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皮山乡幸福花||周佳

佳歌

<p class="ql-block">原载《云南政协报》(2024年7月20日)</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听新平县任永坤老师谈到当地一个村庄“磨皮”,我即对此地充满着好奇。他说从彝语古籍中追溯,“磨皮”乃(嚜皮)也,翻译过来就是先祖在过的地方。磨皮村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甸乡西南部,处于滇中腹地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北面,距离新平县城约20多公里,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寨。原来这个村子,属于任老师牵头的县文旅局离退休人员党支部“云岭银发、助力乡村振兴”的试点村。</p> <p class="ql-block">初到磨皮村,还得从今年三月初说起。一个周末,我和玉溪市党史办李福生一起赶到新平县城,拉上等候已久的永坤兄来到磨皮村。第一次遇见号称直播山货街上的“牛书记”,磨皮村党总支书记魏正荣,他中等个子,头戴一顶形状似“磨盘山”另一端有角的彝族黑布大圆帽,身穿黑色对襟小褂,皮肤黝黑,脸庞方正,孔武有力,年龄约50岁上下,一看就是一位实在干练的本地汉子。据介绍,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基层工作,是90年代的中师毕业生,当过6年教师,先后在水塘镇、扬武镇任乡干部,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前年9月份,他被县委县政府抽调到磨皮村任党总支书记,以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他家中父母年迈,自己又是长子,夫妻两地工作,但为相应党的号召,他做通家人的工作,毅然全心投身于山区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被他这股一心为民的干劲所感染,大家一拍即合,都愿意为磨皮村的发展做些实事。于是,我约好省上的作家朋友们一道,参加走进“哀牢山•平甸乡磨皮村”的文化调研采风活动,对当地的古老彝族习俗文化及风情进行挖掘采写,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3月16日上午,我们驾车沿着县道行驶,公路两旁的凤凰花开得正旺,一树树花朵红艳艳,它似一束束迎接客人的火把,象征彝族人民火样的激情,瞬间在我的胸中燃烧!穿过磨皮隧道,绕过五百米外的大转弯就到峨得河水库,这座小一型水库容量400万立方,位于磨盘山北坡峨得河流域上段,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今天正在进行休闲垂钓体验赛。水库上下有美丽的景区情人谷,及深林幽幽的老虎箐等景区。现已开发老虎箐下段,全长883米,经踩点探研约有30余个景点。徒步约30分钟,可以感受山涧清泉、古树老藤、河底岩花、流水飞瀑、鸟语花香等景观,箐边沿岸有金雀花、甜菜、老窐花等野生植物,箐中还有粗榧、榉木树、百日青(又名长叶罗汉松)等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溪流中还有石蛙、红尾巴鱼、冷水鳅等鱼类,让游客们沉侵于原始深林中那份清凉。</p> <p class="ql-block">我们恰逢平甸乡磨皮村第二届彝族“吃花酒”非遗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还有磨皮花鼓舞表演,当地称“双花节”。在磨皮周末山货街入口处,在举行迎宾礼。身着彝族服饰、敲着花鼓、弹着四弦的当地群众,夹道载歌载舞欢迎着外地游客,场面热情似火如百花盛开。说起磨皮山货街,不得不提到魏书记,你打开他的抖音号,里面内容丰富多彩,竟然有1450多件直播作品,“我是云南磨皮牛书记,自2022年9月9日到磨皮村工作以来,他用30年来的工作经历投入工作,虽然离各级组织的要求和人民期望还有距离。但我将全力去谋划、去推进磨皮的发展。因目前磨皮村组集体收入非常薄弱,我们打算利用抖音平台尝试带货,为磨皮村集体经济增收探索着出路。不知道各位粉丝朋友及磨皮的父老乡亲有什么意见建议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这一番真诚质朴的介绍,不仅让外界了解到磨皮的乡村生活、民风民俗及各种特色山货,也拉近了村干部与乡亲们沟通的距离。外地游客周末来磨皮逛山货街,品尝本地生态牛汤锅、烧烤美食,购买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及非遗文化产品。特别是街子上的尼黑达土黄牛汤锅店里,师傅们忙得不亦说乎,周末一天可以卖出两三头土牛肉。