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小瑞士——郎木寺镇,一个最值得来拍片的地方(2024.6,挨森)

W

<p class="ql-block">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处,海拔3480米,占地面积55公顷,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本是一个负有盛名的庙宇、及自然风光优美的藏族风情小镇。为安多藏区名镇之一。早年曾盛极一时,在卫藏、安多、康巴一带藏区颇有盛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由藏语地名“达仓郎木”演化而来。“达仓”是藏语音译,有“虎穴”意,“郎木”为藏语音译,有“吉祥天母”、“仙女”之意。藏语地名全称为“达仓郎木”,简称“郎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镇上有三寺,郎木寺清真寺和达仓郎木赛赤寺、达仓郎木格尔底寺,白龙江源头溪流将达仓郎木赛赤寺、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分隔两个部分。一部分由甘肃甘南碌曲县管辖;另一部分由四川阿坝若尔盖县共管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川达仓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尔底寺。建筑是银色屋顶,涵盖有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景区。肉身佛舍利是格尔底寺的重要宝物,据说是佛陀的舍利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甘肃达仓郎木赛赤寺寺院,也叫赛赤寺,占地面积约为2600亩,是藏传佛教最大寺院之一。寺院内的主体建筑为大经堂、藏经楼、活佛府邸等十多座建筑。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红墙金瓦,距离寺庙1公里是天葬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座藏传佛教寺院规模宏大,僧人合计超过千人之多,占到郎木寺镇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世格尔登活佛,绒钦更登坚参尊者,遵上师预言授记,始建僧伽静修庵,开始佛学的讲经布道,传教宣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创始人即第一任赤哇嘉参格桑,11岁受戒出家,27岁前往拉萨学法,年届55岁时,任西藏噶丹寺赤哇八年。公元1747年,年届70岁的他经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允准,返回故里弘扬佛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五十三任噶丹赛赤坚赞桑盖大师始建寺院,历经五世赛赤活佛的护持和扩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立了(上密续部)学院,开始逐渐地扩建成郎木寺寺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8年前,寺院设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五个学院,建有大经堂、金瓦殿等殿堂囊欠近二十座,静修院两处,信教群众分布在碌曲郎木寺、阿拉及卓尼、迭部和四川江岔热瓦等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8年后,及“文化革命”中,郎木寺寺院先后被拆或被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见到的郎木寺寺院,基本上,是1981年以后逐渐复建的建筑。设有闻思学院、续部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印经院。</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是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演变而来的。起源于公元七世纪, 九世纪时,由大宝法王转化为藏族首位活佛传引,历经数个世纪的发展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体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崇奉佛陀释迦牟尼及其教诲,承认诸多的佛菩萨和护法神,尊奉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为最高领袖,是藏区最广泛信仰的宗教。在中国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广泛流传,并传入锡金、不丹、尼泊尔、蒙古、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传信仰中,宇宙观念和轮回转世的概念是重要的元素。信徒相信生死轮回,通过修行和积累善德,追求解脱和成佛。信徒们通过朝拜、念经、祭祀等仪式,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他们甚至把除个人生活必须之外的一切财产奉献给朝拜的活佛和寺院,积善成德;他们不愿意把个人财产传给后人,而是让后者自行其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对于藏区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渗透于民众的生活中,不仅在信仰方面,还在医药、文艺、建筑、服饰、绘画、雕塑等方面上有所体现,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拥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医,是藏传民族医药学的简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吐蕃时期就已形成体系。在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期间,藏医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藏医学鼻祖宇妥·元丹贡布在集古代藏医的基础上,吸收四方医学精华,编写了《四部医典》这部传世经典医学著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医,基于人体构造,有着非常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在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中可谓独树一帜,其藏民族医药科学可谓相当发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迭部史话》一书和迭部官方网站记载,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毛儿盖时,周恩来同志犯了肝病,严重时昏迷不清,不时说胡话,高烧持续不退。红军请来勾吉寺老喇嘛,也是当地的藏医(曾经在西藏大昭寺获得“格西”学位),给周恩来治病。经过5天的治疗和修养后,周恩来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能吃饭行军,也能从事领导工作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寺院,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传寺院一般由经堂、神殿、做为辩经场所,信众们前往朝拜,念经礼佛,修行秘法,以求心灵上的净化与解脱。大的寺院还设有多科的学院,教授藏传佛教的经典、藏医、天文、历算、人文等知识,有的学院还设有外语课,学业毕业时有授学位,最高学位相当于博士,很多喇嘛从孩童时起终其一生在此学习钻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8年后及文革期间,许多寺院受到严重的损毁。1979年以后,主要以从信徒筹集到资金、政府的扶持,复建、修建和重建。现在,藏区可以看到很多新建或复建的寺院,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有些寺院的建筑规模和金碧辉煌程度,都超过了北京的故宫。因为,寺院筹集到的资金足够把寺院建的如此的规模和如此的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族的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天葬方式,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灵魂已经离开了躯壳,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葬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信徒们对死的观念高度一致,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这就是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转经、诵经的信徒们。</p> <p class="ql-block">摄影:尕滩平措</p><p class="ql-block">策划:尕滩顿珠</p><p class="ql-block">编辑:挨 森</p><p class="ql-block">制作:Wan—YunLia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