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甘孜篇

贝博纳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顾顺章是中共最危险的叛徒,那么毫无疑问,张国焘就是最“著名”的叛徒了。说他“著名”,是因为他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专横霸权,公然宣布另立“中央”,打出了分裂主义的旗帜,最终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p><p class="ql-block"> 之前作雪山草地行功课时,我和邵哥商量,这次到川西,可否到张国焘成立“第二中央”的地方看一看。邵哥说,一定得去,有必要见证一下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早上八点,我们在马尔康就出发了,按照行程先去卓木雕会议遗址。地图上显示,卓木雕会议遗址位于马尔康市脚木足乡白莎村,正好与我们去往甘孜县是同一个方向,距市区约三十八公里。</p><p class="ql-block"> 出城走了一段三一七国道,然后向北转入一条县道。这条县道有十四公里,是沿着脚木足河修建的,路的一边是峭壁悬崖,一边就是河水浑浊,汹涌而下的脚木足河。这段路非常难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段山路很窄,会车非常困难。尤其是迎面遇到大卡车,小车必须到稍宽的地方避让,否则谁也通不过。另一个是因为部分道路是在峭壁上凿出来的,山体岩石不稳定,落石比较多,这就需要快速通过。可是,山路弯弯,形成了不少盲弯,根本看不到对面。既要快速通过,又要连续经过弯道,这对司机的把式来说是严峻考验。</p> <p class="ql-block">⏸脚木足乡白莎村</p> <p class="ql-block">  白莎村是个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藏寨。而我们寻找会议遗址却颇费周折。我们按导航的指示在村里没有找到开会的地方。我和邵哥到一户藏民家打听,方知大概位置。在那里看到一座高大且崭新的八角碉楼,不是卓木雕。因为我在网上看过别人拍的图片,会议会址就是一片废墟,这个地方和我们看到的碉楼对不上号。问碉楼前一个年轻人,当年张国焘开会的地方在哪里?他说,在河上面,离这里有三四里路。我们开车过河上去,还是没有找到地方。</p><p class="ql-block"> 转了一个来回,实在找不到,我们只好怏怏离开白莎村。我想,此处是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地方,属于反面典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不会重视。所以,一切都荡然无存,唯有地图上还能搜到“卓木雕会议遗址”。</p> <p class="ql-block">⏸白莎八角碉楼</p> <p class="ql-block">  虽然史称“卓木碉会议”,但在脚木足乡,却没有叫 “卓木碉”的地方。实际上二者是同一个地方。脚木足的藏语意思是“山谷里的河坝”。脚木足是嘉绒藏族的发音,红军可能听成了“卓木碉”,就这样一直叫了下来,由此造成了地名上的流弊。长征时,脚木足属于理番县(今理县),是松岗土司的属地。</p> <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10日,党中央率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一部先行北上后,张国焘置党中央的一再电示和耐心劝告于不顾,在加紧南下部署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13日,张国焘在阿坝的格尔登寺召开川康省委扩大会议,恶毒攻击中央领导人,污蔑中央北上战略方针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而把自己的南下错误主张美化为“进攻路线”,并扬言要对反对南下的同志予以纪律制裁。</p><p class="ql-block"> 15日,张国焘发布了《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声称集中主力,大举南进,消灭川敌,赤化全川。并提出“打到天全芦山吃大米”的口号。</p><p class="ql-block"> 17日,张国焘下达南下命令。右路军中红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和左路军中的红一方面军第五军等部,分别从包座、阿坝地区南下,向马尔康一带集结。这些部队,二过草地,粮食更为缺乏,困难更多。许多指战员又被草地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夺去了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10月5日,张国焘在脚木足白莎喇嘛庙里主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史称卓木碉会议。公然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同时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的党籍;杨尚昆、叶剑英免职查办。对张国焘公开分裂党和红军的这一行径,朱德、刘伯承等表示坚决反对。</p><p class="ql-block"> 会上,张国焘还继续攻击中央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污蔑中央红军北上将成无止境的逃跑,不拖死也会冻死。在他看来,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上,必定是走向失败和死亡。然而,就在两天后的10月7日,陕甘支队击溃拦路的敌军骑兵,翻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被张国焘认定毫无希望的北上之路,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生命之路,希望之路,胜利之路!</p> <p class="ql-block">  卓木碉会议后,南下红军先后进行了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战役初期,红军势如破竹,在短短十几天内,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百丈关一战,红军遭受重大损失,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成为张国焘南下碰壁的主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1936年2月上旬,南下红军制定了康道炉战役计划。