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州人的本土文革史精彩叙事</p><p class="ql-block">――《非常十年》,福州人非读不可</p><p class="ql-block"> 郑力群</p><p class="ql-block">《非常十年》作者林正德是个职业医生,老三届生,民间人文历史学者,经过二三十年锲而不舍地努力,一部长达260万余字的三部曲 《非常十年》终于写成了,该书写了一个学校、省市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以及上山下乡运动,写了老三届一代人在动荡年代的种种。该书记述东南师院附中1968届高中生李晟和他的同学们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的亲身经历,他们有过狂热的欢欣,也有过受骗的愤怒,也有过摧心的痛苦,他们还为了捍卫伟大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他们还经历过上山下乡,那穷乡僻壤的游子生涯、渴望工作的苦恼日子……他们在漫长的坎坷之路上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历程。作者说:这里,我所要诉述的就是关于我和我的这一代人在这疾风暴雨的动荡年代里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真实的片断。</p><p class="ql-block">该书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在加拿大《中华选刊》连载,也在国内许多大网站连载,点击率很高,好评如潮。林先生还在数十家全国报刊杂志发表杂文、散文、小说、诗词上百篇并屡屡获奖。尽管林正德先生的医学生涯可圈可点,我们相信林正德先生被载入史册的将是这本迄今为止第一部写福州市本土的文化大革命全过程及接连上山下乡的大书。</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非常十年》由福州人写出是难能可贵呢?我们知道在全国范围内,湖北武汉在文革中是烽火连天的大戏台,上演诸多大戏,所以文革后的回忆录层出不穷,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武汉造反派领袖文革回忆录》《吴焱金文革回忆录》《悲欣交集话文革――-曹承义文革回忆录》等,文革叙述先声夺人,京派的红卫兵领袖不遑多让,纷纷出书,拥有了话语权。这些文革风云人物作品,大多有鲜明的左派特点,虽经历了奉旨造反、替罪羔羊、锒铛入狱的可悲下场,却依然缅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激情燃烧的岁月,追忆“我们和中央文革心连心”矗立在权力顶峰的无限风光,沉沦于永远忠于红司令九死不悔的迷潭。 </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这样,学者丁东点破了奥秘:“上峰手腕的令人不寒而栗,既得利益的官僚集团及首领,其实不曾让权于民,总是挑动内斗,自己渔翁得利。抓住红小兵,放过红司令。可造反派们冥顽不化,也许有苦衷,他们罪恶在此。他们的光荣也在此,彼此难分难解,只好一口吞下,如再批毛,他们就怕一无所有了。”我看到网络上蒯大富依然陶醉于文革初期与领袖及中央文革亲密接触,就很典型。</p><p class="ql-block">福州市文革题材的文章在本土零星散见于福州市文史刊物、网络博客,文革的原始资料保留不多或记载不详,如《福建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只记录到66年11月,而《“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系学术性专著,收集了大量派别组织资料、公告等,不似文学类作品喜闻乐见接地气,一般人难以接触。钱理群指出:“现在的历史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是注重历史事件,忽略人;二是关注大人物,忽略普通人;三是对人注重事功,忽略心灵。但这些忽略的方面,恰恰是文学的优势。”林正德先生的纪实文学正是体现了这种优势,真实叙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文革亲历的曲折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 《非常十年》作者林正德曾是八·二九新革会(属于八·二九总部)的主要负责人(注:《“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叶青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他立足作为福建省会的福州地区的文革发展史实,同时放眼全国的文革推进态势,展示了亲历者青年学生在文革惊涛骇浪中的思与行、迷惘与觉醒。文化大革命,是革文化的命,文教系统是重灾区,作者身处的省重点中学也处在风口浪尖上,从本校文革开始叙事,有血有肉的人物,美丑善恶,复杂人格,粉墨登场,一场场惊心动魄重大事件发生,正虚邪恋、亦正亦邪、邪不压正,令人眼花缭乱……福建文革、福州文革一些著名人物,从省市走资派到对立造反派,组织、事件如:八·二九事件的深远影响、“洪乐急电”的风波骤发、“一·二六”事件引发的“好得很”“糟得很”大论战、南北红卫兵的唇枪舌剑激辩、“七·二〇”火烧省交际处恶性事件、耸人听闻的老区进城来龙去脉、四·二〇革造会不同凡响崛起等等,尽管书中的主要单位、地点、人物都用化名,但仍草蛇灰线有迹可循,读来感同身受,当年一些疑难问题也得以释怀。