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意大利城市排行榜当中,威尼斯应该是排列前三之内,因为,它既有秀丽的风景,又有许多高质量的博物馆。可供各类游客游览,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整座城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大陆区域,绝大多数的市民在这里生活。另一部分就是岛屿区域,绝大多数的风光和美景集中于此。</p> <p class="ql-block">飞机抵达威尼斯,接机的出租车司机非常热情,帮我们提部分行李到停车场。汽车行驶中聊天,一位同伴是美籍,司机也有在共同地方经历,下车后,惺惺相惜,拥抱告别。</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到威尼斯,印象中,上次在威尼斯水城乘坐阿拉贡船行驶在“大街小巷”。</p> <p class="ql-block">到了威尼斯,迫不及待地品尝意大利比萨饼,并没有意外的惊喜,有更多口味的选择。在国内的比萨饼,经过改良,面食上涂更多的动物油脂,经过烘烤,类似油炸,香气四溢。而意大利正宗的比萨饼,不涂油,烤出来后,飘逸出浓郁的麦香味。我还是更喜欢麦香味,除了是绿色食品因素外,那种香气,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到威尼斯之前,同伴已经做好攻略,住在水城中央区旅社的费用是岛外的一倍以上,况且,住宿条件还更差。我们选择岛外。</p><p class="ql-block">人们在谈论威尼斯的时候经常只提到的是古城的景区,而大陆部分在外人的视野中被忽略了。比如不少人谈论威尼斯是一座没有汽车的城市,而实际上威尼斯拥有超过10万辆汽车,不过这些汽车无法在历史中心的古城区穿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大早 ,乘坐交通火车入岛。看到许多学生也是坐这趟列车,还是头回见到 把自行车坐上火车。看傻了,忘了拍张照片记录。这种绿皮通勤火车,只要10分钟就到中央城区</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大运河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运河贯穿了整个威尼斯历史中心地区。可以欣赏到威尼斯最壮丽的景色。沿岸两旁100多座古老建筑都是12到18世纪威尼斯贵族和富商的府邸。这条运河也是威尼斯古城最主要的交通动脉,每天无数船只穿行于运河之上,为威尼斯注入了无限活力。</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是威尼斯的最大运河,市内最重要的水上通衢。全长3800米,宽从30米到70米不等,深一般为5米左右。从高处俯瞰,呈横“S”形,自西北流向东南,经市区心脏地带,将威尼斯一分为二,有斯卡尔奇大桥、里亚托大桥和学院大桥横跨河上。每当大运河潮水高涨,水波拍岸,岸上富丽堂皇的宫廷与巍峨高大的教堂的建筑造型投影河上,给河面渲染上金色异彩,胜似海市蜃楼。</p> <p class="ql-block">它的历史古城区完全建立在水面之上,如同一个水上迷宫,以复杂交错的水道运河</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海平面上升 潮汐水位升高,古城的地面不断下沉等因素,让威尼斯古城近些年来多次被淹。2019年威尼斯所经历的历史性洪灾,更是让古城85%的陆地面积被淹没。</p> <p class="ql-block">在威尼斯,这种汽船就如我们的公交车一样。不同岛屿和路径有不同船号。我们初来驾到,没有方向感,对岛屿景点分布及站点也不清楚。好在两位熟悉英语人士引导下,紧跟着他们,总体没有出什么岔子,不过也有一回,因为没有在同一船舱内,造成两位坐过站。</p> <p class="ql-block">运输船靠岸时间非常短,而且人多拥挤,要提前移动到出舱门口,准备及时下船。</p> <p class="ql-block">总体来说,欧洲国家还是比较安全的,尤其是人的文明程度都比较高。</p> <p class="ql-block">到欧洲,内急上卫生间一是不好找,二是要收费,1-2欧元。手头要有零钱。我们往往会到咖啡店喝点东西,或点心店吃个甜品,借用一下卫生间。</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汽车无法通行,而绝大多数交通工具就是一种名叫贡多拉的船只。这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除了贡多拉还有一部分快艇,比如警察局的警艇、消防局的消防艇、医院使用的救护艇。为了防止快艇所形成的波浪对房屋外墙和水下木桩造成影响,这些快艇在驾驶时需要被严格限速。</p> <p class="ql-block">这位贡多拉船夫穿戴整齐,很有意大利民族风格。人也帅气、傲气,引手投足都是那样自信满满。</p> <p class="ql-block">这次到威尼斯,发现贡多拉船少了许多,生意也没有那么好。</p> <p class="ql-block">岸边,数位画家在写生。</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当地游客比较多。</p> <p class="ql-block">繁忙的运河。</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威尼斯出名的“叹息桥”。</p><p class="ql-block">叹息桥的名字是19世纪时,由英国诗人、“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拜伦勋爵所取的,囚犯们在总督府接受审判被宣判后,从总督府经由叹息桥走向死牢,他们面临的将是永别俗世,叹息桥有如隔绝生死两世,所以从密不透气的叹息桥走过时,从桥上的窗口望出最后一眼美丽的威尼斯,不禁一声长叹。</p><p class="ql-block">传说</p><p class="ql-block">威尼斯当地有一个传说,日落时如果恋人们在叹息桥下的贡多拉上亲吻对方,就将会得到天长地久的永恒爱情。这个传说使得"叹息桥"成为世界上最具浪漫色彩的桥之一。</p><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在1979年的浪漫喜剧电影《情定日落桥》中得到了演绎,在影片中,住在巴黎的13岁美国女孩罗兰聪明而且富有,闲暇时光阅读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13岁的法国男孩丹尼尔同样聪明但是很穷,酷爱好莱坞电影,擅长喜欢利用自己的数学天赋来赌马。两个孩子相见后坠入情网,但是遭到罗兰母亲的极度反对和拆散,罗兰和丹尼尔最后决定私奔去威尼斯,“在日落时的叹息桥下接吻”,以求永不分离,于是这对小情人在老绅士朱赛的帮助下,不惜一切地要达成这个心愿。这部影片的主演是1948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获得者劳伦斯·奥利弗,导演是1973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获得者乔治·罗·希尔。</p> <p class="ql-block">在叹息桥上抢位置拍照,结果另外一年轻美女也在拍,变成合影。</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通廊。</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长期是独立的水上共和国,政权由总督和议会共同掌握,兼有专制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特色。圣马可大教堂据说是因埋葬了耶稣门徒(使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大教堂,威尼斯随处可见这位显赫的圣马可。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难。</p><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因圣马可大教堂而得名,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威尼斯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呈长方形。广场四周分布着许多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各种风格的建筑,主要有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拿破仑翼大楼等。