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的“花花世界”—观德基艺术博物馆《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油画展

周宁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盛夏的七月,高温夹杂着连续阴雨天气,使南京的闷热感拉满,稍微动动就是一身汗,一个标准的“桑拿天”。只好足不出户待在空调下的家中看看手机、看看电视,无所事事。突然一则消息,使眼前一亮:南京德基二期八楼德基艺术博物馆正在展出“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油画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是乎,七月十二日中午,雨一停,和太太乘公交就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德基,虽不是周末、节假日,但人还是很多,络绎不绝,这里现在已成为网红景点之一,成为游人来宁的必打卡之地。就连这里的厕所都上了热搜,更不用说它随便一个展就汇集了全球一百多位艺术家的真迹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来到德基我们边乘凉边乘扶梯来到八楼,凭老年卡免费,进了德基艺术博物馆,先观赏了“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然后,不出国门,重点观赏了包含毕加索、莫奈、马蒂斯、马奈、常玉、奈良美智等百余位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师的真迹。跨越300年中西方时间轴,我们见证了一场超越时空与文化艺术的旅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德基的这次油画作品展,以中国及国际当代艺术中的花卉静物作品为主体,由曾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的乔金.毕沙罗博士策展。展览了以19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全球现当代历程为主轴,甄选自印像派以来近百位中外艺术巨匠创作的百余件以“花卉”的经典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真没想到在南京德基有如此超乎预期的观展,还是大规模的展圈 ,云集了100多位世界知名大咖艺术家的作品,关键每一件都是真迹,都是耳熟能祥的名字,能一次性看遍这么多世界艺术大师的作品,而且都是创作数量极其有限、惊鸿绝世的花卉题材的珍品,绝对称得上“叹为观止”,真得令我们大为惊喜,叫人顶礼拜膜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展厅以色块区分为:用红、绿、紫、白等四种颜色,分别代表了四个不同主题篇章:“异花授粉”;“先锋园艺”;“花卉之外”;“突围绽放”展开。展示了花卉静物中的动态和静态,探讨了生长繁衍,杂交和流通,以及花卉静物中“静”与“动”的辩证关系的四个全新纬度。展示了花卉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克劳德•莫奈,法国,1840-1926、201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盆中花(玫瑰与满天星)1897、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与领导者,克劳德•莫奈发展了以捕捉户外光影和色彩变化为核心的画面表现手法,奠定了印象主义绘画的基础。1878年,莫奈搬到维特伊居住,这一年他重返静物题材,仅绘制了四幅静物作品,其中便有本作。作品以莫奈特有的短促笔触特征与丰富的质感,展现了粉色玫瑰的生机与动势,通过法语中“雾”与“满天星”的语义双关,使静物花卉与其户外原生地点相互呼应。作品将印象主义室外风景技法应用于学院派的主题,预示着莫奈在吉维尼花园中创作的一系列不朽名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大羽.中国,1903-1988、瓶花,约1950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吴大羽作为中国现代抽象绘画的先驱,赴法留学归国后与林风眠等共同创办了杭州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和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吴大羽继续着对抽象艺术的探索,风格向半抽象、抽象转变,创作主题也由人物转向静物和花卉,这幅《瓶花》正是于这一重要转折时期所作,画面展示了植物的柔美形态之中,爆发出的近乎抽象形态的纯粹笔触,展现出吴大羽所践行的将西方现代绘画大胆的色彩笔触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的抽象艺术道路。</p><p class="ql-block">1996年,在台北举办的“吴大羽师生展”上,赵无极在恩师作品前驻足良久。</p><p class="ql-block">1927年,留法归国的吴大羽受到林风眠的邀请,合力筹备了“国立艺术院”,即此后的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院),受聘为首任西画系主任。此后,吴大羽坚持投身学术、教书育人、举办展览活动,培养了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出色的学生。</p><p class="ql-block">1941年,吴大羽提出了“势象”概念,并成为了艺术家抽象艺术探索的重要标志,更成为三十世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融通古今中西的重要理论之一。《瓶花》创作于吴大羽抽象艺术探索的第十年,它是艺术家抽象艺术发展进程中关键时期的代表作品,更是中国早期抽象艺术萌芽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赵无极、中国,1920-2013、2021、百合花,195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被誉为“留法三剑客”之一的赵无极,以融贯中西、极富生命力的作品风格,在20 世纪世界抽象绘画领域独树一帜。20世纪50年代,赵无极身处中与西、传统与先锋等多重艺术力量的碰撞中,受保罗•克利的启发投身于抽象形式的探索。在这一时期的转型之作《百合花》中,花瓣和茎干的线条透露出明显的国画用笔意味,沉静的色彩和旷阔深邊的背景空间则显示出克利与版画媒介特性对他抽象创作的影响。此后,赵无极不懈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最终确立了将中国狂草入画的独特抽象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冠中、中国、1919-2010、花卉、1992、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被誉为中国画坛巨匠的艺术大师吴冠中、钟爱野花顽强的生命力,早在1970年代的乡土写实主义时期就开始以“野菊”为题创作。1992 年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期,对抽象艺术探索渐入佳境之际,吴冠中重返这一题材。以缤纷浓重的油画色彩,诠释了水墨画中“不似之似”的审美追求,以纯粹的色块表达花朵形态,繁茂的枝条张弛有度、背景与花盆都被隐去,使画面脱离物理世界,在抽象之中进发出生命的蓬勃张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常玉、中国,1895-1966、2022,蓝色背景的盆花,1956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常玉以人体绘画、素描和花卉画著称,享誉国际。常玉一生追求艺术与精神的自由,晚年创作风格已臻成熟,他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绘制了这幅作品。画中的白丁香与花瓶轮廊干净有力,融合中国书法变化有致的线条和早期现代主义大胆的简约形式,堪称常玉毕生所绘花卉之典范,也如自画像般象征着他在欧洲艺坛独自散发艺术光彩的一生,正如吴冠中所说:</p><p class="ql-block">“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圃里的东方盆景”。目前已知常玉以普蓝色为背景的“瓶花系列”只有六幅,此件作品更显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常书鸿、中国,1904-1994、阅尽人间春色,1975年、木板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常书鸿,是中国油面民族化的先驱,敦煌艺术研究院首任院长,为中国油画发展和敦煌艺术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1975年,常书鸿带队前往新疆考察石窟,为表欣喜创作了这幅作品,他以壁画般明亮饱满的色彩、坚实有力的落笔,描绘了朴素陶罐中极富生命力的花束。这一时期,常书鸿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开始向民族艺术文脉回归,形成别具一格的油画语言。作品名取自毛泽东主席的《念奴娇•昆仑》:“模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常书鸿将其赠与儿子,饱含了对子辈的祝愿与激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颜文樑、中国,1893-1988、金蕊流苏、1963、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颜文樑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是中国美术界“四大校长”之一。《金蕊流苏》创作于颜文樑在油画民族化方面探索最为深入、艺术造诣到达巅峰之成熟期。画面背景以不同饱和度的绿色构成通透的空间感,前景耀眼的黄色菊花完全舒展绽放,花瓶灵动而透亮。颜文樑花卉静物题材作品目前可见仅三幅,本件作品即为其一,极为珍罕。雾黑色的纯手工雕花木框为颜文樑先生亲手选配,足见艺术家对这件作品的重视与喜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吕斯百、中国,1905-1973、盆菊,1948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留法艺术先驱吕斯百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33年他与同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的常书鸿等人在巴黎创立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是彼时中国留学青年的先锋阵地,奠基、开拓、改变、丰富了</p><p class="ql-block">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1934年回国后,他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致力于推动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发展。</p><p class="ql-block">1948年,吕斯百到青岛写生,心情畅快之下创作了这幅极具个人艺术风貌的《盆菊》。他以窗前一盆生机勃勃的橙色花卉入画,构图简约、色彩活泼而富有韵律感,充满朴素诗意的东方君子风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玉良、中国,1895-1977、青瓶红菊,1944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留洋女性艺术家播玉良,她坚持将西画与中国传统结台,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时人警为“中国西详画家中第一流人物”。菊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具有高雅纯洁的象征意义,为潘玉良最钟爱的题材之一。《青瓶红菊》是潘玉良创作成熟期的作品,时值中国抗战存亡之秋,播玉良受護火波及滞留海外,她以概括性的笔触和浓郁的色彩描绘了瓶中量已无根系却仍旧如烂盛放的菊花,清新隽永尽显高洁姿态,展现了她面对困境凌然无俱的心境与意志,以及对家国和亲人的深厚情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方君璧、中国,1898-1986、长安花,196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方君壁是我国20世纪留洋先驱中首位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女艺术家,也是第一位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的中国女性画家,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为探索中西艺术风格交融,方君璧创作了许多花卉作品,包括这件旅居海外时创作的《长安花》。画中笔触质感透着清澈从容,微妙老练地把控色调与氛围,以油画媒介绘出传统。