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栏

宝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过去,我们将上厕所称为上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吃喝拉撒睡,原本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这几项内容。但是,这其中的上厕所,自古就不登大雅之堂,不宜公开谈论似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唯厕是臭,根深蒂固。其实,回首我大半辈子的经历,恰恰是这个方面的变化,如天翻地覆一般。</b></p> 上世纪六十年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依稀记得一九六三年初春时节,父母亲城市干部支援农村,从青岛来到沂蒙山区的马牧池公社,一家六口住进北村农户的三间小南屋里。堂屋是老奶奶娘俩,小堂屋是房东大叔家,西屋是二叔家。整个院落十几口人,感觉最不方便的是上厕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院子的东南角,一堵一人高的石头墙,隔岀来一方天地,那便是大家时常要去的地方。栏的意思是:遮挡的东西;养家畜的圈等。作为方言,当地习惯说猪栏牛栏鸡栏窝子等。这里的父老乡亲,祖祖辈辈把厕所也俗称为栏。我们乍一听上栏,一头雾水,原来那就是去厕所的意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限于那个年代经济和生活条件,老百姓家里的厕所都十分简陋,全部露天,且男女不分。于是,便约定俗成,不管谁进去时,都将竖在墙根的一根木棒,横放到入口处,拦住来人。有的习惯在墙头放块石头,有的将腰带挂在那里,有的直接假装咳嗽一声,听到里面没人回应再进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里面有个大的泥瓦罐子,每当装满小便,房东大叔就挑到西菜园里去,兑上水后浇菜用。那时没有化肥,生产队里收集去大便,统一加工处理后,送到农田里,当肥料使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对于这种上栏环境,很快就习惯了,并在那里住了十几年时间。</b></p> 七十年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岁月如歌,我们很快长大成人,来到沂河岸畔的东南庄上山下乡。女知青集中住在大队磨面坊对过的一个大院里,我们男知青,则在村后渔塘边的一排平房里。因为没有被他人看见的顾忌,又正值调皮捣蛋的年龄,大家便放着厕所不去,时常到房子后面那片树林子里去方便,还调侃道:在这广阔天地里就是好!连这种事我们都上了一个档次,宽敞明亮多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我们参加工作来到一家军工企业,十个人集体住在东山小屋。车间和宿舍区里,都有正规的公共厕所可以使用,但毕竟有点儿脏乱臭。我们舍近求远,有时到屋后果园里,或沿着崎岖的小路到山上,寻个僻静处解手,感觉比去公厕的环境好多了,自我标榜:为山地撒点儿肥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而在大城市里,当年就没有我们这样自由自在,如厕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难题之一。记得有一年,我们到青岛大姨家探亲。城里偪仄的居住环境,家家户户都没有厕所。小白干路旁那个公厕,每到早晨起床后,那一片的居民,往往是男女老少,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候入厕。那焦急难耐的心情,可想而知。我此时感叹:住在天宽地阔的乡村,也自有其长处。</b></p> 八九十年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八十年代初,我工作调动,回到父母所在的县城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后,社会的方方面面,日新月异。我们小城里有的人,与时俱进,崇洋媚外,内急以后不再说上栏了,称需要去WC一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我们家家户户依然没有独立卫生间,偌大的家属院里的公厕,早晨往往还是要在外面耐心等待一下。里面蹲坑改为冲水式,干净了许多。平常人少时,还成了啦呱的地方。熟悉的人碰面问候后,边蹲坑边说起天南地北、家长里短,就像一个社交论坛,被家人揶揄为掉坑里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时至九十年代后,我们相继搬迁到新建的楼房内,家庭的卫生间里,都安装上了坐便器,环保卫生又方便,与以前的如厕环境条件相比较,可谓是鸟枪换炮,舒适自在了许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而在偏远贫困的山村里,父老乡亲们仍在使用传统的厕所。我在仲山前挂职包村时,村办公室与小学同在一个大院,下课铃声响,三个班的孩子齐奔狭小的公厕,有的挤不进去,憋不住尿了裤子,羞得哭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九十年代末,我们到九寨沟旅游,从成都乘坐旅行车,沿着嘉陵江,一直在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大半天。内急之际,当地司机会在路边停车,孤零零的露天小厕所,有专人看守,每位五角钱,其收入非常可观。</b></p> 迈入新世纪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新世纪,新气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自从一五九零年,英国人首先发明了冲水马桶,一直到世界厕所协会,把每年的十一月十九日定为世界厕所日,人类始终将日常生活中的岀口和入口问题,看得是同等重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施厕所革命,成为了一个全民性话题,更成为改善城乡居民环境的务实之举。我们千家万户,逐渐用上了干净又宽敞的卫生间。从场所简陋随意,到卫生整洁,乃至于审美、文化等多种功能不断地丰富。邻居家购买了一万多元的坐便器,可便后温水冲洗烘干。这小小卫生设施,本质上构成了人的生活观念和环保意识的变革与进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各地统一修建的下水道系统及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将污水处理达标后,才会排放到河流里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公厕是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一种人文景观,是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体现着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近些年来,各地投资修建了大量卫生洁净的公厕。其布局合理,并改变了过去脏乱臭少的状态。无论在城里的大街上,还是在超市、影院、体育场,你很容易找到公共厕所。岀门在外,无论高速公路服务区,还是在旅游景点,随处都有宽敞洁净的卫生间可用。一旦有大的文体活动,我们诸葛亮广场旁边,还会岀现一排临时公厕,人们甭害怕内急找不到地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来时匆匆,去时冲冲。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大家如厕后的文明程度,也正在不断提高。通过专职环卫人员的辛勤付出,如今的公厕,随时都保持着洁净的状态,甚至于有的附近居民,也时常到那里去方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时代的发展,体现在人间烟火中,也反映在吃喝拉撒睡的细节中。无论对国家或个人来说,这小小厕所,都是件大事,不仅关系到环境的改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还体现着国民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b></p> 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