</p><p class="ql-block">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赞叹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同时,他下令把广场边的行政官邸大楼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宫,还建造了连接两栋大楼的翼楼作为他的舞厅,命名为“拿破仑翼大楼”。</p> <p class="ql-block">雄伟壮丽的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圣马可大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立面的尖拱、飞扶壁和细长的窗户,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这些建筑上的特色让人惊叹不已。圣马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内部墙壁上用石子和碎瓷镶嵌的壁画;一是大门顶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驰着的骏马。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这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仅此一点,便是独一无二。其次,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在场上格外显眼的钟塔高达97米,建于15世纪。每到整点的时候,两个机械人就会用槌白动敲钟报时,整个城市都可以听见钟声。登上大教堂边上一座高近百米的高塔。纵目远眺,威尼斯全城,尽收眼底,一片红褐色的屋顶,一眼不见尽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总督宫殿位于圣马可大教堂旁边,建于14世纪,是威尼斯总督的住所。它在1923年成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融合了哥特式和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总督宫其华丽的外观和精细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曾是强盛而富庶的威尼斯共和国的政府办公楼与总督官邸,现如今它成为了一座奢华的艺术博物馆。你可以沉浸在这个古老的宫殿中,领略威尼斯共和国的光辉岁月。</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钟楼(意大利语:Campanile di San Marco)位于圣马可广场的附近,靠近圣马可教堂的前方,为威尼斯的地标之一。圣马可钟楼高98.6米,构造简单,下半部是由砖块构成的巨大柱状建筑,每边长12米,高50米;上方则为拱形钟楼,共放置了5座钟,拱形钟楼的上方是方形建筑,外墙分别由狮子与威尼斯的女性象征(正义女神,la Giustizia)所妆饰。历史钟楼的最上方则是金字塔状的尖塔,而尖端上则放置了一个金色的天使加百利形状的风向标。现在看到的圣马可钟楼造型是在1514年建造的,不过圣马可钟楼后来在1902年突然倒塌,后来在1912年重建完成。</p> <p class="ql-block">午餐就在总督府下面的餐馆就餐。我点了龙虾,20欧左右,小清龙半只,不难吃,不过,龙虾鲜度不够。</p> <p class="ql-block">海鲜套餐就是几只虾、青菜加上虾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牛肉套餐。</p> <p class="ql-block">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出来,将他藏在一层一层的肉制品下,运回威尼斯,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从此,威尼斯到处是狮子。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一眼望去,总督宫上也少不了圣马可和他的狮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这座浮在水上的城市,拥有无数的文化瑰宝,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是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这座大教堂不仅是威尼斯的宗教中心,更是建筑和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正门上方是五个拱门,每个拱门上方都装饰着色彩斑斓的镶嵌画,描绘了圣马可的故事。这些镶嵌画不仅展示了中世纪艺术的精美技艺,还叙述了圣马可遗体从亚历山大运回威尼斯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无论壁画或者是雕塑,无与伦比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耶稣升天圆顶(Ascension Dome)</p><p class="ql-block">耶稣升天圆顶位于大教堂的正中央,描绘的是耶稣基督在复活后四十天升天的场景。圆顶的中心是耶稣被天使托举着升天的形象,他的面容慈祥、充满神圣的光辉。圆顶周围描绘了众多圣徒和天使仰望耶稣升天的场景,背景同样由金色镶嵌画覆盖,突显了场景的神圣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耶稣升天象征着他完成了在世间的使命,并返回天父的怀抱。这个圆顶的镶嵌画不仅描绘了这一关键的宗教事件,还展示了信徒对耶稣的崇敬和信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地板由各种颜色的大理石拼接而成,形成复杂而美丽的图案。这些地板不仅展示了威尼斯高超的工艺,还为教堂增添了华丽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祭坛华盖(Pala d'Oro) </p><p class="ql-block">在主祭坛上方,是举世闻名的“黄金祭坛屏风”(Pala d'Oro)。这是一个用纯金和宝石制成的华丽屏风,镶嵌着1300多颗宝石和珍珠。它是11世纪至14世纪期间逐步完成的,展示了耶稣基督和诸圣的形象,是中世纪金工艺术的杰作。</p><p class="ql-block">Ciborium是覆盖在祭坛上的华盖或小亭子,通常由四根柱子支撑,位于主祭坛上方,用于标示和保护祭坛。圣马可大教堂的ciborium与其他大教堂中的设计相似,装饰华丽,突显祭坛的神圣性。</p><p class="ql-block">Pala d'Oro(黄金祭坛)是教堂的珍贵艺术品,展示了威尼斯的财富和工艺,而ciborium(祭坛华盖)则标示和保护着主祭坛,象征着神圣的庇护和荣耀。通过了解这两者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可以更全面地欣赏圣马可大教堂的建筑和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马尔恰博物馆(Museo di San Marco)</p><p class="ql-block">马尔恰博物馆位于圣马可大教堂的上层,开设于19世纪末,是为了展示和保存大教堂内部和外部的一些重要文物和艺术品。</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最著名的展品之一是圣马可之马的原件。这四匹古罗马时期的铜马雕像最早可能来自希腊,后来被带到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被威尼斯掠夺,现被保存在博物馆内, 复制品则展示在大教堂的正面阳台上。</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还展示了许多拜占庭和中世纪时期的艺术品,包括镶嵌画、雕塑、圣器和宗教物品。一些大教堂的建筑模型和相关历史文献也在博物馆中展出,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大教堂的建造历史和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欧洲人点蜡烛祭拜。