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年前,辽沈地区有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陈政高。他从1998年起先后担任三年辽宁省副省长,五年沈阳市市长,两年沈阳市市委书记,六年多的辽宁省省长。2014年4月他调任国家住建部任部长。他在领导辽沈工作的十六年里,使该地区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政绩斐然,令人瞩目。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社会上对政高同志的评价争议很大,就在他去世前,网上还广泛流传着有关他被降级处分的谣言, 我作为与他长期相处的身边工作人员,想通过自己亲历的种种往事,使人们能够走近他,深入了解他,从而能不负已故人,对他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省府三年,亦师亦友</span></p><p class="ql-block"> 1998年1月政高同志正式上任省主管工业的副省长一职,当时我在省政府办公厅综合三处任处长,专门负责对口工业副省长的文字综合工作,自此我们共事了十年。我比政高同志大两岁,有当知青、军人和工人的经历。1978年9月调到省委政研室工作了十四年,任经济一处副处长,而后调到省政府生产委企管二处和省政府办公厅综合三处,前后任处长六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国家住建部原部长陈政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1978 年到 199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 20 年,这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波澜壮阔,我将自己在省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八十多篇调研文章汇编在一起,于1998年出版了《改革大潮中的思考》一书。承蒙林声副省长厚爱题写了书名并亲自为之作序,我深受鼓舞。当我将付印前的书稿送给政高同志征求意见时,他认真翻看后表示赞许并为文集亲笔题词“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予以鼓励。这算是我"以文会友"与政高同志个人间第一次深度交集,他对属下工作人员的至诚令我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政高为《改革大潮中的思考》一书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政高同志自1998年到2000年在担任工业副省长的三年间,正值省内大批国有企业负债累累面临破产倒闭,几百万职工集体下岗,而南方民营经济在改革中迅速崛起,展现出勃勃生机,与东北形成巨大的反差。辽沈地区当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省内各市遇到大的困难都请求省里给予帮助。政高同志作为负责全省工业和劳动就业的主管领导,像个"救火队长"一样,一方面带领省发改委、经委、财政、劳动等部门穿梭于省内 14个市,现场办公研究解决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转制、社保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工口领导到南方学习先进经验,转换思想,同时开展招商引资。这期间我随同政高同志奔波于省内外,负责起草《会议纪要》、讲话稿等材料,因我们的文字风格相近,又都不喜欢官话套话,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更是多有共识,所以我写的材料他都比较满意。我也通过起草文件跟随调研,更加深了解了他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正直的人品和扎实的作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8年10月6日作者于省政府办公厅楼前</span></p> <p class="ql-block"> 政高同志和我家都住在省政府大院,他每天晚上有散步的习惯。记得是从98年初开始,除了外出或天气原因,几乎每天晚上他都打电话邀我一起散步谈形势,谈工作,也谈一些热点问题。他思维敏捷,既能抓住问题实质,又能把握原则,我们相互交流成为一种独特的工作研习方式。</p><p class="ql-block"> 由于朝夕相处,白天我们是上下级关系,他是我尊敬的领导和师长,晚上他又把我当知心朋友,甚而有一些家事和不宜与他人谈及的私事也愿意与我聊聊,建立了一种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些年,每逢圣诞节平安夜,政高夫妇(有时他岳母和大姨姐也参加)和我们夫妇两家人聚在一起度过。为了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偶尔也利用节假日,我陪他一起乘车到沈阳周边地区郊游散心。如去抚顺高湾的雁鸣湖,大伙房水库、本溪铁刹山等景区,最远到过丹东虎山长城起点,在虎山城门楼下我们两家人还一起合影。每次出游到了饭点时,我们就在路边小店就餐。政高同志很爱吃鱼,常喝点农家小烧锅,作为省级领导干部他从不讲奢华排场,倒是很愿意享受平民百姓的简约生活。我感到,每逢此时才还原了一个平凡、质朴和本真的政高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5年5月3日在丹东市虎山长城起点政高和作者两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临危受命,城改破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2000年,沈阳发生了震惊国内外的慕马腐败大案,当时的沈阳市市长慕绥新、常务副市长马向东被分别判处死缓和死刑,市检察院检察长、市法院院长、财政局局长等涉案的干部达 200多人,成为全国腐败窝案的重灾区。