观其自然风光,研其文化底蕴。回家后,我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总想着与诸君叙述其心里感受,却迟迟落不下笔,凝惑重重,但为了更好地传承家族文化,还望诸君容我细述,道其实详,以了我愿。</p> <p class="ql-block"> 一乐堂村是我等先祖居住地,也是青阳胡氏发祥地。欲知吾青阳胡氏之渊源,必述其吾先祖迁徙之艰难,创业之艰辛。</p><p class="ql-block"> 吾青阳胡氏先祖是汴人,防衘史随驾南渡,始居金华临冈(今土人称其地为胡宅基),至华八府君嫌其地盘狭小,山川欠秀,乃徙兰溪之河西市,因遭元兵燹,季七府君(讳:尧辅,字:君佐)徙居本邑石埠头庄。季七府君次子维二府君(讳:钰,字:叔寶),因过枫林庄(今上境村),巨室刘氏见之,知非常人,即以女赘焉,遂居枫林。维二府君磊落无他肠,读书好礼,值元兵乱,不乐仕进,惟行阴隲善事,以门祚绵长之计。安人刘十三妹亦以家聲中替为忧,与府君同心一德,勤俭经理,家产日裕。生三子,长曰亷一,次曰亷三,季曰亷五。维二府君又素高旷,有四方之志,客遊外郡而卒。</p><p class="ql-block"> 维二府君长子廉一府君(讳:麒,字:德仁)居长,行亷一。甫成人而父没,㷀煢孑立。承母刘氏之训,輒自奋励,备嘗险阻,日惟勤俭,自将以培先业。自幼好读书,崇礼义而旁通于医。亷一公天性孝友,奉养母氏,凡力可及者,无不竭至,而母安其孝。所居距故居兰阴山四十余里,祖祠、祖墓皆在,每月朔必往展拜,以尽思诚。又岁时会宗族,讲序天伦,期功缌免之亲,情意各至,其孝亲、敬先、睦族之诚蓋如此。</p><p class="ql-block"> 维二次子亷三府君(讳:麟,字:德瑞)娶妻才一期而染疫。全赖亷一府君医治惟赖,汤药必亲尝。疾转剧,莫能救。亷一府君恸哭几绝,哀哀动闾里。幸亷三府君妇遗腹五月余,亷一府君每夕焚香告天,曰:“吾父母生吾兄弟三人,吾今已有子,而弟惟遗腹而已。愿天减吾子年以益遗腹子,俾化女为男,以永吾弟嗣”。至期,果生男。乡里以亷一府君虔诚祝天所愿云。亷三府君妇何氏,产甫三月而病痈乳,又故。亷一公且哀且懼,与妻江氏曰:“吾弟止此一息,再不可得,汝须加意养育,方保无虞见。厥配见其平日诚欸,哀苦亦意无异己出。亷一公虑妇人性多僻,恐其抚侄终异抚子,乃绐之。曰:“星命之士,皆言此子贵合三奇,异日必能享福发积。吾今试将一木倒插于此,若此木即生发荣盛,后必应星士之许许。亷一公择日面妻,将柳枝倒插于捨旁井边隙地,是年,其木果生发,日茂一日。亷一公对妻江氏曰:“倒插之木,尚能生长,遗腹之子,讵不纯昌盛乎?其应星士之许必矣矣。江氏抚养益至,后果成立。其友爱抚孤之笃,蓋如此。这便是“插柳全孤”本邑家户尽知,且载入《汤溪县志》云。</p><p class="ql-block"> 维二幼子亷五,讳:鳯,字德祯。早卒,无嗣。</p><p class="ql-block"> 亷一公所居鄙野,又与地师谋曰:“吾世家,读书循理,累显于宋。此处野沃田腴,虽足养生而俗多犷且喭,非所以居吾子孙也。烦为择善地而居,庶不墜先世家聲”。地师果得一善地復之曰:“祖龙发于方山,蜿蜓起伏不一,下止青阳,瀫水环帶,四围琳湖。面其離震,地宽广而坦夷,水清澈而渊渟,一望四周,中若燕窠,玄武维高,龙虎载顾,案山弯田如弓形,明堂水口,皆合经旨,此诚佳地也。且一水连连,达汝故居兰阴山。俗惟耕读,里尚仁厚。汝可图之”。亷一公乃躬履其地,历览再四,果符师言,而曰:“此诚可以居子孫也”。遂结姻于世居洪氏。自是,渐以值贸其基址,至皇明洪武丁巳(1377年),构居百余楹,为奉先栖身之所,主兑宾震而落成奂然。留次子于枫林(上境村),以奉舅氏刘十三祀,乃奉母刘氏,三子一侄迁新居焉。至此才选居而迁“一乐堂”。</p><p class="ql-block"> 亷一公每训子侄曰:“吾始祖胡公满,神明之胄,历传至宋而明,道承统者不乏。吾今得善地以居,若等惟耕读是务,道义是师,则所以继吾先人者在是。”晚年得幼子荣,甫三岁,且记数十言,至九龄,而知大义,能诗文。亷一公大喜,曰:“吾先世其有赖焉”。始遣师事舅氏江善之,继遣师事江行甫、胡仲伸。每戒之曰:“此数人者,造履端方,学术该博,能得吴师道之傅。汝能步武其学行,不患不到好人地位也。”其诒谋训后之远且大,蓋如此。亷一公幼子胡荣,字希华,行铭十七,他为青阳胡氏家族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亷一公为人谦恭温雅,身若不胜衣,至也所當为者,即奮然不顧利害。平生目不互视女色,口不背议人非。然性刚直,不能容人过,恶必面道其失而劝勉之。人知其磊落无他肠,怨是用希。亲旧寠病者、婚葬后时者、租庸弗办者,多与补助,不责报。里闬曲直不分者,辄与平之,而退无后言。每岁置谷近千斛,以假乡民不给而弗取息。至正庚子岁,大饥又熾于疫。