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月13日在甘肃天水游玩。</p><p class="ql-block">上午参观伏義庙和天水古城。</p><p class="ql-block">下午到麦积山石窟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伏羲庙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伏羲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天水古城,又称天水西关古城,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片区,是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古城占地面积约56.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34.37万平方米,区域内包含众多明清以来的建筑遗存和文保院落,共计55处。天水古城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景区,还是一个集旅游研学、休闲度假、文化艺术、餐饮美食、民宿客栈、民族风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p><p class="ql-block">天水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明代时逐渐形成“五城连珠”的格局,现存的是伏羲城和西关两座城池。古城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智慧和文化特色。其中,伏羲庙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成化年间,按照皇家宫殿的格局建造,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祭祀伏羲建筑群,体现了对伏羲这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敬仰。</p><p class="ql-block">此外,天水古城还是陇西李氏的发源地,李唐皇室自称属于这一支系,古城内建有陇西李氏的总宗祠,吸引了众多历史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寻根问祖。天水古城不仅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受到重视,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连接着中国西部与中原的文化与经济交流。</p><p class="ql-block">天水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这些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年的公祭伏羲大典等活动,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参加,进一步提升了天水古城的文化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Maiji Mountain Grottoes),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3][16]</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八月14日在山西永济市。游览鹳雀楼景区。蒲津渡遗址景区。普救寺。</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景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的黄河东岸[4],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鹳雀楼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楼体高73.9米,座南朝北,北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p><p class="ql-block">鹳雀楼下部台基由四周月台、楼身主台基、楼身首层基座三部分组成,高16.5米。主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底面宽85米,长73米,台顶尺寸略缩,较四周月台顶面高出4.34米,中空,钢筋混凝土柱梁式框架结构,中央筑楼身基座,内辟3层使用空间。台沿四周环以平座钩栏,平座斗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出头木端部悬雁翅板。斗栱后尾施华栱一跳,补间铺作设人字栱,彩绘华美;主台基东、南、西、北四面各筑平面长方形月台,高10.54米,左右两个面积较小,对称均衡;前后两个面积不同,主从有别。各台之上,环以钩栏,踏步阶级,合理布设。台心中空,内部为两层使用空间,台帮看面贴青、白两色相间的片石,台面墁仿古金砖。顶层阶级高1.48米,平面曲尺形,空心造,四向分别叠造垂带式踏步11级,通向楼身首层地面;台帮为须弥座式,钢筋混凝土构造外贴石板,束腰部分雕造壶门,最上铺压檐石,台面墁方形花岗岩地板砖。</p><p class="ql-block">上部楼身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明3层暗6层。首层面阔七间37.8米,进深五间25.8米,楼身外转周匝回廊,正、背面各出抱厦5间,两山面各出抱厦3间,回廊为敞廊,抱厦为敞厦。从第二层开始,每层面积自下而上逐层缩减。第四层为鹳雀楼外观的第二个明层,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触景生情,赋千古绝唱《登鹳雀楼》的地方,面阔7间37.8米,进深5间25.8米,楼身外围腰缠平座一周,各柱之间用隔扇门分隔内外,四周钩栏是游客凭栏远眺周边景致的场所。第六层面阔5间28.8米,进深3间16.8米,作为鹳雀楼的最高一层,这里是游人聚集,极目远眺,“欲穷千里目”的地方,前后各设3间敞开式抱厦,以利遮蔽风雨。四周布设平座钩栏,用于游客凭栏赏景。四周设抱厦,外加挑台与四角眺景台,室内中央大厅高悬,纹饰雕造华美的覆斗式大藻井,四周设平暗天花。地面铺设花岗岩地板,当心间里侧造小型多功能戏曲舞台一座,为弘扬黄河流域古老的地方戏剧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p> <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唐——王之涣</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唐——畅当</p><p class="ql-block">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p><p class="ql-block">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西。[10]是唐至明代古渡与故城遗址,蒲津渡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渡口,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改建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4]</p><p class="ql-block">蒲津渡为黄河古渡口,自古以来就是秦晋的交通要道,金元之际,浮桥毁于战火,只剩下后因黄河改道西移,渡口废弃,铁牛被淤泥埋没。蒲州故城遗址在蒲津渡铁牛以东2千米处。遗址分东、西两城,占地面积约4.26平方千米。地表残存部分城墙及建筑。分为内、外城,内城为明代夯土包砖城,外城为唐代夯土城;内城存城墙、城门、敌台、瓮城、鼓楼及角楼遗址,外城存有东土门东北角及东南角的局部残垣。遗址的发掘为唐代以来黄河渡口的变化和黄河的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7][9][11]</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021年10月12日,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2]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p><p class="ql-block">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八月15日,到山西大槐树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p><p class="ql-block">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15日还参观了位于洪洞县的苏三监狱。</p> <p class="ql-block">苏三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仅有的一座明代形制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苏三监狱因北京名妓苏三(玉堂春)蒙冤落难囚禁于此及戏剧《玉堂春》的流传而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苏三监狱主要由普通牢房、死囚牢房组成。两排12间普通牢房中间上空,铁丝网密布,铜铃高悬,稍一碰触,便铃声大作,真可谓是天罗地网,插翅难飞。每间牢房仅4平方米,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牢内陈列着明代律法和各种刑具实物,还陈列着苏三蒙难的实物。</p><p class="ql-block">死囚牢俗称“虎头牢”,牢门上刻画着的“狴犴”头像,酷似“虎头”,青面獠牙,狰狞可怖。死囚牢院内有枕头窑一孔,隔为三间,西侧的一间当年囚禁过苏三。牢门共有两道,死囚牢房墙厚达1.7米,其内填满流砂,以防死囚犯挖墙逃跑。苏三监狱外院东房,是展现苏三悲欢离合故事原由与背景的蜡像馆。</p> <p class="ql-block">八月16日,从山西晋中市返回北京。圆满结束了半个月的甘南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