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童年的时候,曾经阅读过一本反映解放战争故事的连环画叫做《桐柏英雄》,而作为瑞金九堡籍的父亲又经常说到“铜钵山”,因为音相近,我把这“桐柏”与“铜钵”就混淆了,但是一个英雄传奇故事就深深地烙在了心中。</p><p class="ql-block"> 瑞金的铜钵山,同样是一座英雄的山、红色的山、充满悲壮和传奇革命故事的山。</p><p class="ql-block"> 2008年年初,赣南遭受了几十年一遇的特大冰灾,这时的我,从赣南日报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赣州晚报社总编辑的岗位上来到了赣州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成员、赣州电视台台长岗位。上任之处,我调看了大量的本台摄制的一些优秀纪录片、专题片,在阅看刚封镜不久的纪录片《红土地上的“望夫石”》以及此前已经拍摄的相同主题纪录片《老镜子》后,不禁被片中故事打动心弦,泪水忍不住奔涌而出。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只和丈夫短暂相聚、独自在家守望丈夫归来的兴国县普通老太太池煜华的故事。她是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李才莲的妻子。1928年,李才莲与新婚妻子池煜华仅相聚了6天,就离家参加了“兴国暴动”。此一别,李才莲再也没有回来。池煜华坚信红军一定胜利,每天拿着丈夫留给她的惟一信物——镜子,一天又一天守望丈夫回来。直到1983年,池煜华收到了丈夫李才莲的烈士证后,才知道丈夫早就牺牲,她在百年老屋前苦苦等待丈夫六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李才莲的牺牲地,就是瑞金九堡铜钵山。</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留守的1万多红军与10倍计的国民党军激战。1935年2月下旬,李才莲(兴国籍)带领红军在铜钵山区一带坚持游击战争,5月,陷入国民党军重兵包围而牺牲,同时牺牲的红军高级将领还有瑞金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刘连标(瑞金籍)、苏维埃政府总务厅厅长赵宝成(山西籍)等。1937年,项英到延安向中央汇报赣粤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时,就谈到李才莲,要求中央查找这一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主要军事负责人。解放后,寻找李才莲的工作仍在不懈地进行。受中共中央指派,中共中央党史办具体负责该项工作。时任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办主任的冯彬曾多次亲赴江西,反复调查并询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李才莲的情况。江西省委也曾派员专程到兴国县调查李才莲的下落。中共赣州地委(现赣州市委)成立了“李才莲课题组”,专门负责寻找和整理有关李才莲的资料。兴国县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排查、梳理。大家还把寻找希望寄托在曾经在中央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老将军、老领导、老红军、老战士身上,分别向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发出过信函、进行调查了解等。出于战友之间、领导之间那份难于割舍的情结,老同志纷纷回复、建言献策、提供线索。如胡耀邦、张爱萍回信说明了他们与李才莲的交往经过及李才莲在苏区时期的任职情况;陈丕显反映李才莲可能被其警卫员叛变杀害等。甚至许多人还将目光投向参加当时“围剿”红军的原国民党将领、士兵。终于,中共赣州地委从保存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份重要材料,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中,曾任(长)汀瑞(金)特委书记和汀瑞游击队政委兼支队长的钟民,于延安整风期间,专门撰文回忆的关于中央红军在江西于都分九路突围的详情。较详细地说明了李才莲在突围后前往闽赣途中,队伍被敌军打散,李才莲率余部返回瑞金与钟民所在的部队会合,在瑞金九堡乡铜钵山区进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一次突围中,李才莲被叛变的警卫员杀害。结合其他来自各方面的证明和史料,李才莲牺牲在瑞金九堡铜钵山得到了证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些被时空淹没的英雄故事,总是会在不经意中掀开历史的灰尘闪亮出来。1935年,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率领红军突围牺牲在瑞金的土地上,而他牺牲时留下的红星奖章,却在1974年被瑞金红林山区开山启石的农民发现而确认了他的牺牲地。在铜钵山下、在瑞金、在赣南这片广袤土地上,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无不铸就着中国革命的历史、铸就着红色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一个炎炎夏日,因调研乡镇政务公开、乡村振兴等工作,我有幸第一次踏上了铜钵山这座英雄的山。</p><p class="ql-block"> 铜钵山坐落于瑞金城西北方向25公里处、九堡镇莲塘村与岗面乡及于都二县之间,因其山远观似婷婷玉立仙女手托一只铜钵下凡,故名“铜钵山”。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相继失守,只剩下以铜钵山为中心的狭小游击区。1935年春,国民党集中两个师的兵力对铜钵山红军和游击队开展了大规模的围剿,在长达2个多月的惨烈突围战中,有近千名红军和游击队员牺牲在这里。听着九堡镇党委书记曾康华的介绍,我们的车辆很快就到了山顶附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烈日之下,山上依然微风阵阵,倍感清凉;潺潺流水,树叶摇曳,似乎在讲述过去的故事。