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长夜过尽是蓝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江山如此多娇</b></p> <p class="ql-block"><b> 心只一颗,却有万般欲求。心有所向,行有所动,正是这些欲求,产生了巨大的力量,驱使人不断地去观察、探索这个世界。</b></p><p class="ql-block"><b> 然而,世界虽有无穷奥秘与胜景,但以心之有限,对大千之无限,心之所向岂有止境?既如此,还是趁身体尚健,将心之所向付诸行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拥抱这个神奇的世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四写点 遵义有思</b></p><p class="ql-block"><b> 如果说重庆是山之城,那么贵州就是山之省。山清水秀,美景天成。然而旅游是满足心愿之旅,心愿不同,目的当然不同。此次远赴贵州遵义,不为山水,只为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的生死转折。</b></p><p class="ql-block"><b> 出重庆不久,高速很快如飘带般蜿蜒在大娄山中。一场二十多年不遇的风雪将苍翠的峰峦装扮的分外妖娆。云开日出,松柏披雪,山岚缭绕,好一幅万里晴雪图!真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路行来日色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云山松柏雪中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何须千里寻佳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窗外风光胜画屏。</b></p><p class="ql-block"><b> 画中行车,时光飞逝,不觉二百五十多公里的车程到了终点——遵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毛主席手书“遵义会议会址”</b></p> <p class="ql-block"><b> 探索之旅从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开始,至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和茅台渡口后结束。</b></p><p class="ql-block"><b> 遵义会议会址在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原系黔军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包括主楼、跨院两个部分,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其中现陈列着大量关于遵义会议的实物和图片。毛泽东主席1964年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悬挂在临街铺面居中的牌楼檐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遵义会议会址主楼</b></p> <p class="ql-block"><b> 主楼就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举行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所在,当年曾是遵义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建筑坐北朝南,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通高12米。登楼凭眺,四围群山苍翠挺拔,昔日战场红花岗、插旗山、玉屏山、凤凰山诸峰尽收眼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毛主席手书《七律·长征》诗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会址中陈列的部分图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会议室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遵义会议陈列馆与会址在同一个大院,展厅面积8000平,内设《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专题展览。展览由前言、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战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遵义会议精神永存、结束语共七大板块构成,以长征为主线,以编年带专题,系统、生动、详实地展现了遵义会议伟大转折历史意义和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包括遵义会议前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转战贵州的重大历史史实(包括四渡赤水、娄山关战斗、遵义战役、南渡乌江、兵临贵阳及建立地方政权、扩红等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遵义会议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领袖塑像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军宣传木牌</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这里陈列的历史实物、图片,仔细阅读详实的文字介绍,结合以往对遵义会议的了解,产生了一些与正史些许不同的想法:</b></p><p class="ql-block"><b> 1.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一套外来理论指导下的革命,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水土不服”。革命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找准病根,精准下药。</b></p><p class="ql-block"><b> “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马列主义虽然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理论,但实践中除了苏俄创造性地首操成功之外,别无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如何在国情完全不同的中国操作并获得成功,遵义会议之前的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清楚,也无从精准下药。</b></p><p class="ql-block"><b> 2.效仿苏俄革命模式,全面接受共产国际的遥控,是遵义会议之前党内的主流认识和行动准则,因此以王明为代表的留苏派虽然完全不懂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却以共产国际的钦差面目出现,掌握着中国革命的指挥棒。</b></p><p class="ql-block"><b> 3.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召开,是因为以王明为代表的留苏掌权派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和湘江惨败之后,面对40多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除了以仅余的3万多中央红军疲惫之师死打硬拼,试图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之策外,别无他法,在灭顶之灾面前,不得不接受广大红军和党内的要求,坐下来检讨军事失败问题,寻找出路。</b></p><p class="ql-block"><b> 4.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极端重要性,其实是会议之后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赋予的,但从会议的过程和结果看,毋庸讳言,参会者大多当时对会议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到位的。</b></p><p class="ql-block"><b> 会议的原本目的,是给绝境中的红军寻找出路,因此会议仅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湘江惨败的军事路线进行了总结、纠正,改选了中央政治局,并未涉及政治路线问题,也没有赋予毛泽东决策权。最令人后怕的是,尽管有前车之鉴,仍然有一些参会人员顽固支持博古、李德,轻视、反对毛泽东,毛泽东仅因为能打仗,才以多一票惊险当选常委,并且在此后的分工上也仅是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工作。</b></p><p class="ql-block"><b> 5.一幕精彩的大戏,必有序曲、高潮和余波。遵义会议不是突然的、独立的,此前湖南的通道会议就是遵义会议的序曲,贵州的黎平会议、候场会议则是序曲的继续。有了通道会议对决定红军命运的“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的原定行动计划的初步改变,才有了继后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的进一步铺垫。有了序曲的铺垫,才有了遵义会议这个高潮,才有了会后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对遵义会议的进一步落实。</b></p><p class="ql-block"><b> 6.说一千道一万,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是改选了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同志成为了政治局常委,对中国革命有了发言权。这个发言权很快演变成了红军“四渡赤水”不可思议的胜利和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并进而演变成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娄山关战斗场景图片</b></p> <p class="ql-block"><b>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主席的这首词《忆秦娥•娄山关》,读来感觉沉重而豪迈,令人向往不已。参观结束后,原计划访问城外的娄山关,因大雪封山,未能成行,殊为可惜。</b></p><p class="ql-block"><b> 不过,踏着历史的足迹,访问茅台镇,看1935年3月16日至17日红军三渡赤水之地,也稍慰遗憾之心。</b></p> <p class="ql-block"><b>茅台渡口,<span class="ql-cursor"></span>1935年3月16—17日红军从这里第三次渡过赤水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赤水河与四渡赤水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茅台长街一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