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嘉靖32年,屡遭倭寇袭扰的上海,在两个月内赶筑出了城墙,当地群众从此就生活在老城厢内。老城厢外以东和以北沿黄浦江的一片滩地,则被称之为外滩。</p><p class="ql-block">在老城厢方浜中路509号,曾经是上海著名的“郁良心药铺”。</p> <p class="ql-block">从前,“郁良心”门面与众不同,是一座雄伟的木质雕花楼,三开间门⾯⼆层窗,上涂金漆,气势大雕刻精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为全上海独⼀⽆⼆,引得南来北往的行人驻足观看,赞叹不已!郁良心药店的这座门楼,确实使药店生意要增加几成。为了使这座雕花门楼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必须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并计划修理时间安排在农历8月至10月间。因为在这段时间修理好后正迎来冬令进补旺季,自然更引人注目,顾客纷至沓来购买补品,生意就会更红火了。郁良⼼堂庙宇式牌楼和“良⼼”招牌,⼀直保持到上世纪⼋⼗年代。后来市政动迁,改建居民住宅,郁良⼼堂的店房被拆除,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牌楼也⼀并被拆毁,仅留下数张牌楼的照⽚。</p> <p class="ql-block">外祖爷爷郁怀智先生</p><p class="ql-block">郁良心堂国药号,创办人为郁怀智先生,始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曾是华界南市中药⾏业中仅次于童涵春堂的第⼆⼤国药号。取名“郁良心堂”,含义深刻明了:卖药要有良心。“郁良心”从语音上恰好与“有良心”谐音,就让老百姓感觉老板经商不赚昧心钱的诚意。</p><p class="ql-block">郁怀智先生为表明他信守卖药要讲良心这一条,始终坚持货真价实,严格禁止一切伪劣药材,以诚信对待每一位顾客。为此,该店在加工代煎药后,还首创将药渣随煎药附还,以便顾客查对,这种医德和做法,赢得四周百姓的好评,由此,郁良心药堂闻名上海。</p> <p class="ql-block">外祖爷爷生性慷慨,热心公益,除了经营郁良⼼堂,还积极筹划慈善事业,提倡社会公益,赞助育婴堂,赈济灾民,并创办了七所义务学校。他曾担任上海城厢内外⾃治公所办事总管,⾟亥⾰命光复上海时,他参与策划上海商团起义,被举荐为军政府财政副司,筹措军需,不辞劳苦。事定退居,以诗酒自娱。</p><p class="ql-block">1918年,郁怀智在上海病逝,享年65岁。国民政府以盛德义行,明令褒扬入祀忠义孝弟祠。</p> <p class="ql-block">郁家几代都十分重视培育人才,捐资兴学不遗余力。民国6年(1917年)起,创办义务学校专收贫寒子弟,学成送习商业,创办或资助过中华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25所。民国7年,修筑春光路(今华山路1520弄),以利交通。民国21年,捐地填浜修筑石片路,取名敦惠路。1958年,敦惠路改名幸福路。</p><p class="ql-block">因为郁怀智的道德品质为乡里所称颂,他去世后被私谥为敦惠先生,乡里立纪念碑以志敬仰。</p> <p class="ql-block">曾外祖父郁葆青先生照片。</p><p class="ql-block">外祖爷爷逝世后,由其独生子、我的曾外祖父郁葆青先生经营”郁良心”。其间,郁良心自制了治疗胃病的“胃气痛散"和治疗小儿面黄肌瘦的“保赤散",据称由于疗效好、价格低,深受百姓信赖。为了让拮据的病人得到及时医治,郁葆青先生将“胃气痛散"和“保赤散"放在药店随手可取的地方,没钱的就当施赠,有钱的放一个铜板,收到的铜板积攒起来,年底分给药堂的职工。</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与她的祖父郁葆青</p> <p class="ql-block">郁葆青先生继承遗业,更为发扬。成为沪上工商业巨擘,曾发起上海商馀学会,即日后之总商会。彼时地方不靖,工商业为求自保,设立各类商团,凭借总商会的雄厚资力,兵械新颖,操练精良。</p><p class="ql-block">郁葆青曾奉孙中山先生电召,任禁卫之责,且亦成为陈英士先烈光复上海之主力。</p> <p class="ql-block">此为1945年的合家照。前排端坐着的是曾外祖母,膝前站立的是她的小孙子郁慕明。中排右数第二位是外公郁元英,旁边是我大舅舅郁慕熹。中排左数第三位是我的外婆严钰琴。我母亲是在第三排正中间位置。其余均是同父同母所生的阿姨和舅舅。</p> <p class="ql-block">外公郁元英是郁葆青的独生子,曾入上海银行任襄理,但几年后发现不是自己兴趣所在,于是入大学法律系钻研法学,造诣颇深,著有《所有权之变迁》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迄今在台湾风行。