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的职场成长故事

刘建国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4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4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时间从2023年11月至2026年6月。</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全国性的文物普查在我国进行了3次。作为从事文物工作40年的我曾经历了2次。</p><p class="ql-block">内蒙古清水河县具有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文明历史,虽然经历了3次文物普查摸底调查,但经过几十年的乡村振兴发展,原有文物普查数据已不能准确反映清水河县的文物现存状况。因此,适时开展文物普查对于摸清整体文物家底,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文物数据库,为党和政府的文物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参加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的一些点滴之事。作为回忆记录分享与美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村民家中了解清况</span></p><p class="ql-block">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内蒙古自治区片的培训结束后,我和队友们到明代大边长城的一座军堡古城进行调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普查办的一位老师应邀前来实地指导。在古城现场指导老师就如何填写遗址记录表,使用cps卫星定位仪作了详细的讲解,同时传授了田野普查的一般常识和技巧要领。</p><p class="ql-block">这座军事古城是明代早期大边长城的“守边堡”,历史名称广宁营堡,今称东土城。距东土城西约5里还有一座边堡,历史名称哨马营堡,今称西土城。靠近东土城墙下现仍有村民居住,城墙的保存程度很差。但城的大致轮廓是清晰的。东西设门,有瓮城遗迹。东北城墙仍看到马面遗存,但角楼已无。在城的西北方向有一高大的烽火台,残高仍有十余米,有台基,四周有墙形成“墩院”。像这类带“院”的烽火台史书记载为“火路墩”。按照普查要求我们测量了古城所有数据,填写了记录并拍照绘图。对于东土城的军事价值,是研究明代早期北方边防史的重要实物。类似于这类长城边堡在清水河县还有几座。只是在第2次文物普查时对古城在命名、断代上存在谬误,这次做了更正。</p><p class="ql-block">守边堡顾名思义就是守护长城安全的小型军事屯兵堡,堡的规格不高,规模不大。地处边地,专门守卫长城沿线关卡险地。像县境的东土城、西土城、康堡城、大湾城、红门堡、五眼井堡、小元岇堡、好汉山堡、柏杨岭堡等皆为同类型守边堡。这些守边堡之后随着长城南北关系的改善,内外民族的融合,多数转变为互市贸易的场所,为繁荣长城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向记者介绍当地文物资源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文物普查采集遗址标本,走访村民掌握周边人文信息是非常重要关健的手段。特别掌握村民给你带来的信息,会给你当前或者今后的工作研究带来一些帮助。在某地乡政府一位古墓发现者非常热情地为我们带路去找古墓。古墓地位于朔州窑村北约5里,在墓地我只发现一甬残石碑遗留于耕地坡下。石碑断为三节,正面碑文为“大清道光三年囗初一日立,故正祖,郝翁,昌祱”。其余字迹已漫漶不清。通过艰难辨识,大概意思我已推测清楚,这是孙子为爷爷所立墓碑。碑文字体漂亮,四边所雕花纹极其美观,这是普通石碑极少见的。我在四周仔细观察,无论如何找不到有封土堆的痕迹。这让我十分的疑惑。热心的群众则肯定的说,这里肯定是墓地,至于见不到坟头他也说不清楚。此处地形为坡陡状,坐东面西,两侧冲沟,前沟较深。可以说此处做墓地并无“风水”而言。见碑不见墓,怎么解释。根据多年普查经验,推测该墓很可能在入葬同时期就被盗了。引起盗墓者注意的也可能是这通石碑。由于孙子给爷爷修理墓葬过于显赫,在穷乡僻壤之地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自然不会逃过盗墓者的贼眼。在清朝,盗墓已成社会风气,历朝历代也如此。一些盗贼饥不择食,见什么盗什么,郝翁之墓遭盗也在情理之中。至于石碑因何断为三节,当地人解释是当年破四旧所为。究竟存在墓葬否,多数村民表示摇头,也无故事流传。</span></p><p class="ql-block">盗墓屡禁不止,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确实是件让人头疼的事。除了客观原因,我总觉得有时我们无意识的宣传介绍恰恰给盗墓者提供了信息。记得在“三普”培训时,我们去参观一处墓地,四周的石兽像完整无缺。当时普查简报介绍了考察情况,时过不久这里就被盗了。这种教训应以为鉴。对于文物遗址尽量对外少介绍少宣传。对内也只限于工作交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田间地头向村民了解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栅梢也村位于黄河东岸,在村里发现几处辽金时代遗址。一般沿河文物遗址较多,这是古人择水而居的习性。这个自然村却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名噪一时。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人在此盘锯,曾设过乡公所(级别类似于现在的乡政府)和战时医疗队机构。国民党、共产党均在这里设过乡机构组织。不管怎么说作为近现代文物遗存或者重要史迹地,应该予以登记。这处十多间的土窑洞塌陷的只剩两间也摇摇欲坠。老乡们介绍的曾经当年的繁华景像,眼下是荒凉破败。长方形院子,石头墙被村民拆掉了。但院子里伪军汉奸栽下的一棵树却还活着。通过村里老人们的讲述,才知道在日本人和国民党乡兵占据时,这里曾盘踞过伪警察和乡丁三十多人。窑洞除了居室和办公场所外,还有关押人员的监舍。窑洞后面有暗道通往黄河方向。我党领导的偏清支队在收复栅梢也据点时因不明情况让日伪军从暗道逃跑。</p><p class="ql-block">后石畔村在县地图上几乎找不到,但县志对这个村略有记载。抗战时日军也占据过并建有炮楼。清水河县通过普查发现,日军在境内建有20座炮楼据点,也足以说明此地军事战略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后石畔村引起我关注的是该村一处石崖壁上刻有几组古里古怪的文字,每组六字,共有六组。从发现起至今无人识别。第2次文物普查当时的记录资料暂认定为藏文。今天面对这组文字,仿佛看一部天书,是文字?族徽?图腾?还是随心所欲的涂鸦?村里有关于于这组文字的神话传说,但不足为信。倒是炮楼里的日军军医将文字拓片了到是真事,只是再无下文。</p> <p class="ql-block">田野文物普查是项十分艰辛艰苦的工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神,却使工作做了也是走了过场。三普我们行程3万多公里,831个自然村全覆盖。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苦,同时也收获了成果和荣誉。共登记文物遗址点184处,拍摄照片一万余张,记录文字20余万字,手绘各种类型示意图300余份,发现数处价值较高的文化遗址。其中西岔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项目,黑矾沟古遗址群获全国三普重大新发现,全区二十大重大发现。还有一处不久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位被评为全区文物普查先进集体,个人评为全区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通过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活动,我感觉到全社会对文物的美注度有了明显改变。当年的一普、二普几乎谈不上社会的参与,广大群众包括地方政府对文物工作没有起码的认识。而三普已转化为政府行为,深化了地方政府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普查,也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的文博力量,培养缎炼了一批基层文博队伍。</p><p class="ql-block">总结回顾我所参加的文物普查工作,有经验有教训。工作历程至今历历在目。我始终觉得文物工作是特殊的、厚重的。从事文物工作的人需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艰苦。回顾普查工作,我们的普查队员在艰苦艰巨中像石榴籽一样拥抱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团队力量,这种难能可贵的协作精神是来之不易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以及我们曾经的团队永久珍藏,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物普查结束后,曾接受多家新闻媒体采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