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各位老师、同学、校友及云州区、许堡乡、许堡乡教育促进会和许堡中心校的领导们,大家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我们在许堡中心校即原大同县四中的旧址,欢聚一堂,隆重、热烈地祝贺由我们大同县四中师生共同编写的《四中和她的学子们》一书的出版发行。在这个发行会上,主编牛素林执意要我以一个原四中老师的身份讲几句话。其实,我在四中历届的所有老师中,是任教时间最短的。但我对四中的挚爱、怀念、感恩和所有曾在四中任教的老师们是一样的,更主要的是,我与四中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1971年3月,我和许堡公社13个村的58名同学一起来到四中的前身——许堡公社高中读书。1972年底,在我们高中即将毕业之际,我和我们班的吴喜高同学走出校门,入伍参军。四年后的1977年,我退伍回到了村里。那个时候,当兵复员回来是不安排工作的。当我正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心中一片茫然无助的时候,是四中、是四中的尉润成老师和郭孝先校长接纳了我,推荐我重返母校,到四中担任14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通过在四中的历练、学习,我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1977年底恢复高考时我能考上大学,与我在四中边当老师、边继续深造文化课是分不开的。如果考不上大学,也就没有我的后来和今天。是四中的老师和学生帮助了我,激励了我,成就了我。我感恩四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四中。今天,借此机会,我只想表达一下对四中的感激之情,对《四中和她的学子们》一书出版发行的美好祝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编牛素林在为《四中和她的学子们》一书写的《后记》中提到了我和武振业老师是该书的发起人。那么,从我个人来说,我为什么会萌生出这本书的想法呢?一是因为我始终怀着一颗知恩图报的心,总想着为四中做点什么;二是因为四中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73年,大同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社办的许堡高中改制为县办的大同县四中,直到1990年撤并。近20年,四中为国家和上一级高等学校培养和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人才,像李忠人、刘旺、庞中英、李元文、康欢、郭良占、杨近源、尉培军、肖广礼、康巨文、郭剑卿、刘世清、刘喜斌、柴禄、刘富宏、刘士英、郭武、郭景文、翟茂盛、郭曼卿、梁仁国、梁胜国、刘建悦、徐国忠、李培春、郭建壮、柴双全、杨秀楼、杨近滋、李培武、白钰、杨修宏和著名企业家张培林、王子林、王子清以及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原大同县林业局局长赵德清,等等,可谓群星灿烂,不胜枚举。这些人才,还有我刚才没点到的、我不熟悉的更多的四中毕业生成为我们国家和省、市、县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生产和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多年来有目共睹的事实。四中学子们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累累硕果,是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而培养他们成才、给他们插上腾飞翅膀的摇篮——大同县四中更是值得大力宣传的。早在十几年前,我就有了这个想法,但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没有行动。直到牛素林主编《青涩的记忆》出版发行后,特别是读了《青涩的记忆》中的所有文章后,使我深受启发,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好好写写我们四中,写写我们四中的老师和学子们的决心。于是,我就给远在太原的武振业老师打电话,说明了我的意愿。武老师特别赞成、支持我的想法。那么,由谁来完成编写这本书的任务呢?我和武老师商量认为,还是由《青涩的记忆》的主编牛素林来完成。当时我们分析,牛素林主编完成了《青涩的记忆》,她有了出书的经验,特别是她有很强的写作和组织、工作能力。在我的心目中,牛素林虽然没上过文科类的大学,但她的写作水平不比文科大学毕业生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发表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四中和她的学子们》一书中,我专门为牛素林的作品写了一篇赏析文章——《笔下花灿烂 书中翰墨香》。这篇评论文章是我读了她的作品后,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和自然表述。我很佩服牛素林,佩服她的人品和智慧,佩服她的果敢、执着及组织与写作能力。今天看来,四中出书,让牛素林出山,担任主编,我们的确选对了人。现在,我们手捧这本沉甸甸的《四中和她的学子们》,深深感到,是主编牛素林和本书的所有作者不负众望,一起努力,全力合作,积极撰稿,勇跃集资,共同完成了我们四中人的心愿,圆了我们四中人的梦。我们为四中有牛素林和本书所有作者以及没有参与写作但积极支持本书出版发行的老师和学子们感到自豪。我们衷心感谢你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四中和她的学子们》问世了,这给我们曾经的四中历史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曾经的四中树立了一座让世人仰止的丰碑。我们阅读着《四中和她的学子们》中的篇篇佳作,感受着殷殷同窗情,拳拳学子心,感受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没有洗刷血浓于水的师生情义,感受着“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对母校四中的深深眷恋,“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感受着一个个离巢的雏鸟成长为翱翔蓝天的雄鹰掠过的绚丽轨迹,感受着四中学子们走出母校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的宽广胸怀、坚韧毅力。我们阅读着《四中和她的学子们》的篇篇佳作,深切地感到,四中的学子们个个都是好样的,优秀的。你们永远是老师的骄傲,永远是母校的骄傲。作为曾经的一名四中老师,我多想说一声“同学们”,让我再当一回四中的老师,你们再当一回四中的学生,咱们共同回到魂牵梦萦、阔别已久的四中校园,重温当年的那情那景:在微风的吹拂下,我们漫步在高大的白杨树下,交流学习心得,畅谈人生理想,闻一闻菜园里繁茂的茄子、白菜、西红柿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听一听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和操场上同学们出操、打球、跳跃的欢歌笑语,再喝一碗小米稀粥就咸菜,吃一顿玉米面窝头大烩菜……曾记得,毛阿敏在她唱的一首歌中的两句歌词:山河不会忘记你,大地不会忘记你,因为你曾在这里洒下一片深情。四中的名字,四中的印记,将会陪伴我们四中人度过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中和她的学子们》的出版发行,开创了中学学子为母校著书立说的先河。这是一部含金量较高的地方中学教育著作。书中通过学子们讲述四中的历史沿革,记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是引导青少年学生励志图强,奋发有为的好教材,是激发读者内在潜能,鼓舞他们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战胜逆境,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的好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中和她的学子们》再现了四中的辉煌,重拾了四中人的记忆,展示了四中人的风采,给了我们四中人灵魂的寄托,精神的慰籍。让我们在《四中和她的学子们》的感召下,携起手来,不忘初衷,在漫漫征程中,奋力前行,发挥我们的光和热。最后,我们祝愿《四中和她的学子们》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和推崇;祝愿《四中和她的学子们》世代相传,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世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常世龙,原《山西日报》高级记者、《山西日报》大同记者站站长。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山西新闻奖等。)</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