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奇迹,历史的见证——我所见到的兵马俑

西江行龙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2日,有机会和同事们一起参观了秦兵马俑。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对于中国历史有所知又知之不多,对于秦的了解主要来自中学语文课本《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等,至于郦山、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名山文物停留在想象空间。所幸生逢盛世,承平日久,总有机会出来看看祖国的名山大川,游玩游玩历史名城。为了记录自己的平凡人生,也为方便像我一样对历史知之不多的国民了能历史,暂且以平凡人的眼光记录一下自己参观秦兵马俑时的所见,能用语言解说的略作解说,解说不清的,只好留给你想象了。</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要给你介绍一下什么是“俑”?俑是古代用于殉葬的一种陶制雕塑,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作为陪葬品的俑,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现是迄今为止数量最为庞大的(约8000件)。</p><p class="ql-block">至于俑是怎么制作的,秦皇陵兵马俑馆讲解员是这样讲解的:兵马俑通过“分段制作,模塑结合,入窖烧制,出窖彩绘”四步骤完成。</p> <p class="ql-block">秦兵马俑理论上有四个坑,位置在西安潼临,目前已开挖的有三个坑(四号坑只有界桩),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这个坑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达到14260平方米。它是三个兵马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展现了秦朝时期的军阵排列。</p> <p class="ql-block">一号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p><p class="ql-block">坑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p><p class="ql-block">根据试掘已出土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不仅为我们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以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陶俑群,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壮阔雄风,展示了秦始皇驰骋战场、一统六国的雄才大略。‌</p> <p class="ql-block">二号俑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据现地表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从试掘的情况推断,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 二号俑坑较一号俑坑的内容更丰富,兵种更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这是兵马俑二号坑中的立射俑。立射俑是动态的写实,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杰出作品,头微侧转,绷着嘴,鼓着劲,严肃认真的神情,和动作互相呼应,栩柯如生。其装束和姿态基本相同,都是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造型准确,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这是兵马俑二号坑中的跪射俑。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是保存十分完好的兵马俑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兵马俑二号坑中的鞍马骑兵俑。骑兵俑头后绾扁髻,戴皮弁。上穿齐膝长襦,下呈折形裙式,外罩齐腰铠甲,无披膊。面部,手臂,铠甲组滕上残留多处红色。下穿长裤,足蹬皮靴。左手半握,似持兵器,右手牵马状。</p> <p class="ql-block">这是兵马俑二号坑中的中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右手半握拳,左臂向前举起持长兵器。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中级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手中握剑,有的立于高级军吏俑身旁似为副手,有的立于士兵队列中似为领队。</p> <p class="ql-block">将军俑是俑坑中级别最高者,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的发现也屈指可数。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箸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则戴介帻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具有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p><p class="ql-block">将军俑铠甲的形制基本相同,前身甲较长,下摆呈等腰的尖角形,下缘及腹下。后身较短,下缘平直,仅及腰际。铠甲似整片皮革作成,前身在胸部之下,身后在腰际嵌缀鱼鳞状的小型甲片。前胸和后背部份没有缀甲片,上面绘彩,并有几朵用彩带绾结的花结。甲衣的周围留有宽边,宽边上绘有精致的几何图案花纹,有的双肩有披膊,披膊上没有嵌缀甲片,有的双肩无披膊。 将军俑穿的铠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褐黑色的甲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前胸及后背、双肩,有几朵彩色花结,华丽色彩,显示了等级的尊贵。 将军俑一般都异常魁伟,膀阔腰圆。穿红色中衣,套黑色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戴着冠。以其特有的气质给人一种指挥家的印象。雕塑家在塑造这种俑时,都在其额头上雕出一道道皱纹,显得这些将军是久经沙场,富有长期作战经验的将领。这就是秦始皇兵马俑中的将军俑。</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是一个规模较小的陪葬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这个坑位于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25米处,被发现于1976年5月。三号坑内埋藏有陶俑、陶马共72件,其中出土的64件手执长殳的铠甲武士俑可能是担任警卫职务的殳仗队。这个坑被认为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三号坑的发现,揭示了古代军队中统帅部的重要性和古代将领配备专职卫兵的传统。此外,三号坑内的布局和出土文物,如战车、兵器等,都显示了其作为指挥部的特殊性质和功能。</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四号坑是一个未完成的废弃坑,位于一号坑的中部北侧,二号与三号兵马俑坑之间。这个坑南北向横长方形,坑的北边及东、西两边的北段十分整齐、清晰,而坑的南部被河流冲垮,南边线不清。四号坑东西长48米,南北宽约96米,深4.8米,面积约为4600平方米。坑内充满了淤积的泥沙和砾石,未见回填的五花土,也未见砖铺地、土隔梁、棚木等建筑遗迹以及陶俑、陶马等文物。这个坑显然是经人工有意挖掘的,其深度和一、二、三号俑坑的深度相似,从整个建筑平面布局看,有了此坑显得布局完整,去掉此坑则二、三号坑间有段空白。因此,四号坑被认为是秦代与修建兵马俑坑有关的“取土时用的土壕”。关于四号坑的性质和时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质疑,但普遍认为它是一个未完成的废弃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