</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金库的珍贵展品(Treasury)</p><p class="ql-block">金库中保存着许多重要的圣器和圣遗物,这些物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由于威尼斯与拜占庭帝国的密切联系,金库中保存了许多拜占庭时期的珍贵文物。金库需要单独购票参观,建议提前购票并预留充足的时间来细细欣赏每一件珍宝。</p> <p class="ql-block">对于炎热的南欧,大量建通廊结构建筑非常利于遮阴。</p> <p class="ql-block">视频:水中之城—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这次到威尼斯学院美术馆,恰巧遇到双年展,增加参展的是美国著名画家德库宁的作品,因为我不是美术业内的人士,所以,之前我从没有听说过。</p><p class="ql-block">回国后,查阅了资料,方有些许了解。照葫芦画瓢,搬到文章中。</p> <p class="ql-block">从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搭乘大运河上的驻往黎多桥方向的水上巴士,不用十分钟,即可到达威尼斯艺术学院美术馆。它耸立于木造的学院桥旁,依大运河河畔巍峨挺立,它的前身是教堂及修道院。</p><p class="ql-block">馆内藏有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名画,述说着往昔盛极一时的威尼斯共和国华丽而缤纷的传奇。</p><p class="ql-block">十五世纪,威尼斯共和国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为欧洲最繁荣的城邦,因受开放风气的影响,发展处异于佛罗伦萨、罗马的独特绘画世界。</p><p class="ql-block">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前身为威尼斯“画家及雕刻家学院”,在1750年由画家皮耶翠塔创立,六年后,改由画家提也波洛任院长一职,馆务才正式运作。开始收藏威尼斯画派的作品,与不少十八世纪的经典名画。</p><p class="ql-block">1789年,威尼斯杯拿破仑占领,结束了威尼斯共和国长达千年的历史。在拿破仑的统治下,依据其占领政策,废止了天主教堂、修道院,因此宗教团体等所收藏的美术作品均被迁移到美术学院存放。1807年,改组后的艺术学院美术馆,为容纳日益增多的收藏作品,遂迁移至现址(原址为圣玛丽娅•沙露蒂教堂)</p><p class="ql-block">从1807年开始,艺术学院美术馆成为威尼斯画派的重镇,且开始收集各界名作:1816年收入罗拉模•柏林伯爵的珍藏品,1838年罗拉模•克塔里尼伯爵的藏画,1850年收入菲里契塔•列尼耶伯爵夫人的经典名藏,与从国外收集的名画:如吉奥乔尼的《暴风雨》、寇斯梅•托勒的《圣母与圣婴》等。十九世纪末,艺术学院美术馆的馆藏已名闻全意大利。</p><p class="ql-block">1882年,美术馆与美术学院分开管理,于是,以收藏威尼斯画派为首务的美术馆正式成立。之后,经由各界的热心收集及赠予,收藏作品持续增加,现在,馆藏书量已经超过了一千件以上。虽然它随着威尼斯的起落走过了漫长的二百四十年,但艺术学院美术馆却仍闪耀着夺目的光华,吸引世界不断的游访。</p><p class="ql-block">前弟列•贝里尼描写祭典盛世的风俗画《圣马可广场的行列》、委洛内些长达十三公尺的巨幅油彩画《利维家的盛宴》及吉奥乔尼谜一样的名画《暴风雨》等都是艺术学院美术馆的珍藏精品。这些从十五世纪后半期至十六世纪末威尼斯画派的经典作品,将威尼斯当年绚烂、奢侈的民俗风情一一道出。</p><p class="ql-block">另外,艺术学院美术馆里亦收藏了十八世纪威尼斯画派的名作。这时已失去旧时荣光,逐渐踏上衰退之途的威尼斯,在画家卡纳雷托及提也波洛优雅的笔下,别有一番风韵。他们细致的画风与同时代的威尼斯作曲家维瓦第优雅的音乐旋律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威尼斯的历史、文化及其精神世界,透过画家们的笔触,点点滴滴地被融入威尼斯画派的绘画之中。而今,这些优美典雅的伟大作品齐聚威尼斯艺术学院美术馆,喃喃述说水都威尼斯无与伦比的魅力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在美术馆外面等候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进入美术馆,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匆匆看一遍,拍摄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并查阅资料,做课后作业。</p> <p class="ql-block">在欧洲,这种场景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在给学生讲解作品。</p> <p class="ql-block">丁托列托</p><p class="ql-block">《圣马可遗体的发现》1562—156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圣马可的故事》系列中的一幅,同样保存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的《圣马可拯救撒拉逊人》,以及保存在米兰布雷拉美术馆的《圣马可遗体的发现》也属于这个系列,它们都是为圣马可学校的教规厅所画的。这三幅画的订购人是时任圣马可学校校长的著名医生托马索·朗格内,他经兄弟会许可,将它们委托给丁托列托来创作。</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亚历山大的基督徒从火葬柴堆上成功窃取圣马可尸体的片段。在火葬即将举行的时刻,天空突降暴雨,熄灭了火焰,也赶跑了迫害圣人的异教徒。圣马可身后以手扶头的人物正是订购人托马索·朗格内。画面背景的风光引人入胜,建筑物的图样可能与桑索维诺为重建圣马可广场而画的草案相似。深度的透视和强烈的光线反差,渲染了画面的空间感,扩大了这件令人意外又神奇的事情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在理性层面,更在感性层面引起了观众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提香</p><p class="ql-block">《圣母与圣婴》 约1560</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为个人信仰而作,尽管有些学者怀疑这幅画是仿制品,原作出自另一位艺术家之手,但评论界多数人还是认为它是提香的原创。的确,有大量作品与它相似,这些复制品的存在考验了提香在这幅作品中的造诣。其中比较有名的有17世纪皮耶罗·达雷特的一幅版画,还有帕多瓦尼诺的一幅稍有变化的作品,后者现今保存在帕多瓦主教教堂的圣器储藏室里。在反射光和 X 射线的检测下,提香是原创者这一点已被认可。毫无疑问,快速而重叠的笔触在提香16世纪60年代的作品中颇为典型。而且,这幅画与保存在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的《圣母与圣婴》.以及保存在威尼斯圣萨尔瓦多教堂的《天使报喜》这两幅提香的作品笔法一致。与《天使报喜》的相似之处除了画面结构之外还有细节刻画,譬如对背景中细节的处理。两幅画的背景都有火光,让人想起燃烧的荆棘(《圣经》中,摩西看到一片燃烧的荆棘,并在此地蒙召。耶和华在荆棘和火焰中,把"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领出来"的使命交给了摩西)。在特殊射线的照射下,人们看到这幅画是提香在一张已经用过的画布上所画,而之前画面的主人公可能是祈祷的抹大拉的玛丽亚。</p><p class="ql-block">左侧的背景里闪耀着神圣的光芒,微颤的光线照亮圣母温和优美的形象。这神圣的光芒似乎是荆棘燃烧的火光,象征着圣母永恒的童贞。</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起初放置在威尼斯圣玛利亚大教堂内殿右侧的礼拜堂里。画面中圣约翰左脚所踩的石头上有画家的签名" ticianus "。这幅画不仅被同时代的人喜爱和推崇,也因其图案的精美设计和色彩的巧妙运用流芳至今。主人公施洗者圣约翰动作优雅端正,引人注目,他背后柔美的自然风景被湍流犁出一道</p><p class="ql-block">痕迹。占据作品整个左半部分的深色峭壁仿佛更加凸显了圣人形体的强大有力,与传统意义上因遭受苦难而消瘦憔悴的约翰形象不同,人们可以从他的力量里感受到他的威严。</p><p class="ql-block">托斯卡纳画家曾与维罗纳画家有过激烈争论,质疑提香过分重视色彩色调而缺乏构图和设计的才能。