“留白”,火红的芍药在素白的瓷瓶和背景下显得耀眼夺目,而散落的花瓣也体现凋落后意犹未尽的落寞。通过作品,方君璧引导人们在艰难低谷中正视生活严峻,感受艺术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汤姆•韦塞尔曼、美国,1931-2004、静物与Liz,1992年切劑钢上醇酸油</b></p><p class="ql-block">作为最重要的波普艺术家之一,汤姆•韦塞尔曼常将日常生活元素与高雅艺术并置于作品之中,以大胆明亮的色彩和平面化的造型为标志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开始,韦塞尔曼投入了以切割钢材为基底的创作,到了90年代则在作品中致敬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静物与L.iz》兼有这两个时期的特点,作品中以波普艺术先驱安迪•沃霍尔的名作《Liz》为背景,以颤动的色彩笔触描绘了花瓶中的红色玫瑰、蓝色花束和两只橙子。通过保留笔触与线条感,他消除了切割钢材的金属质感与工业性,凸显了绘画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塔玛拉•德•藍碧嘉、.波兰,1898-1980、绣球花与柠檬,约1922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塔玛拉-德-蓝碧嘉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女画家之一,是装饰艺术和软立体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1922年蓝碧嘉首次在秋季沙龙惊艳亮相,以其极具绘画性与多样性的笔触风格,很快在巴黎声名鹊起。《绣球花与柠檬》正是这一年创作的罕见静物题材作品,画中短粗笔触描绘的自色绣球花与黄色柠檬并置,在群青色背景映衬下,更显色彩浓重饱满。此后,居住在巴黎的蓝碧嘉吸收后立体主义精籠,逐渐形成更具装饰性的画面风格,对后世的艺术、时尚与设计等领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广泛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弗朗索瓦•吉洛、法国,1921-2023、2017、玫瑰花丛,201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吉洛作为广受赞誉的法国著名女性画家,早在21 岁时便在法国艺术界崭露头角。她的风格徘徊于抽象与具象之间,既有立体主义的特征,又色彩丰富、棱角柔和、颇具活力,难以被简单归类,她曾说:“人们无法具体定义风格,就像香气之于鲜花,是一种无法分析的特质。” 吉洛的艺术创作生涯极长,这件《玫瑰花丛》创作于其92岁高龄,是她极为重要的作品,也是吉洛用大胆饱和的色彩分割和表现自然的绝佳范例—将玫瑰花瓣分解成抽象的几何形状,并以她最喜欢的红色绘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奥迪隆•雷东、法国,1840-1916、2015、芍药、丁香、玫瑰与树叶在1900年大花瓶中,约1907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作为19世纪未象征主义的领军人物,奥迪隆、雷东在1900年之前以恐怖黑暗的风格和奇幻主题的版画著称,那时候他几乎只创作被称为黑色绘画的石版画和炭笔素描。</p><p class="ql-block">然而 20世纪起,生活境遇的提升与孩子的诞生使雷东转向了油画创作,回归了彩色的静物与花卉主题。这件作品正创作于这一时期,雷东用细致的笔法描绘了优雅活泼的花束,探索着浓丽色彩的表现力,画中的花瓶曾多次出现在雷东的花卉画作中,是陶艺家玛丽•博特金于1900年前后制作并赠予雷东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珊•瓦拉东、法国,1865-1938、一束玫瑰、矢车菊与蕨类,1930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20 世纪杰出的后印象主义女性画家苏珊•瓦拉东,于巴黎现代艺术氛围的滋养下自学成才,她的作品总有着沉静的色彩、灵活的造型和独特的风格。1930年,晚年的瓦拉东以其创作成熟期的典型风格绘制了这幅《一束玫瑰、矢车菊与蕨类)。于她创作中频繁出现的花卉主题,在这一时期全面地展现了轮廓线勾勒、敷色手法和空间处理上的后印象主义特征,而瓦拉东自己也正如画中的花束,孕育于巴黎丰饶的艺术环境,最终绽放于艺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1881-1973、瓶花,1901年、布面油画、2016</b></p><p class="ql-block">1901年,巴勃罗•毕加索在巴黎举办了首场个展,以“天才”之名崭露头角,《瓶花》正创作于同年,是他艺术发展关键时刻的一帽罕见的静物画。柔和的蓝灰色调,预示着毕加索即将到来的“蓝色时期”,彰显了他在巴黎印象主义大师云集的艺坛和思潮碰撞之中自己探索着的创作方法与即将开启的全新艺术实验。在1932 年毕加索关键性的一场回顾展中,他亲自挑选了《瓶花》,与其他蓝色时期的标志性作品一同展出。事实上,从最早的“蓝色时期”到之后每一次艺术风格的转变,花卉始终贯穿在毕加索的艺术人生之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亨利-马蒂斯、法国,1869-1954、玫瑰花束-斜躺的女人,1920、布面油画、2104</b></p><p class="ql-block">亨利-马蒂斯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致力于运期鲜艳的色彩和随意的笔触,是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1917年,马蒂斯来到法国海滨城市尼斯,此后经常奔访住在附近的雷诺阿,与他一同写生。交流艺术还渐了糕晚严運的到作风格,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觉醒,也开始了自己关键他的绘画变革,形成了重要的“尼斯时期。《玫瑰花束-斜躺的女人)即是他尼斯时期的典型作品釀持衣服上併丽糯巧的需丝、扶手椅上缠绕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1841-1919、花瓶中的玫瑰,1885-1890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印象主义画家之一,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一生钟情画花,他曾说:“印象主义最重要的是将绘画从主题价值中解放出来,我能自由描绘我眼中的花,而不必借助它们来讲故事。”创作《花瓶中的玫瑰》时雷诺阿已然功成名就,成熟的创作技法与风格在这幅作品中得以展现,蓝绿色背景衬托着梦幻绚丽的花束,在波浪般漂动起伏的桌布上投下灰蓝的阴影。柔和有光泽的笔法显示出他早年的瓷画创作功底,印象主义风格的模糊笔触也与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和洛可可艺术的特征有机融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A.亨利•方丹-拉图尔、法国,1836-190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涅尔将军黄玫瑰,188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E.李瑞年、中国,1910-1985、迎春,1977年、木板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L. 沙耆、中国,1914-2005、静物,198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木板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贝尔纳-布菲、法国、1928-1999、玫瑰花束、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F.闵希文、中国、1918-2013、桔红玫瑰瓶花、2022、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J.伟恩•第伯、法国,1928-1999、玫瑰花束,1982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C.涂克、中国,1916-2012、花,1961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D.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法国,1861-1944、玫瑰花束,约1941-1943年、木板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G.儿岛善三郎、日本,1893-1962、蔷薇,195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H.皮埃尔-博纳尔、法国,1867-1947、瓶花,1924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J.伟恩、第伯、美国,1920-2021、瓶花,1962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K.汪亚全、中国,1894-1983、瓶花 .秀色,1929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L. 达明安 -赫斯特、英国,1965、深粉色玫瑰,2019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面12幅画的作品展出位置)</p><p class="ql-block">现在随处可见的“玫瑰”,与展览作品中的“玫瑰图”一样,在19世纪初并不存在。它们是中国古老月季和欧洲普截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统称“现代月季”,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名称为 “杂交茶香月季”。</p><p class="ql-block">“杂交茶香月季”的第一个品种被认为是1867年在法国诞生的“法兰西”,自诞生之日起,它们就永恒地盛开在历代艺术家的静物画中,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花卉静物的主题。时至今日,玫瑰依然是艺术家最钟爱的主题之一。此画展以19世纪流行的“动尤展”为设计灵感,从1883年亨利 方丹-拉图尔的《涅尔将军黄玫瑰》到2019年达明安 赫斯特的《深粉色改瑰),这些横跨百年、风格各异的“攻瑰”主题作品,无不体现着“杂交茶香月季”对现当代艺术中静物画发展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卡特夫妇.英国,1968/1969、改变静物绘画,2009-2012年、3小时循环电影,电脑,框架</b></p><p class="ql-block">当代先锋艺术家组合卡特夫妇,以将传统艺术与数字媒体结合的《转换(Transforming)》系列闻名。他们从古典艺术中汲取灵感,将虚空派静物画大师大安布罗修斯•博斯查尔特1618年的传奇名作《瓷瓶中的花》,耗时三年制作成长达三小时的动态影片,画面中日夜缓缓更替,昆虫飞舞、花朵灵动,以更为生动的形式和当代先进的数字技术,让人在不经意间体悟“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虚空画派所传递的命题—虚荣的易逝与生命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利安•施纳贝尔、美国,1951、在斯-羌富的胜利II1,2021年木板、颜料,盘子、邦多修补剂</b></p><p class="ql-block">作为当代新表现主义的重要艺术家和知名电影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擅长运用非常规的艺术媒材创作情感饱满、表现力非凡的作品。2020年,他受纽约寓所车道上的玫瑰花丛启发,回忆起曾在梵高墓前看到的玫瑰,回归了标志性的盘子画形式,以盘子和陶瓷碎片塑造肌理,创作了一系列花卉作品。《在斯-羌富的胜利III》中,充满活力的天蓝色、郁郁葱葱的绿色和盛放玫瑰的粉红色代表着艺术家对国家未来的乐观态度,玫瑰作为梵高笔下重生的象征,也隐含着艺术家对艰难时期即将过去的殷切希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欧仁•布丹.法国,1824-1898、花束(对画),约1860-1865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被称为“天空之王”的风景画家欧仁•布丹作为莫奈的启蒙老师,是法国最早推行外光画法的艺术家之一,他将这种绘画方法介绍给了 18 岁的莫奈。《花束(对画)》是艺术家静物主题探索晚期的重要代表作,受到荷兰静物画传统的影响,又融入了外光画法的技巧,使画中花卉兼具严谨的细节和生动的形象。这组对画,一幅呈冷蓝色调、隽永含蓄,一幅呈明黄色调、斑斓热烈,布丹娴熟运用色彩,笔力精妙,以对话的方式阐释精巧的立意。