大学毕业后曾执业律师,为上海律师公会会员,但仅义务出庭辩护,从不收取费用,这在上海也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外公还主持了由祖父创办的七所义校的工作,逐年购地营建,规模日俱,使千百贫寒子弟得以就学。</p> <p class="ql-block">外婆严钰琴是苏州大户严家的小姐,与郁家联姻后,第一个男孩很快降生,取名慕屏,郁家极为欢喜,期盼着再添新丁。然而,事与愿违,此后的十年里,十个女儿相继出生,而长子慕屏在十几岁时因伤寒病逝,外婆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她劝丈夫纳妾,为郁家绵延子嗣,但是,却遭到开明的外公拒绝:“会生女的,就会生男的。”</p><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娶妻纳妾屡见不鲜,郁家富庶,对子孙繁衍尤为看重。因为曾外祖父郁葆青和外公郁元英都是独子,他们盼孙心切,便希望慕字辈中能多出几个男孩来传宗接代,光大家业。</p> <p class="ql-block">慕屏带领妹妹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又一年,郁家喜迎第二个男孩,排行十二,取名“慕熹”。街坊四邻络绎前来道贺,郁家仅红蛋就发了一万多枚,可见对男丁的重视。</p><p class="ql-block">照片中间怀抱的是慕熹舅舅</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几年里,郁家又添了五个孩子,两女三男,人丁兴旺终于让外婆严钰琴舒了一口气,至此,十七个孩子,为郁家增添了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此照片中排头的是慕熹舅舅,最后外婆怀抱的是慕濓舅舅。</p> <p class="ql-block">1948年,郁良心堂国药号应台湾省政府邀请参加博览会。外公郁元英准备去台湾投资做生意,出行时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郁慕南与最小的儿子郁慕明。没想到,从此与大陆亲人天各一方,再也回不了老家上海。两岸音信隔绝的年代,郁家人不仅承受着生离的思念,还有死别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外公的母亲长期定居上海,1965年去世。</p><p class="ql-block">当外公辗转得知其母亲辞世,一生秉承忠孝礼义的他遵循古礼,隔海为母亲守孝,整整三个月是枕着砖头睡觉的。外公此生最难以释怀的便是无法为老母亲返乡奔丧。</p> <p class="ql-block">两岸郁家人第一次见面已是20年后,外婆以侨眷身份经香港到台北。离别时,外公外婆黑发如墨,而今已是白发苍苍,一见面,外公就给妻子下了跪。男儿膝下有黄金,在家一言九鼎的大家长不会不知道他这一跪的份量有多重,但他跪了,他对妻子满怀愧疚,深觉20年来没有陪在她身边,没有照顾好她,这一跪,令人唏嘘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外公80大寿时与外婆及好友一起庆贺。</p><p class="ql-block">上海滩人杰地灵,自古名门望族辈出。郁家几代经商,仁义传家,救世济民,立己立人,达则兼善天下,为儒商典范。有了前人种下的良缘,才有了后来家族的几代昌盛。郁家十七个兄弟姐妹同母同父,既感恩母亲的伟大,也敬佩父亲的坚持。无论是诞育儿女时的压力,还是后来20年的独守,乃至最终生死相隔,外公作为丈夫,深知婚姻的神圣和责任,始终忠诚如一,才有了家族的枝繁叶茂,也为子孙种下了福缘。 </p> <p class="ql-block">外公一身文人作派,爱好诗曲,化很多精力在诗词和昆曲中,曾在台湾诗人大会上荣获左元榜首,享誉诗坛,亦有多部诗集,词曲出版。1983年外公出售新西兰森林股所得资金,成立财团法人郁氏印奖会,历年捐款给浦东,扬州两同乡会及孔孟学会等。外公主编发行的礼制丛书,丧服草案简编等分别赠与国内及欧、美、日各重要要图书馆,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厥工殊钜。</p> <p class="ql-block">外公郁元英先生于1990年4月6日在台北逝世,享寿92岁。临终前慕明舅舅和舅妈及子女随侍在侧。</p> <p class="ql-block">惊闻噩耗,外公的十五个子女(已去世两个)分别从美国和大陆去台奔丧,披麻戴孝。5月12日上午8时,在台北第一殡仪馆景行厅设奠先行家祭,8时20分行公祭,10时30分大殓,随即安葬于五股花园墓园。</p> <p class="ql-block">外公的去世是台湾文化界的一大损失,葬礼盛大隆重,台湾各界要人分别敬送挽联和参加祭奠,台湾社会团体纷纷排队前去吊唁,历时三个小时。