提香在这幅画中将精湛的设计与丰富的色彩完美结合,对质疑做出最好的回答。提香在1565年左右还创作了一幅同主题但表现形式截然不同的画作,现存于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位于西班牙马德里市)。1737-1738年,安东尼奥·瓜尔迪受施兰伯格元帅之邀,绘制了另一幅仿品,现存于都柏林的爱尔兰国家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贝利尼《圣约伯教堂装饰屏》</p><p class="ql-block">1478-1488</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本来是为威尼斯的圣约伯教堂和卡纳雷吉欧的圣贝纳迪诺教堂所画。画面里,圣母玛利亚坐在宝座上,左边是圣方济各、施洗约翰和圣约伯,右边是多明我会修士塞巴斯蒂安和圣卢多维克·德图卢兹(方济各会主教)。在画面中下部,宝座的台阶上,可以看到画家的签名" ioannes bellinus "。这幅装饰屏是画在13块木板上的,本来有拱架,但是在1814至1818年间自教堂移出时,大画板在约50厘米高的地方被切成两半。虽然画面里两个专门负责消灾的圣徒塞巴斯蒂安和约伯让人联想到1478年的瘟疫,但是对于这幅画的创作时间至今仍存争议。</p><p class="ql-block">人物的布局和大小符合精确的几何学原理:宝座两侧的两组圣徒不挤在一起,也不像三联画一样并成一排,而是呈三角形分布,三个演奏乐器的天使也是如此,他们表达了画家对音乐之神圣约伯的敬意。宝座上的圣母统领全局,圣母的形象仍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表达了画家深沉的人文主义情怀,与此同时,这里的圣母也有一种如同拜占庭王后般的盛大堂皇</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画派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的奠基者是两大美术世家--维瓦里尼家族和雅可布·贝利尼家族。贝利尼绘画世家共有父子三人:雅可布·贝利尼(1400~1470),其子贞提尔·贝利尼(1429~1507)与和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贞提尔与乔凡尼自小都向父亲学画。哥哥成名较早,不久成为威尼斯共和国的公职画家。1479年被派往君士坦丁堡,专门为苏丹王宫画肖像,名声远扬。历史上一幅著名的《圣马可广场上的行列》即是其重要代表作。其弟乔凡尼·贝利尼曾长期受宗教团体所托,专事宗教画,他的艺术成就是同时代人中最显著的。乔凡尼·贝利尼接近曼特尼亚,也很崇拜他的艺术(曼特尼亚的妻子是乔凡尼的姐姐)。可是乔凡尼的艺术成就要远胜于他的这位老师。丢勒称他是威尼斯最有修养的画家,在多才多艺上,可以与达·芬奇并驾齐驱。这一幅《忘形状态的圣弗朗西斯》也许能为我们提供这一评价的例证。</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绘于1485年。圣弗朗西斯在郊野一角甘受苦行生活的清贫。画面景物可信,色彩饱满,无半点虚饰的成分。圣弗朗西斯(旧译圣方济)原是意大利阿西西一个呢绒商的儿子。1198年曾参与阿西西起义。1202年,在一次作战中被俘。3年后,不再参加政治斗争,与友人组织新修会,成为天主教方济各会的创始人之一。这种教会团体主张过清贫节欲的苦行生活。他自己也粗服淡饭,一心苦修。平时,他手托乞食钵,赤足云游四方,劝人弃绝尘世一切欲念。历史上奉他为清贫福音的发起者,为宗教所宣扬的圣者榜样之一。贝利尼着意于表现圣弗朗西斯在荒郊结庐孤居,麻衣素食的生活情景。在一个山洞前以几根树杆编成栅门。简陋的书桌上放着经书与骷髅,他正面对着大自然出神。画家说他处于忘形状态,也无可厚非,因为宗教狂热者的忘形往往是心理上迷惑的变态反映。乔凡尼·贝利尼把这个历史人物作了真实的构思。在这里,构图采用写实主义手法,色彩自然生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丽斯.博尔多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总督呈交戒指》 约1545</span></p><p class="ql-block">巴丽斯.博尔多内曾为圣马可学校创作了描述圣马可生活片段的一系列画作,这幅画是其中之一。这幅画描绘了14世纪的一个传说,一个牧人为威尼斯总督带来一枚戒指,这枚戒指是前一天晚上圣马可赠与他的。故事是这样的:圣马可、圣乔治和圣尼古拉在牧人的陪伴下远航,途中突降暴风雨,打翻了一条载着恶魔的战船,这些恶魔正准备去摧毁城市。按照传统,戒指应该被收藏在教堂的宝库里。画家在这幅画中既使用了冷色也使用了亮色。背景的建筑一方面与总督宫相似,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画家是在塞巴斯蒂亚诺·塞尔里奥的作品里得到的灵感,特别是楼梯的结构,是直接根据他的著作《建筑全书》的讲解所画的。在总督周围,画家描绘了一些议员,在左边可以看到学校校长和一些兄弟会成员。这幅画是画家的重要代表作,是在背景里将舞台布局与建筑布局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在当时的威尼斯艺术作品里非常少见。</p> <p class="ql-block">利末家圣宴 .</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委罗内塞- paolo veronese作品名称:利未家的晚餐(最后的晚餐)- feast in the house of levi</p><p class="ql-block">作品尺寸:1280x555厘米作品年代:1573</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现收藏于:</p><p class="ql-block">油画《利未家的晚餐》(1573年,1280x550厘米)是威尼斯画派画家保罗·委罗内塞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保罗·委罗内塞《利未家的晚餐》的原名是《西蒙家的圣宴》,表现的是基督被叛徒犹大出卖后,和众门徒在西蒙家过逾越节用最后晚餐的情景,这是众所周知的充满悲愤气氛的场面,但画家委罗内塞完全不受宗教容的羁绊,把最后的晚餐描绘成富丽堂皇的、具有浓厚的世俗生活趣味的欢聚大场面。文艺复兴盛期典型风格的雄伟建筑占满了整个画 面,在画面下部三分之一处,富丽典雅的厅廊之间,丰盛的餐桌旁不但坐着基督与众门徒,还有金发华服的贵妇,穿着入时的达官显贵以及乐师、士兵、司厨与仆人,构成色彩斑斓的人流。基督与圣徒的形象在画面上并不引人注意,画家委罗内塞着意表现的是威尼斯现实生活的壮丽与欢乐,为了渲染节日般的热闹气氛,委罗内塞还把侏儒、小丑与醉汉以及良驹、宝狗、猿猴这些与宗教完全无关的人与动物全都搬上画面。这种极端的世俗化、风俗化的表现反映着委罗内塞的人文主义思想,将宗教的神涵义完全当作儿戏,委罗内塞为此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讯,委罗内塞虽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来为自己辩护,最终还是把画的题目改为《利未家的晚餐》,因为《圣经》中有一个税吏叫利未,一次基督在讲完道以后经过税关时,利未把基督领到家中,大摆宴席,招待基督及其门徒,在这个宴席上好多税吏和罪人与基督同桌共饮。这才结束了这场官司。</p> <p class="ql-block">伊科波·罗布斯蒂,常被称为丁托列托,《圣马可的奇迹》1548年,布面油画,高415厘米,宽541厘米,威尼斯</p><p class="ql-block">这幅丁托列托的作品表现的是,威尼斯的主保圣人来援助一个因虔信圣马可而受到折磨的奴隶。奴隶躺在地上的十字架上,周围是一些试图把他鄉起来的行刑者,但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徒劳。</p><p class="ql-block">正如泰奥菲尔。戈蒂耶(Theophile Gautier)(1885 年)所写,“钉子弯曲,锤子折断,斧头碎裂•…这些比人类更仁慈的刑具在施刑者手中钝化。惊讶而好奇的人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p><p class="ql-block">法官从高处的席位俯身察看,为何自己下达的命令没有被执行。</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圣马可从天而降,赶来解救信仰他的人。圣人身边没有云,没有翅膀,也没有小天使,没有任何在宗教主题绘画中常见的浮空方式。