</p> <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泽维尔-拉兰内、法国,1927-2008、花园里的小刺 猬(Ed.2/8A)、花园里的小刺猬(Ed.4/8A),1994、绿色青鋼</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享有盛名的前卫雕塑艺术家佛朗索瓦一泽维尔•拉兰内,以其颠覆传统动物主题的题材与“功能性”雕塑的主张著称,为装饰性的雕塑增加实用功能,模糊了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界限。《花园里的小刺缩猬》以青铜材质塑造了憨态可掏的刺猬形状的花盆雕塑,柔软鲜活的多肉植物成为了这种象征着警觉、坚毅、财富和 幸运的动物背部的,这或许呼应着植物之于自然的保护者角色,拉兰内与妻子共创的作品根植于艺术史与自然的深刻呼应,推进了超现实主义在雕塑领域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斯塔夫•卡耶博特.法国,1848-1894、小热讷维耶花园中的阳光,1885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印象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和重要赞助人古斯塔夫•卡耶博特,与莫奈一样对借助园艺来探索绘画抱有板大的热情,两人经常互相分享自己的园艺经验。《小热讷维耶花园中的阳光》绘于卡耶博特在小热讷维耶的房产中修建的花园,画面描绘了由树叶、灌木丛组成的蓝绿色森林相映衬其中的倾斜杂乱的向日葵。快速而密集的笔法和松弛自由的笔触展示了他成熟的艺术风格,对构图的刻意裁切显示了摄影技术对他的影响,大胆的画面形式彰显着卡耶博特对现代艺术的独特探索。</p><p class="ql-block">是蒸之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DEJI ART MUSEUM</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卡耶博特,《小热</p><p class="ql-block">讷维耶花园里的向日葵》,</p><p class="ql-block">1885年,布面油画,奥赛博物馆裁。</p><p class="ql-block">1885年,印象派的领军人物的卡耶博特,以突破常规的方式创作了两幅向日葵作品,即本次参展作品与另一件被收表于奥赛博物馆的《小热讷维耶花园里的向日葵)。他受到摄影术的启发,在作品中强调画面的构图,并选择描绘在花园中依然生动的向日葵,为观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视觉感。正如奧赛博物馆所说,卡耶博特这种在当时极具创新性、现代性的创作方式让梵高为之着迷,也后发了梵高创作出著名的向日葵作品。</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卡耶博特还是印象派最重要的收戴家利资助者,真接支持包括莫奈及毕沙罗在内的重要印象派艺术家。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把个人收藏的印象派画作—包括爱德华、马奈(窗台》在内的近百件重要作品,全部捐赠给法国政府,奠定了印象派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克劳德-莫奈.法国,1840-1926、台阶,1878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在欧仁,布丹的影响下,外光派画法长久而深远地启发了莫奈未来的印象主义创作。1878年,莫奈满怀喜悦与热情地搬至维特伊小村住,他不再描绘巴黎的当代都市生活休闲场景,而是关健性地转向了捕提自然中的瞬间景象,在这里他经历了对个人生活和职业重新评估的决定性时刻,也是在这里他创作了(台阶)。在这场面中,莫奈以丰富明亮的色彩定格了宁静安详的秋日里维特伊古老农场庭院一隅的自然瞬间,细腻精致地再现了光线在墙面与植被上的斑驳变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乔治•布拉克、法国,1882-1963、鲜花篮,1925 、布面油彩、沙子</b></p><p class="ql-block">与毕加索共同发起立体主义运动的乔治•布拉克被誉为20 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立体主义”这一名称正来源于他的作品。1920年代,布拉克放弃了严谨的立体主义风格,转而从自然与静物中汲取灵感,探索更多的艺术可能性。创作于此时的《鲜花篮》以独创的油彩混合沙子的方法,将花朵与音乐这两个贯穿布拉克绘画生涯的主题结合在一起,描绘了桌面上形态抽朴、郁郁葱葱的菊花,一旁翻开的乐谱体现着布拉克此时对音乐的痴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费雷德理克-巴齐耶、法国、1841–1870、花、约1870、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费雷德里克-巴齐耶与莫奈是同时代印象主义绘画天才。在他的一生中仅创作了不足100幅油画作品。其中花卉与花瓶一直是他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1870 年,29岁的巴齐耶在他人生最后一年里创作了这幅油画《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爱德华•马奈、法国,1832-1883、漫步者,1879、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是印象主义的奠基人、现代主义绘画之父。作为艺术史上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画家之一,马奈以极具革新精神的艺术主张和对现代巴黎生活的犀利描绘著称。</p><p class="ql-block">1879年,晚年的马奈以老辣的笔法绘制这幅《漫步者》,几抹明亮的橙色、鹅黄和焰火般的红色笔触点出充满活力的花朵,点亮了晦暗的天色和积雪的街道,而波德莱尔诗中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都市漫步者”正低头经过,现代巴黎生活的富足奢靡和纵情欢闹便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罗 高更、法国,1848-1903、乐谱上的牡丹花束,1876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被公认为后印象主义三大巨匠之一,为现代艺术的理论形成与对绘画本质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876 年,高更结识众多印象主义大师,首次参加了艺术沙龙展,这幅兼具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特征的《乐谱上的牡丹花束),正创作于此时。花瓶中精心搭配的牡丹花束置于乐谱之上,展现了艺术家高雅的生活格调与趣味,而盛放的花朵似乎预示着他未来在艺术道路上即将取得的成就与辉煌。画中柔和的笔触、明亮的色彩与光影,无不体现着这一阶段印象主义对他产生的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卡米耶•毕沙罗、法國、1830-1903、丁香花束,1876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卡米耶•毕沙罗是唯一一位参加了全部8场印象主义画展的艺术家,堪称印象主义团体的“中流砥往”。他因肩发了年轻同侪们的创作理念,被尊称为“印象主义领袖”。</p><p class="ql-block">19 世纪 70年代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与塞尚的频繁合作,使他密切关注几何形状的运用和自然主义的细节,这些尝试也为后世抽象绘画的探索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毕沙罗极为罕见地以花卉为主题创作了《丁香花束》。他以标志性的重叠色彩与娴熟笔触,塑造出厚密的肌理,描绘了一瓶充满力量感的花束,彰显出日常生活的质朴之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亨利•马蒂斯、.法国,1869-1954、布列塔尼的卡巴莱入口,1896、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1896年,尚未成长为野兽派领袖的亨利•马蒂斯还是一位著名的传统佛兰德画派画家,为远离巴黎都市喧嚣,他来到布列塔尼的海边,结识了约翰•皮特•罗素,并受他的色彩理论指导,接触了印象主义和当时还未成名的梵高的作品,自此开始了一系列关键性的绘画实践与转折。《布列塔尼的卡巴莱入口》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画面描绘了一处海边花园,明媚斑斓的色块铺涂出一片花圃。画面色彩不再注重写实,而是进入了想象和情感的领域,标志着马蒂斯向野兽派转变的重大进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里斯•德•弗拉曼克、法国,1876-1958、灰色瓶花静物、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莫里斯•德•弗拉曼克同亨利•马蒂斯、安德烈•德朗被视为野兽主义运动的三大领导人物。1907年受到塞尚回顾展的深刻影响后,弗拉曼克开始了独特风格的尝试,从追求极致的画面表现力转向兼顾理性与画面张力的艺术风格,这帽《灰色瓶花静物》就是很好的例证。花瓶中蓝粉相间的花朵由直接挤在画布上的厚重颜料堆叠而成,笔触强烈而浓郁,下方的花瓶则呈现出与之相反的稳定沉静,这幅作品是他风格转换时期的重要实验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德烈•德朗、法国,1880-1954、瓶花,1910年</b></p><p class="ql-block">安德烈•德朗在与马蒂斯共同创立野兽主义之后,吸纳了立体主义运动的精神,随后不断探索与转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视为二十世纪古典主义的领袖,这件《瓶花》则见证了德朗从立体主义向古典主义过渡的重大转折性探索。画面使用棕红色调的灰暗背景衬托着白色和红色的花朵,花瓣造型与构图都十分简约而又富有张力,带有野兽主义残韵的笔触密集粗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概括性,同时也展现了德明对古典艺术中理想美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基斯•梵•邓肯、荷兰,1877-1968、山茶花,1920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基斯•梵•邓肯是20世纪初巴黎野兽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之一,以多变的长线条、强烈率直的色彩和浓郁的笔法著称。他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是描绘奢华的上流社会女性形象的绘画,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静物画,包括这幅《山茶花》。画面运用了他往常描绘女性形象相近的笔法,以其典型的浓烈色彩与厚重笔触勾勒出华丽丰盈的山茶花,体现着邓肯的审美情趣。他曾说:“我喜欢一切流光溢彩的东西…在绘画中,我最为彻底地拥有这一切。”这些独特风格的作品也记录下了特殊时代背景下巴黎的社会情绪与审美偏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拉乌尔-杜菲、法国,1877-1953、花,1908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野兽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拉乌尔•杜菲开创了独有的色彩缤纷的装饰风格,这幅作品《花》诞生于他创作生涯的转折时期,展现了他从早期的印象主义转向野兽主义,并对立体主义产生兴趣的实验阶段。花朵用厚实平涂的笔触进行渲染,呈现出层次丰富的暗红色调,背景中大面积的钴蓝色体现了杜菲的个人色彩偏好以及他对非自然色彩的独特运用,花卉与背景之间创造出一种延伸画面外朦胧的抽象节奏,使画面呈现出装饰件的基调,激发着观者的视觉觉愉悦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易•瓦尔塔、法国,1869-1952、杜鹃花与绿植,约1918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路易•瓦尔塔作为从传统印象主义向现代艺术转变的承前启后性的关键人物,其作品揭示了现代艺术运动进程的一个关键环节。不同于艺术家早期作品中的印象主义或新印象主义风格,《杜鹃花与绿植》中鲜艳的色彩展现出一种克制的野兽主义倾向,扁平的敷色方式和色块之间的分隔线则显示出高更的综合主义对他的影响,独特的色彩与构型方式,使画中绿植繁茂的角落超脫真实世界,成为对植物蓬勃生机之记忆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埃米尔-诺尔德、德国,1867-1956、鸢尾花和三色堇,1929年、木板油画</b></p><p class="ql-block">埃米尔、诺尔德是20 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艺术家之一,对他而言花卉象征意义非凡,在他的一生中花卉主题总是无处不在。1927年,他和妻子艾达搬到了希必尔小镇,设计了他们姓名首字母 E 和A形状的花坛。在这里,他创作了《鸢尾花和三色堇),以丰富浓重的印象主义笔法和深重饱和的色调,传达强烈的梦幻氛围,赋予作品充沛的情感表现力。他曾说:“我爱花盛开之色与色之纯净,我也爱花的命运:向上生长,缤纷而令人愉悦,而后倾倒枯萎,最后零落入尘。