陡峭的山路,如今已经拓宽并铺上了水泥,曾经是红军游击队营地、弹药库的山林小寺,已经修旧如旧,无声地书写着光荣的历史;当年的红军小道、毛主席旧居以及纪念碑等等,都已经修葺、建成。行走在弯弯曲曲的红军小道,瞻仰着一个又一个革命旧址的时候,那远去的枪炮声、远去的硝烟,似乎就在眼前,那牺牲的一张张年轻红军的面孔,也永远镌刻在这片古老的山林。在毛主席旧居前,突然下起一阵急雨,老天有情化作雨,林涛有意作和声,此情此景,抚今追昔,无不让人感觉跨越时空感叹万千。</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旧居门口,有一条小路直通山下,我想,当年,毛主席和红军们应该也是从这条小道进出铜钵山吧。崎岖的小道旁边,是一条小溪,小溪弯弯曲曲,层层瀑布如帘,风声、树叶摇曳声和溪水流动声交织在一起,好像是一首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p><p class="ql-block"> 欣赏着山上的美景,尽情地呼吸着家乡清新的空气,我拥抱着这悲壮又多情的土地。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以前土地革命时期苏区人民妻送郎、父送子当红军的情景,耳边总是萦绕着《十送红军》《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旋律。我想,为了革命,为了翻身得解放,为了我们的新中国,有多少像池煜华这样的红嫂,一辈子在百年老屋前守望着自己的红军阿哥回来,有多少父母眺望着村前小路,盼望着孩子回家.....当年,赣南苏区才240万人口,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支前参战的有60万人,而留下了姓名的烈士有10.8万人,有很多人牺牲以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p> <p class="ql-block"> 在铜钵山牺牲的三位红军高级将领中的赵宝成牺牲之后,也经历了与李才莲相似的曲折查找、核实经历。赵宝成出生与山西五寨以大户人家,1923年考入北京民国大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在北京受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影响而参加学生运动,次年加入共产党。1925年受党的派遣回到山西从事地下工作,后又来到上海。1931年,曾是中央特科负责人的顾顺章被捕叛变,赵宝成接受中央的命令,与同为党员的妻子石澹峰向苏区转移,临行前他写了一封信给弟弟赵全璧:“风云骤变,阴霾蔽日,即日离沪,赶赴瑞金。这是暂时放弃城市、扎根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而后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至1933年12月,任中华苏维埃第一届临时中央政府总务厅长,苏区的红军烈士纪念塔、检阅台、纪念亭、公略亭、博生堡、中央政府大礼堂等都是在他主持下完成的。后因总务厅管理处处长徐毅和“全苏大会工程处”处长左祥云贪污被查处,徐毅被6年徒刑,左祥云被判死刑,赵宝成负领导责任因此也受到纪律处分。赵宝成在铜钵山牺牲之后,他的妻子石澹峰于1936年来到了陕西宜川任教。巧的是,这里碰到了她的学生、共产党员李仲毅,他得知赵宝成牺牲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之后,便向地下党党组织申请寻找赵宝成的物品,幸运的是,党组织找到了赵宝成夫妇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期在上海虹口公园的一张合影。1947年,石澹峰带着儿子一起参加了解放军。解放后,赵宝成的烈士身份一直未能确认,直到1965年,石澹峰把这张合影寄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了照片后说“这不是赵宝成吗?当初我们一起工作过,他曾经是中央政府总务厅长,我可以作证”,至此,赵宝成的烈士身份才得以确认。</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同事、原赣州电视台台长助理钟瑞龙(瑞金九堡籍)是一名影视界的专家,他参与了包括池煜华等事迹重大纪录片和专题片的文稿撰写、摄制,他告诉我,前些年,赵宝成的后人曾经来过江西省、市党史部门,希望能为赵宝成建一座纪念设施,我想,苏区土地上牺牲了那么多烈士,专门为一个人建,于相关制度、于现实情理都不太可能,除非在他的家乡。但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对于这些烈士,青山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p> 山顶的玻璃暸望台早已建成,站在山巅眺望远处,只见山峦叠嶂,层林尽染,蓝天白云,风和日丽,乡村美景尽收眼底。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瑞金市各级党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全市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九堡镇也在铜钵山的开发中,注重把红色、绿色、客家文化、体育健身和产业相融合,不仅维修了革命旧址,还配套建设了民宿、书院、餐饮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缅怀、度假、游玩、骑行。<br><br> 如今的铜钵山下,阡陌交通,桃红橙绿,新房鳞次栉比,处处充满活力。九堡镇同赣南各地一样,同步脱贫并走上振兴发展的路子,回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年年都有,人民美好生活的道路越走越宽…… <br><br> 历史的烟云和战火的硝烟已经远去,留下的是永远不能忘却的红色历史和不懈的奋斗动力。英雄的土地,造就英雄的人民,正因为我们英雄的人民不断奋斗,才有了今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br><br> 铜钵山下,遍地英雄下夕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