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次去山西是2015年5月,这次再踏三晋大地的是今年桃花盛开的4月。时光一瞬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九年。</p> <p class="ql-block"> 山西有看不完的各朝古建,那岁月撫摸过的斗拱梁柱、雕楼展檐、古刹佛像,那足以令人震撼的圣殿宝塔、古老宅院。千百年后它们依旧展现着矍铄的风采,仍然将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如今许多地区的所谓古代遗址参杂着太多的仿古复建,甚至根据史书记载着的“曾经”,硬生生地造出些闪着贼光的古迹,那么山西珍藏千百年的,大多是岁月磨砺后真正的古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 岁月磨砺过的古建中,我以为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山西的应县木塔。应县木塔也叫“佛宫寺释迦塔”建于1056年的辽代,塔高67.31米,是当今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奇塔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要痛心地告诉你,木塔在时光的摧残下,在人为因素的破坏中己经倾斜!</p> <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人们的认知中有这样的常识:在漫长的历史空间里,木质建筑物是最不易保存的。时光的自然消损之下,要么毁于火灾,要么坍塌于地震,要么摧毁于战火及其它人为因素。而我说的这座木塔却经历了40多次地震,遭受过200多次步炮枪弹的袭击,加上常年的风风雨雨和寒暑交替,朔州应县的这座木质佛塔,在历经磨难后依然坚强屹立,挺过了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古塔虽坚挺屹立了千年,在岁月流逝后的今天来看。还是有令人心痛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心痛这座近千年的古塔,是因为古塔倾斜了,它病了,而且病的不轻。更要命的是由于这种变形是在七十多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近年塔身及重病区二、三层的梁、柱构件的变形正在加速。据权威资料介绍,二层内的立柱向东北倾斜得最严重,柱脚上部的重心已经离开了正中,各柱头榫卯的口沿大多已经松脱,或已因倾斜扭转而裂开。2015年测量,柱子倾斜量已超过56厘米,最严重的一根倾斜了12度。今天我们从外部细看,木塔二层西侧屋檐明显下沉,柱子向内倾斜。除此外,木塔整体自西南向东北以平均每年2毫米的速度歪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专家们的根治维护方案倒是提了不少,但国家和地方上的相关部门,经过反复论证,却至今举棋不定,未敢轻举妄动。于是去山西看木塔的游客,不少人是抱着“看一眼少一眼”的挽惜心态来这里游览。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这座千年古建,自多年前始,管理部门便只允许参观古塔的底层,严格禁止游客登楼游览。</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的倾斜、一些梁柱移位变形应该是自元代的两次较大规模的地震后开始的。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人们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加固木塔,在木塔的每一层中都砌入了夹泥墙和斜戗支撑,有效地解决了古塔的颓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最早留下的木塔照片看,塔身上部的几个明层中,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的中间安装着格扇门外,目前我们看到的木格窗的位置,早先全部由内砌夹泥墙封闭,并且增加了支撑斜戗。夹泥墙室内的一面全部是精美的彩绘壁画。</p> <p class="ql-block"> 而木塔加速倾斜,发生在上世纪1933年的一次修葺之后。当时,一些专家权贵自以为是地觉得,木塔内的“夹泥墙”没什么用,既影响了古塔之美,又破坏了木塔原有的风水。于是拆除了全部夹泥墙和起加固作用的斜戗,大大降低了木塔的稳定性,为了风水和美观,换成了透风良好的花木格子窗。从此,不但美仑美奂的壁画化作齑粉。塔身倾斜的速度逐年加快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倾斜的古塔正经历着一场生死考验。但是倾斜的古塔终究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经人类干预后重获涅槃,一定会在一个阳光灿烂值得纪念的喜庆日子里,重塑好金刚不败之身。但不管怎么说,与其总是忧心忡忡,举棋不定,让“看一眼少一眼”成为事实,不如集思广益早作打算。也许“科学”与“传统”这两个词汇不全是“专家”在写,智者在民间、高手在民间真的不只是传说!</p> <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图片来之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