这个强健的、肌肉如运动员般发达的、身型魁梧的形象,像投石器发射的石块那样冲破大气,令画面产生了极其独特的效果。这幅画具有如此喷薄而出的力量,看起来实实在在的圣人就浮在眼前而不跌落,这是一个真正惊人的壮举”。</p><p class="ql-block">《圣马可的奇迹》画的是基督教还未被统治者承认的年代的故事:一个奴隶信徒被异教徒 (在基督教的精神世界里,凡不信该教的,都被称作异教徒)们抓住,在刚要被虐杀的时候,圣马可(威尼斯城的守护神)从天而降,拯救了他。</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圣马可的形象代表了威尼斯,全画的主题就象征威尼斯的独立与它那拯救基督徒的重大任务。 画的构图在所有文艺复兴杰出的画家中都是罕见的。被虐待的奴隶的倒卧姿态,从上倒挂下来的圣马可的身躯,显示了画家在表达急速运动中的人体透视缩形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暴风雨》 乔尔乔内是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以风景人物画最为见长。他的画大多充斥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其中以《暴风雨》这幅画最为突出。 《暴风雨》(The tempest,约1505)是乔尔乔内艺术成熟后早期的一幅风景画的代表作。它第一次把人物置于从属于风景的描绘的地位因此被认为是西方美术中第一幅风景画。画面中遥远的天边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呈现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紧张阵势。中景的小城以浅色调映衬在远景上,只出现了其中的一个局部,还有一条小溪蜿蜒流过。近景出现了人物,是一个正在给婴儿哺乳的裸体少妇、婴儿和一位英武的男子,少妇的目光正看向画外,而男子却是在注视着远方,含义至今不明。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却表现得非常镇静安逸,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暴风雨的来临。</p><p class="ql-block"> 从整个画面来看,风景的描绘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已经成为了创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而人物则降到了陪衬的地位,这也表现了风景画最终走向独立的趋势。总的来看,这是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油画,从这里可以看出乔尔乔内一贯的风格,如对人间充满想象力,具有宗教的神秘意味,有着丰富绚丽的色彩、抒情的诗意以及表现人物与自然的融合。 创新人物画 乔尔乔内不仅善于描绘风景,人物造型也很有新创。他吸取了达芬奇艺术特别重视的烟雾状笔法和含蓄表情,使自己创作的人物形像既有恬静优雅的神态,又有微妙丰富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洛伦佐·洛托(Lorenzo Lotto)《书房中的绅士肖像》(Ritratto di giovane gentiluomo nel suo studio),布面油画,97×110cm,1556年 ©G.A.VE Archivio fotografico- foto Matteo De Fina 2022/su concessione del Ministero della Cultura</p><p class="ql-block"> 洛伦佐·洛托(Lorenzo Lotto,1480?-1556年),意大利画家。虽然受到贝利尼和乔尔乔内的影响,洛托是个性最独特的威尼斯画派画家。他创作了一些著名的宗教绘画,但他的主要成就来自现实主义肖像画。他的肖像画能够准确地捕捉人物的个性,多数采用冷色调制造发光效果,常常使用柔和的光影塑造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洛伦佐·洛托是威尼斯画坛上一位不随波逐流、终生怀才不遇,被人们称作是流浪和孤独的画家。洛托出生在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就性格怪癖,不善交际爱旅游,去过意大利的许多地方,见识过许多著名美术家的作品。他29岁去过罗马,结识过拉斐尔,目睹过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天顶画,但这一切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他认为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虽然无上荣光伟大,但与他无缘。45岁重又回到威尼斯,一直住到69岁,虽年已古稀,还像以往一样愤愤不满地继续外出旅行,直到72岁才隐居罗马一个寺院度其孤独残年。</p><p class="ql-block">在洛托的画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数孤傲正直,富有个性;他画中风景多作重峦叠嶂、深山幽谷;在画中常运用强烈的光和响亮的色彩,使画面色调高昂;画中形象塑造,写实中略有夸张的表情,使画中人物个性更为鲜明。</p><p class="ql-block">这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系列肖像画中的一幅,这一系列肖像诞生于画家在威尼斯的主要创作期,几乎每幅画的人物都占据画面的四分之三,周围的环境描绘细致,一些细节明显具有象征意义。这幅画画的是一位身着深色服装的青年绅士,他手捧书籍却目光涣散,似乎被一种不为人知的忧郁思绪缠绕。光从右侧打来,照亮了人物苍白的愁容和他面前凌乱的书桌。桌面上有玫瑰花瓣,有变色龙,最左边有圆号和诗琴,这些元素也许是对人物性格的暗示。学界对这幅画的解读众说纷纭,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这位青年一定是在生活的某个方面开启了新的篇章。他身份不明,有人猜测他是亚历桑德罗·乔多力,即在1528年4月1日和洛托一起签署塞巴斯蒂安·赛尔里奥遗嘱的人。签署遗嘱这件事发生在威尼斯一座名叫圣若望与圣保罗的多明我修道院里,画家洛托曾经在此做客。青年忧郁的表情和苍白而僵硬的修长手指,突显了这幅画深度的紧张感。这幅画从心理学角度看,反映了画家强烈的内心反省,画家也因此被认作现代肖像画的先驱。桌上的爬行动物可能是变色龙,暗指人物改变生活的决心。或者根据当时忧郁症的说法,蜥蜴这种冷血动物的形象反映了这位青年的天性,即更喜-欢埋头读书而不是参加射猎和音乐等社会娱乐活动。玫瑰花瓣可能代表一种告诫,告诫人们不要被昙花一现的美丽迷惑。另外,16世纪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在自己的房间撕下花瓣有益于忧郁症的治愈。根据这个说法,画面中的青年可能是忧郁症患者。</p> <p class="ql-block">达·芬奇的水墨画《维特鲁威人》来自他在成年时期保存在手边的众多笔记本之一。书中还附有用镜像文字写的注释,内容是公元前1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一本关于建筑的书中提出的理想的人体比例。这幅画说明了维特鲁威的理论,即理想的人类可以适合圆形和方形这两个不可调和的形状。达·芬奇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画了一个男性形象在两个重叠的位置——一个是他的手臂伸展成一个正方形,另一个是他的腿和手臂展开成一个圆圈。这幅作品不仅显示了列奥纳多理解重要文本的努力,也显示了他对这些文本进行扩展的愿望。</p><p class="ql-block">他不是第一个阐释维特鲁威概念的人,但他的画后来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原因是它将数学、哲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似乎是文艺复兴的合适象征。这幅画现在被存放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通常不会在那里展出,而是保存在一个有气候控制的档案馆里。</p> <p class="ql-block">转载:</p><p class="ql-block">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其画名是根据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家维特鲁威(Vitruvii)的名字取的。