人生都并不总如此美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埃米尔•贝尔纳、法国,1868-1941、静物、1889、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法国后印象主义艺术家埃米尔•贝尔纳被视为 19 世纪末兴起的“景泰蓝主义”和“综合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实现了从印象主义破碎的笔触转向以深色轮廓分隔的平面化风格,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静物》创作于他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以典型的“景泰蓝主义”手法描绘了绿色藤蔓衬托之下、花瓶中盛放着的鲜花,倾斜的视角和厚重的颜料透露出朋友塞尚对他的影响,而他标志性的深色轮廓也尤为突出地体现在对画面中织物的细致描绘上,这些典型性特征让这幅《静物》成为贝尔纳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罗•塞尚、法国,1839-1906、瓶中花,1872-187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作为后印象主义三大巨匠之一,为绘画的形式和色彩的运用带来了颠覆性的巨变,为现代艺术和先锋派奠定了基础,因而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瓶中花》是塞尚狂热而具探索性的早期绘画实验作品,这一时期他往往来用深色高饱和的色调,用调色刀营造鲜活生动的显薯效果。</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作品中,塞尚大胆地放大了玻璃花瓶,借此探索反射和扭曲的光影效果。这幅具有开创性的作品也预示着他以色彩对比表现物象立体深度、以几何元素构造形象的绘画技法探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皮特•蒙德里安、荷兰,1872-1944、有镜子,柜子,银扇草和水果的静物,1905、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出生于荷兰的皮特•蒙德里安是20世纪抽象主义运动先驱,“风格派”创始人。深受荷兰 17世纪黄金时代风格影响的蒙德里安,在其艺术生涯的早期接触到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开始对光影效果进行实验。画面中,镜面反射出的瓶罐高光与物体本身反光的明暗对比,体现着艺术家深厚的写实功底与细致入微的观察,一束在欧洲被认为能带来繁荣与财富的银扇草,在瓶中如银元般熠熠闪光,显示着荷兰黄金时代的文化元素对蒙德里安创作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皮特、蒙德里安、荷兰、1872-1944《菊花》、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作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人物,蒙德里安在生涯的不同阶段画过大量的单枝花卉静物,在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几何抽象作品。通过对花卉的密集观察与描绘,蒙德里安着力于探索自然的结构、色彩与精神性,并逐渐放弃自然主义的外观,发展出自身纯粹的抽象形式。菊花是蒙德里安最爱描绘的花卉品种之一,这幅创作于1909年的《菊花》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的《菊花》(1908-09年)有高度相近的形式和创作年份,后者很可能是此作品的素描稿,这为我们研究蒙德里安的早起艺术实践提供了极为珍罕的史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亨利•方丹-拉图尔、法国,1836-1904、白水仙、风信子和郁金香,1864、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被誉为“花的视觉诗人”的亨利•方丹-拉图尔是19世纪后期法国艺术发展的重要人物,凭借尤为精美的花卉作品首先在英国名声大嗓,而后声名远扬至巴黎。这件创作于 1864年的作品,以传统古典绘画的灰调为背景,以简朴写实的构图与技法描绘了一束瓶中鲜花,色调清新脱俗,花朵姿态优雅,清透的圆形玻璃瓶展示了他深厚的写实功力,画面兼具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特征。这些花卉作品不仅为方丹-拉图尔带来了远播海外的名誉,更使他对画面和谐的排布构图原则有了愈发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天赐、中国,1922-2006、水仙,2004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苏天赐晚年长住于南京汤山,醉心于江南自然风光,常在家中花园侍弄花草。苏天赐的一生中不止一次地以水仙为题绘画。这幅《水仙》创作于苏天赐艺术生涯晚期,画中以轻柔灵巧的笔触和浓重的碧绿色,勾勒出水仙枝叶柔韧的质感和纤薄柔软的白色花瓣。苏天赐以柔和的色块与流畅的线条,营造了花卉的芬芳。而朦胧空灵如江南烟雨的背景,使一盆水仙如飘浮在空气中那样轻盈,文人情怀和诗歌画总也流动于画面当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碧初、中国,1903-1995、彩菊1940年代、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周碧初,以对比强烈的色彩和传统山水点画笔法与西方点彩派技法的融合著称。1940年代,周碧初始终深入思考和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贯通。在《彩菊》中,他摒弃了西方自然主义的透视法,将画面分割为黄、绿和赭色三个矩形色块,花瓶置于色彩分界线上,三色的彩菊颜色姿态各异,与背景形成对比,打破了背景的严谨结构,使画面既有静态隽永之美,又有鲜花灵动之姿,兼具结构和色彩的丰富性与统一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余本、中国,1905-1995、向日葵、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余本作为中国岭南地区第一代留洋艺术家的代表和香港西画艺术的先驱,其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20世纪50年代,余本回到内地定居,艺术实践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通过尝试墨画了解民族绘画传统,为油画民族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向日葵》,以热烈的色彩和豪放的笔触描绘了瓶中盛放的向日葵花束,兼具了西方古典油画和现代艺术的特征,背景大面积的红绿对比模糊了花卉所处的真实场景,赋予了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热烈的情感从画面中喷涌而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良、中国、1900–1986、瓶花、1970–1980年代、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关良是最早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理念引入传统水墨的艺术家之一,以丰富饱满的色彩为特征,认为色彩极富感情,应以色彩扣动观者心弦。他的花卉静物画兼具野兽派的粗犷与传统国画的细腻,践行着“大巧若拙”的艺术风格。1970 年代后,静物成为关良创作风格演进的重要板块。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瓶花》中,花朵明丽的黄色与蓝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线条肆意豪放却饱含东方水墨的审美情趣。在西方艺术手法中构建中国写意精神,堪称关良个人风格鲜明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吕斯百、中国、1905-1973、瓶花、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1934年,中国留法艺术先驱吕斯百学成归国,自1940年起先后于中央大学艺术系等院校任教,为现代中国艺术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瓶花》是吕斯百创作黄金时期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前期艺术为基调,吸收民族艺术技法,他以浑厚有力的笔触与明快热烈的色调,呈现了生机勃勃的花束和颇具民间艺术趣味的孔雀羽毛图案花瓶,画面洋溢着朴实诗意的田园气息,展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蓬勃生命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黎谱、越南,1907-2001、静物,1956年、绢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黎谱是 20世纪最杰出的越南艺术家之一,以花卉和女性题材绘画见长,他成功地将中国和越南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融合,综合东方符号与西方美学,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越南的传统绘画受中国画的影响,讲求意境,黎谱的花卉及女性人物画多以绢本彩墨画形式呈现,这幅《静物》就是黎谱的典型风格。画中恬静绽放的花卉宛如少女般清丽而又充满活力,朦胧的光线、柔和的色彩,在绢布之上愈显温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黎谱、越南,1907-2001、牡丹和鸢尾花,1958年、绢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黎谱是 20世纪最杰出的越南艺术家之一,以花卉和女性题材绘画见长,他成功地将中国和越南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融合。《牡丹和鸢尾花》是黎谱又一幅组本油画作品,与《静物》相比,这件作品的画面质感更为厚重,融合了印象主义明朗的色彩和活泼的笔法,又以灵活的色块和细腻的线条信笔勾勒出未端颤动的枝叶。艺术家细致塑造了极具东方韵味的青花瓷瓶、中国独有的牡丹,是他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贺慕群、中国,1924-2012、花木系列,2000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贺慕群是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中享有盛誉的女性画家。她的创作风格深受后印象主义启发,色彩丰富、边缘线处理大胆,画面富于装饰意味。贺慕群的花卉静物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浓烈的色彩和质朴的物象为特征。在这幅《花木系列》中,矗立的绿色茎叶与橙红色的圆形花瓣形成强烈色彩对比,平涂的单色背景消解画面的纵深感,强化了平面效果。超常的尺寸赋予了花木原始的神性,以稚拙朴实的手法展现生命原初之美,散发永恒而动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关良、中国,1900-1986、鸢尾花,198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留祥艺术先驱关良,是最早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理念引入传统水墨的画家之一。这幅《鸢尾花》是他晚年成熟风格的典型代表。印象主义的启发以及数十年的水墨实践,令他以表现主义的色彩和极富功夫的笔法描绘了花瓶中摇曳的鸢尾在暗色背景中跃然而出,或盛放或含苞,每朵花姿态不尽相同,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在看似生拙的造型笔墨中,没有矫饰,一切都指向了“真”,将写意精神蕴于油画语言中,透出关良对生命、生活的内省。正如郭沫若所言,关良的作品“以西画作躯壳,国画作灵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艾中信、中国,1915-2003、蝴蝶兰,1997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艾中信师从徐悲鸿,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对写实主义与写意精神相结合的油画民族化探索,在《蝴蝶兰》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盛放的蝴蝶兰有着精确的轮廓,而内部的花瓣却以轻松自由的笔触信手拈来,寥寥几笔便表现出花朵的姿态各异,以青绿色背景为统筹,嫩黄、翠绿、白色强调画面重心,展现蝴蝶兰摇曳生姿的生命力。以西方媒介描绘传统题材,加以印象派笔触与写意精神,艾中信的油画无疑在中国近当代油画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一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胡善馀.