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看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是个六零后,我的家乡是新津区花桥街道。以前不叫花桥街道,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叫花桥梓;经常听老辈们说“走,赶花桥梓”。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花桥梓最早的时候叫花桥公社,然后改名花桥乡,后来改为花桥镇,现在称花桥街道。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花桥梓已越来越繁华富强,过去的老街建筑虽然犹存,但已人是物非。曾经的闹市区已经冷冷清清,萧条落败。有些旧街旧房有些已改造,还有一部分没改造的街道巷尾已斑驳陆离,许多房顶上杂草丛生,多少残壁断檐在风中摇摇欲坠。仿佛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几多岁月几多落寞,几多孤独,难诉沧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经热闹的菜市坝,曾经的菜市坝童掰子书屋;曾经的菜市坝拐角处的老电影院门前小摊上的炸油咯儿;沙窝油咯儿,涨死咯儿以及墙角跟台阶上年迈的雷奶奶;以及雷奶奶家的肥肠粉……还有那筢筢市的眼镜书屋……时过境迁,一切的一切都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花桥梓的集市逢单就赶场,那时 逢赶集时,菜市坝卖买菜的人很多,可以说是水泄不通,川流不息。而如今的闹市已搬入新址,此时的老菜市场已冷冷清清,正应了:“门前冷落鞍马稀,车水马龙昔日夸。”</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看连环画(那时候我们就说看娃娃书)。</p><p class="ql-block"> 花桥梓有两家连环画书屋———童掰子书屋和眼镜书屋。而我最喜欢去童掰子书屋。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童掰子书屋就在菜市坝那排居民房的巷子里。要不是那书屋前挂着一排排大幅的连环画封面的版面有点醒目,否则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是很难发现的。书屋的老板国字脸,中等个子,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因为姓童,所以得名童掰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我家离街上的学校大概有六七里路,那时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步行,而且是隔河渡水,每天上学来回都要过船,中午回家吃饭是不可能的,中午只有在街上吃饭,那是家里穷,没有零花钱,要想看连环画,只有从饭钱里省。为了能看书,每天中午我只吃粉条。因为只有粉条便宜。就能从家长给的饭菜钱省一部分,省下的钱就用来看连环画。</p><p class="ql-block"> 童跛子书屋的门面很小,进屋去看连环画需要穿过几米长的窄窄的小巷子,书屋不大,但是里面干净整洁,书屋的后门有一个小溪,小溪里的水清澈透明,干干净净的,居民们都在这条小溪里洗菜洗衣服。在炎热的夏天,一阵一阵的微风从后门吹进来,很凉爽很惬意。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书屋都是座无虚席。</p><p class="ql-block"> 因为眼镜书屋的门面的旁边和对面都是卖竹篾家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络绎不绝的赶集人吵吵闹闹。所以那里看书的人稀稀落落的。因为童掰子书屋比较安静,我就特别喜欢去童掰子书屋看连环画。如果那里人太多,没有座位,我才会去下场口眼镜书屋看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现在的童掰子书屋的前景,早已人去楼空,破败的房子已是檐台青青。</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童掰子家后门的小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菜市坝拐角的供销社后大门 ,大门已斑驳。曾经的闹市菜市场已冷清</p> <p class="ql-block">这是菜市坝通往酱盐房的巷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花桥街道的水巷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往菜市坝的入场口拐弯处</p><p class="ql-block">窄窄的巷口,曾经拥挤不堪,而现在冷冷清清,像一个孤独的老人残败落寞</p> <p class="ql-block">这是水巷子的拐弯处,曾经的人来人往,而如今人去巷空</p> <p class="ql-block">那土墙灰瓦的房子,那座桥,以及桥下的静水流深,仿佛对于花桥梓的陈年往事娓娓道来,只是没有了听众。</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看一本连环画每本一分钱或两分钱,普遍都是两分钱,一分钱的比较少。那时候的钱很值钱。那时候是集体化,大人靠给集体干活挣公分换粮油。</p><p class="ql-block"> 看连环画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发生在童掰子书屋。</p><p class="ql-block"> 那是个下雨天的中午,我放了学去街上大食堂吃了一碗粉条,就去童掰子书屋看书。因为下雨人很多,我报了书号,童叔叔给了一本书。拿了书找了个空位刚坐下,无意看到我前排的凳子下有个两分钱的纸币,突然心里有点莫名的惊喜。如果我能捡着钱,就可以多看一本书了,或两本书,但那不是我的钱,能捡吗?老师说过,学习雷锋精神,捡到东西要交给失主。但图书屋这么多人,不可能一一个去问噻?不管那么多,两分钱能多看一本书。况且不是偷的是捡的……心里像打鼓一样,咚咚咚咚地响……要是捡钱时被别人发现,别人会不会用异样眼光看我呢?心里很犹豫……我打开书,半遮半掩着脸,偷偷地把图书屋全部的人看一遍,每个人都在专心致志地看书,我试着伸直右脚去勾纸币,同时心速加快,砰砰砰的跳 ,越紧张越勾不着……算了吧,反正不是我的钱……但还是不愿放弃,又瞧瞧图书屋周围,没人发现。又把脚伸到凳子下面继续勾,再看看周围会不会被发现,连拿连环画的手都在冒汗,慢慢的,慢慢的,终于把纸币勾过来,为了不让人怀疑,一只手把裤兜里的手帕扔过去盖着纸币,然后蹲下去捡帕子也顺手把纸币捡起来,然后再偷偷瞧瞧有没有被别人看见……那一刹那脸涨得通红……每每想起此事,后悔死了。从那以后,那怕在路上捡到一分钱,都会交给老师………</p>