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英谈古寨,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西部山区路罗镇。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北方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寨之一,有"江北第一古石寨”美称,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风土人情和冀商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英谈古寨靠山而居,建筑依山就势建设,错落有序、层层叠叠,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院落67座、509间,大小石拱桥36座,石栏、石屋、石墙、石门、石街、石磨、石臼等,构成具有太行山区独特韵味的石砌古寨。</p><p class="ql-block">2007年,英谈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9年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13年被国家授予“中国传统村落”称号。</p> <p class="ql-block">据传古寨是唐朝黄巢起义军留下的营盘,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一位路姓的大户举家来此落户,因诚信经商而家道日盛,成为当时顺德府赫赫有名的富家大户,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英谈古寨。岁月流逝,原来的营盘, 被乡民们叫来叫去(用了谐音)叫成了今天的名字英谈。</p><p class="ql-block">英谈村以路姓为主,为一个血缘村。明清时路氏家族分有”三支四堂“,德和堂、汝霖堂、贵和堂、中和堂。至今村子的居住后人都是四堂的后裔,保留下来的也是四堂的建筑。英谈村分为3个自然村,即东庄、前英谈村、后英谈村。村内67处院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建筑多为明清时所遗存,筑有围寨墙, 留有四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东寨门</p> <p class="ql-block">南寨门</p> <p class="ql-block">西寨门</p> <p class="ql-block">北寨门</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石楼是英谈村最古老的建筑。明朝永乐年间,山西路姓家族迁移至此,定居下来。用碎石块和黄泥砌成的这座古石楼,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巍然屹立,成为见证了英谈数百年来辉煌历史的一道靓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石桥、石洞</p> <p class="ql-block">英谈村内有很多古井,井上建井棚以保持井水的卫生。尤其是汝霖堂房基内的古井,相传为黄巢义军时所遗留,称为千年古井。</p> <p class="ql-block">英谈村内最典型的传统建筑是贵和堂。贵和堂位于村中间主街路北,该宅院外观看为三层石楼,底层楼门朝外,为窑洞,用来放置杂物:二层石楼放置粮食;三层石楼从院子里看是一楼,宅院主人居所。该院最大特点为北房墙基下有两眼泉水。一眼叫”一滴泉”,滴水如钟。另一眼叫”一线泉”,流水均匀如线。无论旱涝年都是一滴一滴的往下滴水和如线般地细细流着,数百年如一日。</p> <p class="ql-block">送子参军</p> <p class="ql-block">大清咸丰年间,中原地区发生了灾情,大批河南林县难民逃难到了英谈,老海财主看到这些难民无家可归,衣不遮体,就在村中心广场支起大锅余粥佘饭,还腾出房子为这些难民安排住处。这些灾民为了感谢老海财主的恩德,就自发组织重修了英谈的东寨门及寨墙。</p> <p class="ql-block">晨曦下的英谈古寨</p> <p class="ql-block">德和堂</p> <p class="ql-block">私塾</p> <p class="ql-block">陡梯狭巷</p> <p class="ql-block">中和堂</p> <p class="ql-block">英谈古寨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了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总部、冀南银行总部、国民河北省政府所在地,彭德怀、刘伯承、左权、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和战斗过,是太行山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冀南银行旧址</p> <p class="ql-block">白求恩旧居</p> <p class="ql-block">国民河北省政府</p> <p class="ql-block">汝霖堂</p> <p class="ql-block">冀南银行地下印钞车间旧址</p> <p class="ql-block">冀南银行发行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双面龟背石</p> <p class="ql-block">站在英谈村最高的古石楼上,对面山峰就是雾子垴,是周边最高的一座山峰,据说晴天山顶也有薄雾笼罩,因此得名雾子垴,至今仍有条骡马古道。古往今来,英谈的先人们就是沿着这条古道翻过雾子垴进入白岸川,将货物运到山西一带进行销售。</p> <p class="ql-block">走在英谈街上,如同走进了历史,山民在这里保持着古老生活的常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支四堂的后人住在老院里,在老灶里点起炊烟,吃的是古老豆沫饭,喝的是山泉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这样生活着。在这里,人与自然,村落与大山“和谐”适度。</p><p class="ql-block">英谈,让人们从自然中得到真趣,让人们心境回到了淳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