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成语鞠躬尽瘁是指不辞辛劳,恭敬谨慎,竭尽心力于国事;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p><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君主昏庸无能,权臣把握朝政,诸侯纷纷割据自立,战火纷飞,天下大乱。在这期间,曹操崛起,统一了北方。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即位,废除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同一期间,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称帝,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是这一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文学家,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早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他便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建立蜀汉,与孙权、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p><p class="ql-block"> 关羽、张飞相继被害后,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夺回荆州,亲率大军伐吴,次年兵败夷陵,撤退至永安,身患大病。</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领刘禅赶到永安后,刘备对诸葛亮托孤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以上,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公元223年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p><p class="ql-block">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他采取以攻心为主的策略,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十二月班师成都。稳定了南中,并获得大量的资源,组建了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打下了北伐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出祈山,率军北伐魏国。在出师前,他身负刘备的托孤之责,给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进驻汉中,屯兵沔阳,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动。魏明帝西镇长安,派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街亭。</p><p class="ql-block"> 街亭是蜀军粮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诸葛亮的学生、参军马谡立下军令状,誓坚守街亭。魏军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因街亭失守,粮草不继,赵云也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回到蜀地。</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挥泪斩马谡,并对自己用人不明深责,上疏请求自贬三等,蜀后主刘禅遂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p><p class="ql-block"> 公元228年冬季,诸葛亮准备二出祈山伐魏。当年蜀汉有一部分官员认为蜀汉连年征战,应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了统一思想,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即《后出师表》。表中,陈述了第一次北伐的意义,强调“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表达了蜀汉必须坚定伐魏的决心,否则曹魏将灭蜀。表中罗列了六条必须北伐的战略理由,显示其对蜀汉未来的深切忧虑和战略规划。</p><p class="ql-block"> 表书最后,诸葛亮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结尾,表达了衷心为国的意愿。这八个大字铮铮有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辉之所在,读来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在六出祈山北伐曹魏的过程中,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攻强和空城计退兵等不少著名战例,设伏斩杀了曹魏追击的大将王双和张郃,显示了“汉魏不两立”和战略上的决心和行动。</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于公元234年病逝于军中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秘不发丧,用人推着诸葛亮的木雕像“巡视”军营,整顿军马从容撤退。</p><p class="ql-block"> 曹魏大将司马懿见此竟不敢追击,当时产生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民谚。后来蜀军在斜谷发丧后,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感叹地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也。”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象失去刘备一样失声痛哭,追谥他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掌握蜀国军政大权,一生多次北伐,试图统一中国,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在个人品德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一生就是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成语源自三国蜀汉至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蜀·诸葛亮》中的《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人据此提炼出“鞠躬尽瘁”的成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