而沈阳的经济形势更为严峻,大多数国企亏损严重濒临倒闭,下岗职工的社保和再就业困难重重,铁西区的下岗工人甚至打出了"共产党万岁,我们要吃饭!"的横幅,坐在马路中间阻断交通。在城市建设方面,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基础设施欠账累累,环境卫生差,空气和水污染十分严重。一次邓小平同志来沈阳,从北站下车到友谊宾馆,一路看去后说,"沈阳是一个典型的脏乱差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计划经济时的沈阳市区旧面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尤其令人堪忧的是政府机关运转不畅,随着中纪委查处慕马大案不断深入,机关领导干部人人自危,全市上下人心沮丧。那时工作人员到外地出差,都不敢称自己是沈阳人,国家各部委领导也都不愿到沈阳来,唯恐受到牵连。有人断言:沈阳这个样子十年都缓不过来。就在沈阳一片消沉低迷的氛围下,省里遴选接任沈阳市长的候选人,结果先谈的几位都不愿接手这个"烂摊子",直到最后找到政高同志,面对危难他不惧挑战勇于担当。沈阳这个劫后余生的东北最大的城市,终于迎来了新的领路人。</span></p><p class="ql-block"> 2000 年底政高同志临危受命走马上任。当时沈阳工作千头万绪,最需要有破围的胆识和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古人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政高同志正是怀着重振旗鼓重整河山的雄心壮志,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他首先选择从城市环境改造入手,对沈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容市貌动"大手术",通过改善城市面貌来扭转颓势提振人心。他下功夫抓了六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是推进道路改造。上任前几年,政高同志先从城区的老旧马路开始,逐步延伸到街道胡同全面进行整修铺面。从2004年开始一共投资9亿多,将贯穿沈阳南北的五条主干道全部设计为双向八车道,全长41公里,五条大路的建成,为后续城市总体布局开辟了交通网络。全市道路完好率由原来的70%快速提升至9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新建成的跨浑河大桥之一伯官大桥独具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是开展大规模的绿化。沈阳原是个缺水少绿的城市,各项绿化指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2001年,政高同志在全市大会提出建设森林城市的奋斗目标。首先环绕城缘周边建起了200米宽的环城绿化带。尔后开始实施东部青山半入城规划,在市区内则开展建设公共绿地和精品绿地活动。几年下来建成了大帅府绿地等一大批绿地工程和五里河公园等10余座公园。自2001年至2005年,沈阳新增绿地面积69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城外森林环绕,城内绿树成网"的目标。2005年8月沈阳市荣获了国家林业总局授予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创造了在北方平原工业污染严重的城市建成"森林城市"的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 三是抓好城市垃圾处理。自建国以来,沈阳一直没有垃圾处理场,只有垃圾堆放场,雨天污水横流,风天塑料袋满天飞。为此,政高同志与城建部门反复研究,决定在城市南端苏家屯区建设占地1500亩的老虎冲垃圾填埋场,在城市北端的沈北新区建设占地 800亩的大辛垃圾填埋厂,两家填埋场都于2003年正式投入运行,一举解决了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p><p class="ql-block"> 四是治理城市污水。针对沈阳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地上水渠、地下水及浑河水系遭到严重污染的情况,全市陆续投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达5个,污水处理率由38%提高到69%。</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五是治理大气污染。沈阳城原有5000 多根烟囱,导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从 2002年开始连续三年,政府下令全市每年拆除 1000 根烟囱和 400座锅炉房,三年拆除了 3200多根烟囱,1200多座锅炉房。200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1天,占全年天数82%。</span></p> <p class="ql-block"> 六是改造城市水系。浑河是沈阳的母亲河,当年两岸搭建着外来人口住的简易棚和废品收购站,河水因常年排污发臭,人们都选择远离浑河两岸居住。政高同志从城市发展战略上提出,要把浑河作为沈阳横贯东西的"银带"重点整治开发,并展开了浩大的浑河治理工程。政高同志亲临一线组织指挥区县迁移安置浑河两岸外来人口,拆除所有违建房,整修河堤路,沿岸开展大面积绿化。同时又租用挖泥船清理多年的河床淤泥,拓宽浑河河道,在东段河道的中央新建了一个鸟岛公园,政高同志亲自请来的养鸟专家指导经营。治理工程还沿浑河新建了几座各具特色的跨河大桥连接两岸,开掘了沈河区到浑南区的五爱地下隧道,贯通了两岸交通,经过全面治理,浑河两岸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浑河两岸旧貌换新颜</span></p> <p class="ql-block">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沈阳市老市长李长春来沈阳视察,看到改造后的浑河,对政高同志和沈阳市的工作大加赞赏。