</p><p class="ql-block">这是对外公才华横溢的褒奖,对外公行善积德的报答。</p> <p class="ql-block">外公外婆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台湾五股墓园</p> <p class="ql-block">因为外公的葬礼,世界各地的舅舅阿姨们同赴台北奔丧,同父同母的十五个兄弟姐妹齐聚一堂,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的完整团聚,是悲痛中的欣慰,非常难得!非常温馨!</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幼儿时照片。虽然郁家女孩很多,但外公对女儿们的教育丝毫不马虎。我母亲是郁家长女,她和妹妹们自幼秉承庭训,在家读书习字,兰秀蕙芳,能诗善画,並且小有画名。母亲1936年加入了由冯文凤、李秋君、陈小翠、顾青瑶等创立的中国女子书画会,1937年作品《婴戏图》参加了全国美术展览会,1943年在上海举行郁氏五姐妹画展。</p> <p class="ql-block">1945年冬的上海滩,张大千收了五个女弟子。名师收徒本也寻常,不寻常的是,这五个女弟子是上海郁家的五姐妹,她们在李秋君家中,一起拜张大千为师,成为大风堂的入室弟子,称之为“五美拜师”,轰动一时传为画坛盛事。</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后排左起第四位是我母亲,右起四位分别是我八姨、七姨、五姨和三姨。</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先生认为临摹是学习传统的重要途径:“临摹如读书,如习碑,几曾见不读书而能文,不习碑帖而能善书者乎?”。郁氏姐妹在跟张大千学画的几年中,临摹过大量的作品,有古代名画,也有张大千的作品和粉本。通过临摹和张大千的指点,她们线条功夫非常扎实并掌握了传统设色的许多决窍,尤以在重彩方面,继承了不少濒临失传的方法和技巧。</p><p class="ql-block">郁氏姐妹精于工笔花鸟画,勾线娟秀劲挺,设色明丽雅致。</p> <p class="ql-block">1947年郁氏姐妹参加全国美展。1948年参加大千先生主持的大风堂师生画展,1956年参加全国青年画展。她们是上海大风堂书画研究会会员。曾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中国书画会。参加过历年来书画展及其他联展等。</p> <p class="ql-block">1954年,上海市政府为了解决画家的生计,组织国画家成立了“国画互助组”。郁氏姐妹,旧日的大家闺秀,也以笔墨耕耘养家,在互助组成立之初就加入了,一起参加的还有张大壮、陆抑非、江寒汀、来楚生等知名画家,互助组的主要业务是画出口外贸的檀香扇。画檀香扇是按件计酬的,大的一块两,小的九角。互助组另有花布设计的业务,有时也支援其他美术单位工作,郁氏姐妹还曾被派往美术片厂工作过一段时间。这几年的锻炼,使得她们的笔头功夫更加扎实。</p><p class="ql-block">1958年以来,母亲和五姨长期在上海朵云轩美术出版社任编辑,从事木刻水印工艺中的古画摹绘。她们的临摹力追古法,融古开今,勾描分版的《李迪雪树寒禽图》、《宋人桃花鸳鸯》、《吕纪榴花双莺图》等,都成为朵云轩绢本立轴精品。</p> <p class="ql-block">1989年三月,应台湾书画界邀请,在慕明舅舅的帮助下,母亲和三姨、八姨赴台展画(五姨和七姨因家中有事走不开)这是自1949年来大陆画家首次在台湾开画展。当时台湾各大报纸广泛报道。各界朋友踊跃观展,业内同行更是热情相待。</p> <p class="ql-block">郁氏姐妹的工笔国画线条流畅细匀,色彩丰富古雅,构图工致简淡,藏古于形色、寓美于纤巧。她们的花鸟画含腴吐芳、翩翩灵动、呼之欲出;人物画衣纹圆润,形态丰满,唐韵犹存;山水画层峦叠嶂,流云飞瀑、高旷酣畅。充分显现了郁氏姐妹大家闺秀的气质素养、清新细腻的画风技法以及工笔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与美术界同行相聚。</p> <p class="ql-block">与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復璁(前排中间)一起喝茶,右二是表妹陆蓉之。</p> <p class="ql-block">在台北期间,母親和三姨、八姨参观了张大千的摩耶精舍,与恩师蜡像合影。</p> <p class="ql-block">《梅丘》是张大千花费百万美元从巴西购得的心爱之石,安放在张大千故居花园中。</p> <p class="ql-block">看望师母,坐着的是大千先生的遗孀。</p> <p class="ql-block">此视频是今年六月上海大风堂画展中关于郁氏姐妹的一部分。我妹妹长期受母亲的影响,一直在业余时间学习工笔国画,现在母亲和几位阿姨已去世多年,妹妹就代表她们参加大风堂的展览和活动。