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夜话之一上院

寨坡老任

<p class="ql-block">乘凉夜话之一上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酷暑难熬,再难还得熬,再难一点就如同在火上烤,油中煎,这就叫做煎熬。人们习惯把消除煎熬的过程叫消暑或者叫乘凉,叫乘凉就有点不那么煎熬了,甚至有点享受的滋味。</p><p class="ql-block">城里人乘凉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天开上几个钟头的空调,这个城里仅限于商洛山中的城里,至于火炉般的西安市空调一天开足了劲的吹,那也谈不上享受,充其量就是降温。谁叫我们是22度商洛,你西安不服也没有办法,再不服你就来这里试凉快一下,最好是一夏,最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享受。再看看我们到底是不是你们的后花园。空调虽能降温但终究不是什么好东西,用的时间长了就得空调病,得病总归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商洛山城里的人也无法享受乘凉的快意。乡下人乘凉的办法就简单一点了,打开风扇在下午两点以后吹上个把小时也就不热了,在过去没有电扇的时候,就用扇子解决问题,那时不就有这么一首儿歌“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借不借,除非叫爷”,爷都叫了你想有多么凉快。再往深一点的山里走走,连风扇都用不上,每户人家屋里最多就放几把扇子,而扇子又多半是尘封的。中午最热时候也不出汗,最多感觉有点热,这时你摇一摇手中的扇子,便能摇出一丝丝凉意,心情就会愉悦,这样才是真正的享受,神仙的日子也就如此。</p><p class="ql-block">我现在住的地方位置有点尴尬,以前叫乡下,现在叫城里,其实就是城不城,乡不乡那种不伦不类的地方,于是,家中乘凉的工具就有了空调、电扇和扇子,只是择机而用,这样就把日子也过得不伦不类,过的颠三倒四,过得糊里糊涂的。但我始终认为这儿就是乡下,因为乡下的模样是刻在骨子里的。因此,在这酷暑难熬的时节常常就会想起儿时乘凉的那些夜晚。</p> <p class="ql-block">老家在村子的最西头,是一个大院子,里面住着本家六户人,也是我们村最大的一个家族,三辈人在过年过节时就有四五十人,热闹非凡,其他人无法想象。我家的西边是一条从后坡伸向北边的地上水渠,水渠两米多高,水渠的顶端是一眼旱井,旱井有一个暗道直通外面的水渠,但从我记事起这条水渠就已荒废了,主要作用其一就是防洪,其二就是把刘湾村和任家塬隔开,如同三八线一样泾渭分明。水渠在大伯家西北角转了个弯,与往东的大路连接上了,往东的大路伸向村里,一直能走到东乡,大路东走五六十米多出了一条岔路,向北延伸一直戳到丹江河里。在儿时的年代,向北的大路它既是路又是防护堤,但不是官路走的人少,官路在村子前面,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李白、韩愈、白居易是从上面走过的。既然不是官路到了晚上基本上就没人经过了。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家乘凉的专属地带。</p><p class="ql-block">还是盛夏时节,熊耳山的黄昏被太阳染成一片秋色,金黄金黄的,煞是好看,但在夏天还是有点燥热的感觉,因此,乘凉需得天完全黑下来才能出门。出门时大伯胳膊下就会夹一张平时用来晒粮食的席子,席子是用芦苇编的,睡在上面不小心会被刺伤的,但睡得时间长了上面会光滑如玉。十爷拿的是竹子凉席,这种席子既凉快又不刺人,我是因为要听大伯讲故事,说以很少在十爷的席子上睡。有时二伯、三伯有也会拿一张芦苇席,二伯家孩子多,一张席子挤满也挤不下。四伯也就是我的父亲,他不会在这里出现,因为他上班的单位在深山里,那儿是没有夏天的。小孩们手中只拿一把扇子就行了,婶子姐姐们每人拿一把小椅子或者小板凳,她们是不能睡在席子上乘凉的,因为席子是铺在马路上的,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马路上,大家闺秀说的就是我的姐妹们,除非是五六岁的小妹妹。扇子数十爷的最高好,那是一把用棕树叶子做成的,好处就在于又轻又大,轻轻一扇便能刮起十级台风,我拿的是父亲买的竹皮扇子,轻是轻但风没有十爷的大,其余人都拿的是用麦杆盘的扇子,形状各异,五花八门,缺点就是重,没有力气就重如泰山,就因为重,姐姐们一摇,就把大家闺秀的样子给摇歪了。</p><p class="ql-block">大路两边多是一撸粗的柳树、槐树、杨树还有榆树构树,白天树的枝叶把路面遮的严严实实,一点光都透不下来,席子一铺直接睡上去,就如上了白玉床,再摇一摇扇子,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晚上的月光如同白天的太阳一样是照不到路面的,月亮大的时候和星星多的时候地面上只是明暗有一点差别。有一年路边的一棵大树死了,路上面一处的枝条就有点稀疏,有月的时候,树叶的影子就会跟着月光悄悄地下来,有时像飞舞的蝴蝶,有时像低飞的燕子,有时什么都不像就会摆来摆去。这时兄弟们就会撵着影子乱踏乱踩,不管你怎样踩,风大的时候就是踩不到,七弟这时就会着急,三哥说你踩到了鬼影,于是七弟吓得子里哇啦就跑了回去,直接钻到七娘的怀里把没有奶水的奶头紧紧地咬着,一会儿功夫额头上出现了细细的汗滴,七弟就会进入梦乡。而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听大伯的夜话。