中国,1909-1993、三潭印月睡莲,1970年代作、布面油彩</b></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二代油画艺术大师胡善馀,以其结合印象主义与中国民间艺术审美的胡氏风格闻名。1920年代起,胡善馀就因学业和工作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70年代起,他在杭州西湖边绘制了一系列的风景作品,《三潭印月睡莲》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中以睡莲为主体,带有印象派的明媚光线,同时兼具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风格,对细节与色彩的精准把控,使画面富有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倪贻德、中国,1901-1970、桃花灼灼,1960年代、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倪贻德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艺术团体之一决澜社的旗手和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著名的油画家。1928年留日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致力于美术理论和绘画技法的研究。《桃花灼灼》是他主张的艺术纯粹性与油画民族化生动的结合。建筑物洗练的大块面色彩和粗线条构成的厚重美感,体现了艺术家对立体派、野兽派艺术的继承。而前景盛开的桃花与中后景的树木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与相对笔直的建筑物虚实结合,颇有传统界画之感。灵活多变的线条语言平衡了写实与写意,鲜艳的色彩是人民艺术力量的美、健康的美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钧德、中国, 1931 -2019、瓶花,2015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当代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陈钧德,秉承民国海派油画精神,融合表现主义特征与传统写意趣味,为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作出了重业责献,晚年的陈钧德游历政洲,创作了多輻油画和油画棒作品。创作于此时的《瓶花》,以质感机糙的线条勾制叶片、以丝绒股柔和的笔触描述花公,浓郁明艳的花朵与低饱和度的粉紫色背景形成对比,展现出明媚蓬勃的生命活力。画面梅图摆脫了写变光影的束缚,充满了油画棒般的童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永玉、中国,1924-2023、緊花似锦,197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画院院土黄永玉,以广泛的创作媒介与高深的艺术造诣著称,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1972-73年间,袁运甫先生为北京饭店绘制壁画《长江万里图》,邀请黄永玉、吴冠中、祝大年一同到长江流域写生,《繁花似锦》正创作于此时。他以布面油彩的形式呈现国画的白描墨线,结构严谨、赋色染绘结合,画面主体沿袭清供图的绘画传统,将月季、百合和野菊置于锈迹斑驳的古器中,以流畅的线条搭配诗意清丽的色彩,展现了黄永玉对大自然深沉的凝视和对生命的颖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祝大年、中国,1916-1995、花团锦簇,1973年、木板油画</b></p><p class="ql-block">祝大年是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的开拓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1972-73年间,袁运甫先生为北京饭店绘制壁画《长江万里图》,邀请祝大年与吴冠中、黄永玉一起沿长江写生,旅途的壮美景观和乡村的淳朴至美,点燃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这件《花团锦簇》正诞生于这一时期。作品以 1972年的钢笔稿《大理菊》为底稿,吸收了传统工笔重彩的特点,通过对花瓣的精心刻画,画面深沉浑厚、体积感强,花朵全无媚态,淋漓尽致地彰显了祝大年所追求的“既要有深度又要是平面的”的美学原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胡善馀、中国,1909-1993、杜鹃花,1979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胡善馀毕生从事油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致力于将印象主义技法与中国画及中国民间艺术的意趣相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胡氏风格。这幅《杜鹃花》是胡善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创作,轻松活泼的笔触再现了春天里杜鹃花摇曳盛放的姿态,绚烂热烈的花色是他此时心境的最佳写照,颤动的冷暖对比和光影流动的视觉效果,极具印象主义大师的神韵。胡善徐对杜鹃花情有独钟,一生中多次描绘,而将杜鹃花的热烈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的,唯有此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济远、中国,1893-1975、花卉,197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王济远是美术团体天马会与决调社的重要成员,也是“艺苑”的发起人,被蔡元培誉为“负有复兴中国现代艺术之作家”,曾任上海美专教务长、代理校长,其在20 世纪30年代的展览活动和出国考察经历,堪称一部“浓缩的民国美术交流史”。王济远水墨、油画兼长,致力于将东方绘面的意蕴与西洋绘画完美融合。《花卉》是他晚年的一件精彩作品,创作于 1973年1月,“王济远旅美三十周年书画展览”举办前夕。画面中的一丛红艳,虽为油画却融合了国画的写意笔触,右侧工整的书法题记,折衷了其中国画的精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方君壁、中国,1898-1986、白色康乃醫,1955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方君壁作为二十世纪初最为杰出的中国女性画家之一,在二次赴法并于法国定居后绘制了这帽《白色康乃馨),延续了她将中国画传统与西画融合的艺术风格。作品在透视和造型上,采用西画框架,但在色调,明贈渲染和画面氛園处理上则见东方之温婉抒情.白色的康乃馨和竹编花蓝以工笔画般的方式勾勒,左下方毁一枚钤印更增添国画意味。眼前这遗世独立,静默绽放的白色康乃容,树立了超然脱俗的东方美学风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刘抗、中国,1911-2004、兰花,1951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刘抗作为刘海粟的得意门生、南洋画派的奠基人,将书画同源的中式艺术精神融入油画创作中。《兰花》正是其典型的南洋风格作品,具有东方气质的兰花在热带阳光照射下充满动感,笔触活泼跃动地勾勒出花瓣轮廓,与曲折且有韧性的花茎和倾倒的花盆一同给画面注入了活力。落在花需上明快的光色与干枯笔触谊染的墨蓝色背最交相辉映,画面整体淳朴纯情、生动自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卫天霖、中国,1898-1977、芍药石榴图,1934年木板油画,双画面</b></p><p class="ql-block">卫天森早年留日,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受印象主义影响颇深,且具有现代的、民族的独特面貌。</p><p class="ql-block">在卫天霖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中,花卉题材较为少见,而这件创作于1934年的《芍药石榴图》是卫天霖目前仅见的一幅木板双面画(本展做单面展出)。此时的卫天森师从日本著名西画家藤岛武二后回国已六载,在充分融合印象派的光色感的基础上,自然地流露出东方学养。画面注重环境色和光源色对花束的影响,暗部以色彩表现出轻盈的光晕感,把握住光与色的瞬间,是卫天森早期典型印象派风格的力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瑞年、中国,1910-1985、芍药花开,1982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李瑞年作为中国第一代留欧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将写实主义严谨的造型、印象主义的光色技巧与中国画的诗情相结合,创造出自然主义的油画风格,徐悲鸿曾评价:“质朴隽永,手法严谨,是极为可喜的自然主义,是抒情诗”。</p><p class="ql-block">李瑞年钟爱花卉,常年进行深入的艺术实践,因而这幅《芍药花开》尤为鲜活灵动。画中花朵与绿叶笔触细腻、光影结构严谨,红色花瓶与精致的、布满传统祥瑞图案的桌布互为映衬,宛如一首极致的抒情诗,通过艺术家诗意的色彩和精湛的手法,跨越时间,传达诗性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碧初、中国,1903-1995、芍药花,197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周碧初被誉为“独树一帜的色彩画家”,以对比强烈的色彩与兼具丰富性和统一性的画面风格著称。1959年,周碧初归国探亲,深受中国艺术发展感动,决定回国任教。定居上海后,周碧初常在阳台对着种植的花卉创作,《芍药花》正创作于这一时期,西中背景色调丰富协调,玻璃花瓶质感清透,与五朵极具传统意蕴的红色芍药形成强烈的用色对比,独树一帜的轻快笔触排布考究,兼具西方印象主义与国画“米点山水”的笔法与情趣,成为周碧初践行中西艺术融合的重要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显之、中国,1907-1991万紫干红总胜春,1977年 、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黄显之,以其深厚的写实功力和艺术造诣著称。他擅长静物绘画,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用画笔记录自家庭院中种植的花卉与木植,以探索造型与表现力的平衡与协调。创作《万紫干红总胜春》之时黄显之虽罹患眼疾,但始终对未来的艺术道路充满希望,画中以活泼丰富的色彩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花卉,表达了对艺术创作拨云见日的喜说,亦践行了他“要用色彩的眼光来看对象”的艺术主张。他的用笔一挥而就、花瓶造型坚实准确,画面的张力彰显出深厚的写实功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涂克、中国,1916-2012、静物,1958、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涂克是中国现当代著名油画艺术家,以风景画薯称,极少作静物画,在各类画集中迄今所见仅5幅左右。这帽《静物》以简洁的装饰构图和高雅的抒情色调令人耳目一新。此时的涂克在艺术上追求油画民族化,他将中国画、装饰画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熔为一炉,描绘插在花瓶里的菊花和马蹄莲,使画面达到了形式韵律、审美趣味的高度和谐,独具魅力。涂克坚信只有掌握典型化的艺术规律,才能创造出具有高度艺术美的优秀作品;只有高度典型的艺术形象的美才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宗津、中国,1916-1977、瓶花和水果,1940年代、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李宗津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创作遵循现实主义手法,造型传神,色彩绚丽,以特殊的文人书卷之风闻名画坛。这幅《瓶花和水果》,在构图上注重结构的平衡和张力,在质感处理上既有花卉水果的鲜活,又有花盆的厚重,画面富有层次感。色彩单纯高雅,表现出文人精神,温暖的色调与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他典型的温馨生活气息。他从平凡的物像中发掘着质朴的美,再现着真实的观赏感受,创造出说目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勒内•马格里特、比利时,1898-1967、花之诞,1929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比利时超现实主义大师勒肉、马格里特,以黑色圆顶帽、布满云朵的天空、烟斗和苹果等极具辨识度的母体构成了其独特的视觉语汇,将日常形象化为奇特、富有诗意的意象。