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面写了我们在晋南看到的两个隋代建筑遣构,这两个国宝实在是太珍贵了。按时代顺序写,该写唐代的广仁王庙及五代的天台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广仁庙——小庙·国之重宝</b></p><p class="ql-block">说它是一座小庙,因它只有一间大殿和一座清代建筑的戏楼。说它是国之重宝,因这间大殿在全国仅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中排第二古。它建于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晚于南禅寺大殿49年,早于佛光寺东大殿26年。同时广仁庙还是现存最早的道庙建筑,是唐代道教庙建筑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县城北三公里的古魏镇中龙泉村,因庙内供奉水神“广仁王”,故名“广仁王庙”;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水涌出,故又称“五龙庙”。庙后有古魏城北城墙,后衬中条山,环境幽雅。</p><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坐北朝南,院内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大殿的开间、进深、梁架、斗栱等仍为唐代原制,甚为可贵。戏台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亦属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广仁王庙不仅是一座珍贵的古建,还利用院内空间打造成一处普及晋南古建知识的学习课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博物馆导览图</p><p class="ql-block">景区分序厅、斗栱厅、古建部分及晋南古建展廊四部分。</p> <p class="ql-block">站在龙泉遗址的位置上看,那是广仁庙戏台的背影,风景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从东门入景区我们就直奔国宝大殿。</p> <p class="ql-block">国宝大殿,又称龙王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正中设青砖垒砌的六级台阶。单檐歇山顶,斗栱硕大、叉手长壮、翼角起翘,出檐较短,屋顶平缓,板直棂窗……造型端丽、结构简洁,展现了唐代建筑的恢弘大气、庄重大方。</p> <p class="ql-block">屋顶形制为两头造,筒瓦、板瓦屋面,正、垂脊和脊兽皆为灰陶烧制。</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龙王,两侧有风、雨、雷、电四位神仙。</p> <p class="ql-block">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整座大殿的梁架,基本上是唐构,不过梁上正中立蜀柱(宋代也称为侏儒柱、瓜柱)的做法在唐代比较少见,应当是后世有修葺。(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记板上题有清乾隆十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与1958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的墨书落款。</p> <p class="ql-block">殿周檐柱十六根全部砌入墙内柱上,仅施阑额无晋拍枋,转角处闹额不出头。(见斗栱厅中广仁庙说明)</p> <p class="ql-block">与正殿相对的是戏楼,古朴秀丽。戏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戏楼坐南朝北,面阔三间,硬山式屋顶,檐下有精美的木雕。</p><p class="ql-block">过去每逢龙王寿辰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周边的老百姓都会浩浩荡荡赶来祈福,彼时戏班登上戏楼唱戏,人声鼎沸。除此外,每年正月十五,这里还会举行社火、灯会,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戏楼与正殿虽属不同年代,但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p> <p class="ql-block">庙中碑墙</p><p class="ql-block">整个墙体上共有5通石碑,其中两通唐碑,3通清碑。</p> <p class="ql-block">这一块唐碑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所立的《广仁王龙泉记》碑。上面记载的是邑大夫(地方官)于公看到五龙泉水量充沛,供百姓饮用之后泉水随处流溢,很是浪费,于是兴修水利工程,将泉水引导用以灌溉农田,造福一方的故事,也是运城市最早记载水利方面信息的碑刻。可惜的是,如今村中龙泉水位下降,早已干涸,仅留遗迹。</p> <p class="ql-block">这一块是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所立的《龙泉记》碑。记载了扩建、修葺广仁王庙的始末。碑文记载了当年春季遇灾,县吏在这里祭祀后天降甘霖,百姓度过旱灾,随后拆旧庙、建新宇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按碑文所记,广仁王庙是唐初开始祭祀龙王时的最早遗迹,也是现存道庙中最早的祭祀龙王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对于研究河东农耕文化水利建设以及水神崇拜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其余3通碑均记载了庙内清代戏楼的修建、修缮情况。</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西侧,设置了晋南古建展廊。</p> <p class="ql-block">院落的围墙上布置了介绍运城、临汾地区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展板。内容除了它们的基本状况外,还介绍了各自古建筑的独特点,罗列了中国从唐至清19座比较有代表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剪影,以及梁思成的建筑理论图解。</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东侧在大门入口处,有一座如同空降的当代艺术馆。