随后,南下红军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再次翻越夹金山及折多山、党岭山等大雪山,向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地区撤退。至4月上旬,进入西康境内。至此,张国焘的南下计划彻底宣告失败,部队由南下时的八万多人锐减至四万余人。这都是张国焘分裂路线一手造成的严重恶果。去年9月毛泽东曾预言“南下是绝路”,现在果然得到了证实。</p> <p class="ql-block">  同时,在陕北的党中央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了谴责。1936年1月22日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另立第二中央的决定》,责令其取消。24日,从苏联回到陕北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也电告张国焘:共产国际同意中共中央的路线,令其取消另立的“中央”。加之南下红军被动的残酷事实,朱德、刘伯承等红军将士的坚决斗争,张国焘对红军的控制和影响力大大削弱了。这给南下红军走出困境带来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  离开白莎村,我们返回到国道三一七,去往色达,计划去参观著名的五明佛学院,可那地方不是随便都能进入,需要提前预约,结果红色佛国那个神秘而壮观的红房子没见着,还经历了自驾游以来最为惊险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因为下一站我们要到甘孜县,所以在色达没有停留。色达到甘孜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我们来色达时的那条路,绕到翁达进入三一七,然后西行到甘孜。这条路是条大路,比较远,二百四十多公里。另一条是一条新修的县道,直接南下就到达甘孜县,比较近,一百四十多公里。我们选择了走近道。</p> <p class="ql-block">⏸孜苏寺</p> <p class="ql-block">  出了色达县城,天气突变,开始还是雨夹雪,不到一会儿,竟成大雪纷飞了。顿时,天地间白茫茫一片。中途要经过垭口海拔四千五百八十米的乃龙山,最难走的就是翻垭口这一段路,路面很多积雪,坡陡弯急,而且视线不好,一旦侧滑,后果不堪设想。好在我们的座驾是油电混动的奥德赛,性能稳定,非常给力,没有出现“高反”,一直保持强劲动力;邵哥更是小心翼翼,谨慎驾驶,终于有惊无险,安全通过乃龙山。第二天,邵哥回忆说,这是他开车以来驾驶难度最大的一次。我为邵哥过硬的驾驶技术而钦佩。</p><p class="ql-block"> 在垭口,我们下车打卡,冷的几乎喘不过气来。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情景,似乎找到了大雪山给红军造成伤亡的原因了。翻过乃龙山,后面就再没有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的高山了,于当晚七点到达甘孜县城。</p> <p class="ql-block">⏸孜苏寺大殿</p> <p class="ql-block">  甘孜气温低,海拔高,使我有点高反,上楼时感觉头晕、气短。而且从昨天下午来到甘孜,一直在下雨,温度只有五六度,我们都把携带的最厚的衣服换上。</p><p class="ql-block"> 甘孜是一座红色之城。在甘孜,我们先后参观了解放军第十八军窑洞遗址群、红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旧址、朱德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朱德旧居等。</p> <p class="ql-block">⏸甘孜红军长征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甘孜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长江支流雅砻江上游。以其境内的甘孜寺而得名。甘孜在藏语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在甘孜县,随处可见一条“甘孜的甘孜”的宣传标语。今甘孜州的州府在康定,却仍以甘孜为自治州的州名,可见甘孜名气之大。</p><p class="ql-block">  甘孜历史悠久,拥有一千三百年建制史。境内古刹名寺四十多座,五大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堪称佛教文化之都。甘孜还是康巴文化发源地。作为康北交通枢纽和经贸中心,甘孜在川藏北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p> <p class="ql-block">  走过川西很多地方,发现绝大多数的县城、村寨都是沿河而建。在一个逼仄的河曲之上,在劈山裂谷之处,靠山背水,人们建起了聚居地。而甘孜县则不同,其拥有宽阔的河谷和广阔的草原,这些天然的牧场,水丰草茂,羊肥马壮,成为藏民们理想的聚居地。</p> <p class="ql-block">  甘孜是一座会师之城,也是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长征途中,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此会师,并共同北上,实现了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p><p class="ql-block">  首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是红六军团。会师旧址位于拖坝乡普玉隆村的孜苏寺。孜苏寺建在山顶上,远处就能看见,色调厚重,富丽堂皇。在孜苏寺,我们巧遇寺院住持。住持很热情,汉语说的也很流利,他给我们介绍了孜苏寺的历史,特别是红军在寺院驻扎的情况。不过,我们在寺院没有发现有关红军会师的情况介绍,幸亏遇见了这位热心的住持,不然还真是虚跑一趟。</p> <p class="ql-block">  红二方面军出发长征是三大主力红军长征最晚的。1936年3月底,红二、六军团转战到黔西南盘县一带时,接到朱德、张国焘以红军总部名义的来电,希望他们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合,所以,他们改变了原来在滇黔边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北上。4月底,红二、六军团在云南石鼓抢渡金沙江后,两军会合有期可待。