</p> <p class="ql-block">祖籍山东,出生上海,成长于台湾的舅舅郁慕明说:郁家几代行医济世,父亲希望我能够复兴家业,重振“郁良心”药堂。因此,原本对“法商科”感兴趣的郁慕明遵从父亲的意愿,入读台湾军方医学院的药学系。1969年于国防医学院药学系暨生物形态研究所毕业,获硕士学位。1971年,作为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解剖学系进修。</p> <p class="ql-block">1973年,返台后的郁慕明担任解剖学科教授,同时在台北医学院、台北护专、文化大学及政战学校兼课。学医之人,郁慕明当年大力推动捐赠遗体,供医学院学生“大体解剖”之用,为临床实践积攒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80年被评为”中华民国十大杰出青年。</p> <p class="ql-block">1981年,郁慕明在医学院以上校主任教官申请退役,这成为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这一年,郁慕明参加台北议员竞选,结果一鸣惊人,以最高票当选,自此开始了从政生涯。</p><p class="ql-block">1985年继续以最高票当选台北市议员、並且成为第一、二、三届台湾地区民意代表、中国台湾地区新党第一届至第八届主席、亚洲医药网董事长。</p> <p class="ql-block">郁慕明年少有为,前十八年,崇拜强者,学医育人;中十八年,为民服务,开阔视野;后十八年,改组新党,反独促统;近十八年,公益事业,为民请命。</p> <p class="ql-block">2005年7月,新党主席郁慕明访问大陆,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郁慕明在会谈中表示坚定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两岸三通。</p><p class="ql-block">这几年,慕明舅舅长居上海,为两岸交流出力,殚精竭虑致力于两岸的和平统一。</p> <p class="ql-block">在郁家大院里,我们这一辈几十个表兄弟表姐妹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大都默默无闻,当然也有工作出色成绩斐然的,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和文章篇幅有限,在此无法一一分享,仅介绍表哥朱贤本和表妹陆蓉之,他们的故事在网上已流传多年。</p> <p class="ql-block">表哥朱贤本是四姨的儿子。在郁家五位国画阿姨和慕濂舅舅(从事油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耳濡目染、</span>潜移默化下,从小对画画就有一种亲切感。成年后,兴趣转化为事业,表哥先后师从油画家吴亦生和国画家陶冷月 。虽然由于家庭出身原因,在那个年代他被艺术院校拒之门外,但通过名师指点,他悟出了画画之道,并且把这种画心、画人、画自己,不求名利,但求美感的顿悟揉进了自己的创作之中。</p> <p class="ql-block">油画陶冷月像</p><p class="ql-block">朱贤本是陶冷月的学生,为了纪念老师启用“冷月”名号一百周年,朱贤本于2021年3月28日在美国底特律作了此画,並且赠于苏州市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在表哥从事绘画工作的五十多年中,有几个小故事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故事一:纽约街头。朱贤本正在聚精会神地给一位美国市民画肖象。身后一个人高马大的警察巡逻而来,正想怪罪画家在规定时间未到就擅自设摊,但一见朱贤本的画后,怪罪变成了惊讶。原来随着画家画笔的起落,画面上一位惟妙惟肖的人物呼之欲出。朱贤本发现了身后有警察,急忙收笔。警察摇了摇头,示意继续画,并竖起大拇指:“你画真好!”。</p> <p class="ql-block">故事二:纽约。刘海粟纪念馆宾客云集,留学海外的上海画家画展的开幕式正在举行,由名满天下的画家陈逸飞剪彩。蜂拥而上的人争相和陈逸飞握手。陈逸飞忽然分开众人,径直走到会场的后面,紧紧握住朱贤本的手。 </p><p class="ql-block"> 陈逸飞:“你怎么站在这么后面?” </p><p class="ql-block">朱贤本:“十几年未见,我怕你把我忘了。”</p><p class="ql-block">陈逸飞:“怎么会呢,多年的老朋友啊。”</p> <p class="ql-block">2020年端午节作。</p><p class="ql-block">朱贤本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绘画元素和技巧,作品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内涵。