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漫步青云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优秀的学生不在优秀的成绩,而在优秀的思维方式。”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和基础学科,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置于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有关语文知识,才能从根本上学深学透汉语言文字文学。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探究,敬请专家学者赐教。</p><p class="ql-block"> 一、拓展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一个主要特质就是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展开必要的遐思。带领学生由此及彼,由现在想到未来,与孔子、屈原对话,对李白、杜甫吟诗,与文天祥九死一生、“不指南方誓不休”,与苏武到朔漠持节牧羊,与鲁迅一起喜笑怒骂,与毛泽东一起指点江山,甚至与巴尔扎克搞《人间喜剧》、与莎士比亚编演《哈姆雷特》、与托尔斯泰修改《战争与和平》……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使我们的思维驰骋到很远很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二、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既要打破以教师独占讲坛的传统教学模式,又不能片面夸大以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在师生互动、积极探索中教学,如在学习《冬眠》一文时,在揭示完课题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冬眠和睡眠一样吗?有的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样,而有的同学则马上反驳。在这些僵持不下的争论中,我就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就以上问题依据课文内容及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材料展开深入地广泛地论证,最终让学生来归纳,最后意见趋于一致:冬眠不是睡眠,它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并分别举出弄清两个概念的内含及其关系。</p><p class="ql-block"> 三、多元辐射,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来就是极其复杂而多变的,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仍然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势必就会陷入孤陋寡闻、捉襟见肘的窘境。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如在学习“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时,这本来是一个贬义词,是说听琴者笨;而毛泽东却用来批评宣传者不看对象;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生理学角度说牛听音乐产奶量高等方面来认识。</p><p class="ql-block"> 四、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而思维的逻辑性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在写议论文时,就不但要遵循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而且要有从主到次,从简到繁等逻辑顺序。</p><p class="ql-block"> 五、倡导个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语文教学要打破以往的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模式,提倡个性,提倡独特思维。因为独特思维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在具体的施教中,我们要下意识地培养和鼓励那些标新立异的学生。我们应该相信未来的瓦特和比尔盖茨就在他们之中。</p><p class="ql-block"> “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理性,充满思考,而不应停留在简单的识记和机械地答题的层面上,因为全面优化思维品质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境界。</p>

学生

思维

语文

培养

教学

冬眠

我们

顺序

逻辑性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