</p><p class="ql-block">1929年,正值艺术创作巅峰时期的马格里特,创作了《花之诞)。画面中精细的木纹与天空并置,蜿蜒的藤蔓穿行其间,将现实与幻想融合,所绘事物颠覆了空间关系与自然法则,引导着观众以新视角观察周遭的世界。彼时,马格里特正在拜访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的旅途中,他鲜有地在画布正面题上了作品名,很可能是赠予达利妹妹的礼物。</p><p class="ql-block">勒内,马格里特,《The lookingglass,1963年,布面油画。马格里特在作品中再一次将天空元素与象征着工业与商品经济的日常元素并置,引导观者对世界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天空是经常出现在马格里特作品中的元素之一,日常元素在他的作品中被重塑,不合理的排列营造出一种奇异、静谧的超现实世界,挑战着观者对于现实的理解。马格里特因而也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中最具有哲学思维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瑞士,1901-1966、灯笼果花束、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瑞士超现实主义的关健人物阿尔贝托、贾科梅派,以瘦開細长的人物难塑家誉国际、阿时也是一位非凡的面家。他管现 艺本戴干自然之中,他的工作室媒面上时体量放習鲜花,花卉是飽最富意义的创作主題之一,《灯笼果花束》创作于他的晚年,在这幅幽灵般的静物面中,他以独特的松散笔触和浮动轮廓描绘了或凋落或生长的花朵,它们徘徊于生死之间,隐喻着二战后人类的生存状态与时代焦虑,反映了对生死命题的深沉思考。通过杂乱而不确定的描绘方式,他用难以捉摸的物象形态,实现了创作中对存在意义的普遍追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乔治•莫兰迪、意大利,1890-1964、花,1950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的艺术生涯晚期致力于对静物题材的实验性探索。创作于1950年的《花》,是其花卉静物的代表作品。莫兰迪以其广力人知的灰色调描绘了一来瓶中的玫瑰,以描绘瓶罐及建筑的方式塑遣瓶花,背景或以对角线阴影塑造弧烈的空间结构、或以平面的色块衬托,营造出非现实的静谧氛團。自1950年代起,莫兰迪以绢花和干花代替鲜花,将花产这一日常物品升华为纯粹的体积和色彩,来捕捉它们的形态和本质,将这一题材下的艺术实验推向了板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乔治娅-歐姬芙、美国、1887-198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掌192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美国现代艺术之母”的乔治娅•欧姬芙:20世纪20 年代就以其著名的纽约摩天大楼作品和独特的花弁作品闻名于世。她毕生研究和创作现代主义花卉静物画,通过特写处理,以抽象大胆的表现方式揭示花卉的自然之美。这件作品中,她用明亮的绿色和红粉色细致而准确地渲染了红掌的特质纹理,放大的佛焰苞围绕着花序,引导着人们纯粹从其独特的颜色、线条和形式等易被忽视的形式特质来观察和思考它们所蕴含的普遍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娜塔莉•杜尔伯格&汉斯-博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瑞典,1978 & 197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澄澈(蓝色、黑色、红色和紫色),2015、混合媒体,旋转平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克•夏加尔、白俄罗斯,1887-1985、情人与花束,約1935-1937、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20世纪最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巴黎画派代表人物马克,夏加尔,在没长又成功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独特且情感丰沛的艺术语言和生动鲜艳、富于幻想与童真的作品,被毕加索赞誉为马帮斯后世界上唯一真正懂得色彩的画家。这幅《情人与花束》是夏加尔创作中典型主题的典型风格,以抽象抒情的笔触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植绘了象征规热情感的花東、紧紧相拥的恋人—夏加尔与妻子贝拉,三者比例悬外,赋予了画作“超自然”的特征,营造出幻想股的氣團,象征了他对爱人的浓烈爱意,更是对人类愛与生命的赞美。</p><p class="ql-block">马克 買加尔,《花施)、198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自 20世纪20年代,夏加尔将自己与妻子贝拉描绘成一对恋人,开启了他著名的绘画系列,而这对恋人形象也成为了艺术家的标志。在夏加尔艺术生沮中,他通过一系列作品描绘了这对恋人,以表达对贝拉永恒的爱。三战之后、夏加尔顺冰流离,人生城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作品之中充满了沉郁的悠色,再难看见如早期这般浪漫明媚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荔英、中国,1906-1993、三色菫,1940-1947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被誉力“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的张荔英,以静物画著称,融合西方美术技法与东方哲学的韵味,开创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张荔英与丈夫被日军软禁于上海,她以绘画排谴,将日常生活呈现在艺术创作中,《三色堇》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她以柔和色调与婉约的笔触描绘,虽不苛求写实,但保留了物象的细节和质感,画面色彩和谐相融,呈现出典雅含蓄、温馨宁靜的氛围,背景中古朴的床头板和案几堆叠出错落空间,在小景深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在动荡的时局中开辟了一方心灵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庞薰琹、中国,1906-1985、百花齐放,1978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艺术先驱庞薰琹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艺术团体“决澜社”的创始人之一,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他一生追求自然之美,以花为题材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20世纪70年代,他重拾画笔,专注于小幅花卉静物创作,《百花齐放》即为其中杰作。粉色花朵以盛放姿态从花瓶中倾泻而出,在后印象主义厚重的色彩笔触与中国画的抒情装饰性之间达到了平衡。庞薰琹常说:“如果我的作品能让你感受到一点点美,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绚烂的花朵凝结着他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传递着他的艺术人生之美。</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丘堤、庞薰琹家庭台影</p><p class="ql-block">1932年,庞黨菜发起了中国艺术史上首个现代艺术团体“决澜社”,期望以新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精神。同年,在首届决澜社画展上丘堤与庞薰桑邂逅,之后结为伉俪。20世纪50年代起,庞兼琹受任主持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腕(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夫妻二人自此专注于工艺美术教育,成为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事业的拓荒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丘堤、中国,1906-1958、两朵山茶花,1939、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丘堤是中国第一代最为激进前卫的现代女画家,也是中国油画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她吸收借鉴印象派的观察方法,将中国古典美术元素融入油面创作,沉静抒情又反抗陈腐保守。《两朵山茶花》以堆叠色块和灵动线条营造朴拙却不滯涩的画面,清新与浓重的色彩对比融合,为作品注入蓬勃的生命力与典雅的中国意蕴。丘提存世油画作品仅三十帽,这件作品创作于1939年,尽管战火纷飞、生活条件艰苦,但她仍坚持创作,探索中国艺术的振兴之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耆、中国,1914-2005、生之奢华、1991-1993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第二代留欧艺术家沙耆,一生保持独立而自由的艺术立场,他的作品始终是随心所欲、自然流溢的创作。20世起90年代,晚年的沙耆面临人生挫折和病痛的困扰,但他笔耕不辍,以“诗性直觉”绘出具有强大共鸣的作品,《生之奢华》正是他晚年时期表现性手法与写实主义风格融合的佳作。坚实有力的笔触将具体物像化作写实的色块,将内心汹涌激荡的情感寓于画笔之上,展现出极强的画面张力。自然之美与生命的壮澜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天赐、中国,1922-2006、自有春晖湖槐,1962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当代杰出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苏天赐,一生致力于东西融合、贯通中外的油画艺术创作,发展出一种具有民族内蕴的现代中国油画。花卉是苏天赐钟爱的主题,《自有春晖满槐》融合中西绘画技法与趣味,以清丽的色彩和舒朗的笔触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槐花,带绿叶的枝条与槐花布局疏密有度,花瓣明亮厚实富有质感,极具诗意的艺术意境,饱含乐观的生命意象,堪称为苏天赐艺术生涯中最重要、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作品名取自其座右铭“自有春晖满怀”,“槐”和“怀”的巧妙谐音宣示了艺术家的人生与艺术理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冠中、中国,1919-2010、丁香,1991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吴冠中,一生致力下油画民族化与水墨现代化的探索。《丁香》作于他艺术生涯的颠峰时期—获法国文化授予的法国文艺最高地位的同年。这一年,因担忧重病的妻子而停下画笔的吴冠中看到了妻子早年绘制的丁香花旧稿,重燃创作的欲望,绘制了他创作生涯中罕见的花卉静物画。画中以传统水墨画技法与留白、细腻灵动代表着忧愁、初恋、爱情的丁香。笔调错落有致、用色清新跳跃、将夫妻 互相扶持45年的深切情感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罗尔纯、中国,1930-2015、鸡冠花王,1980年代、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罗尔纯师从颜文操,是中国第三代油面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当代中国油画的色彩大师”。他擅长在色彩的运用中表达浓烈的感情诉求,其油面具有强烈的表现主文风格。</p><p class="ql-block">罗尔纯一生创作了许多花开,因偏爱鸡冠花殷红持重的色彩和安于贫贱的性格曾多次描绘,《鸡冠花王》即內其中经典代表。画面中狂放的继触補就了海洋般波论的背景。</p><p class="ql-block">沉静的蓝色衬托着浓郁的红色、鸡冠花似火苗般律动的线条展现着生命舒展的欢愉,恰似他热烈奔放的作品和沉静低调的为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费尔南多-博特罗.哥伦比亚,1932-2023、向日葵,1976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费尔南多、博特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其夸张、圆润风格的主题绘画和雕塑享誉世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博特罗风格。他的静物作品稀少,极具吸引力。