</p><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比例精准度最高的人体图"维特鲁威人",以人体张开双手模拟成十字架的构图,和外围的圆框共同形成一个内十字外圆形的象征符号。十字架在当时被视为教会及男性的代表,圆形就是圣杯及女性,两者合起來象征阴阳和谐。人体中自然的中心点是肚脐。因为如果人把手脚张开,作仰卧姿势,然后以他的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那么他的手指和脚趾就会与圆周接触。不仅可以在人体中这样地画出圆形,而且可以在人体中画出方形。即如果由脚底量到头顶,并把这一量度移到张开的两手,那么就会发现高和宽相等,恰似平面上用直尺确定方形一样。怎么样,很奇妙吧!其时更有趣的还不仅如此,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才是重点。黄金分割即“0.618”,这个比值因具有美学价值而被古希腊美学家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因为凡符合黄金分割律的形体总是最美的形体。比如:身高除以肚脐到地面的距离,肩膀到指尖距离除以肘关节到指尖距离,臀部到地面距离除以膝盖到地面距离都是黄金分割。</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就会发现黄金分割不仅和我们人类、更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p><p class="ql-block">系。人体最适应的温度乃是用黄金分割率切割自身的温度,因为人正常体温是37.5度,它和0.618的乘积为23.175℃,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向日葵花盘和松果的螺线、植物茎干上的幼芽分布、种子发育成形和动物犄角的生长定式,遵循着黄金分割率。</p><p class="ql-block">优美动听的琴音,如贝多芬、 莫扎特、 巴赫、巴托克、德彪西、舒伯特等在他们的音乐里流淌着黄金分割的完美和谐。在乐章、节中、乐曲中的大小高潮大都处在乐曲的5:8的交叉点上。五角星中线段的比率都符合黄金分割率,这使得它成为了黄金分割的首要代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五角星总是被作为美丽与完美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金字塔的几何形状有五个面,八个边,总数为十三个层面。由任何一边看入去,都可以看到三个层面。金字塔的长度为5813寸(5-8-13)。无论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还是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它们的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竟然完全符合1比0.618的比例。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正面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是8:5,它的每一扇窗户长宽比例也是如此。 黄浦江东岸的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塔身高达468米。纽约联合国大楼在建筑设计中所运用的黄金分割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得不佩服造物者的神奇,同时感叹人之于大自然的渺小,也许我们根本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我们所能做的只不过是细心研究身边的事物,试图发现大自然的秘密,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创造奇迹.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我们才会领悟到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所扮演的倒底是什么角色.</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七幅系列画作中的一幅,以圣马可的故事为主题,放置在圣马可学校的阿尔贝托厅。该系列画创作开始于15世纪末,由乔瓦尼.贝利尼和格提烈.贝利尼父子负责创作,他们去世后,作品由乔瓦尼.曼苏埃提接手。曼苏埃提是格提烈·贝利尼的合作者和追随者,如此便确保了这组作品风格上的连贯和统一。1527年,曼苏埃提去世后,这一系列的最后两幅画分别是由巴利斯.博尔顿和雅各伯.帕尔玛完成的。1806年圣马可学校被查封,这一系列作品散失在威尼斯、米兰和维也纳;</p><p class="ql-block">1919年,维也纳归还了部分画作;1994年,这一系列作品被重新放置在学院美术馆里,还有两幅至今仍保存在米兰的贝雷拉美术馆。这幅画是1525年圣马可学校校长安东尼奥.马伊斯特里向曼苏埃提订购的。在画家辞世时,这幅画除了一些人物头像外,已经基本大功告成。人山人海的画面分为三个场景,场景与场景之间是密密麻麻形态各异的建筑。</p><p class="ql-block">中间的场景描绘了圣马可在做弥撒时被敌人俘获的情景。他在亚历山大饱经折磨,被绳子套着脖子在大街上拖拽着。这时,一场及时的冰雹赶跑了施刑者,让圣马可的同伴有机会带他的尸体并举行隆重葬礼。</p><p class="ql-block">凉廊下的这些人是埃及的基督徒,他们正在密谋陷害圣马可,因为担心这位虔诚的圣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追随者。</p><p class="ql-block">在受此折磨之前,圣马可曾被监禁,在监狱里一个天使降临,告知他即将重获新生。当圣马可感激耶稣并祈求耶稣接受他的灵魂时,救世主耶稣对他现身,向他致意并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愿你平安,马可,我的布道人。"</p> <p class="ql-block">波代诺内</p><p class="ql-block">(辛福的查士丁尼与两个牧师和圣徒)</p><p class="ql-block">1532</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画家在威尼斯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个装饰屏是1532年以100杜卡被订购的,是为菜园圣母院雷尼尔礼拜堂的祭坛而画的。幸福的查士丁尼在1690年被封为圣徒,也就是画面中向圣人卢多维克.达托洛萨、圣方济各、施洗约翰和贝纳迪诺祈祷的那名男子。身着深蓝色服装的两位修士是圣乔治草岛上的牧师,他们正在菜园圣母院举行祭礼。据推测,这幅画可能取代了圣乔治草岛上一幅同主题的装饰屏。画面有序的结构和人物拉长的、扭曲成螺旋形的形体都表现了画家对矫饰主义的推崇。</p><p class="ql-block">波代诺内的绘画风格给16世纪上半叶的维内托艺术文化领域带来一次革新的高潮,它在某些方面与当时的趋势背道而驰:与乔尔乔内具有诱惑力的忧郁主义和提香强烈而明快的色彩主义不同,波代诺内的作品多用速写和符号,既清晰明了又让人印象深刻,有一种强大的视觉力量,具有矫饰主义风格的特征。</p><p class="ql-block">施洗约翰强健的体魄在画面中显得格外醒目。他正在递呈献祭羔羊,身体不自然地扭曲,使画面构图有种向右偏的不对称格局。</p> <p class="ql-block">西方美术和中国画有很大差别。油画讲究构图,场景透视,结构造型,色彩及光影。20世纪前是西学东渐,之后,感觉是“东学西渐”,主观和意识的占主导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次到学院美术馆,刚好遇到双年展,展出的是著名画家德.库宁的作品。之前,对他一点都不知道,查阅的许多文章,稍微归纳一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廉·德·库宁</p><p class="ql-block">1904年4月24日-1997年3月19日</p><p class="ql-block">荷兰籍美国画家</p><p class="ql-block">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p><p class="ql-block">威廉·德库宁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曾在鹿特丹美术学院学习。