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甘岭</p><p class="ql-block">文/阳路</p><p class="ql-block">援朝抗美发强音,卫华扶危彰国魂。</p><p class="ql-block">继光胸膛迎雨弹,少云烈火炼金身。</p><p class="ql-block">舍生忘死英名颂,赴险迎锋豪气存。</p><p class="ql-block">喋血上甘军势壮,笑看纸虎现原真。</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电影《上甘岭》连长张忠发原型:他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3营7连连长张计发。他是河北省赞皇县人。1942年,16岁参加抗日先锋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打了10年仗负过8次伤,立过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他在荣誉面前始终自谦自己不是什么英雄和功臣,只是一个幸存者,真正的光荣应属于牺牲的烈士和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p> <p class="ql-block">英雄连长张计发</p> <p class="ql-block"> 1956年上甘岭电影的上映,使他作为志愿军某部八连长张忠发的原型被全国人民熟知。他 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说:战争的残酷和激烈展现的都不充分,不及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张计发打了十年仗,他最难忘的仍是上甘岭战役。张计发回忆,上甘岭阵地上浓烈的硝烟味夾杂着血腥味,飞机,大炮不断狂轰滥炸,表面阵地上根本无法站人。</p><p class="ql-block">一组数据说明了上甘岭战役的残酷:联合国军发射炮弹190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山头被削平2米,表面岩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未;志愿军第15军45师,有27个步兵连有16个连被两次打光重建;最终飘扬在主峰的战旗布滿381个弹孔……</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15日,张计发所在的第15军45师135团7连奉命转入坑道,坚持了10天。敌人层层封锁切断了粮水运送,严重缺水下战士们的嘴巴裂开了口子,浑身像是着了火,他们只得将身体和嘴贴在坑道石壁上,用凉爽的泥石缓解痛苦。尿液由白而黄,又变成红色,后来是紫色的,最后排不出尿液。腥臭的尿也成了宝贵的水源,战士们端着自已的尿,谦让给战友。有的伤员紧闭着嘴,牙齿咬得嘎嘎响。有的咬掉了舌头,为不影响战斗情绪,伤员从不喊痛叫苦。10月31日傍晚,在阵地上苦战24小时后,七连大部分战士都已牺牲,只剩下包括张计发、4名步话员、卫生员张乐、通信员邢志林和受伤战士兰发宝最后8人。</p> <p class="ql-block"> 毒辣的敌人为了把坑道部队饿死、渴死,在坑道口附近拉了数层铁丝网,布设了地雷,还部署了机枪的交叉火力进行封锁,坑道里着的粮食和水很快就耗尽了,坑道里的生活条件变得越发恶劣。</p><p class="ql-block"> 为了向坑道里运水,后勤牺牲了不少同志。15军军长秦基伟为此非常焦急,命令军后勤部采购了8万斤苹果,同时军党委在后勤部门宣布,谁能送一筐苹果进上甘岭的坑道里,就记二等功!但这8万斤苹果,最终送进坑道就只有一个,这是后方送弹药的4连战士带进坑道的!</p> <p class="ql-block"> 上级命令四连派5个战士前去支援,战士刘明生把带来的一个苹果塞给了张计发。四个步话员喊哑了嗓子,遇到紧急情况喊不出声音,就猛抽自己嘴巴打出血润润口,接着喊话。张计发先把苹果交给他们。但他们闻了又闻,摸了又摸,谁也没舍得咬一口。又接连传给了伤病员、卫生员、通信员,苹果在8个人手中传递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张计发手里。张计发说,“我们可以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却连一个小小的苹果也消灭不掉吗?”他带头咬了一小口,苹果在8个人手里转了三圈才吃完。</p><p class="ql-block"> 这段感人的经历被写成了一篇文章《一个苹果》,并被收录进小学课本。这个苹果的故事和黄继光、邱少云和罗盛教烈士一起,成为了中国代代学生对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留下的最初印象,也成了人民军队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官兵平等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读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震撼人心!英雄们永远是国家和人民安宁的保护神!偶感一诗,以表心怀:</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鸣强音,中华勇武多雄魂。</p><p class="ql-block"> 继光胸膛堵枪弹,少云烈火炼金身。</p><p class="ql-block"> 舍生忘死英名颂,赴汤蹈火豪气存。</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战威风在,笑它纸虎现原真。</p><p class="ql-block"> 2024.07.20日</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致谢作者)</p><p class="ql-block">文字整理:阳路(致谢作者):</p> <p class="ql-block">特级英雄杨根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根思(1922年~1950年),男,汉族,江苏泰兴人,中共党员,194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在志愿军出征抗美援朝誓师大会上,28岁的杨根思喊出了振聋发聩的“三个不相信”,即“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战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杨根思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1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杨根思同志追记特等功,授予他“特级英雄”称号,1951年12月11日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p> <p class="ql-block">一级英雄邱少云</p> <p class="ql-block">邱少云(1926年7月12日-1952年10月12日) 男,汉族,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中共党员。1949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87团9连战士。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务。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并追记特等功一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p> <p class="ql-block">特级英雄黄继光</p> <p class="ql-block">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四川省中江县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通讯员。</p><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在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时,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人地堡机枪眼英勇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