对面卖土猪肉的摊位也围满了顾客,还有堆满磨皮花酒的店铺,现在每天有四趟公交车联通磨皮到城区,其交通便利,方便了前来磨皮赶街的群众。</p> <p class="ql-block">我们步行到老虎箐花鼓舞广场,观摩由彝族大毕摩主持的“吃花酒仪式”,体验彝族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几间土掌楼房围在这座广场舞台的后面,广场四周是围成弧形的看台,现在已座无虚席,这是一座隐藏在大山里的磨皮露天大舞台,当地亦称花鼓舞广场,它与周边山林及环境相适应,浑然天成恰到好处。在这里,你可以大声吼几下,跳跳三跺脚,敲敲磨皮的花鼓,身心都很放松。据了解,磨皮村有历史悠久的“吃花酒”习俗,系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磨皮彝族是唯一一个保留这一传统的古老彝族。吃花酒是磨皮村彝族支系——聂苏人居住区的一种成人仪式,举办这样的仪式是为宣示少女们已经长大,吃了花酒,就表示年满18岁的女孩从此结束少女时代。每年农历2月的第一个属虎日,就是“吃花酒”的日子。这一天磨皮村彝族聚居村寨的未成婚的姑娘和小伙大清早就忙活起来,去砍树采花并从地边砍来芭蕉,及山上的各种鲜花,搭成鲜花与芭蕉围成的大宴席。村里青年男女也聚拢来,开始庄严隆重的“吃花酒”仪式。仪式上当地彝族大毕摩,还专门为她念上一段祝福她健康成长的“贝马经”,也就是祝福她在今后的生活中健康成长、事事顺意……经过成人礼后的姑娘,就可以去谈情说爱,奔赴爱情各种场所;同时也蕴含乡邻乡亲中的互帮互助,团结奋进的美好寓愿。</p> <p class="ql-block">花酒宴上热闹纷繁,村中男女穿上彝族节日的盛装围坐花酒宴上,开始说唱彝家的山歌调,并为当日的花仙子送上祝福。先后为“撵雀调”“开花调”“蜂儿调”“老虎调”。特别是“撵雀调”即“金雀银雀”飞起来,姑娘们扮演以彝语命名的鸟类开始对唱,如女主角为吉祥鸟“节碑勒”、其他女孩为“果布”、“窝么”。女主角开始唱:“稀里数噜,挝节碑勒莫嘀多。”彝语译为:“节碑勒飞起来了。飞到哪里去呢、飞到果布鸟那里去。”接着扮花、兽,一起对唱。人与自然共生共长,原生态的清脆的歌声响彻山间,唱出彝族青年儿女们的理想和追求。等彝家小调对唱结束后,姑娘小伙们又敲锣打鼓将采来的花朵和芭蕉树一起送到山林里最古老的一棵毛木树下,为今天的女主角祈祷,未来找到如意郎君,并感恩大山母亲恩赐的花儿。从山上归来在继续喝“花酒”祈福未来,继续长期当地彝族民歌“情歌自古有人唱,合心调儿有几首?一根藤子两朵花,谁是我的小冤家?......”</p> <p class="ql-block">“花鼓敲起来,四弦弹起来,男女老少跳起来。”鼓声点点咚咚,由远而近,像是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呼唤,把你的心紧紧地吸引住,心跳随着鼓声起伏。磨皮花鼓舞是流传于云南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及周边村寨的彝族传统舞蹈。因主要在磨皮村委会沿袭传承而得名。2013年10月“磨皮花鼓舞”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荣获云南省“彩云奖”金奖。舞蹈以27个完整的套路,演绎了彝族先祖征战和与敌格斗、厮杀的壮烈场面,传承历史悠久,被寓为“舞动的远古记忆”。早在汉文献中,明天启《滇志》、清康熙《新平县志》《元江府志》等汉文方志中都有“夷人”“击鼓跳丧”的记述。当地艺人在讲述磨皮花鼓来源时说:磨皮花鼓舞,跳的动作,是从阿谱笃慕踩尖刀草那里来,跳的套路反映的是彝族先祖点兵出发、跋山涉水、勇猛杀敌、凯旋归来等开疆扩土的场景。直到现在,不论婚丧,还是节庆,磨皮能歌善舞的彝族儿女用鼓舞“乐呗春耕”。</p> <p class="ql-block">在台下,一群当地年轻彝族女子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她们正在用蓝色的头巾包头,包好的头巾如翘起的鹿角。相传,在远古的时候,磨皮村的彝家男子到磨盘山狩猎,他们捕获到了一只刚出茸角的山鹿,寨中的女子们看到这只长有鲜嫩鹿角的山鹿后,觉得非常好看,便学着鹿头打扮自己,自此,这一带的彝族女子便有了这种独特的鹿角头饰。这时,两位头戴蓝色的头巾,分别身穿鲜艳的红色和青蓝色的无领右衽襟长裳,腰系精美的后摆和肚兜,上面镶嵌麻铃银泡、彩织流苏,下着黑色大摆裤,脚穿红色绣鞋彝族妇女,正朝着大家爽朗地开怀大笑,开心漂亮的脸庞如一朵盛开的山茶花,同她们的彝族服饰一样吸人眼球。她们的脚下还立着一个系着红绸带,蒙着羊皮的长型木鼓,鼓面上放着一条白毛巾和鼓槌。看来一切已准备就绪。</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各族群众一起在花鼓舞广场感受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体验了一场热闹又精彩纷呈的磨皮幸福“双花节”。我的心情也如同行的周子淦所感触的一样,昨天磨皮的战鼓,是为了生存。