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文化 浸润生命

丝路花雨

践行文化 浸润生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i>太阳不吝光辉,故让万物欣欣向荣;大海不吝胸怀,故让其浩瀚无垠;生命,不畏其艰辛,故灿然绽放。祖母,用行动,践行文化,用真爱,浸润生命。</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 ——题记</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甲辰伊始,耄耋之年的奶奶,精神矍铄,又下地劳作了,勤劳的人,一生闲不住。有时还为自己没有完成一天的量而慨叹自己的“无用”,我既心疼她的付出,又欣慰她身体的硬朗。一生要强而又勤劳的奶奶,几年前因“缠腰瘤”而身体严重滑坡,只好卧床,但饮食起居能自理,房间打扫得干净明亮。自己虽不能动,但仍为儿女子孙们牵肠挂肚,操心惦念,为帮不上忙而自责自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生于上世三十年代初的奶奶,经历新中国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跑土匪”到“斗地主”;从“农业社”到“包产到户”,从“改革开放”到而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历史的变迁虽巨大,但奶奶的生活却并未受时代的影响而大起大落,时间总是一如继往地前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常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一天天,一年年如期履过,丰满了年轮,充盈了生命。儿孙们幸福,是老人持之以恒的人生奋斗目标。生命不息,勤耕不已便是奶奶的人生宗旨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石缝间的生命,因平凡而伟大!奶奶的生活,也因平凡的积淀而内蕴深厚。儿孙们没齿难忘。记忆的因子复活,穿越时空隧道,我们顺应生命的规律来到奶奶身边,奶奶累并快乐着,我和姐姐自小和奶奶同吃同住,每到熄灯就寝时,奶奶的睡前小故事就开讲了,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还讲民间轶闻轶事,当初年幼只知故事情节,不懂其教化意义,而今忆及“坏媳妇”的事,故事情节大概如此:就是说在旧社会,有一位老奶奶,儿子干完农活回来,就跟儿子说:“饿死了,饿死了”,儿子就问媳妇,你给老人给饭了吗?媳妇说:“妈妈每顿都吃两碗面条。”儿子又说:“那她怎么嚷嚷着说没吃饭”,正在他俩争辩时,忽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划破母猪肚子,白生生的面条露了出来,儿子什么都明白了。当初对“孝”不理解,却对“雷”又畏又惧,每每电闪雷之时,吓得要死,怕得要命,生怕“雷”这个恶魔把我也掳走,长大后,才知晓“孝”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植入在中国人心中。还有“一根针”的故事,(一个小男孩无论走到谁家,都要拿些别人家的东西回来,他妈妈没办法,一次,把他衣服脱光,让去别家玩,心想:“这次我看你怎么拿人家东西”,等小男孩回来,妈妈仍不放心,看有没有拿别人家东西,摸遍了全身,最后竟子光屁股腚子里搜出了一根针。)奶奶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能浪废食物,说是有“罪”咬呢,在我的心目中,“罪”便成了可怕的怪兽,便不敢乱扔馍馍,不敢浪费饭菜,因为“天爷”每天都在我头顶,我瞒不过天,更惧怕那咆哮九天的“雷声爷”。古人敬天畏地,搞不懂自然现象,便以“爷”相称,经过代代口授,一直流传下来。虽然民间口传话粗俚俗,但道理却和书面语相通。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可见中国“孔孟”思想对国人的教化之大,入民心之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奶奶“节日多”,民规也多。从春节到腊八节,每月每节,都有特殊的饭菜上桌,特殊的禁忌要讲。譬如“二月二”的大豆串,提前在土里泡软,我是端水的那个,爸爸或妈妈是挖坑埋土的,等豆子泡胀。节日当天,一声鸡鸣,就起来炒熟,串豌豆就是全家总动员的时刻,连爷爷和爸爸都上场了,我们也不能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串起来,分“单串式”和“双串式”两种,手不灵巧的就首选“单串式”,即把大豆从肚子最肥处一个个用针穿过,用线连在一起,像和尚的念珠似的,或珍珠项链似的。“双串式”即把大豆的一端头对头并排串一起,两两相对,像树叶的脉络,也像车辙印,花形好看,这种串法用针技巧要求高,初学者难度较大,针要打斜穿过大豆的末端一角,倾斜度把握不准,就会穿透,豆子会掉线,还容易扎手,当然就由针线高手奶奶和妈妈串了。每串长度大都控制在1米至1.5米左右,串完后,给我们小孩平均分开,可我们都喜欢“双串式”的,有时不免为其争抢而发生口角甚至“斗殴”事件。大人总是公正的法官,为我们排解其纠纷,如两串“单串”换一串“双串”,只要我们当事人同意,矛盾就迎刃而解,毕竟,小孩子的官司解决不那么棘手。 “三月三”的苜蓿缠搅团;“四月八”的甜醅加油炸韭菜盒;“五月五”的插柳采艾蒿,踏青收集露水,用此洗脸,奶奶说眼睛亮,吹雄黄绑花绳,说是防蛇防虫咬,花绳中途不能去掉,直到六月六才能剪掉,不能烧掉,扔到屋檐下任其自然风化;“七月十二”烙麦娃娃和猪油锅盔,用梳子、顶针,切刀等做出各种花样,如圆形,正方形,菱形或竖条形等图案,在抹上姜黄,颜色不浓不淡,恰到好处,让人垂涎欲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奶奶 “礼俗”多,“禁忌”也多,尤其是腊月和正月,体现得淋漓尽致。腊月就拉开了年的序幕,腊月二十四,奶奶说要“缠五穷”,就做甜搅团(平常都是浆水做,酸的,而“甜搅团,就是用臊子作汤),而且做得很少,饭做熟了,先敬“灶神”,然后,我们才吃,叮嘱道:“你们一定要把饭吃光,碗底锅底都不留一点剩饭,还要嘴里念叨“饿死了,饿死了,赶快吃,让灶王爷听见,让他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明民间疾苦,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等吃完后,接着送“灶神”,说灶王爷此去上天,要七天,大年初一我们才要迎回来。我们总觉得那一晚的饭神圣且庄严。腊月三十,贴春联,挂灯笼,迎列祖列宗。奶奶又嘱咐我们不能在院子里泼脏水,否则的话,祖先会喝掉,实属大不敬,所以,我们的衣服都是赶在之前洗干净的。到了晚上,熬夜看春晚,包饺子,到了初一日早上,要换全新的衣服,早早起床,不能睡懒觉,放炮开大门,赶走晦气,迎接新的一天,新的一年,这天,一定不能说脏话,否则嘴会烂掉,吓得我们几个小娃娃连一句嘴都不敢绊,害怕烂自己的嘴,这一天,我们姊妹几个,一家人的相处和交谈大抵是一年中最为和平和文明的一天了,那些节日,因仪式感强而隆重了许多,记忆也特别深刻。日子处处洋溢着幸福,时时满溢着真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奶奶在不知不觉中,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可遗憾的是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西式快餐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质味有点变淡,民俗文化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但其精华部分还是传承了下来。奶奶虽不识字,却用行动践行着中国人的传统和礼数,等我们长大,学习了文化知识,才懂得什么叫一脉相承,什么叫文化代代传,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而今为人师的我,是用文字传承中国文化,而奶奶以及之前的不识字的人们,是用口传或行动在践行中国的传统及文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奶奶是一个心胸宽广,吃苦耐劳,倔强要强,心底善良之人,于朴素中践行文化,于真爱中,授于我们做人的道理,也许正是这种福报,才让九十高龄的她,仍神清志明,身体硬朗。诚祈我的奶奶长命百岁,福报绵长!</b></p> 感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