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入门基本理论与应用》第二章

🌈happy~

<p class="ql-block">  克来茵的本能冲动,并非生理性驱力,而是以身体用语所经验到的种种希望、恐惧与愿望。每一个内在动作,都被感受为某种想和欲望中或破坏中客体连结的冲力。婴儿所感受到的冲动,就如同身体物质(母乳、粪便、尿液)的交流,或以之作为某种武器来使用。爱就像是在吸吮好乳汁,或以婴儿自己所储存的好东西来喂食母亲般。尿液和粪便则是无价之宝,现实里或幻想中的给予,代表着孩童在喂食一-爱一母亲。愤怒则是对自我或他者一种有毒害的攻击,用的是同样的身体物质,只是现在变成是坏的和具有破坏性的。</p><p class="ql-block"> 克来茵视所有经验为源自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之间某种互相的影响。她在作品中提到把天生的及后天的感受和影像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及把外在现实内射或吸纳(take in)到自我的内在世界里。这里面有着一种介于外在和内在世界之间知觉与感受不断的互相影响,几乎是一种再循环,以致两方都在对方的影响下经验到某些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以此种投射性和内射性交流来和他人关联或结合在一起的冲力,部分来自死亡本能的存在。因为克来茵的死亡本能就是要消除出生后生命的冲力,婴儿从内在感受到某种对破坏的恐惧。有某种绝对的必要性要把这种澈底毁灭的冲力加以引导,使远离自我而进入到所觉知的外在中;但也因此透过婴儿所投射进来的世界乃转成坏的世界。因此他有某种补偿性的需求,借由从生存本能把良善和爱投射进来,而软化一个潜在上全然充满敌意的世界。此点说明了克来茵理论中以及对所觉知的主体性本质而言,那个基本而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每个人的外在世界,一部分是其内在世界的某种反映,而同时(那外在世界)进入到内在经验里,并且改变了它。</p><p class="ql-block"> 在此架构下,心理健康与否在于能否看到我们所投射之外的容纳能力,以及去重视那介于我们想放进那世界以及那世界实际存在的是什么,这两者之间差异的能力。心理上的不健康来自我们所看待一因而所引发一对我们那源自坏的内在客体关系而具有的负面预期之认定程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