亷一公不避疫势,不惮蚤夜而以药济人,赖全活者不可胜计。人咸德焉。其厚邻周急之义,蓋如此。亷一公接人雖和而处家甚肃,内外截然,一闻聲欬,童稚亦不敢肆喧哄。定其家规二十有四,乡人輒能诵其略,其治家规式之正,蓋如此。</p><p class="ql-block"> 一乐堂有中青阳、一乐堂、四面厅、松轩组成。自亷一公选居迁徙定居于此。有儒士收徒授业,他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之义,造一座厅堂,明朝大学士宋景濂给授课厅题一匾额曰:“一乐堂”,此后厅堂名演变成为现今的村名,“一乐堂村”。其所蕴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师重教”的含义,其村名素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我们怀着深深敬畏之心,踏上了这片先祖曾经居住过的神圣之地,每走一步都仿佛在穿越时空,与过去的历史对话。在这风景如画的琳湖边上的小村庄,古樟参天,枝叶茂盛,每一棵都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几分柛秘与庄严,我轻轻地抚摸着那些饱经风霜的树干,感受着它们所承载的沉甸甸的历史。环村的琳湖,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家园,我站在琳湖边,俯瞰着琳湖,碧波荡漾,我的心也跟着瑶曳起来,心中充满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慨,我想,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祖们,也一定对这片土地怀有同样的敬畏与热爱吧。在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先祖们曾经耕作过的田野,听到了他们劳作时的歌声与笑语,我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着这里的空气,仿佛能闻到先祖的劳作时的汗水与泥土芬芳。</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绕村一周后,步入“集雅堂”。集雅堂始建于明朝,乃青阳胡氏铭七公所构,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三层建筑群,东侧建有侧屋十间,俗称“十间楼”,房屋均为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041 平方米。据《青阳胡氏文献录》记载,明.文学家、大学士宋濂曾为“集雅堂”题写过匾额,宋学士表其门曰:“集雅”不数传而族滋大,如九峰、简斋,后先辉映,人以为厚积之验”。</p><p class="ql-block"> 欲探“集雅堂”之风采,必述其构者铭七公府君其人。据《青阳胡氏文献录》记载“铭七公府君讳童,字希敬,父亷三,母何氏,遗腹五月而失怙,诞生三月而失恃,赖祖母刘氏、伯父亷一公抚养成人。自幼聪警奇伟,知读书,務了大义,不泥章句,伯父甚钟爱之。及壮,能自振拔,存心愷悌,顺承祖母,孝事伯父,周旋上下,庭无间言。洪武十年丁巳,扶祖母同伯父选居青阳,家政悉寄府君,能斩斩不紊,抚世酬物,即始慮终,一归於诚。及其析筋,惟伯父之命是遵,并无较多競寡之念,乡人贤之。府君益務勤俭,家业日丰,财产甲於乡邑,构室百余楹,宋学士景濂颜其堂曰“集雅”,蓋以府君谦恭温雅,有儒者風,故書之,以其后人也。乐施好善,又其天性:岁歉贷人,不求其息;有䰞产者,必增其值,以是其意。人笑其迂,府君曰:“吾诚迂!吾欲吾子孙宽受用耳”。乡人愈服之,至不忍欺。府君轻财重义,四分祖业而不计其利;拓基筑室,独处一隅而不嫌其隘。今子孙棋布而居,鸡犬相闻者,绵亘三十里,迥翔於徵车者,簪缨蝉联如线,一脉长发其祥,孰非府君积德累仁之所致欤?”。史部郎中從侄胡文善为其撰像赞,曰:“聪明奇伟,诗书自淑,承顺祖母,孝事伯父。势力不趋,勤俭惟服,存心愷悌,贻子孙穀,五桂並茂云。仍福禄噫,是诚安定之吉人,为胡氏之兆庆也欤。”</p><p class="ql-block"> 集雅堂没有正门,传说没有正门是因为与本邑南山毛竹尖相对太正,不宜开正门。从偏门进入见到是天井,南墙是用制造定型的人物、猛兽类的砖砌成的。头屋正中是戏台,两侧是走马楼,戏台上方有一个四角反翘亭,四角亭正中有一净瓶,净瓶里插善方天画戟,站在中层,看头层戏台上方的一字横梁上雕刻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远绍先猷”,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叶修缮集雅堂时,胡氏宗族的族长胡贡铠手书。