</p><p class="ql-block">  同时,为迎接二、六军团的到来,一方面,红军总部专门召开会议,成立了慰问团,准备了一批吃的、穿的、药品和住的地方;另一方面,派出部队由道孚南下,进占雅江、理塘前往策应,保证二、六军团北上的侧翼安全。</p> <p class="ql-block">  为了减少部队行军可能出现的粮食困难,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决定,从5月5日开始,分两路从中甸(今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向甘孜进军。</p><p class="ql-block">  红六军团的行军路线是:中甸——定乡(今乡城)——稻城——理化(今理塘)——瞻化(今新龙)——甘孜。</p> <p class="ql-block">⏸朱德和五世格达活佛塑像</p> <p class="ql-block">  5月9日,右路的红六军团在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的率领下,离开中甸向北进发。从中甸经定乡到稻城全是高海拔雪山区,他们翻越的雪山虽然没有中央红军翻越的雪山有名气,但所翻的雪山数目多。因此,仍有六百多名红军官兵倒在雪山之下。</p><p class="ql-block">  6月3日,红六军团先头部队进抵理化以南的甲洼,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二军胜利会师。9日,他们与红三十二军直奔理化县城,受到当地喇嘛寺和头人的盛情接待。17日,进抵瞻化县城,与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会合。然后,沿雅砻江北上,于22日到达甘孜县城附近的普玉隆,受到红四方面军总部和藏族群众的热烈欢迎。24日,在普玉隆孜苏寺召开了两军会师欢迎大会,朱德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热烈欢迎红六军团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红二军团的行军路线是:中甸——得荣——巴安(今巴塘)——白玉——甘孜。</p><p class="ql-block"> 5月5日,左路的红二军团在军团长贺龙、政委任弼时的率领下,先于红六军团离开中甸向得荣进发。他们基本上是沿着金沙江边北行,中途遇到的困难更多一些。他们翻过扎拉亚卡山,刚进得荣县境就遭遇藏民武装的袭击,伤亡三十多人。10日到达得荣县城,部队又出现粮荒。好不容易筹到三万多公斤粮食,才使粮荒缓解。20日,前卫部队抵达得荣北边的茨巫乡一带,与仁波寺的喇嘛武装接火。红军对其围而不打,晓以大义,化干戈为玉帛,才得以通过中咱前往巴安县城。</p><p class="ql-block">  6月6日,红二军团翻过藏巴拉大雪山后,到达巴安县城附近。因巴安县城有川军刘文辉部重兵驻守,红军则绕过县城,进入巴安北部休整、筹粮(同日,迫于形势,张国焘在炉霍宣布取消他的“第二中央”)。19日抵达白玉县城。白玉喇嘛寺的代表欢迎红军入城,支援了红军一些粮食和马匹。30日,到达甘孜以西的来马镇绒坝岔,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7月1日,朱德、张国焘等从炉霍赶到甘孜,会见了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在陕北的中央党政军领导人联名发来贺电,庆祝两大主力红军的会师。2日,红二、红六军团集结于甘孜附近的甘海子,与红四方面军举行了隆重的会师大会。</p><p class="ql-block"> 5日,为加强对红二、红六军团的统一领导,中央决定成立红二方面军,由红二、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原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组成,任命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萧克为副总指挥,关向应为副政委。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经过短暂的休整,便与四方面军一起北上,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p> <p class="ql-block">⏸甘孜会师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在甘孜县城的西南角,有一处红军长征纪念园。园内建有甘孜会师陈列馆、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等。该纪念馆讲述了朱德和格达活佛的一段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1936年3月初,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孜地区,决定在这里作短暂停留。国民党反动派勾结藏区的反动喇嘛和土司头人,对共产党和红军大肆进行造谣诬蔑,严令群众不准卖粮给红军,不准给红军带路,不准当通司(翻译),胁迫群众逃离家乡上山躲藏,妄图置红军于绝境。</p> <p class="ql-block">  红军进驻甘孜后,五世格达活佛没有逃走。格达活佛是甘孜白利寺的住持。他感到红军并不像宣传的那样烧杀抢掠,不仅对群众秋毫无犯,而且还十分注重保护寺庙。由此,格达活佛对红军颇有好感,派喇嘛给红军送去了一些粮食、酥油等。随后,他又派人上山,召回躲在山上的群众,动员群众尽力支援红军。</p><p class="ql-block"> 格达活佛慷慨支援红军的义举,很快就传遍了甘孜。朱德听说有这么一位活佛,便亲自去白利寺看望。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曾先后九次促膝长谈。他们不仅探讨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更在心灵深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超越了民族和宗教的界限,成为了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三一七国道</p> <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一点,我们离开甘孜,沿三一七国道向德格出发。都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国道三一七不愧是著名的景观大道,沿途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堪称自驾游的天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