今天磨皮的花鼓,是对祖先的记忆,对美好生活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到达磨皮村尼黑达小组,观光沃柑基地,亲自参与采摘体验。转过去2013年,磨皮人均纯收入3479元,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往昔的省级贫困村已然变成了令人瞩目的“小康村”,这一切,得益于一颗甜蜜的果子——沃柑。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的努力下,以党建引领强产业,以土地流转促增收。2013年9月,褚时健和妻子马静芬来到磨皮村考察,决定在这里种植沃柑。马静芬女士担起了种植沃柑的重任。她在磨皮村建立了沃柑种植基地,承包了3300亩地,开启了沃柑的种植。当时为了打消村民们对于土地流转的顾虑,驻村队员和村干部积极深入农户做工作,以‘与农户合作模式’,将果业公司的利益与农户的利益相互衔接,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2018年,褚氏磨皮沃柑种植基地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4800多吨沃柑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沃柑、秋香晚芒等水果产业支撑磨皮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以前,我们种甘蔗、烤烟,除去农资成本等,一年也剩不下多少钱。现在,除了土地流转租金每年1万元,管护费1.8万至2.2万元,每月摘果子还能多拿1万多元。以前,对我们很多村民来说,翻盖新房基本上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不到五年时间,200多户当中80%已经翻盖新房,购置了车辆。”磨皮村委会主任普朝忠深有感触。“我们都比较愿意留在家门口打工,不仅能够有可观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村民李兴华说。我们闻着果香,徜徉在一棵棵沃柑树间,一颗颗黄澄澄的沃柑挂满了枝头,品尝亲手采摘的幸福果子,甜蜜入口,腻人心扉。</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我们还采访了磨皮花鼓舞传承人易晓英、易成英,“吃花酒”传承人施开云、易莲英。通过和各位传承人闲聊,我之前对“双花”非遗文化是否后继有人的顾虑也随之打消了。社会学者田冯太那飘逸的长发,俊朗的外貌,风趣幽默的口才,最会拉近与传承人们距离。他也是担心村里的年轻人外迁到城市发展,而导致村里人口减少,空心化等问题。但如今,有这样一群传承人的坚守,有产业发展留住人,有年轻一代的学习和传承,甚至磨皮小学的娃娃都会学跳磨皮花鼓舞,这是我们在花鼓舞广场亲眼目睹的。传承人们还会继续跳下去,唱下去。如他们最朴实无华的说法,不跳莫害羞呢,我们这地方的年轻人,如果花鼓舞都不会跳,那媳妇都娶不到。</p> <p class="ql-block">魏书记带着我们一行人参观了磨皮大寨。现存的土掌房应继续保护好,同村史馆的彝族传统文化一样给后人留住永久的乡愁。在花鼓制作人杨学林的土掌房里,我们寻找到了最古老的花鼓制作手艺。一截截老扎的水冬瓜树,三四岁的本地黄牛皮,镗亮的马钉等材料,在他的手中变成了一只只能发出摄人心魄声音的花鼓。据他说,为了这从爷爷手里继承下来的独门古老手艺不失传,作为守艺人的他,已摒除门户之偏见,原意收徒带弟。现在,他外公的孙子施光明已成了他的高足。我们期望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能代代相传,当地政府持续将非遗文化赋能到乡村振兴事业当中,开花结果。同行的孙吟峰、吴硕累和我都买了一两只大小不一的花鼓,将传统文化捎回家给娃娃分享。</p> <p class="ql-block">情至深则爱无言,磨皮山乡幸福花。座谈会上,我们建议,乡村旅游已从过去的观光式旅游转变成了体验式、度假式的旅游,既要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好,又要紧紧抓住核心IP打造、情绪价值提供、消费场景搭建三大要素。记者、作家陶园园说:“这里有一种叫磨皮的的生活。”魏书记跟我们谈过,“要发挥当地生态、产业、文化优势,继续挖掘潜能,引资迎智,共同探索出一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非遗文化、乡村旅游等资源相融合的乡村振兴成功路子。”</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引用著名文化学者郑千山的诗词“古风颂磨皮”寄语磨皮村,“齐心铸牢共同体,华夏巨龙自威仪。我喜磨皮融现代,奕奕神采焕生机!”</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周佳,民进会员,诗人、作家。现居昆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