这件《向日葵》是博特罗风格的典型代表,凝视它会不由想起梵高的同题材杰作,但梵高的作品是用厚重的涂色、流涡般的色彩来表现的,而博特罗的作品则强调了红、绿、黄意蘊的丰满,以及圆形、球状的花盘,相比之下花瓣就显得很小了。艺术家通过改变看似简单的物品构成比例,强化了生活中普通物体的感官性和荒诞感,为静物画的干年传统开辟了新颖独特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卫 霍克尼、英国,1937、蓝色绣球花,1996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大卫.霍克尼是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此件作品是艺术家重要的花卉静物作品,为了哀悼突然去世的知己好友,他开始创作花卉静物并在其中沉思生命的无常。画中郁郁葱葱的绣球花向上涌出,在华丽的金黄色背景衬托下静静在钻蓝色桌面上盛放,高饱和度的色彩对比凸显出花朵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艺术家对于绘画、结构与用色的独到理解,直观地展示他“绘画的深刻不在于主题、而在于处理方式”的艺术理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亚历克斯•卡茨、美国,1927、剑兰 3,2019、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亚历克斯•卡茨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在世艺术家之一,因描绘社会性人物和风景意象而知名。随着艺术生涯的发展,花卉成为了卡茨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剑兰3》就是他独特风格的典型范例。在将画面转化为更大、更精致、更简化的构图之前,艺术家通常会对现实中的花卉进行小构图的研究,将图像压缩到最基本、最纯粹的元素。在这件作品中,卡茨以紧凑的构图与电影式的特写镜头,聚焦几朵裁剪过的剑兰,它们似在风中摇曳,透出一种静谧之美,传达出转瞬即逝的自然印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丁衍庸、中国、1902-1978、兰芷,1971年油彩、纤维版</b></p><p class="ql-block">第一代留洋艺术家丁衍庸,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倡导者、中国现代水墨的先行者,致力于引入西方现代艺术并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台。丁衍庸毕生以花卉为题的油画创作仅 21幅,单以花束入画的唯《兰芷)这一件。作为丁衍庸晚年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他以刚柔并济的老练笔法和大幅的画面留白凸显出兰芷的形态,又以鲜亮色彩使画面迸发欣欣向荣的生命力,透露出野兽主义对他的深刻影响,更展现了他对中西艺术特质的成熟把握与融合。此作是丁衍庸赠予其弟子的佳作。蕴含着对弟子 “之兰有秀”的赞誉、期待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贾科莫•巴拉、意大利,1871-1958、充满活力的自然,百日菊,1951、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贾科莫•巴拉,是未来主义艺术运动的奠基者之一,他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从崇尚速度和运动的风格,回归了更传统的绘画,创作了这件《充满活力的自然,百日菊》,堪称将奔放的未来主义精神与具象传统静物结合的典范。巴拉受到新印象主义点彩画风的影响,对艺术作品的光色变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这件作品中花瓶、书籍和碗置于反光的桌面上,随着自然光在镜面表面与镜子中的反射,红橘色的花瓣与绿色的叶片相映成趣,花蕊处星星点点的紫色,捕捉了光在花瓣表面瞬时间的运动,赋予物体真实感和体积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草间弥生、日本,1929、花,2008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草间弥生是20世纪先锋艺术的先驱,以其标志性的色彩鲜艳的波点与网状结构著称。花是她最为迷恋的主题意象之一,源自其童年时期见到花朵向她说话、桌布上的花纹变成活体花朵、大量增殖并将她吞没的幻视经历。在作品《花》中,草间弥生将小花朵放大到巨型尺寸,以她特有的破碎的、幻视的方式来描绘,画中的花卉被网状结构割裂为成干上万个细密的碎片,其形象却依然坚实地存在,波点如细胞般散落,传达着生命与自然的神秘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卢西安•弗洛伊德、德国,1922-2011、窗外的花园,2002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卢西安•弗洛伊德,始终保持着对自然世界的热爱。20世纪90年代他定居伦敦诺丁山,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来描绘他的花园,这幅《窗外的花园》即为其一。与古典花园绘画思路不同,弗洛伊德并不注重园艺技巧,也不暗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而是希望植物遵循自然的规则随心所欲地生长、枯萎衰败或是奇迹般复活。他以植物学家的眼光观察它们生长的过程,并按照真实的样子去描绘,画面中的醉鱼草枝叶彼此缠绕,肆意生长,粗犷广的笔触彰显了它们不被压制和修剪的野性与自由,原始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克里斯托弗•伍尔、美国,1955、无题(P16),1987、铝和钢上醇酸树脂</b></p><p class="ql-block">美国当代知名艺术家克里斯托弗•伍尔以其基于文字的大型后观念艺术绘画而闻名,他重新定义了绘画的意义,这在当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无题(P16)》是伍尔首个成名系列绘画,相较于内容他更感兴趣的是制作过程,他运用手工绘制廉价壁纸的方法,用滚筒机械复制花卉图案,使原本的传统装饰花卉图样经由非传统的技术产生,这令作品兼具具象性特征和抽象表现主义元素。在这样的过程中,伍尔开始在“绘画可以做什么”和“绘画是什么”的问题上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极大地挑战了当代绘画的功能和定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玛 丽、罗兰珊、花朵、法国,1883-1956、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在 20 世纪初,作为巴黎先锋派中鲜有的极具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玛丽.罗兰珊在与立体主义画家团体密切交流之外,发展出自己的独特美学。在这幅《花朵》中,她将花卉与容器的细节简化为淡雅的色快,与抽象的圆弧线条融合,形成流畅而令人愉悦的简洁构图,充分展现了独特的柔和的粉彩色调和隽永的女性气质。罗兰珊常在作品中借鉴象征主文诗歌。使画面极具裝饰性,如梦似幻,今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克斯•恩斯特.德国,1891-1976、贝壳-花,1932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作为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斯•恩斯特发明了“刮擦法”来创作其标志性的绘画,他先在画布上铺涂多层不同色调的颜料再将其刮掉,产生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图像。《贝壳-花》是恩斯特在创作生涯中非常紧张的时期里进行艺术实验的一个杰出和成熟的案例,也是最早运用“刮擦法”创作的作品之一,由此产生的图像呈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创造出具有多重指涉的新图像。不同层次的颜料组合成的形状在花朵和贝壳之间来回漂移,为图像的解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德群、中国,1920-2014、花之系列之二,1957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朱德群,是法兰西艺术院首位华商终身院士,闻名世界的“留法三剑客”之一。1956 年朱德群初到巴黎,受法国抒情抽象主义影响,毅然摒弃古典写实风格,转向对抽象艺术的探索。他融会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创作出风格独特的自由而抒情的抽象绘画。</p><p class="ql-block">《花之系列之二》,即为这一时期朱德群抽象艺术探索的重要代表,画中狂草般的笔势和变幻的色彩将花卉的蓬勃生命力转为抽象张力,具象形象溶解在跃动的光色组合中,呈现出音乐的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安迪•沃霍尔、美国,1928-1987、花,1964年、布面丙烯、丝网印</b></p><p class="ql-block">美国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以对现成图像的广泛挪用为典型特点,以革命性的丝网印刷版画、商品和名人绘画闻名。1964年,沃霍尔建立了著名的“银色工厂”工作室,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最为经典的系列之一《花》于此诞生。他挪用了一张刊登在《现代摄影》杂志上的木槿花照片,制作了一系列配色不同但图案重复的丝网印刷版画。通过反复的印刷,真实的花卉淹没于不可识别的相似图式中,进而提炼出纯粹的简单形式。这一系列成为了沃霍尔关键性地转向自然主题创作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安迪•沃霍尔《Flower Power)展览,1964年摄。</p><p class="ql-block">1964年,安迪.沃霍尔用锡箔和喷漆覆盖了整个工作室,将这里正式命名为“银色工厂”。他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版面作品和艺术影片,对传统艺术方法与题村发起了激烈反叛,消弭了艺术的文化层次,模糊了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的界限,因而成为沃霍尔波普艺术宣言的象征,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沃霍尔的首个《花》系列作品正是在这标志性的一年里诞生的。本次展出作品即是这一系列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费尔南•莱热、法国,1881-1955、多米诺骨牌的构图,1947、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费尔南•莱热作为20世纪立体主义的早期实践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便对社会平等和工人群体尤为关注,其作品以表现工人、建统、汽车等现代工业对象著称。创作于莱热艺术风格成熟时期的《多米诺骨牌的构图》,以平实的笔触赋予画面主体近乎金属的质感,画中多彩的植物都被塑造为机械般的形态,与布尔球、多米诺骨牌等娱乐物品并置,共同营造出一幅现代工业时代的娱乐情景。自然的形象被规约为与之迥异的人工图像,反映出工业化飞速发展对物质景观与精神世界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马克•奎恩、英国,1964、夜之花园:凯龙彗星,2012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作为“英国青年艺术家”团体核心人物之一的马克•奎恩,他经常用非传统的材料处理传统意象,在作品中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身份与美的定义。21世纪初,他以超写实的花卉作品开启对“生命”主题的新探讨。在《夜之花园:凯龙彗星》中,色彩明艳的兰花被置于漆黑的人造背景中,这些兰花在奎恩眼里是自然进化出的小型雕塑,暗含着生命和繁衍的双关。“凯龙”,在天文学定义上既是一颗小行星,也是一颗彗星。奎恩将花和星比拟,引出了万物乃至人类在宇宙中存在的普遍性,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哲学关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景兰、中国,1921-1995、花之舞,1970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谢景兰是 20 世纪杰出的女性艺术家,她的艺术创作综合了绘画、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创造出了大量前卫而富有试验性的作品。作品《花之舞》中饱含着强烈的乐舞韵律,黑白交织的线条似是花卉卷曲的茎蔓,又如蹁跹起舞的舞者柔美的身躯,释放着蕴藏的力量,图像语言融汇着舞蹈的文法,堪称其1970 年艺术转折的重要表征,高度展现了谢景兰融舞蹈于抽象、将自我与创作相通的美学成就。