大伯的夜话是有故事情节的,有时长有时短,但每天都不一样,从不重复,我抹不掉的记忆就是从那儿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大伯讲任家塬和上院的故事整整用了三个晚上。第一天讲的时候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因此,我就想今晚的故事可能就像这夜一样深邃无边,看不见摸不着但神秘有趣。 大伯说我们的祖先也是从山西过来的,但不是从大槐树底下来的,先祖来的时间比大槐树移民还早几百年。 大伯喝了口水,摇了摇扇子,无不自豪的说,我们的先祖可都是上过史册的大人物,在商洛志、商州志上都有记载。先祖在先秦时期为秦督道仓吏,相当于现在国家粮食部门的主管,如同今天的省部级领导。还有在三原县任工部尚书的大官,主管水利、科技、住建,交通,那可是个大官。二世祖让是个武官官封武略将军,相当于厅级干部,也是个大官。三世祖锦官至御史同样是大官,这御史可了不得,就像今天的检察长一样,专门管官的。后世还有任庆云,官不大是个知州,相当于商洛市市长,但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编写了商洛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名字叫《商略》整整八卷,我们今天看到商洛的所有市志县志都是从哪儿继承发展过来的。后来直至到了元末明初一世祖克中厌倦了官场,就效仿商山四皓过平安日子,就从三原县碑西镇迁到这里,那时这里叫凤起山也叫鸡笼寨,属东陈秀里,秀里就如同现在的街道办。一世先祖落户后起名任枣塬,等到了二世一部族人从南郑迁到东边枣园村后,这儿才叫任家塬。</p><p class="ql-block">任家塬从有的那天只有任姓一族人。后来由于本家姑娘不想远嫁,便招程姓入赘,还有买了我家祖屋的王姓人家,以至于后来还有不足十户的苏姓、杨姓,刘姓、辛姓、张姓、杨姓、林姓(现已消失),还有修南秦水库移民而来的龙姓。</p><p class="ql-block">任家塬可是个好地方,大伯每天都要说这句话。流岭河和南秦河在刘湾西头汇合后顺着村西由南向北而下,不到二里地便与丹江河团聚,然后自西向东缓缓流去。两条河流绕村而过便在这里形成三角洲一样的地带,这样的地既不怕天干也不怕雨涝,因此,也就富足了祖祖辈辈的任家塬人,同时也造就了任家塬稻花香的传奇,任家塬的稻花香只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祖入村立户后由于人丁兴旺便分为两大门户,及东长门和西长门。西长门又分出了上塬和下塬,随后的日子里下塬在悠悠历史中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有上塬一枝独秀,再后来上塬又分出了前院和上院,进驻上院的已是任家十八世,我们是上院五代,你们是六代,从我往上数四辈,也就是爷的爷爷那辈人是上院的先祖。夜深了天凉了,回去睡吧,十爷给大伯说明天再讲。</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天还没有黑,我便如热锅上的蚂蚁急躁不安了,大伯说,馍不吃在篮子里,不用着急。当然这晚还是没有月亮的,寻根问祖,有了依靠,心里比月光还亮堂,祖辈的旗帜慢慢升起,我便为我是任家塬人而自豪。 </p><p class="ql-block">上院位于村子的最西头,按照东低西高的地形来讲刚好在上面,因此就叫上院。先祖在修建上院时在任家塬以及上村下湾有着轰动效应,一次盖了三排房,中间是上房,后排是长工住房,前排是下房,六爷年轻分到了前院,但在外人眼中上院和前院就是上院,事实上也是这样,虽然六爷搬出去了,但日子过得还像一家人一样。 </p><p class="ql-block">上院的建筑和布局也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形式,大门开在东厦房的中间,厚实的木门一开一闭就是一百多年,上房在南面,一共七间,房屋结构比较讲究,清一色的格子门格子窗。位置高出下房一米多,下房在北面也是七间,但房屋结构就比较简单,普通的木门木窗。下房特别的地方还在于不仅房基比上房低,而且进门之后地面还下沉一尺多,这样住起来就有了冬暖夏凉的感觉,但唯一担心的就是夏季的大暴雨,弄不好雨水就会灌满屋子,从我记事起下排的房就进过两次水。 </p><p class="ql-block">大伯说旧时的大院和今天一样,都是政治经济的象征,也只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支撑起这个大院。不知是爷爷的爷爷还是父亲的爷爷靠什么使家族得以兴旺,使大院获得了</p><p class="ql-block">财东人家的称号,不知也罢,还好在父辈的日子里家族在没有发达,土地和家产在白狼时期,就弃置不管了,这样在土改时落了个家家贫农出身,我们这一代便是根红苗壮的祖国接班人。 </p><p class="ql-block">大伯讲爷爷辈中大爷经商,二爷当兵、三爷、四爷、六爷、十爷当了农民。大爷的经商之路正如前面说的,由于白狼的影响,到这里就画了个句号。二爷则成了传奇人物。</p><p class="ql-block">夜又深了大伯的夜话,随着上院故事的完整进入结束阶段。但这一夜我没有睡好,脑子里反复出现的问题就是二爷又有什么的传奇故事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0日宏力写于任家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