为了增加全市水系面积,政高同志还指挥将于洪区丁香湖进行大面积拓宽深挖清底;将浑河水引入和平区建立了人工的长白岛;将大伙房水库之水引入浑南区开辟出新的河道。经过这一系列的大规模水系工程建设,使沈阳的空气清洁度、湿度及人居环境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也带动了水系周边房地产业的大幅增值。作为政高同志亲自策划指挥城市大改造的亲历者,我将上述各项工作归纳为沈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的六大系统工程,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和向上级汇报材料之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随着六大系统工程陆续完成,沈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200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授予沈阳"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称号。这既是对全市人民努力奋斗的首肯,也是对政高市长付出大量心血的最高褒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今绿树成荫的沈阳浑南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重振工业,焕发百业</span></p><p class="ql-block"> 振兴沈阳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大批国有企业脱困问题。"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政高同志在大连和省工作期间一直是工口的主管领导,深谙国企改革的关键所在,面对沈阳工业困局,他采取了三大举措。</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抓大放小,深化改革。对于大型国企要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对于中小企业则采取转制改革,通过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方式由全民所有制企业转为民营企业,彻底放开搞活。在这一系列操作中,"东迁西建"可谓是政高同志的最大手笔,即将铁西区与张士高新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将铁西区东边 160 多户大中型国企搬迁到西边的张士开发区,边搬迁边改造。这些企业腾出的工业用地经整理后用作住宅和商业开发,挂牌上市出售,使土地价格大幅增值。搬迁企业则利用卖地的资金在开发区落户并完成改造,此举不但盘活了老国企,两区也各取所需,实现了三赢。国务院领导和国家体改委对铁西的"东迁西建"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国务院领导也专程到沈阳铁西进行考察推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是引进南方企业,实行产业更新。政高同志认为:国有企业就像一片老树林,日久天长会因生虫得病而枯萎,要想彻底治理好很难。而栽一片新树,它们生命力强,就会生机勃发,很快会成长为新树林。从2003 年起,政高同志每年大年初五、六就带队出发到浙江、福建、广东和香港等重点地区招商,在各区县项目推介会上做主旨演讲,会见重要客户等。为防止一些部门"敞开门招商,关起门打狗",他让我具体负责安排他和六位副市长轮流主持,每周召开一次企业家座谈会,相关部门也参加,直接听取投资商的诉求,现场解决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沈阳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温州厨具及小五金业,闽南的石材,于洪的家具等都在沈阳形成了产业集群,如仅六万温州人在沈阳开办了三万多家企业,创造了千亿元的财富,2003年以后温州人在金廊开发等重点项目上,总投资额达几十亿元,在沈阳就业创业的外地人至少在100万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4年8月2号作者陪同政高市长在浙江省乐清招商</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三,调整区划,布局新的发展空间。经济的不断向好和项目的相继落地,急需扩大发展空间。政高同志把沈阳浑南和新城子两个郊区的广阔地域纳入到新的战略发展规划。一方面将位于沈城北部的新城子区更名为沈北新区,定位"沈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报经国家批准上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10年来,除原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外,引进项目 1000多个,建成区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发展了食品医药、车辆制造、智能智慧、航空以及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另一方面将位于沈城南部的浑南区更名为浑南新区,定位"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浑南新区现已发展到780多家高科技企业,占全市高科技企业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在全市各区县中位列首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通过国企改革、招商引资和建设新开发区,沈阳这座老工业城市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人均 GDP 和市民的幸福指数都在上升,一个崭新的沈阳重振雄风,迎得了世人的瞩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4年1月31日作者陪同政高市长参加沈阳驻温州办事处揭牌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绘制蓝图,布局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政高同志心里一直有个宏大理想目标,要把沈阳建设成北方的中心城市,未来必须要建设一个拥有千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并且依此来谋划城市发展定位。