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112)姜维:弃武从文或为上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刘宝麟,著名书画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维是诸葛亮生前重点培养的军事将领。诸葛亮去世前,姜维由魏国天水郡的中郎官转身升为蜀国的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各军,晋封襄侯,后来长期担任大将军。</p><p class="ql-block">然而,姜维担任重要军职之后,可以说几乎是屡战屡败,或者无功而返。但姜维正如诸葛亮生前所言“心存汉室”,更不忘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兢兢业业,屡败屡战,伐魏不止。虽精神可嘉,而结局凄惨。</p><p class="ql-block">姜维悲剧的症结在哪里呢?军事智慧不配将位。</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计篇》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居“将德”之首。实践证明,缺智乏谋的姜维不具备担任蜀汉军事要职乃至大将军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姜维的父亲姜冏担任天水郡功曹时,在抵御叛乱中护卫郡太守死在战场上,姜维被赏赐了个中郎的官职,参议本郡的军事。建兴六年,诸葛亮进兵祁山,天水郡太守逃跑,姜维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诸葛亮。当时马谡在街亭吃了败仗,诸葛亮求才心切,认定姜维是可塑之人,便不断擢升。也就是说,姜维在魏国时就没有表现出什么军事才能,诸葛亮看中他仅仅是出于对他的好感而已。</p><p class="ql-block">姜维在战场上长期无法建立战功,朝廷理应及时换将,怎奈姜维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武将,加之蜀国后期人才匮乏,便任由这种局面延续下去。作为姜维,既然自己无力为国家建功,也该主动引退让贤,但执迷于建立功名的他,以赌徒般的心态,总寄希望于“下一次”。</p><p class="ql-block">当然,诸葛亮喜欢姜维,自有缘由,姜维身上有许多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蜀汉学者、官员郤正曾写过一篇文章评论姜维,说:“姜伯约(姜维)身处上将之位,居于君臣之首,却住宅简陋,没有多余的财产。居住侧室没有侍妾,后庭没有音乐的娱乐,衣服仅求够用,车马仅求具备,饮食节俭且又不过分简朴。朝廷供给的俸禄,随时用尽,不留积蓄。观察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感化、激励贪得无厌的人抑制情欲,只是认为他这样做就满足了,不需多求。”“像姜维这样读书不倦、清廉而又朴素的人,应该成为一代楷模。”应该说,这样的人更适合做文官。</p><p class="ql-block">面对姜维在军事上的平庸表现,可以设想,如果姜维本人主动辞掉军职,或朝廷适时把他调离将位,安排担任重要的文职,无论是对姜维本人来说,还是对国家利益而言,或许都是上策。只可惜姜维没有这个自知之明,刘禅也没有这个智慧和魄力,其他人又没有这个担当!</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学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