集雅堂内天井边的牛腿雕刻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都是古代的英雄人物,如:杨林、秦琼、薛仁贵、盖苏文、罗成、尉迟恭等,雕梁画栋,气势非凡。</p><p class="ql-block"> 集雅堂内,柱子上的对联也很有趣,且有故事。诸君请看:百代老慈山仰泰,以燕以翼宏堂构;春露秋霜崇祀典,秋霜春露怀先泽;祖德庭芳承丕显,宗功福萌绍違香;一祖二宗遗泽远,万孙千子孝思长;合数十村落为一谱,集亿万人丁縂两祠;慎重追远千年重,积厚流光百世兴;雅人雅事集庆一堂庶不愧当年赠匾,让田让宅垂芳百世永堪作今日贻谋;祖德千秋胡氏家堂长躍彩,宗功万载青阳世泽永流芳;思始祖千秋孝敬弘乡土,念前贤万古崇德撼舜尧;人生正路惟读惟耕,祖宗真传克勤克俭;祖父百年存厚本,子孙千载沐余恩;先祖是皇礼莫愆,银台秉烛烛生花;祖功宗德有亨泰,子孝孙贤多吉祥;昔时谱例何其善,今日人丁渐以增;传家有道惟存厚,忠厚仁义传家远;不忘孝友为家政,水源木本承先泽”等等依旧呈现在柱子上。</p><p class="ql-block"> 集雅堂不仅是青阳胡氏家族的骄傲,更是青阳胡氏家族文化的瑰宝。然而,岁月无情,它历经六百多年岁月沧桑、沐雨经霜,虽其间经过多次修缮与维护,而今依然显其破旧不堪。为了守护历史,传承文化,经过一乐堂村村二委不懈的努力和政府大力支持,他们投入巨额资金260万元人民币,于2023年破土动工,对集雅堂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如今的集雅堂已恢原貌修旧如旧,展现了其原本风貌,使其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我等今游之,见证了集雅堂雕刻精美、气势恢宏的建筑群,那些修复的细节,无论是檐角的翘角,还是门楣匾额,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一乐堂村二委对集雅堂修缮工作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续承,还是对吾华厦民族精神的弘扬,更是对整个青阳胡氏大家族高度负责,是传承,是善举,他们将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 集雅堂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家风、族规等传统观念在当今社会中所起到的教育启示作用。这些传统观念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追求品德的高尚与行为的端正。这些美德对于个人成长和家族的繁荣都有着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站在集雅堂前,我不禁对这座古建筑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底蕴肃然起敬。它不仅是一乐堂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青阳胡氏家族杰出的文化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信念。愿集雅堂能够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毕了集雅堂后,来到了胡氏大宗祠(胡氏家庙)和崇报祠。</p><p class="ql-block"> 据《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记载;胡氏大宗祠建于洪武初年,按祠宇规制不广,因初选青阳时先造家祠,次造住屋,业主是胡维二府君,有维二府君长子亷一府君主持建造。胡氏大宗祠坐西朝东,平面呈矩形,占地面积达540余平方,以大门为中轴线,设前厅、中厅和后堂,三进两天井,两边为侧房。现只存后堂,前厅与中厅已倒塌。</p><p class="ql-block"> 据青阳胡氏后裔回忆:胡氏大宗祠第一进是头门,上方的八角亭高数丈,八角亭分两层,每层有四条鸱尾,鸱尾向四个方向斜翘起,尾稍带有响铃,风吹铜铃叮当你响。上下层之间各镶嵌一块字体刚劲有力的匾额,分别有“瞻依”、“爱敬”的字样。门楣上方悬挂着“胡氏家庙”的气派宗祠匾额。正门由四根方形青石柱支撑,中间的石柱上刻有“湖上春堤官挢柳色;祠前腊月古驿梅花”的楹联,两边的石柱上的楹联是“龙塘茂树参差列;庙内列祖正齐放”。