</p><p class="ql-block">左侧是“序庭”,好象是意味着广仁王庙的游览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脚下是广仁王庙足尺剖面图。如果用无人机在高空俯视,就可看到与大殿同尺寸的剖面图。如果景区修建一个高台,能俯视该图那就更好了。</p> <p class="ql-block">右侧是斗栱庭。</p> <p class="ql-block">庭中撒满白色石子的地上,摆放着我国仅存的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斗栱样式,它们个个高大、雄伟,顶天立地一气冲天。</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斗栱足尺示意模型解说碑</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斗栱足尺示意模型解说碑</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斗栱足尺示意模型解说碑</p> <p class="ql-block">建筑构件模型和图样陈设,将专业的斗栱技术和知识图形与模型呈现出来。看这个大斗栱模型,上面还标明了每个构件的名字,让人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在长治平顺的浊漳河谷成串分布,中国前10座完整木构古建筑在这里占了小一半;元代之前的建筑这里有8座;五代十国的建筑全国有五座,这里就有三座。浊漳河谷被称为中国的古建走廊!</p><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天台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 、天台庵——被误判身份多年的国宝</b></p> <p class="ql-block">天台庵是一个被搞错了出生年代的国宝。以前古建筑学家对它的断代是公元 907 年,也就是唐朝灭亡那一年,刚刚可挤进唐代建筑群,它成为唐四大建筑之一。2015 年对这座古建筑落架大修时, 一拆椽子, 发现中间出现了两幅墨书, 一幅写的是大唐天成四年,一幅写的是大唐长兴四年 。这就证明它不是唐代的建筑 。唐代是没有天成和长兴这两个年号的,长兴和天成都是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期的年号,所以证明天台庵是五代建筑。但它是五代建筑中的最强,仍然为中国木构古建筑中四强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台庵的山门在右侧窄小的台阶上。</p> <p class="ql-block">天台庵是一座外观普通、规模不大的寺院,为佛教“天台宗”庵院,现仅存一座正殿及一通石碑。</p> <p class="ql-block">大殿坐北朝南,建在一米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正殿平面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椽,当心间较大,次间仅及当心间之半,为我国现存早期建筑平面中所罕见。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为后世所加。</p> <p class="ql-block">虽然不是唐代木构,但其建造距离唐亡也就二十多年,仍然保留着浓浓的唐风。建筑本身体量不大,但殿顶却十分巨大,飞檐远远探出,如鹏鸟张开的双翼。整体简洁质朴,不重奢华装饰,展现出唐代建筑简练大气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天台庵为单檐歇山顶,正脊较短,屋脊上一对相向而立的琉璃鸱吻,黄绿色的尾尖相对,中间宝顶直立。屋顶覆瓦为灰色布筒板瓦,正脊、垂脊的以瓦条垒砌而成。琉璃脊饰当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风。</p> <p class="ql-block">天台庵屋顶平缓,出檐深远,没有太多的装饰,呈现出早期建筑的简洁风。大殿上的斗栱,手法古朴和南禅寺的大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唐代木构梁架</p> <p class="ql-block">殿内梁架及斗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p> <p class="ql-block">屋顶施灰筒瓦,面筒板瓦覆盖,花边瓦滴水,勾头上饰以花瓣,是宋金规制。脊兽黄绿色琉璃制成,鸱吻为元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院子的东部矗立着唐碑一通,字迹大都已经无法分辨,碑首坐佛陪侍等图案可辨。</p> <p class="ql-block">石碑的侧面也有雕刻,虽有风化,但不失精美。</p> <p class="ql-block">天台庵高台下的一棵松树倾斜而立。</p> <p class="ql-block">树旁墙中嵌着一块石牌“咸丰八年 三多栽 徐旺拴留 二O一六年七月一日”。不懂是何意。但觉得这是一棵有故事的老树,便拍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价值:天台庵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保存了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特点的珍贵案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殿身四周有檐柱12根,柱头施卷杀,卷杀手法较宋代和缓。柱础为常见的覆盆式。梁架与斗栱紧密地连结为一体,整体构架简洁明快,刚度极佳。这种手法在《营造法式》中谓之“枓口跳”,梁思成在《营造法式注释》中所举 “枓口跳”之案例即为平顺天台庵,足见其典型性。大殿檐出深远,起翘明显,“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1、“天台庵”的读音</p><p class="ql-block">天台(tai 一声音:胎)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佛教传入中国后,根据佛经的翻译,出现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宗派。南北朝时期一个叫龙林的法师在浙江天台(音胎)山修行,根据鸠摩罗什的法华经翻译,产生了全新论断,创立了法华宗(天台宗)。因此这里随当地读音天台(胎)庵。</p><p class="ql-block">2、“庵”在古代并非特指尼姑居处住的意思,也有规模小的寺庙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资料摘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