这样文革题材的本土新写实小说作品,具史料参考价值,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阅读《非常十年》,作者作为文革亲历者,客观叙述文革现场风云变幻,让我深深认同民间人文历史学者熊先生对造反派的总结:文革十年中,在“造反派”短暂得势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想斗争谁斗到什么程度不是自己能够作主的,而是中央文革小组及其追随官僚内定的。如果超越了“内定斗争对象”,“造反派”就会立马被打成“反革命”。“造反派”在文革后期几乎全军覆没,不是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枪毙坐牢;就是被遣送到偏僻闭塞的农村永久改造。文革“造反派”的命运和“五七右派”很相似,早期沦为当局“政治斗争工具”被“引蛇出洞”,后就被整体“一锅烩”。</p><p class="ql-block">我省、我市的当年叱咤风云的造反派领袖,无论是革造会、八·二九都难逃这一宿命! 群众组织八·二九、革造会曾势不两立酣战不已,此消彼长,风水轮流转。两派造反派领袖十数年的楚囚南冠,好斗锋芒消磨殆尽,可怜杯弓蛇影,隐名埋姓,苟延殘喘。有早逝者,或被视为遭报应。就连在他们所就读的大学——厦大、福大的网站、校友录上也难觅踪影,统统消声匿迹,文革后大家都这样势利?避之不及?所以期待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回忆录,留下历史的印记,供后人参考,很不现实。因此林正德的《非常十年》更显得重要。</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文革题材,同样是亲历者,关键是有无反思觉醒的立场。主人公李晟在文革中从始至终都是“少数派”,在他心中始终藏有人性的良知,他拥军的基本立场坚定,理性思辨,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藏书丰富,人文修养深厚有其家学渊源影响。对打、砸、抢、抄、抓、杀,文革期间红卫兵、造反派司空见惯的行为本能抵制。李晟等人也很早就看透了这场文化大革命,李晟也当起了逍遥派,埋头看各种被查禁的书。《圣经》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李晟(我认为就是作者)因此得以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中外文史哲名著,作大量读书笔记,为写作奠定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纵观三部曲,排比、比喻、拟人、夸张,比比皆是,应用得出神入化。与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使叙述生动形象。许多名人名言、中外诗词、名著典故更是点睛之笔。行文涉及历史、戏剧、文物、医学、心理学、宗教、音乐等专业知识,涉猎门类之多,令人惊叹。三部曲读完,深刻认同:是一部叙事真实、颇具反思精神的纪实作品。诚如作者夫子自道:“这是一部非虚构小说”、“我不认为我的这部作品是所谓的‘伤痕文学’,而认为理应是一部警世之作。”</p><p class="ql-block">当然就著作的篇幅说,属于为1949年来所仅见的鸿篇巨作。为缓解出版社压力、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分析,可考虑两种版本:第一种大16开三部曲3卷版,就是香港版本,第二种包括32开一卷福州文革史缩写本,(缩写本删去其他学科论述、略写全国文革部分、压缩爱情、友谊等论述,突出福州文革史述)、32开一卷福州市知青上山下乡本。共32开2本。或要有壮士断腕勇气,否则养在深闺人未识。一切有利于主要内容的出版发行。一卷本方便作者赠书、读者购书,让书通畅出版发行起警世作用。</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文革题材的作品问世这么难?先探讨文革的意义,有人说了,文革除了灾难就是摧残,不堪回首。我认为文革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中国人的不幸,又是中国人的大幸。亲历文革,会有一个怎样的跌宕起伏人生啊,经历了中世纪般黑暗的暴政如文字狱、株连、流放……也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资讯盛宴、半开放的言论自由,如果说苦难也是财富,这代人真值得了。文革前人们的不幸,是因为饱受其生而自由的灵魂被挟持被禁锢的痛苦,文革后的大幸,是由于在文革中目睹一顶顶“皇冠”(许多省级领导腐败堕落常常被被批判为土皇帝)落地,一道道黑幕揭开,特别是林彪事件,领袖神话破产,上山下乡直达社会最底层农村,桃花、乳酪都不见,红肿、溃烂随处有。经历了这疯狂的过山车般折腾、炼狱似的磨砺,恶梦醒来是早晨,人们不信神了,通过反思,找回自己。正是在这意义上,文革是难得的付出重大代价的清醒剂。能不读《非常十年》所纪实的文革史吗?</p><p class="ql-block"> 我很欣赏张维迎教授说的:“人类过去500年最重要的思想进步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认识到,在政府工作的人,不论是国王、皇帝还是部长,他和普通人是一样的,是自利的。”</p><p class="ql-block"> 我执着地认为世上没有阶级之别,只有善恶之分。相信人性恶,会希祈宪政,靠制度保障。相信人性善,就寄托大救星英明统治,谋百姓幸福。事实是……?</p><p class="ql-block">福州人的文革史精彩叙事――《非常十年》,福州人是非读不可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