走进头进门,在八角亭的下方有一座古老戏台,这是家族祭祖时演戏用的。前厅、中厅和二个天井的周边,都挂满了匾额,有在外当官的胡氏后裔业绩突出者皇恩封赐的或地方官员旌表的,有对胡氏家族敬仰的地方官员与地方名绅士赠馈的。后来因匾额太多,而无法悬挂,逐将挂自各房的厅堂之中,这些匾额在本邑都是名声显赫而杨名天下。中厅与后堂之间,用五六十公分高的青石板做地伏,上面安装大扇的档门,这些档门关闭时,可把中厅和后堂隔开。后堂建造简约而不失大气,布置庄重肃穆,在后堂的后壁正中高挂着列祖列宗的画像,画像下方分不同层次排列着列祖列宗的牌位,牌位前方摆放着一张硕大的供桌,在举行祭祖仪式时,就打开这些大挡门,展开更大空间,供后裔子孙祭祀瞻仰。“胡氏家庙”是进行祭祀祖先的神圣之地,建造时采用材料都恢弘大气,硕厚的额枋、曲梁一同支撑起整个大厅的屋面。中厅的柱子两人合抱才能围住,梁架上的冬瓜梁比柱子更粗。木构的雀替、梁枋、斗拱、牛腿都饰以雕刻,工艺之精湛,尤为罕见。楣梁雕刻着龙凤呈祥、鱼虫花草更是栩栩如生,小鸟可在这些雕刻的花草中穿行栖息,可见非同一般。木柱下面的柱础和磉石也制作的非常漂亮,每个重达数百斤。两口天井,呈砚台形,都用青石铺砌而成。</p><p class="ql-block"> 胡氏大宗祠在其历史长河中,有记载修缮就有六次。胡氏大宗祠建筑群昔日巍峩耸立,如今却只剩断壁残垣,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岁月无情。曾经辉煌的大宗祠,如今一片荒凉,那些散落在大宗祠原基上的雕刻精美的木梁、石础、磉石、青石板等等建筑构件在风雨的侵蚀下,早已失去往日的风采与光泽,一切都已成过眼云烟,成为历史的见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氏大宗祠的右侧是“崇报祠”。崇报祠建于乾隆31年,工程仅次于大宗祠。是为报恩、纪念舅祖义士刘十三而建。据《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记载:“……夫吾族自亷一公偕侄铭七公始迁青阳,以维二公为所自出,祀为始祖。暨廉字、铭字、正字,共四世祖,合祭于庙,以下诸祖皆不得与。但吾族自创居青阳以来,凡宣力于国、茂修于家以及作事可法,节义可风者,固大有其人,曾不得合食于祠以为后人劝,非缺典欤?况吾族有舅祖义士刘公之祭,向附于家庙,而不另有祠以奉岁事,亦非礼意也。先生乃借捐助之力,以宏酬答之思,爰另建一祠,题名崇报。即于家庙之旁,购址营造。先作正寝三间,内立五龛,为同堂异室之制。中一龛祀舅祖刘十三府君,配以始祖维二公,而以始迁青阳之祖及高谊贤行与尝出仕有名位者袝焉。右间一龛则祀节孝,以刘氏安人为首(刘十三妹,维二府君妻),而以诸妣之节孝者祔焉。左间二龛则祀目下之仗义乐输者也。第其神主大约送祖父者居多,抑又是以励其孝思矣。右侧一龛则祀族之公心任事有功于祠者,所以励勤劳也。继作正厅三间,为享献行礼之所。门搂三间,中为大门,左右为楼房,以藏诸祭器之类。周回作两廊式,缭以墙垣。又于祠侧西边,作小屋五间,为庖湢之所,并守祠者所居。经始于(乾隆)乙酉之冬,落成于丙戌之秋。择吉安主,规模略备。约费一千二百余金,尚存七百余金,以为置产收租办祭给胙之用。自兹以后,凡我族子孙,苛能以祖宗之心为心,不侵蚀,不旁挠,循而守之,拓而大之,继继绳绳,所以祟奉祖先者,固可勿替矣。抑更有进焉,昔夫子之论孝,在乎继志述事,而祖庙之修,岁时之荐,特其一事耳。必思祖宗之盛德宏业,先达之风徽遗范,志志事事以象其贤,以绳厥武,斯为孝矣。宁徒修祠崇祭乎哉。《书》曰:“率乃祖攸行”。巜诗》曰:“无忝尔所生”。尤于族之子孙有厚望云。是为记”。这是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仲秋,青阳胡氏十五世孙耀德所撰的《重修胡氏家庙,新建崇报祠堂合记》。</p><p class="ql-block"> 从此《记》中可知晓建崇报祠的因由,但在这里我必须向诸君说一下舅祖中山义士刘十三其人其事。先请诸君看一下乾隆版巜汤溪县志》的记载:“劉十三楓林人家故饒祫當元季兵亂有女弟贅胡氏忽王萬戸至其家窺見之十三逆其意不善也乃遣家人悉潛匿而自延欵之及晚果索其女弟不獲發十三頸以火脇之十三怒罵曰我中山劉氏豈肯從汝作狗彘行耶遂𬒳焚死今胡氏世祀十三於家廟云”。刘十三今佚其名,按古代惯例,十三也是他的排行。他是青阳胡始祖的舅祖,即维二府君妻兄,廉一府君、亷三府君、亷五府君舅也。关于他的事迹大大有名。维二府君做了上境人的上门女婿。时天下大乱,“义军”频兴,于地方多有搅扰。有一次有一王万户到了枫林(上境村)大户刘十三家中,仓促间十三的家人不及躲藏,有一妹妹被其瞥见。当时并没有说话,到了晚上便带人前来索取,无耻之尤,要求陪她过夜。刘十三白天时就瞧出情况不对,早就把妹妹藏好。