他让我们到图书馆和网上搜集国内外关于大城市中轴线和中央都市走廊方面的材料供他学习参考,还特聘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吴志强,帮助研究制定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经反复论证,确定了未来的沈阳城以青年大街为南北中轴线,名曰"金廊"作为中央都市走廊,以"金廊"沿线为重点,优先开发建设"金廊工程"。在政高同志带领下沿线区政府总动员,下大力气将"金廊"两侧六、七十年代建设的三四层的老旧居民楼拆除,通过国内外招商引资新建了一批星级宾馆、大型超市、高档写字楼、会展中心和文化体育等现代商用设施,将代表城市基本功能的市图书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四座新公共建筑分布在"金廊"沿线。在从道义南大街延伸到青年南大街全长25.3公里的金廊"上,初步实现了政高提出的"打造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的要求。经过多年滚动发展,如今的"金廊"大道已成为了沈阳最具现代气息的城市纵向轴心,与横贯东西的浑河"银带"遥相呼应,形成了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大十字型骨架结构,为开创新产业带,提升城市竞争力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今“金廊银带”交通网络遥相呼应贯通四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地下轨道交通建设也是政高同志布局未来的又一个重点。市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情况下,通过各种办法筹措资金,于2004年4月成立沈阳地铁有限公司,六年后沈阳地铁 1号线正式运行,成为国内第十一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目前地铁运营线路已扩展至五条线,有效缓解了沈阳地面交通压力。</span></p><p class="ql-block"> 除了硬件安排,政高同志还特别重视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为了保护和弘扬沈阳人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市政府投入6亿元对沈阳"一宫两陵"和"大帅府"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2004年7月1日清沈阳故宫、清福陵和清昭陵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帅府也成为外地来沈旅游人员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宽敞通畅的沈阳地铁</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变人们对老工业城市傻大黑粗的印象,政高同志决定沈阳市要争取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获批后从2004年起在沈阳市植物园开始建设标志性建筑"百合塔"、"凤凰广场"和"玫瑰园",同时建设 100个以各地命名的不同特色的植物展园,经过两年多日夜奋战,2006年5月 1日“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开幕,国内外来沈参观游客络绎不绝。被称为"森林中的世博园",成功开创了北方高寒地区举办园艺博览会的先河,使沈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体育场馆设施的现代化,是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沈阳拆除了老旧的五里河体育场,于 2006年在浑南新建成了沈阳奥体中心,成为我国举办2008奥运会的分赛场。2007年 7月政高同志亲自带队专程去哈尔滨考察新建体育设施管理体制和城市夜间亮化工程作为借鉴。沈阳"金廊"的亮化工程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彰显了自身特色。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拼搏,沈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沈阳市民的心情也走出阴霾开始昂然向上。2007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盛典在杭州举行,十个获奖城市沈阳仅次于杭州名列第二位,这在沈阳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座落在浑南大道上的奥体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 :作者:张中华,原沈阳市政府参事 ;编辑:李慧明,原《时代商报》副总编)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