</p> <p class="ql-block">在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表哥朱贤本的画越来越成熟,终被选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聘为东方书画院画师。但他从不自满,始终保持着一颗谦虚向上的心,五十多年来,一直以“业余”画家自许。</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众多表姐妹之中,陆蓉之是一个有很多故事,快乐、豁达的现代女性。她的母亲就是1948年随外公去台湾,然后滞留在台的慕南阿姨。她顶着一头火红色的短发,是艺术圈特立独行、风头强劲的大女人,因为爱情阅历丰富,陆蓉之被大众称为“爱情教母”</p> <p class="ql-block">蓉之小时候与父母,妹妹一起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蓉之和慕明舅、外公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1951年,陆蓉之出生在台湾的一个旧式书香世家。6岁学画,10岁拜师张大千,13岁举办了个人画展,17岁时画的巨幅水墨画被台湾故宫收藏,20岁被保送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后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取得美术学士及硕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去美国留学时,陆蓉之留过阴阳头,穿最花哨的T恤、视流行天后 westwood为教母。她年轻时候并不美,龅牙、肥胖,但是她的爱情生活却精彩纷呈,跌宕起伏。她一共有三段婚姻。23岁时,陆蓉之在美国加州认识了第一任丈夫,两星期后就闪婚,而且平静地持续了11年,有了两个孩子。最终因性格不合,他们友好地分手了。陆蓉之还在报纸上替前夫登征婚启事,成功地帮他挑选到了后来娶的太太。</p> <p class="ql-block">后来,她在美国又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她的第二任丈夫会6国语言,带着陆蓉之周游世界,于是再次结婚。然而在5年后的某一天,她意外得知对方竟然还和别的女人来往,並且有了私生子。视爱情如生命的她,实在无法接受这么残酷的打击。于是,独自一人走向大海,喝下整整一瓶XO后跳海自杀……但是,她被一个在海滩跑步的男子救起。</p><p class="ql-block">经历过生死后的陆蓉之彻底改变了,她发誓再也不会让自己消极地活下去。</p> <p class="ql-block">离婚后的陆蓉之在台中科技大学当视觉传达系主任,一直都是一个人生活。有一天,她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傅申离婚的消息,她当即决定辞职,回台北追求傅申。</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去过台北,不知是否曾留意过桃园机场到达处悬挂的一幅书法,落款:傅申。</p><p class="ql-block">傅申先生,是台湾文化界最有份量的一张名片,也是国际上最知名的中国艺术史学者、鉴定家和书画家之一。</p><p class="ql-block">1937年生于上海,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1968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权威艺术史学者方闻教授,获博士学位。历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副教授、美国佛利尔暨赛克勒美术馆中国馆主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等。</p> <p class="ql-block">在陆蓉之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傅申就已经声名远扬,所以陆蓉之一直都很仰慕他,曾经在一些场合见过面。缘分,总有着神奇的魔力,在陆蓉之45岁的时候,他们再次相遇。</p> <p class="ql-block">那年傅申61岁,追他的女性能排成一条长龙。陆蓉之为了能够接近傅申,找个机会直接站到傅申的面前,对他说:“你一定要试着和我交往,否则你会后悔一辈子。”当时傅申听了这句话,被惊到说不出话来。</p><p class="ql-block">然后,在傅申生日前,她写了一篇稿子投到报社,直接表达了对傅申的爱慕。傅申看后不禁勃然大怒,质问她:为何要如此昭告天下? 