搜查不到,王万户大怒。命人在刘十三的脖子上套了一只浇了油的扁箩,威胁他说:“你觉得你是跟我做亲戚好,还是做鬼好?”(从则我之骨肉,不从则君为鬼录)。刘十三不肯,竟为其所害。是为“捐生全妹”,历代的府、县志都有记载。刘十三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家人的名誉与安全。刘十三的这个妹妹正是青阳始祖维二的夫人和廉一、亷三、廉亷五的母亲,整个青阳胡人都是这位刘氏始祖母的后代。如果没有当初刘十三的见义勇为,也许后来就再也没有青阳胡什么事了!《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提到这一节时说:“呜呼!我舅氏慷慨捐生全其妹节,义气诚堪千古,卒致我祖妣创青阳成族今数百年来簪缨不绝,固我祖妣令德所遗:亦孰非我舅氏保全之恩、正大之气所留遗,以有是哉?”此后青阳胡的祠堂里与始祖维二、廉一共列的一直是这位“舅祖中山义士刘十三”的牌位。而崇报祀就是专为纪念舅祖刘十三而建。</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踏足青阳胡氏先祖居住过的土地上,心中满是对历史的敬仰与敬畏,更是为了更好传承青阳胡氏家族传统文化,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胡氏大宗祠、崇报祠、集雅堂。那里承载着胡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有着六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当我的游览过集雅堂后,来到了胡氏大宗祠和崇报祠,当我站在眼前这片废墟上时,心中的期待瞬间转化为一种深深的感慨与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们漫步在这片废墟之中,试图从那些残存的痕迹中寻找历史的踪迹。眼前似乎还能浮现出过去族人们聚会祭祖的热闹场景,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那悠扬的古乐和人们的欢声笑语。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只留下了这片废墟,作为历史的见证。站在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胡氏大宗祠和崇报祠的兴衰,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辱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见证了家族的辉煌与荣耀,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沧桑。如今,它虽然已不复往日的辉煌,但却依然散发着一种庄重与威严的气息,让人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这次游览胡氏大宗祠和祟报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无情。它让我意识到,无论一个家族或一个国家有多么辉煌的历史,都无法避免岁月的侵蚀和历史的变迁。然而,正是这些变迁和沧桑,才构成了人类历史的丰富多彩和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 在离开胡氏大宗祠和崇报祠时,我心中充满了感慨。我为自己能够亲眼目睹这片废墟而感到庆幸,也为胡氏家族曾经的辉煌而感到自豪。我相信,在这片曾经矗立着家族祠堂的废墟之上,我,作为已失去它庇护的后裔,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脚下的石砖碎片,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每一块都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期盼。望着这满目疮痍,我深感没有祠堂之人的失落与无奈。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消失,更是家族精神的失落,是我们心灵的寄托被无情地摧毁。祠堂的消失,让我们这些后辈失去了与祖先沟通的桥梁,也让我们在风雨飘摇中失去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然而,失落与无奈并不能让我们停滞不前。