1926年他来到美国,最初依靠粉刷房屋和商业设计为生,直到1936年才开始从事专业美术创作。</p><p class="ql-block">德库宁对抽象艺术的探索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他的艺术题材广泛、画风多变。上世纪50年代早期,德库宁完成了著名的女性题材系列作品的创作50年代后期他又回归到名的女性题材系列作品的创作。</p><p class="ql-block">他将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绘画行为之中,把激进艺术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即使是极端的绘画作品也具有艺术美感,试图唤醒人们心中一种与所有生命事物的内在关联感。</p><p class="ql-block">德库宁的艺术根植于对前代艺术家的探索。他曾经十分崇拜毕加索,转向抽象风格创作后,才逐渐摆脱了立体主义的影响,逐渐运用粗犷的大笔触和狂放富有激情的色渐运用粗犷的大笔触和狂放富有激情的色块组成抽象画面。</p><p class="ql-block">“精神上,我总是随心所欲、任其所为,艺术似乎从未使我心如止水,有些画家包括我自己在内,不愿安坐于风格之中。”这是德库宁对艺术的理解,也是他的理论指导。</p><p class="ql-block">德库宁油画作品将明亮的色彩,狂暴的笔触,丰富的肌理和饱满激烈的情绪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德库宁作为当代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其作品内部所具有的“感性化"、“身化”、“物性化"及“暴力性"几个特征,构成了作品的当代性,在美术史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向中占有独特地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的视点停留在深色时,仿佛亮色是动的,亮色正在侵吞深色。当我们的视点停留在亮色时,仿佛深色在翻腾着侵噬着亮色。</p><p class="ql-block">从视觉心理层面上看这种消融产生的运动感,是通过笔触实现的。这种笔触不是通过理性的设计,而是完全感性的释放。</p> <p class="ql-block">德库宁的绘画是一种歇斯底里激情下的偶然性产物,强调绘画本能因素,是本能的呈现。此外,他的画风与众不同,并不像其他“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那样彻底地放弃形象。而是始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画面图形的具象性,即使是最为抽象的画面也被安排得精致而富有视觉魅力,从而将现代主义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p><p class="ql-block">德库宁的作品在具象与抽象形象之间,孕育了他特殊的艺术风格。这种抽取形象又解构和重组构成了绘画的形式美感,也是感性的体验生活的情感。德库宁绘画将感性、理性、主观和客观相联系在一起,把生活的情感抒发到画面中去。</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代艺术大师,德·库宁以多样的艺术语言色彩,素描、雕塑等形式留给我们观者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感悟,艺术总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但是正如德·库宁所言, 艺术是一种“理解生活”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库宁的艺术根植于对前代艺术家的探索。他曾经十分崇拜毕加索,转向抽象风格创作后,才逐渐摆脱了立体主义的影响,逐渐运用粗犷的大笔触和狂放富有激情的色渐运用粗犷的大笔触和狂放富有激情的色块组成抽象画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库宁的作品基本以女性和风景为题材,运用纵横交错的笔触表现扭曲的人物形象,充满激情。从早期的写实绘画到后来不断更改形体轮廓和造型,使构图充满动感,这一系列的转变形成了德库宁抽象风格的基本特征。</p> <p class="ql-block">德库宁油画作品将明亮的色彩,狂暴的笔触,丰富的肌理和饱满激烈的情绪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将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绘画行为之中,把激进艺术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即使是极端的绘画作品也具有艺术美感,试图唤醒人们心中一种与所有生命事物的内在关联感。</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德·库宁</p><p class="ql-block">抽象画的意义从来都是留白,</p><p class="ql-block">点到即止是它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发时的德·库宁认为:</p><p class="ql-block">世上从来没有完美,也不存在绝对;</p><p class="ql-block">所有秩序都可以打破,</p><p class="ql-block">天使也有可能变成恶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廉·德·库宁作为举世公认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杰出代表,德·库宁、罗特科(Mark Rothko)、波洛(Jackson Pollock)其画作已经渐渐地从市场走向博物馆,使得他们留存于市场的一小部分作品立刻身价倍增。诸如娱乐界大亨大卫·格芬曾以2.835亿美元的高价售出了他们3人的3幅作品。收藏界的新贵们喜欢德·库宁的作品,“德·库宁是这个市场的新罗斯科,但和罗斯科不同,德·库宁还有很多作品在市场上流通。”2006年,德·库宁的12件作品以1.05亿元的高价列入全球20家最重要艺术大师作品拍卖行列。</p> <p class="ql-block">德库宁晚年的创作,人体逐渐减少,抽象绘画特别是抽象风景画数量大增。他在时代的喧嚣中保持着独特的清醒姿态。他的潮水般的情绪在其绘画中起落着,随着笔触的运行、色彩的变换而呈现出令人激动的美感。他否认风格理论,指责风格是一种欺诈,宣称自己的绘画没有风格。把他的这种理论与托马斯·赫兹对他的批评相对比,倒是别有趣味:“对于德库宁,最重要的是包括一切,什么也不放过,即使它意味着在矛盾的骚动中工作,而矛盾和骚动恰恰是他最喜爱的手段。”德库宁对所谓“矛盾和骚动”满不在乎,他的回答是:“任何一种绘画,都是今天生活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存方式。”当然,画家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生活,而喜爱可能一成不变,也可能天天都在变。</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他又改变了风格,如用丝般柔滑的色带弯曲缠绕来装饰构图,以广泛的题材和多变的风格构置了一系列画面结构。《无题》则是他1980年代的作品,此时仿佛色彩隐身,笔触灵动,色彩交错成了自由流动的线条,昭示着德·库宁对自然和生命的永不满足,促使德·库宁发掘新的形式诠释生命。正如他所说的,“绘画在今日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生活的风格,这是它的形式依据。”</p><p class="ql-block">1980年,德·库宁与西班牙籍雕塑家E.基利达共同获得美国匹茨堡A.W.梅隆国际奖。</p><p class="ql-block">1997年3月19日,卒于美国纽约东汉普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6年,德·库宁的12件作品以1.05亿元的高价列入全球20家最重要艺术大师作品拍卖行列。</p><p class="ql-block">德·库宁是荷裔美籍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在他创作生涯中,人体成为其绘画创作的主体,加以风景及书写的符号来发展他的抽象世界。