再明白不过了,陆蓉之当然是想让那些比她年轻漂亮,或者是学问比她高的所有追求者都望而却步,知难而退。</p> <p class="ql-block">真正触动傅申的,是他发现陆蓉之可以做一个保护者。那年,母亲病危,而他身处韩国,于是就通知陆蓉之帮忙去照顾。陆蓉之当夜飙车赶到医院,处理一切事务。从傅申母亲病倒住院、进疗养院,再到去世后的葬礼安排,陆蓉之都做得妥当大气。在傅申出差的这段日子里,陆蓉之以女友的身份“守”住了他的家人,这使得傅申对她产生了依赖感,爱意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一个是台湾艺术界的泰斗级人物,一个是特立独行的新潮人物,他们彼此人生的叠加本身就是个传奇。交往3年后,他们终于走上了红地毯。</p> <p class="ql-block">婚后,陆蓉之对傅申说:“我要去做我自己的事情了。”傅申非常支持:“我不能埋没了你的才华。”</p><p class="ql-block">2002年,陆蓉之回到上海,开始大力扶持本土新锐艺术家和设计师,成为华人当代艺术圈内第一位女性策展人。</p><p class="ql-block">如今,蓉之已73岁了,但是任何见到她的人都无法把她与“老太太”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她脸上纯真的笑容,那分明是青春年少才有的表情,没有人能复制她的人生经历,因为,她永远都是那么先锋、可爱、古怪,她属于未来。</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妇。</p> <p class="ql-block">在傅申晚年得病后,陆蓉之和他共同拍摄了一部电影《答应你》,用来回顾他们两人的艺术人生,同时探讨社会老龄化的严肃课题。这对反差强烈的艺术圈夫妻拥有着让人羡艳的甜蜜婚姻。</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6日凌晨,傅申先生在杭州富阳辞世,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在傳申逝世后的追思会上,慕明舅舅带着非常不舍的心情说:我年纪比傅申小,但是辈分却比他高。不过,我从来都称他为傅老师,因为傅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有重要贡献,在情感上他是兄长和老师。</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右一是郁慕明</p> <p class="ql-block">今年5月20日,陆蓉之上山看望傅申。短短一个月,蓉之妹就苍老了许多,看着让人心疼!</p> <p class="ql-block">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如同短暂的流星,匆匆划过天际,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然而,当我们汇聚成一个家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便成为我们家族历史的见证与记忆。它记录了我们家族的渊源、发展、变迁,以及家族成员们的奋斗与荣耀。它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份对前辈的敬仰和对后代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2022年春节,在上海的郁家大院成员团聚一堂,並且与远在美国的郁家人越洋视频,互祝新春快乐!</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族记事《杜家大宅》和《郁家大院》已完成,自觉比较粗糙和匆忙,难免挂一漏万,欢迎补充与指正。</p><p class="ql-block">我希望通过这两篇家族记事,让每一位家族成员尤其是年轻人,都能了解我们的家族历史,铭记我们的家族精神。 愿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书写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从小我们就有历史课,中国的世界的都要学,可是自己家的历史呢?现在的社会,年轻人爱网红追明星,可是自己的祖辈是谁呢?这些统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已七老八十了,时常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追问自已“从哪里来?”。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出之何处"的解答,我写下了这两个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