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肩负起重建家族辉煌的重任。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挖掘和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让家族的荣光在新的时代得以重放。</p><p class="ql-block"> 我坚信我们青阳胡氏后裔定将会在这片废墟上重建祠堂,不仅是为了恢复家族的荣誉,更是为了传承家族的精神和文化。我们相信,在新的祠堂中,我们能够再次感受到祖先的关怀与庇佑,能够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了家族的未来而努力拼搏。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族的辉煌将再次在这片土地上闪耀。在这片废墟之上,青阳胡氏的后裔们定会重建胡氏大宗祀、崇报祀,使家族的精神永存,并激励着后裔为家族、为国家、为民族继续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青阳胡氏祖居地一乐堂村,自亷一公幼子胡荣(铭十七,字:希华、号:芸阁,又号:瀫洲渔隐)奠定了青阳胡氏家族文化基础,著有《瀫洲集》十余卷,去世后,他的门人私谥他为“文庄先生”。著名的汤溪县设立后考中的第一个进士胡超,就是他的亲孙子。青阳胡氏祖居地自古便是文风鼎盛之地,尤其以明清两代为盛,培养了大批文人墨客,青阳胡氏家族出了7位进士、16位举人、入监为贡的数以百计,家族有“四部世家”之称。青阳胡氏后裔深受先祖“读书是起家之本”家训的熏陶,即使生活艰苦,也坚持让孩子接受教育。历史上一乐堂村,走出了明代进士胡斐、胡佩等杰出人物,也为村庄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一乐堂村的青阳胡氏大宗祠、崇报祠、集雅堂等地都与“一乐堂私塾”、汤溪中学、汤溪简师、私立“维二中学”、私立“安定小学”、私立“作新初级中学”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缘。在这里曾是学子们求学问道的圣地,是孩子们求知的殿堂。无数英才在此接受文化的熏陶,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里还曾成为“金华地区干部扫盲学校”的校舍,为新中国基层干部的文化普及做出了贡献。因些,青阳胡氏祖居地一乐堂村、青阳胡氏大宗祀、崇报祀、集雅堂等处,都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们漫步在一乐堂村的弄堂,份佛能听到昔日学子们在胡氏大宗祠、崇报祠、集雅堂内的郎郎读书声,惑受到他们勤奋求学的精神。在当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求学,且英才辈出,因此,告诫吾辈要珍惜当今的教育资源,努力学习,为国争光。</p> <p class="ql-block"> 此次游览青阳胡氏祖居地—— 一乐堂村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领略青阳胡氏大宗祠、崇报祀、集雅堂等古建筑群的独特魅力,还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最后我想对我的先祖居住地“一乐堂村”说一声:谢谢你!让我们共同期待你的未来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阳胡氏仓里后裔萃和堂崇百四十五崇伟谨撰</p><p class="ql-block"> 時甲辰年荷月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青阳胡氏祖居地“一乐堂村”》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汤溪县志》乾隆版</p><p class="ql-block">《汤溪县志》民国版</p><p class="ql-block">《青阳胡氏家谱文献录》</p><p class="ql-block">《青阳胡氏宗谱》</p><p class="ql-block">《青阳胡氏文集》</p><p class="ql-block">致谢:中国海洋大学傅根清教授、金华二中高 级教师高旭彬、青阳胡氏东田村宗亲胡金宝等同志,本文写作过程参考了以上等同志的文章与观点,在此深表谢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