他将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绘画行为之中,把激进艺术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即使是极端的绘画作品也具有艺术美感,试图唤醒人们心中一种与所有生命事物的内在关联感。</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代艺术大师,德·库宁以多样的艺术语言色彩,素描、雕塑等形式留给我们观者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感悟,艺术总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但是正如德·库宁所言,艺术是一种“理解生活”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评论说:德库宁的作品在具象与抽象形象之间,孕育了他特殊的艺术风格。这种抽取形象又解构和重组构成了绘画的形式美感,也是感性的体验生活的情感。德库宁绘画将感性、理性、主观和客观相联系在一起,把生活的情感抒发到画面中去。</p><p class="ql-block">我的艺术欣赏纬度不够,实在看不懂。</p> <p class="ql-block">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人们的观后感,可见对艺术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从民居的天窗望出去,威尼斯的旧建筑是那样有味道。相交我们的大拆大建,竖立起来一片水泥森林,何等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能够闻名遐迩还和一部作品有关,那就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p><p class="ql-block">在《威尼斯商人》中,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人夏洛克之间签订了一份契约,约定安东尼奥必须在某个时间内偿还借款,否则夏洛克有权割下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作为赎金。</p><p class="ql-block">此外,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契约精神还涉及到社会层面的契约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契约精神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神、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之一,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承诺和信用,同时也提醒人们,对于违背契约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代价。</p> <p class="ql-block">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性格各异,他们的内心、情感和行为都是多元化的,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提醒我们对于不同的人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理解。</p><p class="ql-block">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政治腐败、性别歧视等。</p><p class="ql-block">他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也提醒我们对于社会问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p><p class="ql-block">人与自然的关系: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自然景观和自然力量常常被描绘为具有神秘和超自然的力量,他的作品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关系,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的阳光还是非常充沛的,干燥的气候,日照比较不会那样闷热的感觉。不过,从来没有看到过女孩子遮阳伞或防晒袖套。我是非常赞同这种做法,植物或动物都需要住足够的紫外线照射才能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动,一路拍照。以下算是集锦吧。</p> <p class="ql-block">在椅子上休息的帅哥。</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伙伴坐在这位意大利女孩旁边,树下乘凉好久。因为语音不通,有些肢体动作表达。后来,好奇地问他,这位女孩向他示意什么?答:毒品。</p> <p class="ql-block">匆匆赶路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本来想拍美女,因为行走状态下,不容易拍到。结果是出现这种景象:长相像吉普赛人的小妹,不正常地贴在美女的身后,手开始有动作了。</p> <p class="ql-block">欧盟、意大利、威尼斯三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遇到美的景象,都会引起内心深处的愉悦,不由自主地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大院住着许多家庭。各家的门铃。</p> <p class="ql-block">一对情侣在认真拍摄景物。</p> <p class="ql-block">大中午的,就坐在岸边休息,晒太阳。</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旅游团队在圣马可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威尼斯古城免受水患的侵袭,威尼斯政府在沙洲之间启动了摩西项目。这是由许多可移动的水坝所组成的水利工程,巨大的海门可在水位上升时被充气并升起,完全封锁潮汐并阻止洪水的移动。一旦水位恢复正常,水坝会将空气放空并降下让船只通过。但过于复杂的准备过程和启动条件导致摩西工程并不完全可靠,水漫威尼斯还是会时常上演。</p> <p class="ql-block">据科学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里</p><p class="ql-block">这座迷人而独特的水城将走向完全沉没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或许当那时到来</p><p class="ql-block">我们会怀念威尼斯曾经的辉煌和浪漫</p><p class="ql-block">因为威尼斯不仅仅是一座城市</p><p class="ql-block">它还是一段寄托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传奇</p><p class="ql-block">趁着威尼斯尚未完全消失之前</p><p class="ql-block">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到访这片被海水环绕的土地</p><p class="ql-block">穿越迷宫般的水道运河</p><p class="ql-block">漫步在狭窄的街道</p><p class="ql-block">探索古老的教堂和宫殿</p><p class="ql-block">聆听水波拍打桥梁的声音</p><p class="ql-block">而我们将成为威尼斯的见证者和传承者</p><p class="ql-block">保留这座城市的故事和记忆</p><p class="ql-block">也提醒着我们保护人类所珍爱的美好家园。</p> <p class="ql-block">立离开威尼斯,我们乘坐高铁前往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一路上,阳光明媚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