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司马迁祠》

冯志

<p class="ql-block">扩建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铜像</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道</p> <p class="ql-block">古祠留影</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堂</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座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大地数千年的历史里,涌现出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以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受到爱戴追封并建庙立祠。在三秦大地上纪念中华始祖的轩辕庙,和尊崇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祠是不二的代表。前者是华夏民族的根,后者是华夏文化的本。</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刚刚拜谒了黄帝陵,今天又来到了司马迁祠。和如今许多景区的模式一样,在悠久的太史公祠前面,修葺一新规模宏大的广场,耸立的楼阁和花草树木密布的园林,使这个历朝历代一点点修建起的古祠,有了脱胎换骨般的感觉。在青铜铸就的司马迁像前,恭恭敬敬的鞠躬后踏入千年古道。这条无数帝王将相名人雅士走过的道路,以及在芝水河上架起的桥面,全是一块块巨大的石头铺砌的。高低不平的路面和石头间的缝隙,让人有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以至于让爱国将领杨虎城在桥面上,用熔化的铁水将石头锚固起来。走在上面让人浮想联翩,这条古道是不是正如司马迁的史记所述,华夏的历史风云波澜壮阔,千迴百折并不平坦!是不是也预示着人生之路,也是坎坷不平无比艰难啊!</p><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去古祠沿着山梁层层叠叠甚为壮观,古老的建筑和一座座门楼让人目不暇接。陈列的资料和图文并茂的展板,让人们详细了解了司马迁的生平。是这位文学巨匠和史学大家,让华夏有了第一部历史巨著。使我们成为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史的民族,让后人因辉煌的历史傲视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是用鲁迅先生的赞誉来概括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 class="ql-block"> 沿着古道依次攀登,来到祠间最核心的地方。太公祠中石碑林立,自古至今的碑文对司马迁的赞誉溢于言表。我对于司马迁的崇敬,来自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些话指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啊!随着对石碑仔细的研读,知道铭文记述了不同时期对司马迁的仰慕和褒奖。尤其是记载古祠几次维护修缮的史料,不管朝代怎样交替变换,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对司马迁总是推崇备至的。近代碑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这样一篇诗文,“龙门有奇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功”。这是建国初期应韩城文管单位所求,毛主席托既是诗人又是文学家,还热衷于考古的郭沫若所写的。不管人们对其人有什么不同评价,但诗文对太史公的赞颂是非常贴切地。就象对这座古祠的历史记载还有疑义一样,众说纷纭也是人世间的常态。而坐在祠中的太史公塑像面容端庄,一副忍辱负重刚直不阿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由元世祖忽必烈下旨修建加固的墓冢,呈蒙古包形状厚重古朴。最神奇的是墓顶上的古柏,自底部就分开的五棵枝杈,宛如五条神龙飘逸在空中。站在高处环顾四周,东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西面是秀丽的梁山。枕在高岗之上的古祠,本身就呈游龙之势。在这里既有高山仰止的敬慕,又有俯瞰山河的豪情。</p><p class="ql-block"> 古祠不大,韵味悠长。离开之时又听到一则传说,说司马迁写史记评古论今,难免得罪上自君王下至大臣。为避免祸及子孙导致灭门,逐将后人改姓换名隐匿民间。司字左边加一竖为“同”,马字前面加两横为“冯”,后人们逐依次以“同”或“冯”为姓。传说归传说不可过于认真,听了以后还是心里窃窃自喜,我这个冯姓之人也能攀附上历史名人。或许学工科干建筑的人也能写点小文章,是不是得益于司马迁的滋荫呀。</p><p class="ql-block"> 坐上摆渡车离别之际,回望着这千年来人们敬仰的地方,不禁感慨到历史风云波澜壮阔,无数名人轶事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要让美名流芳千古,还是要对得起当下啊!</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道</p> <p class="ql-block">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墓顶古柏</p> <p class="ql-block">史记千秋</p> <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