</p><p class="ql-block">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之《花之圆舞曲》,表现了糖果仙子与百花仙女的群舞。</p><p class="ql-block">谢景兰是 20 世纪杰出的女性艺术家,她自幼就在声乐、舞蹈方面露出了极高的天赋,并于 1948 年赴法进行音乐与舞蹈的深造,这使她的艺术创作得以综合绘画、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创造出了大量前卫而富有试验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1973年法国文化部特为谢景兰独创的“综合艺术”(I’artsynthese)颁发研究与推广将近,而这件《花之舞》就是其“综合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灵感源自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名剧《胡桃夹子》之《花之圆舞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赵无极、中国,1920-2013、莲花,1952、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这件创作于 1950年代早期的作品,是留法艺术大师赵无极“克利时期”的典型代表作,是他受到保罗,克利的启发后对抽象形式探索的绝妙体现。《莲花》中,富有灵气和活力的线条与符号从大胆的明黄色背景中朦胧浮现,古朴的杯器置于两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一旁。张扬的色调、意味不明的符号与消弭了空间感的抽象形式,共同为画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古典的韵味。赵无极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便将传统水墨书法和古老文字元素融入抽象作品,逐步将具象图案升华为抽象的意蕴,将狂草的笔意融入油画创作。</p><p class="ql-block">保罗.克利《古铭文》,水彩纸本,1919年作。此作原为赵无极收藏,其后由赵夫人凡思娃捐赠予法国!Hospice Saint-Roch 美术馆。</p><p class="ql-block">1951年,赵无极在瑞士博物馆偶遇了保罗•克利充满诗意的抽象艺术。克利曾在埃及探寻洞穴中的原始表达,并从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这无疑启发了赵无极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养分并进行超越。在对中国汉字的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后,赵无极创造性地在创作中借助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的符象性,开启了对抽象艺术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罗 克利、瑞土,1879-1940、小型花卉静物,1926年油彩、水粉、木板</b></p><p class="ql-block">作为20世纪艺术风格语言变化最多的现代艺术大师之一,保罗•克利对自然的兴趣起始于童年,植物也一直是他创作中的重要主题。20世纪 20年代克利任教于包豪斯学院,以对几何图形异想天开的运用著称,形成了徘徊于抽象与具象、叙事联想与象征主义之间的独特风格。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小型花卉静物》,是艺术家这一阶段艺术尝试的集中体现,他将植物的动态生长过程与基本几何图形联系起来,画面中具象的形象已然消失,只有摇曳的线条构成的几何形状象征着花卉的形态,表述着克利对现实寓言般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奈良美智、日本,1959、灯花女孩,1994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奈良美智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日本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天真、怪异又充满疏离感的儿童为标志性形象,并由此展开对人性的深入探讨。《灯花女孩》诞生于奈良美智著名的《拿刀的女孩》形象之后,是其标志性风格与绘画语言形成时期的作品。画中的女孩拿着一根长长的花茎,引导着观众的视线,这朵花变成了一盏灯,她眼睑下垂,显得顺从漠然,但花朵的光芒却暗含着乐观的情绪。女孩与花漂浮在空灵的蓝绿色背景中,强化了画作的永恒感,灯花女孩就这样处在一个与观者若即若离的状态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上隆、日本,1962、绿意盎然的季节,2021年木板布面亚克力</b></p><p class="ql-block">作为广受欢迎的“超扁平”风格的奠基人,村上隆可谓当今日本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追求一种将强调平面性的方法与日本动漫美学以及御宅族文化相结合的艺术方式,常将笑脸融入花卉母题。《绿意盎然的季节》是围绕该主题的近年新作,以扁平的形式和艳丽的色彩构成了象征日本皇室,并曾专属于贵族与高雅艺术的菊花图案。无数花朵相互嵌套,配以生动的笑脸,在迷幻而令人愉悦的彩色图案中无限繁衍,抹平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汤姆•韦塞尔曼、美国,1931-2004、乡村花束,1989、切割钢上彩色珐琅</p><p class="ql-block">作为20 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波普艺术家之一,汤姆.韦塞尔曼一直以绘画、拼贴和雕塑等多元形式为载体进行创作,推动着波普艺术运动的发展。1970年代起,韦塞尔曼开始全面探索风景和静物等传统领域,对动植物展开观察研究,在传统静物画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利用工业技术创造激光切割的墙面雕塑作品。《乡村花束》即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鲜艳的花朵不仅质朴可爱,而且标志着他对绘画技术的全新探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杰夫•昆斯、美国,1955、墙面浮雕与鸟,1991年、木雕彩绘</b></p><p class="ql-block">杰夫•昆斯是当代艺术界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墙面浮雕与鸟》属于其著名的“天堂制造”系列作品,汲取了巴洛克、洛可可和浪漫主义时期丰富的艺术传统,由德国和意大利工匠以传统的多色木雕技艺精制而成。色彩鲜艳的花朵从葱郁的绿叶中蓬勃而出,一只蜂鸟飞舞在花朵间采食花蜜,同时也帮助其完成了授粉。艺术家将自然界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天堂,这是他对爱、生命与永恒的赞美。花卉是贯穿昆斯创作的重要意向和媒介,本件作品之后他使用活体花卉创作了《小狗》等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亚麻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苏伯德•古普塔,是印度最先锋、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广泛运用不同素材,创作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被誉为“印度当代艺术教父”。2019年以来,古普塔开始了《名字有什么意义呢?》这一系列的实验性创作。这幅作品中,他描绘了两朵完全凋零的花朵,花瓣摇摇欲坠、花蕊枯萎蜷曲。艺术家简洁的构图和精致的笔触,赋予了干枯的花瓣奇特的质感和形态,展现着他对生与死、自然与生命循环以及虚无主义的独特理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啓𡡞斯-罗森奎斯特、美国。1933-2017、元题,1990年亚克力、油彩、画布</b></p><p class="ql-block">徹媽斯。罗森奎斯待是波普艺术运动中的开创性人物,以大量截取广告与煤体图像碎片的弹贴画闻名。《无题》是罗森皇斯特日 80 年代起于佛罗里选工作室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西中的植物腊绘精细,色彩浓烈,穿插其中,深没不一的线条状画面是女性五官图像的碎片,构图既得二者紧盛地美联。又管造了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与度盛植物花再之同的强烈及差。使他们粗互干扰。罗森奎那特格这一系列的花再作品雅述为“生态和政治绘画”,暗示看机械和膜术进步下地球上生命的脆弱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逸飞、中国,1946-2005、静物-花卉,1996年、布面油画</b></p><p class="ql-block">陈逸飞是最早在西方艺术界取得巨大成功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之一,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教育背景下,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静物-花卉》是陈逸飞艺术生涯中唯一一幅花卉主题作品,也是他融合电影语言创下的史诗巨作,曾在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多个陈逸飞重要个展中展出。这件作品中,陈逸飞摒弃了擅长的古典写实风格,转而采用印象主义的处理方式,以强烈而厚重的色块、斑驳而细腻的笔触,营造出朦胧的光影感。</p><p class="ql-block">巨大的尺幅打破了人们对花卉常规的感知,极富冲击力。</p><p class="ql-block">陈逸飞与作品《花卉-静物》的合影</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初,结束了十年旅美生涯的陈逸飞重新回到上海开启了创作新阶段,并开创了广泛涉足绘画、电影、设计、时装等领域的“大视觉”艺术实践。这一时期的他频繁前往纽约筹备展览事宜,透过临时居所的窗户,他能够俯瞰整个中央公园。他的灵感被纽约的秋季风景点燃,使他将中央公园秋季缤纷的色彩浓缩为这一幅在陶罐中盛放的花卉,这或许与他即将在阔别许久的祖国举办首个回顾展的心境有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上隆、日本,1962、广目,2003年、玻璃纤维、钢材、聚氨酯涂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赫伯特•梅勒.德国,1949.迪迪玛,2020、科滕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赫伯特.梅勒、德国、1949、颠茄、科滕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费尔南多、博特罗、哥伦比亚、1932-2023、谦虚的人、约1982、青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亚历山大、阿尔基边克、俄罗斯、1884-1964、冥想、1938、青铜、绿色铜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易斯.奈维尔森、俄罗斯、1899-1988、无题、1986、黑色涂料、木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乔马、帕兰萨、西班牙、1955、花之静默、2022年、黑色花岗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德基艺术博物馆立足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与华东重镇南京,致力于建设跨越文化与时代边界的综合性艺术机构和文化平台从全球视野、当代语境、在地性文化思索出发,以开放和创新的方式,向观众呈现其丰富、多元的收藏、研究与展览体系,涵盖中国古代和中国及国际现当代艺术,重视艺术的联结、启示、提升与转化之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番通过“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让我们也分享了中外名人名画的视觉盛宴,艺术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德基以多元、当下的视角为南京乃至全国的公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和文化成就。此举不仅为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贡献和展示了文化底蕴的重要力量,也为同行们做了良好的示范,必将推动行业的发展,持续释放文化艺术的力量,为公众的美好生活增添新的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写于2024 年7 月1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